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讀《優秀的綿羊》有感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讀后感了。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后感頭疼,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讀《優秀的綿羊》有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偶然讀到了這本書中的一個章節——大學的使命,因自己的孩子明年也會面臨進入大學校園,從而讀完了這篇文章,以至被書中的觀點觸動買來了這本書。
書雖然還沒有讀完,單從這個章節大學的使命闡述的觀點在我看來,不論是對即將進入大學校園的學生還是我們這樣四十不惑的中年,都特別的有意義。
書的作者是耶魯大學教授威廉德雷謝維奇。雖然耶魯大學屬于常春藤名校,威廉德雷謝維奇做為學校教授卻批判了這些名校外表有特色但在內里卻都是失去了靈魂的地方,很多在校大學生沒有使命感、目標感、自我膨脹、自以為是,有一些藤校學生一輩子最大的成就可能只是上過藤校,大學教育的實用主義只是把學生培養成了一個高效的職員,而忽略了大學教育的責任是首先教給學生如何思考。也正是如何思考這句話讓我這個已到不惑之年的奔波者有了觸動和警醒。
如何思考書中已給出了答案,它的實際意義要比我們的認知廣和深。思考并不是簡單的為某個領域服務(比如如何解決方程式或者如何分析文章),甚至不是獲取跨學科的工作能力,思考實質上培養出思辨的習慣,并把這一習慣運用于實際生活中。簡單來講,學會思考就是以批判的眼光審視身邊的任何事物,不自以為是不妄下結論。
以我個人的理解,一個人從出生到現在,我們的所見所聞,我們的知識我們的閱歷,都讓我們的思維形成了一種思維的定式,看到某個人聽到某件事馬上會讓我們想到一個答案或者一個結果,已經不能用純凈的眼光站在高遠來重新審視。這可能已經造成了我們距離真相越來越遠。雖然重新審視可能會讓自己痛苦、煎熬。畢竟質疑自己之前的認知不是一件舒服的事情,可就是在這種痛苦煎熬中讓我們脫胎缺換骨再次成長,還會得到一個新的答案新的結果。其實我的這些想法還是沒有完全脫離實用主義,但是我覺得也不為過,至少可以解決可能遇到的問題,我想把這些想法分享給我的已經在高中的孩子們,更好的處理自己在學校期間自己與自己、自己與同學、自己與老師、自己與學習本身之間的問題。明白這個世界是多元的,正是這個多元才有了五彩繽紛。
養成了思考的習慣,學會了如何思考,增加了思考的維度,自己與自己對話,明白自己是個什么樣的人,要成為什么樣的人。工作的意義,讀書的意義,淺顯的思維也不能完全逃脫實用主義,深層次的思考總有一定的使命感責任感。
我們就是在這樣一次次的思考中讓我們的信念、價值觀、人生目標更堅定,更高遠,更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