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冰下的夢》讀后感(精選8篇)
讀完一本書以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后感怎么能落下!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后感頭疼,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冰下的夢》讀后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冰下的夢》讀后感 篇1
以前,我認為:科學離我們太遙遠了,都是一些大科學家接觸的東西。與我們一丁點兒也沒有關系。
而誰知,我讀了《冰下的夢》第一章“波”的時候,讓我不禁大開眼界。什么?你們也想知道?別急,聽我慢慢道來!
故事講述了主人公“張長弓”的一次軍營采訪。當我跟著他坐在自動控制旅行車中,我已經感受到科學在公共交通方面的體現了!誰知,接下來還有高能無線電遙控、地下通道、先進的電子警戒和地下人造“天空”等。這讓我不禁想到我們城市里的公交車、LED幕墻和自動升降大橋不也是科技產品嗎?
突然,急促的警報打斷了我的遐想,原來是“敵人”的飛機前來入侵我國的領空。可是,衛星情報上明明寫著:“敵SR-17”基地有13架飛機起飛,可是雷達系統只看到12架飛機呀。那還有一架飛機在哪呢?怎么雷達突然出現了一只飛行的“壁虎””? 哦!原來那就是“敵軍”所最新科技研制的“壁虎”式飛機啊。可是,無論敵人來勢洶洶,偽裝得有多么先進,只需我不慌不忙地啟動“波-45”自動防御系統,便輕松地打敗了另一個先進的科技產品。這讓我不禁贊嘆:啊!原來我們的國防和軍事系統方面也都運用了高科技產品呀!
后來,我又跟隨“張長弓”來到了王教授的家中,美麗的水仙花,可口的飯菜,還有絢麗的背景墻……這里的一切都是“波”的成就。原來科技不僅僅使用在軍事國防上,還跟我們的自身生活也密不可分呀!
讀完了書本,我深受啟發。回到現實,我不禁動手找起了身邊的.科學。我首先環顧我的房間:小小的臺燈運用到了科學,不起眼的修正帶也運用上了科學。走出房間,客廳里的電視機,寫字臺上的電腦,甚至我們的樓房也是科學的產物。再想一想,城市的水利、電網也都是科學的結晶……
現在,我領悟了:科學其實不分大小,并不遙遠。科學,就在你身邊!
《冰下的夢》讀后感 篇2
《冰下的夢》,我是沖著這靈動的名字來讀的。結果我卻有了不同的發現!
《冰下的夢》,這是我國第一部以海洋為主要題材的中、短篇科學幻想小說選集。這本書可謂是我國著名科學幻想小說家和新涌現的年輕作家的新作。內容題材廣泛,藝術構思新穎,包括海洋探險、水下考古、南極洲的神秘水下世界、外太空人對地球的窺探以及人類歷史上發現美洲的動人故事等。
其中主人公張弓是《軍事科技通訊》社的一名杰出記者,他接到命令,來到88基地進行采訪,正巧遇到了軍事科學院的老同學。雖然88基地是在我國北疆冰天雪地的深山峽谷地區的地下100米,里在同學送張弓到宿舍的路上,他卻奇怪地呼吸到新鮮的空氣,看到光線明亮的街心花園,蔚藍色的“天空”這讓他感到不可思議,當他經過一番了解,才知道那些都是人為的.,是因為用了許多高超的科學技術。在采訪過程中張弓發現了許多稀奇古怪的事。同時,張弓也有幸來到楓市大學物理系王凡同志的家中做客,但他并不是那么好客。正因為一句客套話,卻帶來了一身的麻煩。由于敵人精心卷養的高科技間諜引起了一場地正義與非正義,科技與科技的較量,有趣而又刺激,出現了種種波折,但張弓卻出色完成了任務。
還有,生活在歐洲的貝克家族,已經去世200年的祖先居然“復活”了。大家可能不相信,并且感到很吃驚,但這卻發生在了未來的22世紀中的一天。這樣的故事的確是撲朔迷離,有些不靠譜兒,可書中卻也說的有道理。
從88基地與外來,飛行器的斗爭中,從王凡教授與異國間諜的斗智斗勇中,從已去世200多年的人卻悄然復活中,我深深體會到:科技的力量,它的力量是巨大的;它的力量是神圣的;它可以悍衛國家的領土,保衛國家;它可以推動現今社會的發展;它可以使我們激起生活的激情……科技是我國的富民之路,強國之路,但是科技也凝聚了不知多少科學家的心血,他們甚至愿意用生命來換,他潛心研究,堅持不懈,舍已為人,持之以恒,大膽想像,刻苦鉆研,齊心協力的精神著實讓人感動。也許這正是本文檔用意所在吧!
讀了《冰下的夢》,我明白了科技的力量,科學家們的精神,哪怕我們做不了什么,也應該努力學習報效祖國!冰河下的生命的律動多么奇妙啊!
《冰下的夢》讀后感 篇3
科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人類的生活一步也離不開科學。
近日,我讀了王曉達之書《冰下的夢》,感觸良多。《冰下的夢》是他寫于上世紀八十年代的科幻題材小說。
王曉達的科幻作品以新奇的科幻構思和有趣的見長,20世紀80年代被海內外科幻評論界視為中國硬派科幻代表人物并譽為中國科幻的“四大天王”之一。
他選取的寫作題材十分新穎,本書主要講述了工程師,記者,科學工作者張長弓往南極取冰以解北非能源危機后又落入巨大冰下世界“RD中心”的一系列奇妙的`故事,取材新穎,科幻故事離奇而又不失真實,環環相扣,扣人心弦;筆觸生動、幽默;敘事翔實、有趣。
看了王曉達的簡介,我迫不及待翻開書頁,我頓時被深深吸引。書中揚帆起航的“風帆”號科研船,巨大的南極冰山,深邃的冰中洞窟還有充滿智慧的主人公“張長弓”都一一浮現在我眼前。看到入神處,就喜主人公之喜,憂主人公之憂,驚主人公之驚,哀主人公之哀。
這本書所講述的科學知識極多,似一場科學之盛宴,又若一座巨大科普博物館。
作者用神奇的筆墨建造了一個當時人們所無法想象的冰下王國,并以假想將事情敘述得活靈活現,讓讀者個個身臨其境。很難想象作者是以怎樣的奇思妙想構筑出這樣一個傳神的故事。
《冰下的夢》不僅僅是扣人心弦的科普讀物,其意義也是不容小覷的。原先我認為科學無非是生活中所不能及的高科技研究,但讀完《冰下的夢》才知道原來科學離我們真的非常近:從一日三餐到衣食住行,哪一樣樣可以離開科學?就連方便面也是航天科技——科學的產物呢!在這個科技發達的社會,不懂科學怎能立足于世?
合上書卷,我想起了以前老師讓做的一些實驗,如用樟腦丸迷惑螞蟻以探尋螞蟻的尋路方式。我又饒有興致地做了一遍,雖然結果與以前相同,但我更深刻地理解了科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人類迄今數千年的文明發展,也是科學技術發展演進和日益顯示巨大威力的歷史:人們生產工具的改進,對自然之謎的,作為新時代的中學生,我們要不斷學習,不斷探究,用科學知識為人類造福,為社會進步不懈努力。
《冰下的夢》讀后感 篇4
王曉達的《冰下的夢》—《太空碧血》講述了兩個宇航員王嘯和李嘉在土星和火星之間的隧道里返回時,遭遇了太空中的強烈風暴及太陽風旋流的肆虐,他們面對困難沉著冷靜,意外發現新能源,為了保護飛船,為了使已獲數據及新能源安全返回基地,他們先后犧牲自我,化為飛船的能量。
讀后我感觸頗深,我被故事主人公的這種沉著冷靜,善于動腦,為科學而獻身的精神深深折服!在那危難時刻,要是內心緊張害怕,思想上稍微有一點點猶豫,結果就不堪設想。尤其當飛船能源快用完了的時候,他們完全可以將發現的新能源轉化為飛船的能源,但由于這有限的能源異常珍貴,這樣做的話將預示著新能源的樣本就帶不回基地了,人類將還要花數年繼續尋找它。關健時刻,他們選擇了為科學自我犧牲,將自已化為飛船的能量,保證了載有已獲數據及新能源的飛船成功返回基地。
為了世界,為了人類,為了科學,無畏獻身……雖然這些只是科幻故事,但在現實生活中,古今中外,的確也有很多為科學而奮斗的人,有的忘卻了家庭,有的'獻出了青春,有的甚至犧牲了生命……
鮑爾·海斯德是美國一位研究蛇毒的科學家。他小時候看到全世界每年有成千上萬人被毒蛇咬死,就決心研究出一種抗毒藥。他想到,人患了天花,會產生免疫力,而讓毒蛇咬后能不能也產生免疫力呢?體內產生的抗毒物質能不能用來抵抗蛇毒呢?從15歲起,他就在自己身上注射微量的毒蛇腺體,并逐漸加大劑量與毒性。這種試驗是極其危險和痛苦的。每注射一次,他都要大病一場。各種蛇的蛇毒成分不同,作用方式也不同,每注射一種新的蛇毒,原來的抗毒物質不能勝任,又要經受一種新的抗毒物質折磨。他身上先后注射過28種蛇毒。經過危險與痛苦的試驗,他終于試制出一些抗蛇毒的藥物,救治了很多被毒蛇咬傷的人。
被稱為“炸藥之父”的諾貝爾,為了研究炸藥,父親被炸成了殘廢,弟弟被炸死,但他毫不氣餒,繼續持之以恒地研究,最終發明了威力無限的炸藥。
我國 “兩彈一星元勛” 鄧稼先,因長期與放射性材料接觸,身患癌癥,終年62歲。還有我國的楊利偉、翟志剛等航天英雄們,他們為了祖國的航天科學事業,十年如一日地進行心理、身體的高強度訓練,關健時刻,不怕犧牲,沉著冷靜,確保了我國航天事業的快速發展。
他們不都是為了科學放棄了一切的最好證明嗎?我們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我們要學習他們持之以恒,不怕犧牲、熱愛科學、勇于探索的精神。在現實生活中,我們要好好學習科學文化知識,多觀察留意身邊的科學現象,多動手、勤思考,從小樹立鉆研科學、報效祖國的大志。
《冰下的夢》讀后感 篇5
當“波”的傳奇如蒙面般緩緩掀起時,我心中因好奇而泛起的漣漪一圈圈向外擴散。循著那隱約閃爍著波的光芒之路,我推開了一扇又一扇的科學之門,好奇心與求知心填滿了我的內心世界,而在期待與驚喜中,我終于迎來了“波”這一充滿魅力的科學,我的心隨“波”涌動。
《冰下的夢》如潤物細無聲的春雨,滋潤著渴求科學知識的廣大讀者的心田。
伴著張長弓的故事一路走來,伴著他驚,陪著他嘆,在冰下的夢中我真正做了回張長弓。
在老同學馬攻堅的身上,我感受到了那閃耀著軍事嚴明的光輝,行軍禮、審證件無疑是最好的證明。隨后行到灌木林前,地下公路飛馳了20多分鐘,到達了基地第一站,而其最大的特點就是系統的完備性,這讓我的心中對科學留下了幽幽的幻想。伴著冬青和美人蕉的風姿,那花香氤氳的芬芳彌散在空氣中,讓人心醉,又有著街心花園的相伴,一抬頭又賞盡人造“天空”的魅力,我恍然沉醉在地下世界之中。突然間,紅色信號燈的連續閃亮把我拉回了現實。經過了進人波-45系統通行證這一風波后,突如其來的“13-12=0”的謎團扣緊人心,而那架迷失的竟是“壁虎”式的北方超級大國最近研制的間諜飛機,具有反導彈、反干擾系統,被吹噓了很久而一直未見問世。“上帝要他滅亡,先讓他瘋狂!”最終利用‘壁虎’的'自身波形反射讓間諜機自投羅網,波—45系統的科技力量是偉大的,而這一切與王教授新的“波”理論基礎密不可分,而后我也有幸能與王教授見上一面。
快走近時,一堵爬滿了長青藤的花墻隔在樓前讓我卻步,單是這樣就足夠吸引人,水仙花美麗地綻放,臘梅與荷花不合時節地生長,蒙娜麗莎神秘的微笑中隱含著絲絲科學的曙光,而這一切的一切,都是憑借教授的波而使人大開眼界,科學無盡的魅力充斥了我的全身,仿佛科幻世界就在身邊。
見證了“波”的傳奇,嘆服于真正科學的無窮魅力,科學用它那神奇的魔爪將我深深地抓住。自此后每每看到小發明小創造,我不再僅僅感嘆于發明者的魔力,而是靜下心慢慢品讀那系統完備的構造過程,一個個小小的零部件在眼中閃起從未有過的靈氣,我開始學會用科學充實生活與學習。在我的世界里,能與科學為友,不由得為其歡欣鼓舞。
誠然,在物欲橫流的大千世界中,雙眼不能為利益所驅而制出假科學的東西,只有帶上純凈的科學之心和澄澈洞明的雙眼,才能讓科學大放光華,才能像“波”一樣讓人回味無窮,也只有謙虛創造的科學才能在當今世界中奏出華章。
見證了科學如此巨大的魅力,作為中學生的我們在心中也應為科學留下一方土地,予其水分,賦其土壤,不要因忙碌的學業而忘了用和煦的春風來吹拂它幼小的心靈,不要因匆匆趕路而無暇顧及它的成長,不要因碌碌無為而停止你對它的悉心栽培。請記住,今日撒下科學的種子,明日收獲科學的晨曦。當嫩綠的枝芽長成參天大樹時,我們會為自己的成就感到榮耀。
《冰下的夢》讓我遨游于“波”的世界,用科學的曙光照亮了前方之路,作為中學生的我們應努力抓住纖繩,憑借科學的力量把自己蕩得越來越高。
《冰下的夢》讀后感 篇6
最近,我讀了一本科幻小說——《冰下的夢》,這是王曉達寫的,里面有許多離奇的科幻小故事,讓我一度愛不釋手。《波》告訴我們,人類的科技越來越先進了,現在都已經用波來創造人類,創造出的人類可以和真的人干一樣的事,但是我們卻碰不到他們;《萬靈智慧藥》告訴我們,大家要憑真才實學去考大學找工作,不能靠某種藥物來記憶,這樣只會害了自己;《誘惑——廣告世界》讓 我們知道,生活是離不開廣告的,只有理性對待廣告,才能讓我們生活更美好! 而在這些故事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太空碧血》,講了兩個宇航員王嘯和李嘉在土星和火星之間的隧道里穿行時,由于太空中的強烈風暴、太陽風旋流的肆虐,使飛船不能再飛。
飛船能量也在快速地減少。后來,王嘯和李嘉想了一個好辦法,才使得飛船沖出了這個危險地帶。可是,離太空基地還有將近一個小時時,燃料指示器發出了吱吱聲,提示他們現在的燃料已無法成功飛回基地。李嘉從口袋中拿出燃料轉化器,這個東西可以把金屬。高分子物等轉化為燃料。李嘉讓王嘯先出去掌控,后面的事由他負責,最后,李嘉自己跳進了轉化器里,化為了20分鐘的燃料,王嘯看見燃料在快速地上升,感到不對勁,立刻沖進后艙,看見李嘉已經不在了,便明白了一切,最后自己也跳了進去,化成了10分鐘的燃料,才將資料成功送回了太空基地。故事看完了,我被他們這種為科學而獻身的精神深深折服。雖然這些只是科幻故事,在現實生活中,即使我們想要為科學獻身,也達不到那種程度。可是,古今中外,的確也有很多為科學而奮斗的人,有的忘卻了家庭,有的獻出了青春,有的甚至犧牲了生命。愛迪生迷上了發明創造,為了發明電燈,他失敗了不知幾千次,最后終于成功了。被稱為“炸藥之父”的諾貝爾,為了研究炸藥,一次實 驗時,父親被炸成了殘廢,弟弟被炸死,但他毫不氣餒,繼續持之以恒地研究,最終發明了威力無限的炸藥,成為了人人贊嘆的“炸藥之父”。 就拿上個月發射的“神舟九號”來說吧,自2003年“神五”的夢圓飛天到現今的“神九”安全回歸,是令中國人多么自豪的'事啊!可是,在這榮耀的背后,好多科學家為之付出了畢生心血,有的甚至還付出了生命。
就說這些宇航員吧,當航天飛船穿越臭氧層時,太空中的溫度就一下子升到了一千多度,有著極大的危險。但宇航員們早就把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他們為了讓我們的家園,更加強大,科技更加先進,不顧自己的生命安危,去太空中勇敢探索,令我們折服。 讀到這兒,你一定被他們獻身科學的精神所感動了吧。真像許多科幻小學一樣,追求科學的夢想正如書中所說的一樣——“冰下的夢,冰封的夢,推動人前進的夢,雖是飄渺,卻又時刻存在的夢。”很所人愿意為其獻身,我們新時代的少年兒童更是如此,“愿為科學獻身”是發自我們內心的聲音,從現在開始,我們更要不斷學習,不斷努力,為了祖國的科學事業不斷奮斗吧!
《冰下的夢》讀后感 篇7
從前,我總認為科學是一塊冰,經常嚴肅的板著一張臉,十分深奧,難以理解,然而在讀了《冰下的夢》后,我的心不禁被科學的神奇所吸引,也為科學的魅力所臣服。
在干看到這個題目時,我以為這是一篇記述文,所以我將它譯為“深埋在冰下的夢,凝固的夢,永遠無法實現的夢。”然而在深入閱讀之后卻發現,這竟是一篇科幻小說。生活中,我總認為科學離我們很遙遠,然而在這本書中,我卻發現科學其實無處不在。
這是一次神奇又充滿危險的旅行,主人公一行人帶著特殊的任務,乘著“風帆”號,向南極前進。然而在科學的道路上也不是那么一帆風順的。在出發前,主人公張長弓因突發狀況被爆炸時所造成的零件碎片所傷,腦骨被削去了一部分,專家們花了大量時間研制出了合金腦蓋骨,成功的挽回了他的生命。也正是因為這個合金腦骨,是他在“南極的冰下RD”中心沒有被刪除記憶,盡管那段經歷不被別人所相信。
我十分震撼,你可以說是我太過膚淺了,我從沒想象過科學有如此巨大的力量。我們有理由嘲笑別人的'想象,懷疑他們不切實際的聯想,但我們無法否定科學——這個時刻改變我們生活的名詞,它帶給人們的巨大的震撼有目共睹。
面對大海,張長弓和他的伙伴慷慨激昂,他們用美的語言,用最激情的文字一遍遍的贊美廣闊的大海。在瞭望臺上他們耐心的等候日出,仔細的觀察海面的每一絲變化。在他們的描繪下,我不禁沉迷于海洋的魅力之中,對大海充滿了無盡的向往,然而我卻無法描述,因為文章用最貼切的辭藻將大海描述的栩栩如生,讓我有一種“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的無可奈何。
風帆”號破浪前行,駛入了南極洲。他們是如此的欣喜,終于踏上了南極這片土地。由于前兩次的深潛很成功,對科學的熱情讓主人公主動要求參加第三次深潛。然而那個發光的白點再次出現,他沒有聽取“亞洲人”的建議上升,而是繼續下潛,當白點靠近他們的時候已經來不及了。他失去了知覺,仿佛又經歷了一次爆炸。
當主人公醒來時,發現的是一個全新的世界。那里擁有先進的科學技術,把他腦子里的所有記憶都記錄下來,這就是“南極冰下RD中心”。此刻科學正在跟他開一個可怕的玩笑。因為他特殊的腦骨,所以他的記憶沒有被刪去,然而那里的女專家維納斯卻讓他假裝失去記憶,于是他開始了作為“RD229號”的生活,他用自己的雙重身份服從于那里。他發現了很多不可思議的事情,發達的科學,現代化的技術,全部是靠那些被刪除記憶的人的大腦中的內容發展起來的。他有些害怕,那些人想利用這些發起對全球的攻擊,然后占領地球,于是他開始懷疑科學。
我再次無奈于科學。這段故事告訴我們科學的發展確實推動這社會的進步,然而它就像一把雙刃劍,總有人利用它做不好的事情,危害著人類的生存。科學的巨大力量牽動著世界的每一個角落,好的影響壞的影響我們都躲不過,這是科學發展,社會進步的必然結果。
在維納斯的幫助下,主人公成功地脫離了RD中心,當他又一次醒來時已經在另一條船上了。他終于又回到了“風帆”號,然而當他講述自己的經歷時卻沒有人肯相信,他們覺得張長弓是在做夢,在做奇怪的夢,只因他在旅途中經歷太多危險,大腦出現了問題。只有他自己堅信那是真的,只因他有著那份對探索科學的無盡熱情。
我想我也相信那不是夢,就像他朝著大海的呼喊:“這不是夢!”因為我也開始相信科學,相信科學的偉大和神奇。科學總是讓我們忍不住去感受,去相信,去期待。我想,我們的未來會因為科學而改變,而我們就是為了改變未來的科學而存在。
我相信科學,我愛上了科學。它是我前進的動力。
《冰下的夢》讀后感 篇8
人類所需要的,是富有啟發性的養料,而閱讀,正是這種養料。
在我的書柜里,有形形色色的書:搞笑幽默的《丟三落四的小豆豆》、立志堅毅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古色古香的四大名著、感人至深的《野生的愛爾莎》……這些優美的文字帶領我暢游知識的海洋,其中,一顆另類且無比璀璨的明珠深深地印在我的腦海里,它就是——《冰下的夢》。
這本由王曉達編寫、楊牧之總序的科普小說是由多個科幻故事組合成的。當我閱讀了第一個故事《波》時,更是不可理喻地愛上了它;跌宕的情節,樸實的'文字,無不讓人為之陶醉!更奇妙的是,書中講述的每一個高科技時代都能讓我的思緒自由飛翔在想象的空間,使我的想象力越加豐富,總有些稀奇古怪的想法。
在《冰下的夢》中,復活節——故事構思奇特,略帶搞怪,十分有趣,因此,我對它過目不忘。復活節主要講是貝克家族的老祖先E國科學院物理學博士歐文·貝克,中國生命研究所院長裴克博士和阿拉伯石油、能源大王哈里斯在百年前儲存并同時在23世紀陰差陽錯交換復蘇地點但仍復蘇成功的故事。我欣賞完,那放飛的思緒還停留在想象空間呢!真的。你想啊!23世紀的200年前不正是我們所處的時代嗎?故事中的21世紀一定是科技強國,不然,怎么會有把人像雞蛋放進冰箱一樣儲存起來這種古怪事兒呢?
如今,世界上如美國、英國等科技較發達的國家都是強國富國。科技的發展象征著國家的力量,我們——祖國的花朵一定要好好學習科學文化知識,長大成為國家的棟梁,這祖國媽媽獻出自己的一份綿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