【熱】《曾國藩傳》讀后感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后感了。到底應如何寫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曾國藩傳》讀后感,歡迎閱讀與收藏。
《曾國藩傳》讀后感1
上學的時候教科書上講他是個鎮壓革命的劊子手,初中時候很奇怪書店里擺的那么多“國賊”的書,真的好多呀,還灰糊糊的封皮,宛如歷史垃圾的顏色,隱隱還知道和厚黑學攪和在一起,對于國賊和厚黑本人都很不感冒,出于反感一直沒有想過要讀。
后來漸漸明白所謂的太平天國運動不過是一場殘暴的殺人運動,洪秀全荒淫無恥,他建立的暴政只怕比滿清貴族更加可怕。漸漸改變了看法,也許曾國藩是個值得了解的人物,一個偶然的機會,讀到了這本《曾國藩傳》。
原來他的本行是個大學士,出身淳樸,自幼苦讀,才思聰穎,中舉后中進士,勤學不輟,有人稱曾國藩是中國歷史上最后一個理學大師,而且由于在京頗著清望,得到朝野的一致認可。如果沒有京官以后的對抗太平軍,他或者成就一代大儒。
之后白手起家,在八旗兵、綠營兵之外籌建地方武裝,初戰大敗,投水自盡被救起,之后的戰事勝多負少,在八旗兵、綠營兵一觸即潰的危機關頭扭轉了形勢,步步為營,逐步壓縮了太平軍的空間。
但是,因為湘軍是“團練武裝”,打出湖南以后更加無依無靠,曾雖為中央二品大員,但并無地方實權,糧餉兵源到處有求于人,官場腐敗、彼此扯皮,皇帝又擔心他權力過大處處掣肘,幾年下來受盡了氣,難以盡述。憤而借父喪委軍家居一年半,開始的時候整日漫罵,書中說:自入仕途,以孔孟入世救世,對自身的修養嚴厲酷冷,一絲不茍;對社會抱有“以天下為己任”的'堅定胸懷。持身嚴謹,奮發向上,關心國事,留心民情,因而贏得君王信任和同僚的尊崇,十年京官春風得意。正是抱有這種信念,以一文官而白手建軍、治軍,5年來一身正氣,兩袖清風,出生入死。但是,為什么皇上反而不信任?為什么上至樞垣,下至府縣,都那么忌恨自己?
后通過閱讀道家的著作,大有感悟,發現:同樣為人處事,孔孟主張直率、誠實,而申韓(申不害、韓非)等法家卻主張以強碰強,硬對硬,老莊則主張以柔克剛、以弱勝強,“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弱反而能強,柔則是至剛。把老子的言論對比自己過去的行事,他發覺自己處處直截了當,用的是儒家的至誠和法家的強權,表面上痛快干脆,似乎是強者,結果處處碰壁,實質上是失敗,是弱者。到頭來弄得上上下下處處是敵人,前前后后處處是障礙。過去也知道“大方無隅”、“大象無形”、“大巧若拙”,但一直沒有真懂,所以自己的行事恰好是有隅之方,有形之象,似巧實拙,真正的大方、大象、大巧是無形無象、鬼斧神鑿的。“大柔非柔,至剛無剛”,太妙了!讀到過里、想到這里,曾國藩如同從黑夜里一下子走上了光明世界。
這本書讓我受益匪淺。
《曾國藩傳》讀后感2
曾國藩是清朝的四大名臣之一,也是中國歷史上極具特色的一個角色。
曾國藩雖然是曾子的后人,但他并不聰明,甚至可以說他很笨,曾有過這樣一個故事:一天晚上,他在家里讀書,有一篇文章他重復讀了很多遍,可就是背不下來。他就一遍一遍地讀,一遍一遍地背。夜已經很深了,他仍然沒有背下來。這可急壞了一個人。原來,他家來了一個賊人,就潛伏在他書房的屋榆下,想等他讀完書睡覺之后再進屋偷點什么。可是賊人在屋外等啊等。就是不見曾國藩睡覺。賊人實在等不下去了,就十分生氣地跳進屋子,對曾國藩說:“就你這么笨還讀什么書?我聽幾遍就會背了!”于是賊人將那篇文章從頭到尾地背誦了一遍,然后揚長而去。連一個沒有文化的人聽了幾遍就會了,而曾國藩卻沒有,足見他的笨了。但就是這樣一個人,卻非常懂得反思。他六次科舉落榜,他拿著優秀的文章反復比對,反思自己,通過了科舉考試。他在仕途中常常反思自己,每天靜坐修身,不斷學習,成就了自己。
考學之路的不順利也是曾國藩人生中的一筆寶貴財富,從小經歷了足夠多的挫折教育,強化了他“愈挫愈勇”的性格特點,曾國藩的仕途之路也并不順利,一沒背景,二沒靠山,只能靠自己苦心經營,但正是因為有之前的這些經歷,他面對將來的困難也并沒有那么脆弱,一次一次從磨難中站起來,最終到達自己人生的巔峰。另外一點,曾國藩知道自己天資并不高,作為一個笨人,他比別人更虛心,更肯付出,更自律;他“逆商”比較高,抗打擊能力特別強;他不懂取巧,不走捷徑,遇到問題只知道硬鉆過去,因此做事不漏死角。那些有小聰明的人不愿意下笨功夫,遇到困難繞著走,基礎打得松松垮垮,結果就是走不遠。來自作文吧
可見,在人成長的道路上,愈挫愈勇也是十分必要的。另外,做事要有腳踏實地的態度,凡是不要想著耍小聰明,走捷徑,如果用這樣的態度去做事,也不會得到別人的'認可,更不可能把事情做的圓滿。而更重要的是自律,盯著目標前進,并且持之不懈。
在當下的時代大背景下,這些精神愈發珍貴。各個崗位都需要潛心工作,奮發上進。亞運會即將到來,創造一場別開生面的綠色亞運,需要眾多人共同打造,其中仍要突破眾多技術難關,而這正需要這些奮斗精神的共同作用。綠色場館,節能減排;文明亞運,需要工作人員與志愿者們的支持;美好城市,我們共建共享。亞運,象征著國家的風貌,以陽光的心態迎接亞運,向世界展現杭州風采。我們應做好本分,恪盡職守,多參與志愿活動,為亞運貢獻自己的一份力。
新的時代,需要我們繼往開來!
《曾國藩傳》讀后感3
毛主席曾評價曾國藩說:“愚平觀人,獨服曾文正。”蔣介石評價曾國藩說“足為吾人之師資。”也有很人評價曾國藩是“殺人不眨眼的劊子手與賣國賊。”自清朝開國以來,對于一個人的定論反差如此之大,恐怕難尋第二人。《曾國藩》則將帶領我們穿越到風雨飄搖的晚清時代,來細致立體地了解他不平凡的人生。
曾國藩出生于湖南湘鄉的一個地主家庭,自降生起便肩負起一個家族的責任,可因為才智并不出眾,僅秀才就考了7次,故他一生勤能補拙。為求上進,他自律自強,換得官職十年七遷,可這,僅僅只是開始。
就在曾國藩官運亨通之際,他不可避免地遇見人生的一個重大轉折——“丁憂”與“奪情”,忠孝難兩全。盡管有著這樣那樣的隱憂,但在父親的殷切期許中,在好友的再三勸說下,曾國藩終于決定為鎮壓太平天國運動出山籌辦團練,從此走上“以殺人為職業”的道路。“曾剃頭”這個謔稱并不好聽,但曾國藩并不在意,他曾對咸豐皇帝說過,因執行皇命被稱為殘忍嚴酷之人,他仍要堅守自己的職責,這是他的選擇。
范文瀾先生更是在《漢奸劊子手曾國藩的一生》中評價說:“曾國藩是中國數千年尤其是兩千年以下封建統治階級一切黑暗精神的最大體現者。”這種極端的評價反而塑造了曾國藩豐滿的人物形象。
回看曾國藩的一生,他也并不是完美的。年輕氣盛時的'曾國藩除了往來吃請,虛度光陰之外,還有好色和愛湊熱鬧的毛病,但很快,曾國藩就開始反省,以“完人”為人生目標。這一志向,驅使曾國藩一生不在誘惑、小目標、小成就面前止步,無論面對多大的困難都不茍且,不退縮。這也給了我們很大的啟示,任何人都會犯錯,但可怕的不是犯錯而是不知悔改。古人言:“吾日三省吾身。”只有不斷反省,才能發現缺點。
誠然,曾國藩是集矛盾于一體的圣人,而我認為他也只是一位背負責任的普通人。他或許殘暴或許狡詐,人們都批判他的濫殺,可是在那個風雨飄搖的晚清時代,什么都無法舍棄的人,什么都無法改變,而他選擇的則是一條布滿靳棘的道路。
為鎮壓太平天國運動,他舍棄了自己的仁心,為中國生民之福,他委曲求全名譽盡毀;為向清廷表明忠心,他舍棄了大權。正是因為他懂得取舍,知進退,才能成為“晚清中興第一名臣”。
曾國藩,人們“或譽為圣相,歌之為英雄”或“讞之為元兇,謗之為匪徒”。但他并不是什么天生圣人,他只是有著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般的惕懼的普通人罷了。
二月初四午后,曾國藩靜靜地走了,他沉重而勞累的一生,終于謝幕了。他在內心種種憂慮,不滿與遺憾的交織中終化為一杯黃土,在歲月的激蕩中化為塵埃,卻也永遠被后人銘記在心中上。
《曾國藩傳》讀后感4
我對于曾國藩一開始的認知是教科書里殺人如麻的暴君,直到我讀完這本書才知道他是很多人的信仰。對于一個人的評價,不能被表面現象所迷惑,而要透過現象看本質。之前就聽說過一句話大概意思是:好人做了一件壞事,那就會被指責為壞人,壞人做了一件好事就會被認為是好人。現在回想起來不由覺得有些諷刺。
當我了解完他的經歷后,不得不感慨曾國藩這個人太堅韌了,從平凡到不凡,他好像早就想好了自己的一生該怎么做,而且他能讓我感覺到他能做到的,只要通過努力,我也肯定能做到,就像他當初勵志學做圣人的時候,在家書中說的那樣。他說過原來范仲淹,韓琦那樣的大政治家和司馬遷、韓愈那樣的大文學家也并非高不可及,如果我們切實努力,腳踏實地,也可以達到他們那樣的高度。
十來年五次科舉不中,22歲的時候,第六次科學舉院試被懸牌批責文理欠通,他苦苦反思,把自己的文章和別人的同體文章主骨作對比,終于打通了關節,領悟到文章怎么寫才能體現自己見解,怎樣把道理講通、講透。終于在第七次考取秀才。剛到北京的他是那么的普通,從小地方出來土里土氣,見識短淺,觀念粗鄙。但是當他意識到后,除了自卑和焦慮,他付出了行動。他如饑似渴地讀書,把交友當做生活的一件大事。他向倭仁學習記日記,反思自己的'一言一行。咸豐六年他被拿掉了兵權蟄伏在家,除了郁悶痛苦,他仔細回憶過往種種,寫信給朋友,讓他們給自己提意見,他意識到這么多年處處碰壁,除了外部原因,自己的性格也是很大一部分原因。于是再次出山的曾國藩更加謙和,更能委曲求全了,他更能和光同塵了……
縱觀曾國藩一生,他的人生軌跡并非一帆風順,可以說布滿了荊棘與坎坷,可這些苦難和挫折卻造就了他不平凡的一生。每一次的跌入低谷,讓他又一次鉚足勁彈到高峰,他成功用自己的實踐向世人證明:即使天賦平庸,也可通過真心實意的鍛煉,陶冶變化,功不唐捐,玉汝于成。可見曾國藩的早年勵志和內在精神信念在他的一生中發揮著不可替代作用。
曾國藩剛開始記日記的時候也跟我們一樣有很多的不足之處,但為了寫好日記,他把他的日記抄寫給他的親人朋友看,讓他們監督自己。因為一個人的意志力是有限的,總有盲點,他曾經說過:“天下是為而成者極少,有所貪有所利而成者居其半,有所激有所逼而成者居其半。”我通過這句話明白了自己在學習生涯中不盡意,一方面是因為不不自律,沒有恒心,另一方面是太佛系,對自己還不夠狠,然后用佛系掩蓋了自己的無能,把責任推給別人。所以我希望以后自己能向曾國藩學習,嚴格管理自己,正面自己的錯誤,用努力和汗水換來自己想要的生活。
《曾國藩傳》讀后感5
“你真是太笨了,這么簡單的問題都不會。”
從小到大,不管是學習也好,初入職場也好,很多人都經歷過這種質疑和打擊。
那么,一個人成功與否,真的只是取決于他智商的高低、學習的快慢嗎?
160年前的曾國藩,給出了不一樣的答案。
作為晚清的“中興四大名臣”,曾國藩放在今天來說,絕對是草根逆襲的成功典范。
他沒有聰明的天分、顯赫家世背景,卻一次次鍥而不舍科考,直到走上仕途,實現自己的政治抱負;他勤儉自持、極其自律,一直把當“圣人”作為心中的志向,最終名揚天下;他的曾氏家族兩百年間,人才輩出他留下來的《曾國藩家訓》,直到今天,依然給很多人以啟發和收獲。而他的'那句“天下之至拙,能勝天下之至巧”,更是鼓舞了多少心存夢想的有志青年。曾國藩究竟為什么這么牛?從他的人生經歷里,我們就可以找到答案。關于曾國藩小時候,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
一天晚上,曾國藩在家中苦讀。有一篇文章讀反復讀了很多遍也沒沒背下來。門外的小偷急壞了,跳進屋子生氣地說:“就你這么笨還讀什么書?我聽幾遍就會背了!”說罷,小偷流暢地背完一遍,就揚長而去。
這個故事雖然是民間傳說,無法辯證真偽,但是由此可見,曾國藩小時候的“笨拙”,那是在十里八鄉出了名的。
為什么曾國藩學習這么慢,還一直在堅持呢?這與他爺爺曾玉屏的教育,有著極大關系。
曾玉屏年輕時候不務正業,游手好閑,但是到了35歲那年,突然發憤圖強,日夜苦干,終于改善了全家人的生活。
而從自己的經歷里,曾玉屏深深體會到:很多事,只要堅持到底,就一定能守得云開見月明。
曾玉屏開始把希望寄托在子孫身上,像中了邪一樣,發誓要讓子孫走讀書科舉的道路。
于是,在這樣的家庭教育環境下,在同齡孩子還只知道玩泥巴時,8歲的曾國藩就在父親的教導下讀完了五經,九歲開始學習八股文,十四歲,就跟父親一起開始了科考。
父親曾麟書先后考了十幾次,才在43歲那年考中,成了老曾家五六百年來的第一個秀才。
而曾國藩則直到22歲那年才考中秀才,之后又如開了掛一般,先后考中舉人、進士,又在“朝考”中,考得一等第三名,被授翰林院庶吉士。
和17歲就中秀才的李鴻章,還有一考即中的胡林翼相比,曾國藩可謂是“笨拙”至極。
就連曾國藩后來也這樣評價自己:“余性魯鈍,他人目下二三行,余或疾讀不能終一行。他人頃刻立辦者,余或沉吟數時不能了。”
但是曾國藩卻憑借一股不服輸的恒心,最終在科舉這條路上笑到了最后。
后來,他更是在給家人的書信中,反復強調“恒”的重要:
“凡人作一事,便須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見異思遷,做這樣想那樣,坐這山望那山。人而無恒,終身一無所成。”
【《曾國藩傳》讀后感】相關文章:
《曾國藩傳》讀書筆記01-04
《曾國藩傳》讀書筆記06-09
《曾國藩傳》讀書筆記(精選39篇)02-16
曾國藩傳的讀后感06-02
曾國藩傳讀后感11-13
曾國藩傳讀后感11-08
《曾國藩傳》讀后感03-26
曾國藩傳讀后感范文04-28
讀《曾國藩傳》有感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