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日》的讀后感
認真讀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后感吧。你想好怎么寫讀后感了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紅日》的讀后感,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紅日》的讀后感1
靜靜坐在窗邊,細細品讀《紅日》,激起了我心中的滿腔愛國情,我不由得開始喜歡上的《紅日》這本書。
《紅日》是一本紅色書籍,這本書主要講了一九四六年秋末初冬,國民黨張靈甫的七十四師進漣水城,我軍在經過苦戰以后,撤出了陣地,北上山東,經過二月的萊蕪大捷,到七十四師的被消滅和張靈甫死于孟良崮的故事。其中,作者著重地寫了張靈甫這個匪徒,張靈甫是國民黨蔣介石手下的一員健將,有豐富的反革命戰爭的經驗才智。他十分猖狂驕縱、冷酷矜持、虛偽狡詐,因此更讓我對這個反動人物的丑惡嘴臉記憶深刻。
《紅日》中每個人物小故事都令我感慨萬千:第十五節中軍官們交談中的“‘爛葡萄’沒吃頭!我同意,再敲一下‘硬核桃’!”,讓我深深感受到共產黨將士們不畏強敵、勇往直前的.精神;從第三十二節中黎青給沈振新寫的信、做的蒸咸菜,以及將自己心愛的背心拆掉又織成青色圍巾送給沈振新,讓我體會到了他們之間濃濃的戰友情……
看了這本書,我感受萬千,心情變得凝重。不禁感嘆我們今天幸福多彩的生活來之不易,不禁對往日在風里、雨里、炮火紛飛里苦戰惡斗的,忠誠于黨和人民的共產黨英雄戰士們肅然起敬。讓我們一起學習《紅日》精神,繼往開來共創美好的明天。
《紅日》的讀后感2
翻開封面,映入眼簾的是密密麻麻的小字,還有那兩個大字——紅日。回想起以前看過的那部電視劇,看蔣介石敗在了毛澤東的運籌帷幄之中,心中暗暗竊喜。
1947年,蔣介石讓張靈甫率74師攻打我軍,沈振新敗走麥城。于是,毛澤東作出戰略決策。蔣介石調集20余萬人,讓74師為前鋒戰斗。陳粟圍殲74師,張靈甫卻想置我軍于死地,兩軍激戰三天三夜。最后,沈振新部直搗敵軍指揮部。張靈甫和眾將領只好自殺身亡。
家鄉淪陷,遭受敵人殘酷迫害的蘇北婦女阿菊,跋山涉水,來到山東找到丈夫楊軍,再一次要求參軍殺敵。并且帶來故鄉親人的期望:要大軍消滅萬惡的蔣匪軍七十四師,替鄉親們報仇。這樣擁有深仇大恨的阿菊,與擁有英雄氣概的楊軍在一起殺敵,我軍肯定會贏。
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形象,塑造了中華民族的本色:楊軍的英雄氣概,阿菊的樸實善良,黎青對愛癡戀······這故事描寫了解放軍在力量懸殊的情況下消滅了國民黨74師,他們用自己的鮮血,身軀與生命換來民族的'勝利,盡管有些人壯烈犧牲了,但在他們死亡的那一刻,他們是微笑著的,他們當之無愧是英雄!他們是中華民族的驕傲,自豪!
今天我們生活著的地球,是許許多多的烈士共創的,沒有他們,就沒有我們現在那么安逸的生活,沒有那么美好的一切,因此,我們更要珍惜眼前的一切!
《紅日》的讀后感3
暑假到了,我們的快樂生活也乘坐這“快樂的大巴”來到了我們的身邊,除了學習、豐富我們生活以外,讀書、閱讀我們祖國過去的歲月也是我們這一代的少年應當做的。
在前幾年的'暑假,我們都只閱讀了外國作者筆下那生動的一幕,卻不能飽覽我們中國作者筆下那些已經過去了的源遠流長的紅色年華。《紅日》這部小說將帶領我們回到以前1946年10月19日發生的漣水戰役,讓我們再回過頭去一覽英雄的才華。就拿其中一位大智大勇的軍長沈振新來說吧。
在戰場上,他是一個深謀遠慮的人;但在日常生活中,他是那么平易近人;可是在原則上,他那認真、嚴肅的態度令我的心靈震撼不已。在開篇的漣水戰役中,沈振新得部隊打了敗仗,戰士們走散了,可二排六班的秦守本卻撞了沈振新軍長,他本想會被軍長批一頓,可沈振新不但沒發脾氣反而和藹可親地向秦守本尋問了情況還派人把秦守本送回自己的隊伍。正是他這種平易近人,關心戰士,才使二排六班贏得了最后戰爭的勝利。
這是我們祖國的驕傲,對于我們這一代的少年正是缺少像這位軍長那寬容的品德,在這里,我想代表祖國廣大的青少年對你們說一聲“祖國有了你們,就是祖國最大的驕傲!你們為祖國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