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讀后感(集錦15篇)
當看完一本著作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東西,需要寫一篇讀后感好好地作記錄了。千萬不能認為讀后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小學讀后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小學讀后感1
今天我讀了《茶杯與茶壺》這篇文章,讓我感觸很深。
《茶杯與茶壺》主要寫了一個深感失望的青年到法門寺和一位老和尚說:“他苦練丹青多年,卻找不到一個好的畫師來做他的師父”。和尚聽了,便想問他要一張有關茶具的畫。于是青年就畫了一張圖:壺下有個杯子,水從壺中流出。而和尚卻說位置錯了,青年說大師好糊涂,沒有茶杯往茶壺里注水的。而老和尚說他明白這個理,于是便說:“只有茶杯在下面才能從茶壺中得到流出的水,而當茶杯在上面時卻得不到從茶壺中流出的水。人也是這樣,只有把自己放低了,才能得到他人的'智慧與經驗。”
是啊,大師說的對。日常生活中,我們也應當如此。
我記得小時候,我和媽媽常在一塊兒做稍簡單一些的數學奧數題。那時我和媽媽在一起做了幾天,就一個人做,因為我認為我可以做出來。一開始,我沒覺有什么不好,可后來才發現當我做到相應時間時題比以前少了許多,因為我做一道題差不多需要思考半個小時。而以前,媽媽見我20分鐘想不出來,就給我講,這樣一天就可以做許多題,印象也很深。而現在,我做出來都不知道對不對,印象也不深,后來我反醒了一下,明白了我是過于高看自己了,所以才會這樣。而這件事不也是這個道理嗎?只有把自己放低才能求得真知。
大家是不是也有這樣的事例呢?好好反醒一下自己。人家孔子不恥下問,而我們既不是孔子,也不是什么圣人,為什么要那么高看自己呢?
大家好好想一想你這茶杯要放在哪里才好呢?
最后,大家和我一起再說一次這個道理吧!只有把自己放低才能求得真知,吸取他人的智慧與經驗。
小學讀后感2
在剛剛過去的寒假里,我讀了一本名叫《大魚之道》的書。這本書的作者是中國作家協會兒童文學委員會委員、上海作家協會理事沈石溪。他的創作以動物小說為主,內容十分簡潔,卻很生動,每篇故事的中心也非常明確,使人讀了以后會得到許多啟示,回味無窮。
這本書由許多個與動物有關的蘊含著深刻道理的小故事組成。其中,最讓我記憶猶新的一篇故事是《善舉白旗的魚》。這篇故事主要講了“我”買來了三條草魚,準備繁殖魚苗賣給當地的農民,養家糊口。當“我”把其中的兩條魚一起放進魚塘后,它們頓時分別占據了東半邊和西半邊,另一條白尾巴見池塘已被占領,于是采用了“宜斯策略”,(這里指有時,許多強者一起占據了某個東西或地方,后加入者就會斬時投降,當強者互相廝殺后,“弱者”就會乘虛而入,占領地盤。)最終平安地活了下來,并產下了自已的后代。
我非常喜歡作者在文中寫的一句話:“強悍者被無情地淘汰掉了,怯懦者卻活得逍遙自在,大自然真是不可思議。”這句話告訴我們:在一個動物群體中,如果鷹派的角色多了,那么,聰敏的個體就會扮演鴿派角色,這樣就會有更多的'生存機會。鷹派雖然活得揚眉吐氣,卻很容易在頻繁的斗爭中受傷或死亡;鴿派雖然活得窩囊憋屈,卻因為避免了斗爭而得以成活。
讀了這本書以后,我還從另一篇故事《魚道》中想到了父母對我們的養育之恩和無微不至的照顧,我們應該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從《貓狗之間》中知道了人與人之間只要學會寬容,學會諒解,就能解開矛盾,成為好朋友,從《馴化誘雉》中懂得了做事要細心,不能功虧一簀,認真做好每一件小事,才能把大事做成功……
《大魚之道》讓我受益匪淺,讓我們也像書中那些聰慧的魚兒一樣學會禮讓,學會感恩,學會寬容,學會細心,成為一個對社會、對國家、對集體有用的人吧!
小學讀后感3
第一次看到《特別的貓》這個書名時,我還以為是講一只存在于現實生活中會講話的貓,類似童話。但是,直到看完了整本書,我才知道,“特別”一詞只是在反對“只不過是只貓”這種不屑的說法。“只不過是貓”,多么輕描淡寫的一句話,這是人類自以為是最高等生物而對貓這種生靈價值的定格,但是,貓也是生靈,而且,貓的世界也同樣精彩。
還記得有那么兩只個性十足的貓咪。一只是精致美麗得簡直就像是從童話中走出的夢幻貓咪,她高貴得像個公主,叫做灰咪咪;另一只是由于一次偶然的'機會住進“我”家的小黑貓,她是一只穩重固執、謙遜樸實的小野獸。灰咪咪是天生麗質的美人胚子,她懂得如何展示自己的美麗。她對食物無比挑剔,對生養小貓毫無興趣,在她的生活里,被寵愛要比被喂養更重要。然而當這樣一只貓被結扎,身體迅速膨脹成一團毛球之后,當她已經完全明白自己被人類的手術強行變得不再那么光彩奪目之后,卻仍舊小心翼翼地展示她的嬌媚,竭盡全力維持她天性中的高貴時,你會為此而心碎。而小黑貓生過一場大病,但是在“我”的精心照顧下,奇跡般地康復了。小黑貓不會賣弄風情,她是一個稱職的母親,但始終對灰咪咪的老大地位有多忌諱。當然最后,她們還是成了朋友。
你是不是也從來沒有想到過,原來貓的世界如此精彩?他們也有思想,也有自己的個性。灰咪咪在結扎后的表現,不禁讓人感受到這是比屠殺更加殘忍的摧毀。然而我們對于所愛的貓咪別無他法,只能在精心呵護下慢慢挽回那支離破碎的信任。黑貓與灰咪咪那遠距離的友情,又是否讓你感受到敵人與朋友之間的一念之差?
人雖然是目前地球上最高等的生物,但是如果論生命的精彩,那么每種生命都有自己的精彩,每種生命都是平等的。所以,貓咪是特別的,并不是“只不過是只貓”。
小學讀后感4
誰能想到,在俄羅斯的美麗風光背后,會藏著如此黑暗的農奴制度?
誰能想到,在那些“和藹”的地主的面具下,會是一副副猙獰的面孔?
誰能想到,在地主、貴族的張狂奴役下,又是多少農奴的悲慘?……
屠格涅夫尖利的筆鋒戳開了地主的面具,向世人揭露無數邪惡和恐怖。
“風度翩翩”的地主佩諾奇金是個“正派人”他待客熱情,卻沒有多少人愿意拜訪他。佩諾奇金在客人和奴仆面前戴著厚厚的面具,看起來和氣仁慈;面具下卻是陰森:奴仆若忘了把他的酒燙熱,便要遭到嚴厲懲罰。即便如此,他也忘不了面具前的客人:他仍顯得文質彬彬,只是低聲地吩咐總管去“處理一下”就行。
佩諾奇金還偶爾去村里看看,只是“慈祥地點點頭”,便讓村民、農奴們嚇得魂飛魄散,連小娃娃和雞也害怕地躲起來。這地主面具下的殘暴早已被農奴們發現,卻沒有一個人敢說出口——那樣并不能使他們的痛苦減輕,反倒讓生活的壓迫更重,甚至去送命,這沒有用。
村里的可憐的.莊稼人交不起租,就要給村長當牛當馬,一切聽他的命令。這還不夠,老頭家里的唯一一頭母牛被牽走,第三個兒子也被迫拉去當兵。他原以為他的高高在上的主人“為仆人著想”,且“受高等教育”,誰知,這就像上述情況一樣,被欺負得更慘……
這使我想起了《伏爾加河上的纖夫》這幅畫:在一片踩滿腳印的沙灘上,一群衣著破爛的纖夫正吃力地拉著遠處海面上一艘巨大的船,那船看上去極其華貴。在最前頭的纖夫很老了,面色黝黑,應該當纖夫很久了;中間的年輕人皮膚白晳,大概是剛來的,他的眼睛無力地望向右前方,好像對自己的未來一片迷茫……
我翻過最后一頁,輕輕嘆了一口氣,眼前又浮現出地主面具下的猙獰面孔……
小學讀后感5
每個人的開心,快樂,就是我的開心,快樂!哈哈. 最近,我懷著十分崇敬的心情讀完了《紅巖》這本書。
在紅巖里,我最欽佩江雪琴江姐。紅巖開頭不久,江姐的鋼鐵形象就已經在我心中樹立起來。
深沉的暗夜,蕭瑟的寒風,還有那擺滿刑拘的刑訊室里,吆喝聲不絕……
面對這一切,江姐的臉上是充滿信心的剛毅神情。讓敵人恐怖的獰笑無奈的變成絕望的吼叫。“不說?釘!”一根竹簽對準她的指頭------血水飛濺。一根,兩根!竹簽深深地撕裂著血肉。一陣,又一陣令人心悸的潑水聲……
然而,除了敵人魔鬼般的咆哮,江姐沒有任何聲音,甚至沒有一絲絲呻吟,那可是十指連心的痛啊!但是“竹簽子是竹做的,共產黨員的意志是鋼鐵做的!”
記得小時候我問老師國旗
今年,是黨的九十歲生日。九十年中,正是無數有著紅巖精神的共產黨人用身軀前仆后繼筑成了光明大道。九十年中,也正是中國共產黨,帶領億萬中國人民脫離貧困,走向復興,告訴世人,只有共產黨才能救中國!九十年前,中國共產黨誕生在嘉興南湖的一只游船上,開天辟地;誰又想,九十年后的今天正是中國共產黨,駕駛著新中國的`大船,滿載著信心和希望,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向著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揚帆破浪,闊步前進!
黨的旗幟在飄揚,鮮紅的旗幟將永不褪色。因為不僅是偉大的革命先烈,我們這一代,以及千千萬萬代中國人都永遠懷著一顆又紅又熱的心,準備用鮮血染紅旗幟!
每當讀到《紅巖》中感人肺腑的部分,我總是會情不自禁地留下眼淚。
小學讀后感6
十五歲的十月失去了父母,和舅舅一家生活在一起。經歷過許多“風風雨雨”后,十月知道了自己并不是“爸爸媽媽”的孩子,他是舅舅偷來的!瑪麗老師才是他的親生母親。他憤怒、傷心,但是無法改變的是——那份母愛。他希望——我是十月。
一個十五歲的孩子需要面對父母雙亡。這很痛苦。雖然舅舅一家人對他都很不錯,除了靜安會和他拌嘴。他在接下來的日子里玩了一場游戲,是屬于他和媽媽的游戲。在這場游戲里有許多習題等著他去完成。他不能哭、他需要學會獨立,靠自己的努力得到人生中的第一筆錢、他需要壓制自己的情緒,和靜安重歸于好……十月用盡自己的全力去完成這一切,可他面臨著的卻是又一次失去媽媽,心中的'媽媽。他恨死去的“媽媽",恨舅舅、舅母……但后來,他還是去和自己的親生父母——瑪麗老師、博士相認了。因為他明白,母愛是什么也改變不了的。
這是一本關于親情、友情和成長的書。這本書中并沒有太多華麗的語言,可是卻讓每一個讀過的人深深感動。十月的成長中,有很大的波動。他被欺騙了整整十五年!如果不是天上的“媽媽”,他也許會永遠這么蒙在鼓里。開始的生活沒有那么復雜,直到后來,身邊的事情讓他越發覺得奇怪。第三封信里,鈴鐺金腳鏈、粉色嬰兒衣服、有鴛鴦戲水圖的大浴巾、繡有GF英文字母的圍嘴兒……讓十月徹底明白了——他不是“媽媽”的孩子。但那又怎樣呢?血緣就真的有這么重要嗎?——不!最重要的是——愛。“媽媽”明明知道十月不是自己的孩子,還對十月那么好,將自己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了十月的身上,這就更加證實了她是愛十月的。
天大的謊言、善意的謊言。可是謊言的背后還藏著一顆充滿母愛的心。哪怕十月身邊的全部都是騙子,都是一個個大騙子,也阻擋不了那份愛。
小學讀后感7
《愛心企鵝》這本書是德國作家德里克斯蒂安。貝爾格寫的彩烏鴉系列中其中一本。
塔明諾是生活在南極的小企鵝,在學校上三年級,是班里游泳游得最棒的企鵝。
有一天,他聽說帝企鵝王國的公主被大腳獸——人類掠走了,國王整天郁郁寡歡,整個企鵝王國都想不出好辦法去解救公主,都沉浸在悲傷之中。塔明諾為了找回企鵝王國的快樂,決定去救回公主娜努瑪。
誰知就在“旅程”剛剛開始就遇到了兇猛無比的海象。海象已經好久沒吃飯了,小企鵝是送給他的最好的早餐。于是小企鵝急中生智告訴海象說;“不遠的地方有一群鯖魚迷了路,我給你捉來當早餐。海象最喜歡吃鯖魚了,美滋滋等著塔明諾捉魚回來,聰明的塔明諾脫離了險境。
”旅程“不全都是險境。勇敢的塔明諾繼續向前游,兩只海鷗看見了他,問他為什么會出現在這里,塔明諾講了來由,好心的海鷗決定帶他一程。他時而全身冰涼;又時而全身冒汗;時而心生與憂慮;時而又充滿希望。從高處俯視讓他感到頭暈目眩,飛行產生的.氣流讓他雙眼流淚,而高空的寒冷也凍得它四只瑟瑟發抖。擔心,恐懼,喜悅,這一切的感受都混雜其中。
最為險境的是當他”旅行“到米蘭時,誤進了馬戲團。馬戲團的老板看到塔明諾心里樂開了花。于是,塔明諾被關到了籠子里,訓練他做動作,贏得觀眾的喜愛,為老板賺更多的錢。老板萬萬沒有想到,一只海豹把自己贏得的一枚硬幣給了塔明諾,塔明諾將錢拋的遠遠的。愛錢勝過一切的老板只顧著撿錢,忘了關籠子,塔明諾又一次獲得了新生。
一路上他還得到駱駝,章魚,蝸牛,老鼠,奶牛的幫助。最終在動物園里找到公主,齊心協力的救出了公主。企鵝王國重新獲得了笑聲。
企鵝身體雖小,但他的智慧讓我欽佩,他的勇敢更讓我學習。只要我們懷著一顆愛心,再大的困難都能克服。
小學讀后感8
《彼得·潘》這本書是由英國著名的諷刺小說家——杰·姆·巴里先生創作的故事。
或許,人都不免要經過出生、長大、年老、死亡這幾個階段。人們之所以,不想長大是因為:長大之后,就會對生活有壓力感,不僅要工作,而且,還要擔心家庭的一些情感問題。這,也就是許多人不想長大的原因。
永不長大,這是許許多多孩子心目中的愿望。在小時候,孩子們心中都有一位自己崇拜的偶像,自己喜歡的動畫人物,自己熱愛的童話人物,更有一顆對生活的向往與希望的心。在我的心目中,我所崇拜的偶像是永不長大、純潔善良的小彼得。他教會了我,如何去勇敢地面對困難,如何打敗生活、社會上以大欺小、蠻橫無理的壞人。
本書講述的是:在達林夫婦家的三個孩子:溫迪、約翰、邁克爾,他們在夢境中,了解到了彼得·潘,一次偶然的機會,使他們遇到了小彼得。小彼得教會了他們飛行術,帶領著他們來到了夢境中的“虛無島”。在島上,他們歷險不斷。一次又一次的冒險,使他們懂得了許多道理。
本書的主人公——彼得·潘,是一個擁有無盡魔力、會在天空中自由翱翔。他是虛無島的主人。他,有著過人的才華;他,有著一顆純潔善良的'心;他,散發著淘氣頑皮的氣息。盡管他是那么的淘氣,但是,每每遇到困難的時候,他,都毫不畏懼地向壞人拼命。他那種臨危不懼的精神,讓我覺得他是個“小大人”呢!
溫迪、約翰、邁克爾他們來到虛無島上,會有什么令人意想不到的奇遇呢?讓我們一起坐上直通虛無島的列車,向著虛無島前進,一起品味彼得·潘精彩的冒險奇遇吧!
小學讀后感9
這幾天天氣非常冷,寒風呼啦呼啦地在窗外吹。我待在家里不敢出門,于是捧起語文報,隨手翻了一下。忽然,一幅圖畫吸引了我的眼球。那是一位鋼琴家在激情洋溢地演奏。圖畫下寫著幾個大字:愛的傳播。
我納悶了,只聽說過愛的奉獻,愛怎么還可以傳播?為了解開這個謎團,我禁不住往下看了起來。
文章說的是鋼琴王子郎朗學了11年的鋼琴,終于有個機會可以報考美國科帝斯音樂學院。他的父親為了他跑前跑后,終于來到了考場,可父親卻被工作人員攔在外面。從小到大的每一次考試,父親都要用他那雙厚實的大手拍拍朗朗的肩膀,他才能信心十足地演奏。這次他的身邊缺了父親,他能考好嗎?
朗朗正焦急,突然,一雙厚實的大手落在了他的肩膀上,可這人卻是一位考官,他告訴郎朗,他的父親讓他全心全意地去演奏。終于,他成功了。
后來,郎朗好奇地問父親:“為什么那位黑人考官拍我肩膀的感覺和您拍我的一模一樣?”郎朗的父親回答:“因為他也是一位父親,雖然他也聽不懂漢語,但是,父愛是沒有國界的,可以通用,也可以傳播。”
看完了這篇文章后,我終于明白了,原來愛的力量如此巨大!的確,在我們遇到困難時,也是自己的父母伸出了那“魔法手掌”,幫助我們度過了難關,這一掌里蘊含的`是神奇的愛,是力量。也只有愛,才能釋放出如此巨大的能量,使我們一次又一次地創造奇跡。
最令我難忘的就是郎朗父親說的那句話——父愛是沒有國界的,可以通用,也可以傳播。我認為,在平時你感覺不到,只有在身陷困境時才懂得,父愛在我們的成長中是多么重要。當父愛這股暖流慢慢地進入我們心田,我們就會明白:原來,父親一直陪在我們的身邊,陪伴我們成長。
小學讀后感10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非常殘酷的,有無數人為此付出了寶貴的生命。
《安妮日記》的主人公是安妮·弗蘭克------來自德國的猶太人,1929年6月12日生于德國的法蘭克福。1933年希特勒法西斯政權執政后,開始瘋狂地對猶太人進行殘酷的傷害。安妮一家被迫移居到荷蘭的阿姆斯特丹。安妮在這里開始上學,度過了一段愉快的學校生活。后來,由于法西斯已進軍荷蘭,安妮的父親帶著他們一家與同樣是猶太人的凡·佩爾斯一家,牙醫醫生阿·杜瑟爾躲進了他公司大樓后的一些隱蔽的房屋里面。1942年7月6日躲進,1944年8月四日被逮捕,這期間,全靠公司的幾位員工向他們提供物資。安妮在與世隔絕的密室里度過了花季少女最重要的兩年,沒有人聽她內心的苦悶,陪伴她的只有日記本。八人被逮捕后,相繼去世,只剩下安妮的父親一人生還,后來,他在密室里發現了安妮的'日記,并與1947年出版。
讀了這本書,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傷感,就是這殘酷的戰爭,讓無數無辜的人獻出了生命;讓所有人都厭惡,厭惡這殘酷的戰爭;厭惡這無情的屠刀;更厭惡滿手鮮血的希特勒。
想想吧,想想戰爭付出的不僅僅是鮮血,還有各種各樣的悲歡離合;想想戰爭到來只會讓地球母親的子女們互相爭斗;想想我們的地球母親要遭受怎樣的災害;想想……
如果沒有這殘酷的戰爭,人與人之間都多一份關愛,還會讓年僅15歲的倩影少女安妮慘死嗎?是的,安妮是無辜的。她的死不僅僅是因為她是猶太人,許多不是猶太人的人也被這殘酷、無情、可怕的戰爭害死。
讓我們共同呼響“要和平不要戰爭”的諾言,把曾經滿是鮮血的戰場化作泡影,用對生活的熱愛來換美好的明天!
小學讀后感11
在這個月的閱讀活動中,老師要求我們看《森林報》或《昆蟲記》,我選讀了《森林報》。開始我以為《森林報》是一本乏味的有關大自然的書籍,可是當我看完后,可就不這樣覺得了。作者奇妙的手法,把我完全吸引住了——新穎而有趣的手法,生動地描寫了一個又一個動物。作者把森林中的動物、植物當作人,把它們的生活表現得栩栩如生。不少有關森林里動植物的自然知識蘊含其中,這些有趣的故事激發起我們對大自然的向往與熱愛。
《森林報》里,每一個故事都很有趣。如《兩種蚊子》,文中說到,蚊子大體上來講人類都把它視為敵人。一種蚊子叮過人之后,人就會覺得有點癢,被蚊子叮過的'地方起個包以后就沒事了。可是另一種蚊子就不一樣了,叮了人以后,會使人生病,使人一時發熱,一時寒冷。科學家把這種疾病稱作“沼澤熱”,也叫“瘧疾”,這種病就是通過蚊子傳播給人類的。
看到這里,我想,相比之下,第二種蚊子的危害更加大一些,因為它有可能威脅到人類的生命安全。我繼續往下讀,故事里,作者還介紹到,這兩種蚊子對人類都是有害的,都必須撲滅,防治由它們引發的疾病。放下書,我趕緊在家里找蚊子可能藏身的地方。終于,我發現了,我們家陽臺上花盆的底座積滿了水,蚊子最喜歡待在那里呢!于是,我趕緊叫來媽媽,媽媽捧起花盆,我拿出底座把水倒掉了……
這本書不但讓我增長了自然常識,它語言生動有趣,還讓我積累了不少好詞好句呢。有一次我寫周記,用上了這次閱讀《森林報》里積累的好詞語,周記因此拿了A級,還被老師表揚呢!我喜歡這本書!
小學讀后感12
和煦的陽光,無私的撒下它五彩的光輝。陽光讓平淡的生命發光,讓可悲的人生再次亮麗,把人間帶向永恒的彼岸,讓我們亮出自己的風采。當一束束光輝降臨時,興奮的鳥兒亮出聲音,晨起的孩子欣喜若狂,沉睡的花草伸展懶腰。因為陽光不期而至,所以大地欣欣向榮,所以人間呈現勃勃生機。
陽光男孩和陽光女孩在陽光下成長。陽光照射著他們美好,善良的心靈。陽光指引這他們走向成功,陽光讓他們擁有純潔,高尚的品格。在成長中,陽光是功臣,是撫慰,是引導我們心靈的使者。
“Oneworld,onedream”這是2008北京奧運會的宣傳標語,“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夢想”。是的,同在一片藍天下,同在一個溫暖的陽光的熏陶下,我們應該有同一個夢想,同一個愿望,同一個信念。讓世界充滿愛,讓世界沉浸雜甘甜的陽光雨露中。“讓世界永駐和平”是世界人民共同的心愿。同是陽光兒女,我們要提倡和平,爭創和諧。
也許有人會問:在以后的日子里,會不會發生第3次世界大戰?”我會很堅定的告訴他,絕對不會!在前兩次世界大戰中,有些國家的某些地方因大戰期間被投射了原子彈至今沒有生物。更可悲的是核武器這殺傷力極強的惡魔奪走了無數無辜人類的'生命,這是一個多么令人心酸的事啊!這都是戰爭惹的禍。戰爭,讓繁榮的城市變成恐怖的廢墟,讓美麗的街道變成骯臟的瓦礫,讓明媚的眼睛變為無助的眼淚,讓湛藍的天空邊得暗淡無光,讓戰士們背井
離鄉,走在死亡線上,戰爭無情,戰爭是吸血鬼,是惡魔。讓戰爭的硝煙灰飛煙滅吧!讓陽光,甘露點綴這和平,美好,絢麗的世界吧!
陽光是神奇的東西,是人類心靈的鑰匙,讓世界因和平而精彩,因陽光而絢爛!
小學讀后感13
《愛的教育》是我暑假讀過的一本書,書中的主人公安利柯以一個小孩的目光去看待事物,以他的想法詮釋,字里行間透著稚氣,是天真的,有趣的,讀這本書之前,我看著書名,遲遲沒有打開書,愛是一種人類特有的感情,每個人看世界的眼光不同,又如何教育呢?揣著這個問題,我進入到一個男孩的日記里,去尋找所說的—愛。
愛,有時候很博大,有時候又很渺小,像一只無拘無束的小鳥,當它停在你的窗邊,你沒有注意到它,等它飛走了,你才恍然大悟,想去捉時,它只留下一根羽毛。當我們滿腦子只想著,愛是什么,愛在哪里的時候,別忘了愛就潛藏在你我之間:是生病時父母急切的話語;是煩惱時,朋友的一句關心;是你情緒低落時,親人與朋友的安慰!我們需要擦亮眼睛尋找愛,只有緊緊地掌握在自己手里,愛才永久。很多人長大了只記得曾經幫助過我的朋友,卻遺忘了最該感謝的父母,最熟悉最簡單的東西最容易忽略,正如小鳥在你的窗邊,不要等它扇動翅膀飛走了才后悔!書中的安利柯父母都深愛著安利柯,安利柯是在懷抱中成長。家庭的愛不變,而對祖國的愛是博大,廣闊的,一望無垠。無論是沐浴在幸福中的少年,還是籠罩在貧困與殘疾陰影下的少年都有一顆不變的,真摯的愛國心!在學習中,每天都會學到新的東西,于是就引發感悟,投入大量的`精力去完成,不在乎能不能完成,這時候這種熱情升華成了一種純愛,對學習的熱愛。
《愛的教育》讓我對“愛”有了新的見解,愛是沒有限制的,很小,小到人人禮貌相待;人與人信我芥蒂友好交談;人做錯了事一句真誠的對不起。愛有的時候又很大,大到對國家、對民族的愛。愛是一種感覺,是一種追求,是一種尊敬,無法用文字表達它的定義。讀完整本書,我知道了當初的答案:愛是沒有形式的,愛是無形的,千變萬化,一個小學生用他純潔的心靈去關愛身邊的每一件事,才是對“愛”的一種最好詮釋。
小學讀后感14
在《青銅葵花》一書中,我認識了這樣兩個孩子:一個堅強的哥哥——青銅,一個孝順、懂事的妹妹——葵花。青銅在大麥地。葵花在城市,她的爸爸十分喜愛葵花,給自己的女兒也取名為“葵花”。葵花的爸爸曾用青銅雕了一株葵花,他覺得,呈現葵花最好的材料就是青銅。后來,爸爸帶葵花來到大麥地,為了看那大片的葵花不幸溺水身亡,于是青銅一家——大麥地最窮的一家就收養了葵花。
青銅雖然是個啞巴哥哥,但他很堅強:大冬天迎著風雪去油麻地鎮連著幾天賣完一百零一雙蘆花鞋,中午要么不吃,吃了也只吃一塊冷燒餅;與爸爸乘船割了一個月的金茅草;和妹妹精挑細選地采蘆花……
當然,他也十分疼愛自己的妹妹:給葵花做冰項鏈;為葵花捉螢火蟲做燈泡;故意讓葵花摸到紅銀杏去上學;晴天用家中的`大牛接送葵花,雨天用家中僅有的破馬車接送葵花……
葵花也完全融入進了這個家,她曾有一次獨自一人與陌生人們乘船去遠方撿銀杏賣錢為奶奶治病。由于她是個干凈、漂亮又懂事的小姑娘,因此同船的嬸嬸們、姐姐們都愿意給她任何東西。她沒口袋,她們就給她口袋;她沒被子,她們爭著讓她到自己的被窩里來;她沒吃的,她們給她吃的……
可是好景不長,葵花被迫接回了城里。青銅就坐在一個大草垛上,隱隱看見葵花邊笑著向他招手,邊向她姍姍跑來。青銅用盡平生之力大喊:“葵花!”讀到這兒,我心潮澎湃——青銅終于能發出聲音啦!終于能像正常人那樣說話啦!終于能去上學啦!
《青銅葵花》讓我知道,每一個時代的人,都有這個時代的人該承受的痛苦,痛苦絕不是以前的少年才有的。少年時,就有一種對痛苦的認識與經歷。
小學讀后感15
我,坐在陽臺上,手捧《秘密花園》,專心致志地讀著。暖融融的陽光照在我的身上,也照在我的心房。此時的我,似乎也與主人公瑪麗一起進入了那神秘的花園……
在一場瘟疫中,性情乖戾的瑪麗成了孤兒,被送往英國的姑父克雷文先生家。 克雷文姑父在妻子死之后,性格變得古怪、消沉,瑪麗來到莊園后,發現有一個秘密花園,而且她意外地發現了這個花園的大門鑰匙,偷偷進入秘密花園。不久后,連被認為離死亡不遠的莊園小主人科林都參與了進來。美麗的大自然的力量改變了一切,姑父終于走出陰影,而性格孤僻、脾氣暴躁的科林在瑪麗的'幫助下也變得樂觀、健康了。
不是嗎?只有樂觀,微笑,我們才會快樂,同樣,有了快樂,我們心中的陽光就一定會驅散絕望之云的!
海倫凱勒,大家都熟悉吧,一個盲、聾、啞的女性,在她的人生路上,處處都是艱難險阻,可她并沒有悲觀消沉,低下頭來面對自己悲慘的人生,而是樂觀的看待自己的一生,并以驚人的毅力克服了這一切,竟然從哈佛大學畢業了,她還建起了一家家慈善機構,幫助更多的殘疾人。
同樣,張海迪,大家也不陌生吧,她五歲的時候因患脊髓血管瘤,高位截癱,因此沒進過學校,童年起就開始以頑強的毅力和樂觀的精神自學知識,她先后自學了小學、中學和大學的專業課程。張海迪十五歲時跟父母去了一個貧窮的小村子,但是她沒有懼怕艱苦的生活,而是以樂觀向上的精神奉獻自己的青春。在那里她給村里小學的孩子們教書,并且克服種種困難學習醫學知識,熱心地為鄉親們針灸治病,無償地為人們治病一萬多人次,受到人們的熱情贊譽。
是啊,正如汪國真所說的“悲觀的人,先被自己打敗,接著才被生活打敗;樂觀的人,先戰勝自己,然后才戰勝生活。”在生活中,我們也要好像凱倫凱勒、張海迪以及那些樂觀向上、身殘志不殘一樣,微笑著面對一切,戰勝自己,戰勝生活……
【小學讀后感】相關文章:
小學讀后感04-08
小學讀后感06-23
小學的讀后感04-10
紅巖讀后感小學01-13
小學論語讀后感01-18
火印讀后感小學01-06
《綠》的小學讀后感03-02
小學讀后感范文精選03-12
精選小學讀后感范文03-13
《長征》小學讀后感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