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弟子規讀后感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此時需要認真地做好記錄,寫寫讀后感了。可能你現在毫無頭緒吧,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弟子規讀后感 ,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弟子規讀后感 篇1
弟子規則是一部流傳已久的經典。它受到古今中外學者的高度贊揚,內涵深刻,值得學習。
弟子規則是以《三字經》的形式,從接人待事方面給我們指導。對人的一生來說,孩子就像一張白紙,以后怎么決定,開始寫作很重要。弟子規也為我們提出了一個很好的方向。它有利于我們未來走向社會,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社會觀。當然,弟子規對我們小學生來說很難理解它的.內容和文字。然而,通過老師和家長的指導,再加上自己的不斷背誦和理解,“讀一千遍書,自然會大大提高閱讀水平、記憶力和行為道德。
讀完弟子規,我覺得自己受益匪淺。弟子規讓我知道什么是愛,什么是孝,什么是信任,什么是寬容,什么是友誼。回想起媽媽以前關心我,教我的場景;學生們幫助我,鼓勵我的場景;老師指導我,教我的場景,我的心很興奮。是啊!他們對我有多好!以后,不,我現在要做一個知恩圖報的人。例如,幫助母親每天做更多的家務,取得好成績來回報老師,學生們有困難和熱情的幫助。總之,我要善待別人,和他們和睦相處,心情會好很多。同時,我也要時刻提醒自己,善待每一個學生,尊重每一位老師,孝順父母,多為別人著想,讓我們用自己的真誠換取一個和諧和諧的學習環境。在這樣的環境下,我相信我們的成績會蒸蒸日上。
弟子規讀后感 篇2
開學初,學校組織我們學習了一本經典書籍——《弟子規》。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為清朝康熙年間秀才李毓秀所作,具體列出為人子弟在家、出外、接人待物,求學應有的禮儀與規范。此書堪稱是啟蒙養正,教育子弟敦倫盡份、防邪存誠、養生忠厚家風的最佳讀物。
“凡出言,信為先,詐與妄,奚可焉。”這句話是我感觸最深的一點,它充分體現出了做人要講信用,說謊話騙人胡言亂語是不可取的。這不禁使我想起了很久以前的一件事:在我童年的`記憶中,以往對電腦游戲十分著迷,只要一碰到鼠標,我就完全沉浸在電腦游戲的世界中,忘記了時間,忘記了周圍的一切,與媽媽約定的結束游戲的時間一拖再拖,為此,媽媽大發雷霆,我才不得已關掉了電腦。如今,我學習了《弟子規》,想想先人們的教誨,反省我的行為,我感到十分的汗顏,做人是應當講究信用的,信用是一個人的做人之本,如果一個連信用都不講的人,他又怎樣能夠立足社會,成就一番事業呢?《弟子規》使我認識到了我以前所作所為的不足,我想在今后的學習生活中,以《弟子規》時刻警醒自我,做到誠實守信,多一些精彩的細節,少一些失信的言行多一些靚麗的風景,少一些違約的承諾。向著自我追求的目標,不懈地去努力、去拼搏,讓自我的人生綻放光彩。
總之,經過學習《弟子規》使我受益匪淺,我要把其中學到的道理應用到學習、生活中去。
弟子規讀后感 篇3
“從前從前,孔夫子的語言,我們沉淀,那論語學而篇,兩代之間,從弟子入則孝……” 這是一首優美的中國風歌曲——《弟子規》。想必大家都看過《弟子規》這本書吧!那可是一本好書,它能教會我們許多做人的道理。
在小的時候,我有事找哥哥姐姐都會直呼他們的名字,但自從學習了《弟子規》中的一句話 “稱尊長,勿呼名,對尊長,勿憲能。”我就會有事沒事喊一聲哥哥,姐姐,他們聽到后都很欣慰,說我變乖,變懂事了。可以說這都是《弟子規》的功勞呢!
在過去,每次只要媽媽把燒好的菜端上桌子,我總是第一個沖上去,還大聲嚷嚷著:“媽,快給我盛飯!”但自從學習了《弟子規》中的一句 “或飲食,或坐走,長者先,幼者后。”我就懂得了,不管是飲食還是坐走都要讓長輩先來,我們小輩永遠要在他們之后再行動。之后在家的'每一次用餐,我都會乖乖地等父母先坐下,我再坐下。等父母先動筷,我再動筷。他們都說我長大了,我的心里真是樂開了花。
當然,《弟子規》中教給我們的遠遠不止這些,在這里我也無法都一一道盡。我只能再次說《弟子規》真是一本好書,你可能讀了一遍、兩遍,懂得了一些,領悟了一些,可是當你讀到三遍、四遍、五遍的時候,你可能又會有新的理解,新的感悟了。
讓我們大家一起學《弟子規》,品《弟子規》,仿《弟子規》,行《弟子規》。讓我們把《弟子規》牢牢記在心中吧!
弟子規讀后感 篇4
今天早上我背誦了弟子規的總敘和入則孝,雖背的滾瓜爛熟,但其中的'意思一點也不理解,經過訪問同學,使我明白了:“讀書百遍,其義自見。”
弟子規,圣人訓,守孝悌,次謹信。他的意思是說“在日常生活中,首先要做到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姐妹。”其次在一切生活中小心謹慎。讀完后是我非常震驚,又非常羞恥,因為自己以前總以為父母把自己生下來不是上天的安排,父母理應對自己好,父母關心自己是理所應當的,現在大徹大悟,自己的所作所為全是不對的,真是對不起父母的大恩大德呀!以后一定要好好的感恩父母,要坐在行動上。
泛愛眾,而親仁,有余力,則學文。這一句話是說:“和大眾相處時要平等博愛,并且親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學習。”如果還有多余的時間精力,就應該好好學習六藝等其他有益的學問。以前自己非常自私,對誰都不好,別人一對不起自己,就憎恨他,甚至從不再搭理他,自己還總是自以為是,有一點成績就不知自己是誰了,只知道自己今天學了,就不學了。盡管沒學會仍裝著學會了,當別人來幫自己時,自己卻自學非學,有人請叫自己,左耳朵進,右耳朵出,真是沒法說。以后一定改這些臭毛病,一定讓好的習慣代替他。
弟子規真是博大精深,他不僅時一本好書,而且教育了炎黃后代!
弟子規讀后感 篇5
讀一本好書,猶如同一位智者談話;讀一本好書,可以陶冶情操,修身養性;讀一本好書,可以從中學到無窮的知識。而《弟子規》可謂是好書之一。
人們常說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那么,怎樣才算孝敬父母呢?《弟子規》告訴了我們“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對,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要聽父母的話,當父母叫我們時,應及時回答,當父母讓我們做事時,我們應趕快放下手中事,去幫助父母,從生活中的點滴小事中去幫助父母,從日常小事做起。
對于自己的兄弟姐妹要做到和睦相處。大的要關心小的,小的也要尊敬父母,尊敬比自己大的長輩,語言要和藹溫和一些,不要尖酸刻薄,必要時,可以退一步海闊天空。
做人最基本的是要講究誠信。是的,誠信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是非常重要的。“凡出言,信為先,奚可焉……”這段出自《弟子規》的話清楚的告訴我們如何講誠信,但凡是出自于自己的話語,答應別人的事也一定要做到。不論是一件小事,還是一件大事,只要你給予了他人承諾,你就一定要做到。講信用的.人,往往是最受歡迎的人了;誠信的商店,往往是生意最火爆的商店了……做人要講誠信,乃是從古至今永不變更的事實。
其實每個人都有一些小心思,那就是得到別人仰慕,而《弟子規》中的一段話也講到“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一個人只要有才華,不驕傲自大,那么他就能夠受到別人的尊敬。
通過讀《弟子規》,我的思想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改變了自身的一些缺點,學習了日常生活中的行為規范,《弟子規》不愧是一本好書!
弟子規讀后感 篇6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
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
教育的“教”字,是“左孝右文”。左邊是個“孝”,右邊是個“反文”,中國傳統的講法叫“教者,孝之文也”。教育教什么?從孝開始。以孝為根本,通過孝,培育孩子對血緣的尊重,培育孩子孝敬父母,尊重長輩,同時,也就在孩子心中牢牢樹立了對傳統的尊重。
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人們眼中的孝道越來越淡薄,而名利和權益已快占盡了人的整個身心,無論是新聞頻道還是幫忙頻道,子不孝的報道越來越頻繁,為什么這種社會丑聞會層出不窮地被拋頭露面?究竟是親情冷淡了,還是現在的年親人都忘了本?
讀了錢文忠的那句“教育教什么?從孝開始。以孝為本,通過孝,培育孩子對血緣的尊重,培育孩子孝敬父母,尊重長輩。”之后,我忽然頓悟到了子不孝的根源在哪里。爸爸媽媽把孩子像寶貝般的捧在手心里呵護,而不教育他們的寶貝捧著他的父母有多么艱辛?孩子理所當然地從父母那里得到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愛。爸爸媽媽滿面笑容地把這份愛推向孩子,孩子又怎么可能懂得這份愛背后的沉重,他從你那里只學會了接受,而你并沒有告訴他在接受愛的同時也要回饋愛呀?
傳統的啟蒙讀物強調孝,把孝放在最突出的地位。而隨著社會的.進步,現在的市面上五花八門的啟蒙讀物越來越多,但是有幾本把孝搬到了書面上?競爭激烈的社會,父母把教育的重心放在了“智育”上,有幾個父母知道把時間擠給“德育”一點?現在來埋怨子女的不孝,為什么不反思當初沒有在最好的教育時機把“孝’傳給孩子?
父母們,請給予孩子正確的愛,莫讓他長大后成為被指責的對象啊!
弟子規讀后感 篇7
幸福是什么?朋友的一個微笑,是幸福;兒女對父母的一聲問候,是幸福;我們擁有健康的身體,是幸福。只要我們懂得珍惜,父慈子孝,夫義婦德,兄友弟恭,朋友有信,眼前所擁有的一切,都是我們幸福的理由。
在現如今的社會,由于越來越多的獨生子女,他們被家長寵愛著,導致事事以自我為中心,自私自利之心非常嚴重,從而導致了許多問題。大手大腳地花錢,和父母頂嘴,因為一點小事和同學打架,懶惰貪玩不愛學習,沒有責任心。以致學校的教育也有了重重困難。
家長的教育,既要教給我們知識,也要幫助我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更重要的是要教會我們如何去做人,如何成為對世界有用的'人。讓我們去學會禮儀,有禮貌地待人接物,可以促進我們更好地發展;讓我們明白“事雖小,勿擅為”,不以惡小而為之,不以善小而不為,從身邊的點點滴滴做起,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讓我們言而有信,說到做到。
通過學習《弟子規》,我們看到了一種溫馨和諧的教育方式,如果人人都能像弟子規里的那樣做,將來不僅會有幸福的我們,幸福的家長,而我們也將會擁有一個安寧和諧的社會。
幸福還有多遠?幸福就在我們的身邊。只要我們認真地學習、踐行《弟子規》,就能把握住身邊的幸福,直到永遠!
弟子規讀后感 篇8
次謹信,告訴我們做人要謹慎,要講信用,也就是要誠信為本。小到一個人、大到一個企業,如果不能誠實待人,那么他依靠什么立足社會呢?“人無信不立,企無信難存”,李嘉誠不就是靠著誠實守信的人生信條,才從一個做塑料花的商人起家,做到今天擁有數百億身家、譽滿全球的成功商人嗎?在如今處處講求競爭,事事講求效率的現代商業社會中,誠信也許并不能為企業贏得眼前一些唾手可得的利益,于是一些目光短淺的企業便丟棄誠信去追求所謂的豐厚利潤。然而他們得到了些什么呢?眼前的“三鹿”,不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嗎?
泛愛眾,而親仁。有余力,則學文。意思是和大眾交往時要平等仁和,要時常親近有仁德的人,向他們學習,以上這些事是學習的.根本,非做不可。如果做了還有余遐,還要學習一些其它方面的知識充實自己。這是教育我們如何待人處事、如何學習,要經常學習別人的長處,來彌補自己的缺點,從各個方面來約束自己,提高自身的素質和修養。
學習的過程就是一個認同的過程,而對自身產生影響則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例如,我們學習《弟子規》,背誦下來應該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真正對一個人產生有益的影響,那就需要時間了。一個人處世必定有一些原則,在他們潛意識中受到這些原則的制約。學習了《弟子規》,就是要把圣人教誨貫徹到生活中,落實到一言一行中。學習《弟子規》,我想不僅是一個提高個人修養的過程,更是一個思想升華的過程。愛周圍的人,愛這個世界。只有這樣,這個社會才會變成和諧的社會,這個世界才會變成和諧的世界。
弟子規讀后感 篇9
這幾天,老師讓我們背了《弟子規》,我從中懂得了不少道理,下面我就說幾句吧。
背了《入則孝》,讓我懂得了該如何孝敬父母。“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父母親叫你的時候,要立即答應,不能遲緩;父母親讓你做事情的時候,要馬上去做,不能拖延偷懶。前面我做的很好,從小爸媽就教育我:不僅僅是父母叫要答應,其他長輩、同學、朋友只要叫我要立即答應,那是對別人的尊重;后面我就做的不太好了。爸爸媽媽有時想讓我幫著打掃家里的衛生,可我總認為那是大人們的事情,總對媽媽說:“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我不管。”背了《入則孝》,我身上的.懶蟲去掉了很多,不等媽媽命令,就主動幫著干點家務活,比如掃地拖地啦,雖然活很小,媽媽總是開心地笑。還有一句,我也會牢牢記在心里,那就是“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
以前爸媽教導我時,我總以為自己什么都懂,爸媽太嘮叨,老是捂住耳朵,大聲說:“不聽、不聽!”爸媽責怪我時,我比他們聲音好大,惹得媽媽很生氣,干脆給我來個“主板炒肉絲”,媽媽揍完我又傷心有心疼。想想以前自己的種種行為,我覺得自己那么做真不對。爸爸媽媽把我從小養大多不容易呀!手把手教我認字,深夜抱著我去看病,變著法子給我做好吃的,我為什么要頂嘴惹他們生氣呢!這一段時間我表現得很好,低眉順耳,特溫順。嘿!還真好,爸媽見我不頂嘴,說上兩句就算了,過后還笑瞇瞇地夸我懂事了,我心里想喝了蜜一樣甜。
《弟子規》有很多道理值得我們學習,我會牢記在心,讓他伴隨著這我成長,做一個人見人愛的好孩子。
弟子規讀后感 篇10
弟子規讀后感 篇11
最近,我們學習了弟子規則,這使我們受益匪淺。他不僅可以提高個人修養,還可以提高人們的思想。對每個人的成長都是非常必要的。愛你自己,愛你的父母,愛你的朋友,愛你周圍的人,愛這個世界。只有這樣,社會才能變得和諧,世界才能變得和諧。通過學習弟子規則,我有五種經驗。
首先,要懂得感恩。對于一個人來說,最大的善良應該得到回報,就是父母的善良。因此,《弟子規》第一章是入則孝的感恩之心體現在一個孝字上。父母呼應不要放慢父母的命運,不要懶惰。父母教他們傾聽父母的責任和承諾。想想看,這些都是我們孝順父母作為孩子的基本要求,但我做得不夠。我希望我能在未來的學習和生活中努力工作。
第二,做人要誠實守信。所有的言行都是欺騙和偏執的`。意思是:說話,誠實第一,答應別人的事,一定要遵守承諾,不能隨便答應自己做不到的事。至于欺騙或花言巧語,不能用。要堅持君子一言難追的信念,做一個誠實的人。
第三,要謙虛謹慎,互相關心。因為我們生活在同一片天空和同一片土地上。要培養謙虛謹慎、互相關心、互相關心的優秀品格。
第四,待人接物要有恭敬之心。滿招損謙受益,恭敬與謙虛是分不開的。沒有內心的謙虛,很難尊重別人。
第五,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標。《弟子規》教人善良,養德。目的是讓自己活得有意義,我們通過《弟子規》明白了做人的道理。人生是一個過程,過程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你選擇什么樣的人生目標。
除此之外,《弟子規》中的許多地方也值得學習和感受。只要我們理解和體驗,我們就會意識到它所包含的寶藏。
弟子規讀后感 篇12
這個星期,學校送給我一套名叫《經典誦讀》的書,我很喜歡。我首先翻開了其中的《弟子規》。看完以后,我深有感觸,雖然書中講的一些生活禮節,現在照搬已經不太合適了,但是,我們卻不可以因此推翻古人的忠告。
在這本書中,每一則中都有一個小故事。讓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個感恩的故事——感動中國的救母故事。這個故事是這樣的:20xx年,田世國被評為“感動中國-20xx年度人物”。20xx年初,他的母親被確診為尿毒癥晚期,隨時有生命危險。他決心要不惜一切代價給母親換腎。由于一直沒有找到合適的腎,只能“割自己的”了。可他深知,如果母親知道要換兒子的腎,是寧死也不會答應的。唯一的辦法就是“欺騙”母親,于是,他和身邊的`親朋好友共同為母親編織了一個美麗的謊言:有一個死刑犯愿意捐獻腎。后來,手術非常成功,母親恢復得很好。田世國一家決定讓她老人家永遠生活在幸福的謊言里。時至今日,老太太仍然不知道在自己身體里暢快工作著的腎是從兒子身上摘下來的。這個故事讓我深深的感動了,田世國這樣的救母精神,讓我深深的體會到了他對母親的敬愛之情。
我讀完以后,我覺得古人能寫出《弟子規》這本書讓我們學習,實在是太偉大了!
長大后,我也要寫很多作文或書籍,讓別人學習,對社會作貢獻!
弟子規讀后感 篇13
《弟子規》中第三部分“謹”是修身的根本,它告誡我們,在生活中無論做什么事,時時刻刻都要謹慎。俗話說:無規矩不成方圓。
《謹》與前兩章不同,前兩章的是孝順,而《謹》卻寫的是讓我們行為不可以放逸。孔子曰:“嚴于律己,寬以待人。”對待自己一定要嚴格,只有嚴謹才能少犯錯,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錯誤,才能正己身,立己志。
為人子女應早起,把握光陰。正如陶淵明所說:“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而我們應當怎樣珍惜時光呢?“洗手的時候,日子從水盆里過去;吃飯的時候,日子從飯碗里走過去;默默時,便從凝然的雙眼前過去……”,朱自清的《匆匆》告訴我們,應該從生活的'點滴小事中擠出時間,而不是縮短自己的休息時間。
《弟子規》作為古代一部用于規范人們行為的書,能在如此開放的現代得到推崇,的確有它的獨到之處,通讀全書,會發現它幾乎不含封建思想,且它所包含的大多數衣食住行規范在現代仍值得倡導,以“謹”為例便可窺見一斑。將謹的內涵擴大,還有“慎獨”之意,在任何時候做任何事,都應該做到問心無愧,“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
如果每個人都能做到德行高尚,通過禮儀文明,懂得與他人相處之道,對構建“和諧社會”起到促進作用,才是“謹”的根本。
在學習《弟子規》的時候,有人將其當作一本書,可以用來閱讀,有人用來當作教材,教化他人,而我認為,不妨將它看作自己的一種無形的法律,篩去不必要的,讓精華時刻約束自己,做足該做的,不做不該做的,時間一長,當它成為一種習慣,甚至一種本能時,我們便學會了《弟子規》。
安徽淮北相山區淮北市實驗小學五年級:董欣玥
弟子規讀后感 篇14
“弟子規,圣人訓,首孝悌,次謹信……”,小時候媽媽讓我看了一部動畫片,名叫《中華弟子規》,就是以動畫片的形式來讓觀眾看完一集就能了解《弟子規》中的某一句的道理。
《弟子規》是清代秀才--李毓秀所作。概括全文的一段是這樣的:“弟子規,圣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余力,則學文。”
《弟子規》中,有一句話呀,令我記憶猶新,如同刻在了骨子里,使我銘記在心:“方讀此,勿慕彼,此未終,彼勿起。”意思是:剛讀到這本經典,不可又羨慕另一本經典;這個進度尚未完成,不可又進入另一個進度。
古今中外的名人創造不朽功績,哪個沒有遵守這種守則最終取得成功的呢?厄運打不垮的明末清初的`史學家談遷,自幼刻苦好學,博覽群書,尤其喜愛歷史。家境貧寒的他,只是為了抄僅僅只有十幾個字的史料,四處奔波,帶著干糧走了一百多里路。經過20多年的奮斗,多次修改,終于在他50多歲時完成了一部400多萬字的明朝編年史------《國榷》。就在即將復印前,厄運降臨,20多年的心血被盜。但談遷憑著他的信念,沒有被厄運打垮。他重鼓斗志,再次撰寫這部鴻篇巨制。在談遷日日夜夜奮筆疾書的不懈努力下,終于在他70歲高齡時完成了一部更加翔實、精彩的嶄新的《國榷》。
我不由自主地想起了自己。在我五六歲時,媽媽看我腰肢柔軟,便給我報了一個舞蹈班,學習中國舞。可我卻嫌這舞蹈班這不好,那不好,嚷嚷著要學美術,媽媽無可奈何,只好給我報了一個素描班。剛開始,我對素描很感興趣,但時間長了,我畫畫時總靜不下心來,導致如今一事無成。
《弟子規》雖只有那么幾個字,但字字都是精華,句句都是大道理,潛心學習,定會受益匪淺。
【弟子規讀后感】相關文章:
《弟子規》讀后感10-01
弟子規讀后感悟05-20
弟子規讀后感05-29
弟子規的讀后感02-04
《弟子規》的讀后感02-20
弟子規讀后感06-15
《弟子規》的讀后感10-30
弟子規心得02-07
弟子規讀后感【熱門】06-27
【熱】《弟子規》讀后感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