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15篇
讀完一本名著以后,你有什么領悟呢?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讀后感了。你想知道讀后感怎么寫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1
以哲人和青年對談的形式,圍繞所謂人生三問:“我是誰”“我從哪里來”以及“我將去到哪里”展開對話。
讀完這本書,我第1次知道三大哲學家,原來除了平常所知道的榮格與弗洛伊德,還有一個叫阿德勒的。哈哈哈~漲知識啦~
阿德勒心理學他更想表達的是,只要你想,你隨時隨地都是可以改變的,不要被固有的過去的一些東西,局限了現在以及未來的你自己。
他和我們慣常的思考邏輯剛好相反。一直是逆向思維,主張目的論,進行課題分離,然后冷靜地劃清界限。我們日常篤定原因結果論,現在阿德勒正好相反,他主張目的論,從目的出發往前推,這似乎和我大學一位教授的授課理念有異曲同工之處。
中間一段在討論共同體話題的時候感覺很混亂很分裂。不過整體讀下來讓我對人生課題有了更寬泛的認知。有時候在想我是不是天生就該做哲學家或心理學家,很多東西其實我并沒有讀過,也無人告知,但我一直是這么踐行的。
活在當下,聚焦“此時此刻”,認真而謹慎地做好現在能做的事情。不要把人生弄得太深刻,應秉持認真而不深刻的態度。
“決定我們自身的不是過去的經歷,而是我們自己賦予經歷的意義。”
喜歡書友的一句評論:如果“我”改變,“世界”就會改變。在改變“世界”的旅途中,希望“我”能做自己的太陽,成為照亮別人的光。
有時候無意間拿起的一本書可能就會完全改變之后的人生。
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2
可以說是對于這本書,真是相見恨晚,因為里面談及的好多問題我都有,心中很多小九九都得到了解決了。
自我承認是一個內心戲多的人,我做一件事情總會考慮到很多東西沒有意義的事情,比如說我好久沒有給朋友圈的人點贊了,如果我給她點了贊,另外一個人看到我之前沒有點贊怎么辦,還有如果我在某個人發的朋友圈評論了,她不回我怎么辦會有點尷尬。
然后總會給自己設置不同的未知困難,比如我想轉租房子房東不同意,我又只能自己轉租房子,又怕合同到期后我不在廣州,然后房東不給我押金咋辦。用一個朋友的話說,你們女生真是醉了,事情還沒有發生,就預想著有個困難在那里,我跨不過去怎么辦呀?欸欸,就是這么事多,我自己看著這些小九九都心煩,太累了。
這是一本治愈系的心理學的書,和弗洛伊德的原因論相反,而是目的論。原因論是發生事情導致結果,就是存在原生家庭導致的心理問題,以過去發生一些難受的事情為因,導致現在的”我“有不開心的癥狀或者說是抑郁癥。而目的論,是”我“遭遇了悲傷的事情,我需要悲傷的情緒來使我堅持我下去,正是因為我需要才有選擇悲傷或者抑郁。而事實是,我可以選擇這次事情作為一次經驗,我選擇去面對它挑戰它,我至少戰勝了它,是一個勇敢的人。
從我個人角度來看,我之前總是找借口,我現在這種軟弱的性格,就是因為童年沒有得到足夠的關注,也沒有得到過肯定。其實這也是我自己選擇的,不能因為童年沒有陪伴,我就選擇自暴自棄就埋怨自己,正如不能因為沒有得到任何人的夸獎而自我否定。
其實有些事情發生了就是發生了,有人說過,”任何事情只要考慮到人的因素都合理“。任何事情都有兩面性,是好處還是壞處,取決于你自己的想法,事情的好壞取決于主觀的看法。
文中主要觀點之一是學會課題的分離,如我總是在意別人的看法,從理性上分析,別人怎么想是別人的課題,我們沒有辦法左右別人的看法,再說了沒有人比自己更在意自己,總是放大自己身邊的小事情,陷入一種過度思考的情況。這里課題分離我只講了一小部分,感興趣的可以去看書哦~~
來接受心理咨詢輔導的人幾乎沒有任性者。反而很多人是苦惱于要滿足別人的期待、滿足父母或老師的期待,無法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生活。正如太宰治說的,“我想一輩子做個釣魚人,像個白癡一樣生活,你做不到的,你太容易理解魚的心情了。”其實往往是自己傷害自己,所以,也想對那些抑郁的人說,不要和自己糾結也不要責怪自己,你沒有錯。
文中還提到人生的意義,這完全是一個主觀問題沒有普遍性的答案。我想,就算現在有了答案,也會隨著時間自己的三觀改變而改變,人生的意義是自己賦予它意義,你想有它有什么意義就有什么意義。
最后,要關注于當下,不要執著于過去,也不要過于浮躁地想要看到未來,當下才是進行時才是最可靠的。
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3
這是一本值得一讀再讀的書,第一遍讀過的感覺:書里的觀點很正哦!輕松的閱讀,讀完后有種蠢蠢欲動的感覺,想要照著做試試看,但需要再確認下實操方法。
“自我接納—他者信賴—他者貢獻”是我們想有勇氣地生活成長的必經之路,這三步走就像游戲通關,要想到“他者信賴”這第二關,首先要真正做到:自我接納(對自己的無條件信賴),才有可能找到第二關的門。
過了第二關,第三關才會出現,第一關過了,第二關才顯現,跳著來的話,第一關沒過,看到的第二關也許是海市蜃樓無法開啟第三關的門。過關過的是否徹底,取決于人生這看似一條線上的各個點,即生活中的每一天是否盡情地舞蹈了。特別喜歡書中關于旅行的舉例,旅行不是你到了目的地的那一剎那,而是從你打開門,踏出旅行的第一步開始就人在旅途。有時候會糾結:擔心自己沒用看到體驗到別人體驗到的景致,從書中的角度想:每個人的旅途因為人而不同,別人的經驗可以借鑒,但每一刻的體會都是純個人的。
三關中的后兩關更有水到渠成的味道,真正難做到的是:第一關——自我接納。
大量的對話都是為了讓青年接納自我。
1、接納自我并付諸行動是第一步:“原因論” VS “目的論”。“決定我們自身的不是過去的經歷,而是我們自己賦予經歷的意義。”“重要的不是被給予了什么,而是如何去利用被給予的東西。”想起自己曾經做過的一個決定,我感覺自己是一杯很咸的鹽水,過去的經歷是我杯中的鹽,時間久遠無法析出,我能做的就是不斷地向里面加清水,稀釋成可飲用的淡鹽水。——“我們需要的不是更換是更新。”
2、自我接納的第二步:人際關系是自我接納的練習場。登上人際關系這個練習場,需要自己做一些準備:放下自卑情結和優越情結,“困擾我們的自卑感不是‘客觀性的事實’而是‘主觀性的解釋’。”卸下一決高下的鎧甲,且不用“把他人的幸福看作‘我的失敗’,所以才無法給予祝福。” 困難也好,挫折也罷,無論如何面對—接受—處理,同時相信處理方法和表達方式決不僅僅只有“發怒”這一處理方式。
3、自我接納第三步:課題分離。擁有被討厭的勇氣,不是去討別人的厭,自顧自地不顧他人感受和安危。而是即使冒著被別人討厭的風險,也要堅持自我,如堅持自己的觀點。在這里要分清是他人的課題,還是自己的課題。很典型的例子:別人是否討厭我,是那個“別人”的課題,但若我心中有想法說:“我都這么做了,你都不認可我、接納我。”這就變成了我的課題,我有求回報的心理。
4、自我接納的第四步:放棄自我中心。讀第三章時我有一個問題:在想融入一個群體時,我們是會付出,但付出的目的,似乎是被認可。問題和第三章里的“自由就是不再尋求認可”有些相悖,好像答案在這一章中。如果做到了:將“對自己的執著”轉換成“對他人的關心”,尋找“共同體感覺”(把他人看作伙伴并能夠從中感到“自己的位置”的狀態),并積極地參與到共同體,可能之前所想的為獲得認可的“付出”,就成為整個人投入后的自然行為,而不帶什么“使命”。
本書關于阿德勒心理學的對話最后落點在:直面“人生課題”。也就是不回避工作、交友、愛之類的人際關系課題,要積極主動地去面對。人生的解釋權在每個人自己手里。
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4
這本書真的從一個新的視角給了我一些東西,甚至可以說改變了我。或者我具有該改變所具有的資質,然后這本書恰當其時的出現在了我24歲的生命中,然后就改變了我。也不能說徹底改變吧。我覺得改變是一個過程,不是一天可以做到了。不是今天是一個內向不會說話明天立刻就變成了一個在人群中健談的人。是需要一步一步的改變的。
書一開頭就提出一種理論,“一切煩惱都是人際關系的煩惱”。讀的時候雖然同意自己受到人際關系很大的困擾,但也不是全部吧。然后書中提到人們重視尋求他人的認可。這是一種生物本能,甚至是一種活下去的需要。是的,沒有比人更群居、更社會、更需要與其他任何人合作的生物了。然后書中提到一個概念,人們活在一個想象共同體里面。這一點也在《人類簡史》中提到,這是我同時讀的一本書。無論是國家,民族,公司其實都是人們想象出來的一種共同體。而而人人都是屬于這種共同體的。
在共同體中人人平等的一種概念。人人都有自己的課題。“我有能力”和“我能與他人和諧共處”這兩項。說到底我們的煩惱總是與這有關,或是對自己無能的憤怒,或是對自己與他的關系的不滿意。確實,之前聽過這句話懂得這兩句話“管我屁事”,“關你屁事”人生就輕松很多。的確,只是不明白到底該怎么做。現在好像習得了武功的心法一樣。只關注自己的課題,有關自己的能力上就好了呀。有關別人怎么看自己。自己的某些舉止打扮別人怎么看。那似乎是別人的課題,自己也管不了別人怎么想的。事實上別人沒你想的那么關心你。與其總是敏感的猜測別人到底是怎么看你的,不如多專注自己的人生課題上。
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5
普通人看完的感受,毫無心理學與哲學基礎!
怪書。它所講述的并不是糾正某個問題的一個方法或思維,而是一整套圈連起來的思想。如果你反對一個點,所有的點你都很難認同,我一開始因為好奇因為求知,這個知并不包含答案,但看完第一夜之前的對話,我確實很想知道答案。因為它推翻了大眾的普遍認知。第二次談話前有三個問題,自由是什么?我為什么不能自由?束縛我的究竟是什么?我按我自己的想法現代思維回答了。
往后看它告訴我們人的切煩惱來源于人際關系,想要構建良好的人際關系,得從課題分化開始,你的課題,我的課題,不去干涉別人的課題,也不被別人干涉。這中間有一個例子,小孩的教育問題,關于他的學習是他的課題,不是父母的課題,父母都不能去干涉他的課題。不能說,你應該學習,你應該要考哪所學校。能做的是“把馬帶到井水旁,喝不喝水取決于它自己”。
它主張目的論,否定精神創傷即“因為過去受過什么傷害,導致我現在怎么樣”否定因果論即“因為A我做不到B,內心暗示就是沒有A我也能做到B”總之人的行為都帶有對自己的“善”在里面為目的。我接著尋求答案,最終問題來到,如何自由,幸福。它對自由的定義是被討厭的“勇氣”,幸福則需要三個階段來實現,自我接納,他者信賴,他者貢獻。自我接納我尚可接受,因為百分之九十的大眾都是普通人總會認識到自己的普通,完成自我認知。他者信賴與他者貢獻我卻是不敢茍同,太理想化,它主張你只管去開始做,不管他人有沒有回應,那是他人的課題,改變自己能改變的。這本書內容真的引起深思或氣憤,但其中也可以找到自己目前所需的“勇氣”啊勒德的心理學是使用的心理學。
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6
之前我說過,我變成了一個油腔滑調,油嘴滑舌的人了。當時半調侃半認真的說自己只是在靠近自己的本心。但進來發現并不全然如此,可以說是在靠近本心,但是是以一種更加曲折的方式,繞了半圈。
最開始改變的嘗試是想著皮一點,將一些想法半認真半虛假的說出來,比如說特意給陸哥買,留的提子。然后發現還挺好玩,開始大家好像也覺得不錯,自己也挺享受其中。結果我就像小孩子拿到了喜歡的玩具,不停地如此嘗試,放飛自我。中間我還產生了誤解,以為這正是我所喜歡,想要這么做的(雖然那段時間確實很喜歡,也想這么做)。但現在想來,這樣也只是在某些方面比之前更加多地表達自己的真實情感,只不過與此同時在其中也參雜了玩笑,虛假的成分。其結果就是在油腔滑調,油嘴滑舌上越走越遠,帶著幾分真心,幾分玩笑,不停的口嗨。
然而這一定程度上,這并不能說保持本心,仍然不過是換了一層馬甲的軟弱罷了,本質并沒有變。在很多關鍵的地方,仍然十分軟弱,十分被動,實際上仍然是在逃避。所以很多時候仍然不敢真實表達自己的情感;仍然小心翼翼,擔心自己做錯了什么,傷害他人,小心翼翼。
下一步我會嘗試更多地直接表述自己的喜歡與討厭,想與不想,更加從心。但至少現在,還是做不到課題分離就是了,或許永遠也不想做到這個地步,或者不敢做到這個地步。
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7
這本書是兩位日本學者以“哲人”和“青年”對話的形式圍繞阿德勒心理學進行的討論,書中的種種話題頻頻讓我有“躺槍”感。
阿德勒是心理學三大鼻祖之一,另外兩位是弗洛伊德和榮格。
簡單來說阿德勒和弗洛伊德的不同是:
弗洛伊德說:你之所以有今天都是因為你過去遭遇了不幸。
阿德勒說:你之所以認為你的人生都是不幸是因為你不想從過去走出來。
如果說弗洛伊德像一個圣父高舉受害者的大旗告訴你“孩子這不是你的錯,錯的是這個世界…”,
阿德勒就像一個不講情面的老板告訴你:“別跟我哭唧唧些沒用的,我只關心kpi完成了沒有!”
弗洛伊德是決定論,阿德勒是目的論。
如阿德勒本人所說,他研究的不是“擁有的心理學”,而是“使用的心理學”。
一、關于心理創傷:
阿德勒說,心理創傷都是自找的,是因為下定了決心不改變,因為改變太痛苦,于是你一直向后看,試圖從過往經歷里找出不讓自己前進的理由,以便更心安理得的呆在舒服的當下。
向前看,只有目的,為了達成目的,我該怎樣看待和合理利用過去的經歷。此時就無所謂創傷,都是可以為我所用的經歷。
二、關于接納自我:
改變的第一步是你要接受此時此刻你嚴重“殘缺不全”的自己,不管現實如何不盡如人意,你都要告訴自己,我允許自己這樣。
三、關于“你是一切問題的原因”:
當你聽到這句話覺得委屈,說明還沒有擺脫歸因思維,這句話是說不管外部環境如何,不管你經歷了什么,你能把握并改變的只有自己,所以凡事外求不得皆應反求諸己,這就是一種功利的思維方式,我不關心背后的原因因為對我沒那么重要,我只關心對我未來達成目標有幫助的東西。站在當下坐標系的原點,我永遠選擇往正數的方向看。
四、關于自卑感:
阿德勒寫過《自卑與超越》,他認為自卑感是一種健康且積極的情感,我們的一切進步都源于開始小小的自卑感,然后才有超越先前的自己,所以沒必要排斥自卑感,正視它,把它當做一種信號,然后讓自己變得更好。
五、關于自卑感的來源——缺點:
缺點不是缺點,取決于你如何看待,
身高矮,可以使人容易接近,沒有距離感。
越多元的社會,市場越發達,各種“比較優勢”的人越有立足之地,于是需要各種各樣的人都可以找到自己的`定位。你中性的看待自己的“缺點”,可能一不小心就會變成你獨有的競爭優勢。
“和別人一樣”,“追求相似的優點”,是價值觀單一的工業時代的過時的價值觀。
我的感想:
一開始看這本書感覺真是詭辯論的邪教,看到后來發現不過是作者發現了一種效率最大化的能量使用方式。
人生苦短,糾結過去確實能使你最終“死的明白”,但是解釋遠不如創造來的過癮。
每一個人的此時此刻都像是一個坐標系的原點,你可以選擇項后看,也可以選擇向前看,弗洛伊德是負數的方向,阿德勒是正數的方向。
你可能覺得阿德勒很阿Q,明明很不幸,不但不承認不幸,還想盡辦法吹自己,我也這么覺得。
但是誰說阿Q一定不好呢?要看你用來干什么,如果你只追求心里舒服,那確實是毒雞湯,如果你想用來鞭策自己改變現狀,那用的正逢其時。
阿德勒是關于改變的哲學,并給予你改變的勇氣。
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8
這幾天讀《被討厭的勇氣》,得以獲知阿德勒心理學的三大理論,深以為然。
以下是我當前的理解,它并不是百分之百等同于阿德勒心理學。
一、目的論
對任何人物、事件,除因果論調之外,要以目的的眼光加以看待。
比如你想表白某個異性但卻一直沒有行動。常規的解釋可能是因為你害羞,所以沒有勇氣表白。
那么如果從目的論來看呢?
你對異性表白是想與對方在一起,成為男女關系。而你還沒有行動的原因是因為你害怕表白之后不能達成此目的,即被拒絕。所以為了避免被拒絕,你選擇不去表白,而害羞則成為了不去表白的說辭。
二、課題分離
當面對事件之時,要學會課題分離,關注并完成自己的課題。不要將自己的主觀意識強加于他人,進行干擾。
比如你無論出于何種原因背叛了一段感情,既然你已經做出了這樣的行為,就要對此負責。這是你的課題。
而你的另一半是否會選擇原諒你,則是對方的課題。
你可能一哭二鬧三上吊,爭財產搶子女,但對方是否仍會選擇與你在一起,都是他的課題。
如果他原諒了你,那么這其實是他內心的真實目的。可能由于各種原因。
并非是因為你采取了某種行動。畢竟沒有牛不喝水強按頭的道理。這部分也正對應了目的論。
三、共同體
每個人都有群體需求,都可以是某個組織中的一員。行為做事的出發點,是為身處的組織做出貢獻。
這個時候你的行為不是為了滿足某個人的期待或要求。
工作中的團隊,是最恰當的例子。
共同體是一種需要慢慢體悟的感覺。
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9
今日讀了一本很薄的書,阿德勒的《被討厭的勇氣》,翻開書就看到這句話:決定你的生活方式(人生狀態)的不是其他任何人,而是你自己。
“貨幣是被鑄造的自由”,這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說中的一句話。那么實現了財務自由的你,就一定能獲得幸福嗎?你存在的價值、你的幸福還是無法用金錢買到。
那么你的煩惱是什么?是你現在的工作?你的交友遇到了麻煩?還是戀愛或是家人之間的關系出現了問題?
一切煩惱皆源于人際關系,阿德勒是這么認為的。人生的三大課題:交友、工作以及愛。這些就是煩惱的來源。那么,有解嗎?不能夠逃避,阿德勒說請直面“人生課題”吧。所有企圖設立種種借口來回避人生課題的情況叫作“人生謊言”。
我們沒必要去滿足別人的期待。不需要活在別人的人生中。但我們需要學會“課題分離”,不懼怕被任何人所討厭,真是太需要勇氣了。活在這個世界上,努力做到不被別人討厭,其實是很簡單的事情。因為你只需要偽裝自己,去妥協去放棄就可以了但是明知道會被人討厭,還要堅持自己的人生道路,這是很難的。直面自己的內心,不在乎別人的眼光,絕不去編造謊言。
這樣的生活,估計很多人都堅持不下來。阿德勒卻告訴我們:必須要有實踐這種人生的勇氣!這也是讓人獲得幸福的勇氣呀。
因為我們有這種力量,生活中起決定作用的是你自己,也只有你自己,而你需要的是“勇氣”。阿德勒心理學不是改變他人的心理學,而是追求自我改變的心理學。是“勇氣心理學”。
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10
上個月有幸拜讀了《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書。看完這本書之后,我直接將它列為我在20xx年上半年最值得讀得幾本書之一。這是一本有關阿德勒心理學方面的書,正如標題一樣,是一本給人勇氣的書。它采用對話體的寫作格式。我們正如書中的青年一般,20多歲的年紀,有一大堆困惑。書中的哲人用阿德勒的勇氣心理學一步步循循善誘,給人改變,做自己的勇氣。全書的內容一共有五夜的探討,一步一步由外入內深入人的內心世界,給人以啟發,直面自己內心世界的勇氣。第一夜是探討過去,如何利用被給予的東西很重要;第二夜是探討煩惱的根源—人際關系;第三夜是理清人際關系,課題分離。第四夜是要有被討厭的勇氣,終點是共同體感覺。第五夜是活在當下,賦予自己人生意義。
我最喜歡書中第三夜里的一段話:“在人際關系上,別人如何評價你,那是別人的課題,你根本無法左右。太在意別人的視線和評價,才會不斷尋求別人的認可。對認可的追求,才扼殺了自由。由于不想被任何人討厭,才選擇了不自由的生活方式。換言之,自由就是不再尋求認可。”這本書與我而言,最大的感觸是:我可以選擇自己想要的人生,面對別人的干涉,要有被討厭的勇氣,這也是我在追逐自己人生中需要付出的代價。不畏懼被人討厭而是勇往直前,不隨波逐流而是涌流勇進,找尋屬于自己對人生意義的定義。另一方面,也給我想要改變的勇氣,不能因為害怕不被接受就停滯不前,堅定做那些自己原本就一直想做的事情,告別拖延,凡事都更堅定一些、自信樂觀一些。你若盛開,蝴蝶自來;你若精彩,天自安排。
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11
聽到這樣一個故事:一個男生追求一個女生,結果女生答應做他的女朋友沒多久,他就覺得沒什么意思就分手了。有人認為這就是一個渣男。
但是在《勇氣》中,作者似乎持有不同的意見,并舉了這樣一個例子:父母強烈反對你所選的工作,父親大發雷霆,母親痛哭流涕,甚至揚言斷絕父子關系。但是,作者認為如何克服這種“不認可”的感情,那并不是你的課題,而是你父母的課題。你根本不需要在意。更進一步,關于自己的人生你能夠做的就是剔除掉別人給你的外在壓力,選擇自己認為最好的道路。別人如何評價你的選擇,那是別人的課題,你根本無法左右。
按照作者這個觀點,那么這個男生只是“選擇自己認為最好的道路”罷了,那個女生能不能接受是她自己的課題。
最近重新思考了這個想法,關于課題分離,似乎并不能簡單的選擇自己認為最好的道路,還涉及到了責任的問題。比如,我們是否可以不顧責任,任由自己選擇。在這個例子中,我們需要思考:女生答應做他的女朋友,是否本身就包含著某種承諾,應當承擔某種責任;或者如果男生做了某種承諾,是否可以不顧這個承諾毀約。或者說這些都無所謂,畢竟最后也是他自己承擔自己選擇的后果。然后他就會看到這個選擇究竟是不是對他自己最好的選擇。如果是,那他繼續,承擔后果。如果不是,那么他也就糾正了自己的錯誤想法,按照新的自認為的正確道路前行。
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12
很多人覺得自己生活的很不幸,覺得自己沒有任何優點,在書里也提到了類似的人,這樣的人一般都很討厭自己,但是當你問他為什么不改變時,他會告訴你一堆理由,什么沒時間,什么不知道怎么辦,他們只會看到改變之后的好處,夢想著自己活成另一個人,可是一旦到實行,他們永遠有各種各樣的借口,比如書中跟哲人辯論的青年。
那么,為什么會是這樣呢?
古人說,知行合一,但顯然,他們并不在此列,他們上一秒在說自己渾身沒有一個優點,下一秒還是該游戲游戲,該玩樂玩樂,事實上,他們并沒有從本質思想上想改變,至于為什么說這些話,也只是給自己一個“善”的理由,你看,我之所以這么一無是處,是因為我沒時間啊,我忙啊,我還要去干嘛啊,從因果上來說,這所謂的“一無是處”倒正是他們不改變的內在理由,給自己的不努力答的梯子。
就像書中有臉紅恐懼癥的一個女孩子,她覺得只要治好臉紅恐懼癥,自己就能像心愛的男孩子告白,可事實上,她最害怕和最想逃避的事情,是被自己喜歡的男孩子拒絕,是失戀帶來的打擊和自我否定,所以,只要有臉紅恐懼癥在,就可以自我逃避,你看,是因為我有臉紅恐懼癥,所以我沒辦法向心愛的男孩子表白,多么有意思的事情。再來就比如考生會想“如果考中的話人生就會一片光明”,職員會想“如果能夠改行的話,就能一起順利”這都只是自欺欺人的想法,人還是這個人,困難依然沒有消除,只是給了自己心里安慰。
永遠記住,你的人生取決于“當下”,過去已去,未來未來,當你正視自己,從思想的本源正是自己需要改變,你的改變才能有效、真實。
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13
當第一次看到被討厭的勇氣這個名字的時候,自己真的是不能夠理解其含義,難道說被人討厭還需要勇氣嗎?
看完之后個人印象比較深刻的有以下三方面。第一,相比于廣為大家熟知的弗洛伊德的原因論思想,阿德勒的思想是目的論。第二,分離課題,不妄加干涉他人的課題,這樣才能獲得真正的自由。第三,我覺得就是四個字,活在當下。
1、原因論和目的論
原因論從我們小的時候已經不知不覺的融入了我們的生活,它是給予了我們很大的幫助,但是從另一方面來說也給了我們一定的束縛。因為所以從很小的時候我們就了解這樣的因果關系。
比方說因為小時候的經常被欺負所以自己現在性格比較自閉害怕與人相處,站在原因論的立場上那就是小時候經常被欺負導致了你現在害怕與人相處,小時候被人欺負已經是事實,這個事實造成了你害怕見人的另一個事實。
站在目的論的角度應該是這樣的,你的目的是你害怕見人,所以你需要尋找可以讓你實現害怕見人目的行為、方式。你自卑、小時候被欺負導致你性格內向這些都是你害怕見人給自己提供的辦法。
或許你會說這都是事實,如果說這是事實,是否一個事實造就了另一個你害怕見人的事實。但是難道所有小時候被欺負的小孩子都害怕見人嗎?當然不是。去和別人接觸溝通會讓你感覺害怕,而不和別人溝通會讓你感覺舒服,根本原因是因為你不愿意走出自己的舒適區。
如果你的目的是去和別人交流、溝通,是為了這個目的而為,我想你所有的想法也會為這個目的而做。改變自己的目的,改變自己對既定事實的看法。
2、分離課題,分清主次
為什么要分離課題呢?分離課題就是為了分清主次關系,不要妄加干涉他人的課題。比如說你有一個畫畫的興趣愛好,你給自己定了每天畫一個小時的畫,這肯定是你的課題了,因為這個畫畫是你的事情。比方說有一天你因為有事沒有畫畫,你的朋友看到了你沒有畫畫讓你趕緊畫畫去。我想你當時肯定不會特別開心,因為他干涉了你的課題。
我們都不希望被他人所干涉,反之亦然,他人也不希望自己被干涉。當你去干涉他人的課題的時候主觀意識里是想要別人按照自己的思維去做事情的,怎么能讓人開心呢。可以去引導但是不能無視他人的意愿去強加干涉。就好比帶著馬兒到河邊喝水,你可以把馬兒帶到河邊但是不能強迫它喝水。
3、人生只存在于剎那之間,我們的生活只是此時此刻
人生最重要的是此時此刻,人生是由每一個剎那的點組成的。因為我們不可能知道下個瞬間會發生什么事情,需要怎么做。所以說盡可能的做好當下瞬間應該做的事情。
最后,不管是目的論、分離課題還是強調人們的生活是由每一個剎那組成這樣的思想,最終實際上還是想要讓我們盡可能的能夠放下包袱,活得輕松。只有放下了包袱,我們才能夠活的簡單輕松,只有活的簡單輕松了才能夠體會到幸福感。我想負重累累的你肯定不會有時間去體會到幸福吧。
希望我們每個人都能夠從此書中有所收獲,還記得這本書的結尾的一句話,“人生的意義,由你自己決定”。幸福與否只在我們的意念之間,當你改變了這個世界都會跟著改變,你只是需要有能夠改變的“勇氣”。
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14
對我來說這本書的意義在于對《了凡四訓》里面有一個印象很深刻的例子。
“一位秀才早年找算命先生算命,告訴他說他考試一定會考第二名,并且活不過五十歲”,他在十幾歲參加鄉試的時候的確得了第二名,后來進京趕考,在街上遇到高人聊天,提及起算命先生說過的話,高人說他此番一定能考取功名,篤定認為自己之前考第二名已經靈驗了,這次必定不能拔得頭籌,并且說自己脾氣暴躁,和家人相處經常發脾氣,不是長壽之兆,也會終將應五十之壽的推測,高人說:上天教會人類推算的目地本來是為了人們避災避禍的,比如你明知自己脾氣暴躁對身體不好,就該修身養性,避免英年早逝的命運。這位秀才聽了高人的話,更加發奮圖強的讀書,改變自己壞脾氣,最后考取功名,并且活到八十歲善終。
我一直認為沒有絕對的正確或是錯誤,人生是可以改變的。但是可能知乎逛的多了,堅信階級的存在,并且在心里夸大了這種東西的意義,又受到到蝴蝶效應的啟發,覺得一切都是過去的所作所為造成的,而在過去的時候我也在想自己未來會去向哪里,于是人生變成了一條一成不變的直線,我一直被隨機性所決定,卻始終得不到貢獻感。
還好有這本書,我決定立足于此時此刻,那個長久的未來無法預知,我只要記得:我現在能做些什么能讓我有貢獻感,能對自己多一些自我肯定,能更喜歡自己。
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15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與弗洛伊德、榮格被并稱為“心理學三大巨頭”。是個體心理學的開創者。阿德勒原來是弗洛伊德理論的擁躉,后面理念不合開創了自己的個體心理學派。
這本書從“世界極其簡單,人們隨時可以獲得幸福”這個論題展開了一系列的辯論,通過辯論介紹了阿德勒的基本心理學理念。比較有趣也比較有代入感。
針對“什么是幸福”這個永久的哲學追問,本書在提出獨到見解的同時還給出了“如何獲得幸福”的具體對策。阿德勒思想指出“任何人都可以隨時獲得幸福”,并給出了“自我接納”“他者信賴”和“他者貢獻”這三大良方。
阿德勒斷言“一切煩惱皆源于人際關系”(心理上的煩惱?),強調當下的意義,認為這才是生活的真諦。
另外,弗洛伊德是原因論,這也是目前主流的心理治療方法,找到心理治療的原因,比如原生家庭,幼時留下的心理陰影,好像找到原因心理治療就成功了一半。而阿德勒是目的論,認為心理問題是為了達到個人某種更深層次的目的而有意無意出現的,認為人要接納自己,之后拿出勇氣正視自己,專注當下做好自己的人生課題,讓眼前的世界回到簡單狀態,讓自己回到幸福狀態。
不能說孰好孰壞,個人認為,原因論和目的論都是需要的,原因論利于自我了解,目的論利于自我突破,可以作為心理問題療愈不同階段的處方。阿德勒的處方更猛更殘忍一點,讓人在烈日下暴曬無所遁行罷了。另外推薦他的《兒童教育心理學》和《自卑與超越》。
【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相關文章:
《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07-26
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01-26
《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11-18
關于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11-17
《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7篇08-23
《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8篇08-20
《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10篇01-24
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12篇03-01
《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10篇)03-04
《被討厭的勇氣》讀后感6篇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