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論語有感【推薦】
當品味完一本著作后,你有什么總結呢?何不寫一篇讀后感記錄下呢?那要怎么寫好讀后感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讀論語有感,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讀論語有感1
在現代的社會里,處處都應存在著誠信。對于一個國家而言,誠信可以說是立國之本;對于一個企業而言,誠信可以說是立業之本。對于每個公民而言,誠信可以說是立身之本。
寒假期間,我又一次捧起《論語》這本書,饒有興趣地品讀起來。在這本經典著作里,遺留著古人燦爛的文化歷史,富有哲理的人生名句箴言,中華民族文明的精髓。即使今日,處在21世紀的新社會,《論語》仍在文化界中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引領著人民朝著未來,文明跨步前進。
《論語》中,一句至理名言:人而無信,不知其可。最讓我刻苦銘心。從中,可見孔子對誠信的重視。在孔子看來,誠信是每一個人最基本的道德范疇,取得人們的信任比什么事都要重要。
“一個月包退,兩個月包換,終身維修。趕快拿起手中的電話訂購吧!”在許多電視頻道中,經常看到這排山倒海的場面,聽到這聲嘶力竭的呼喊的電視購物廣告。多功能手機,褪黑儀,增高鞋,這一種.種廣告產品難道真的擁有那神奇的魔力嗎?其實不然。在前幾個星期,電視欄目里就揭開了電視廣告背后的神秘面紗。主持人帶著大家,一齊總結了電視廣告的種.種特點,拍攝電視廣告的招招秘訣。其中主持人舉出了一個典型事例。廣告里介紹的一個號稱“排毒基”洗腳盆,聲稱只要你把腳放進去,并撒上一點鹽,就可以把你體內里各個部位的毒素統統地排出來。從電視屏幕上,分明親眼目睹了那黑黃相間的毒素排出來。然而,買回洗腳盆的消費者發現,不只是放腳,即使放其他的物品,這水還是會變得渾濁不堪。看來,這毒素根本不是人體里散發出來的。記者通過調查,才發現:原來,洗腳水變色是由于洗腳盆里能量泵中的電極和溶于水后的精鹽發生電解反應所產生的。
無論是在生活、社會里的哪一個角落,都應保留著最為珍貴的誠信,才能取得別人對你的信任。失去誠信,就相當于一個健全的人失去了一雙明亮的眼睛,一只五彩的蝴蝶失去了一對翅膀。沒有了誠信,宏偉的企業項目將面臨失敗!沒有了誠信,人與人之間將不再存在著由信任搭建起的橋梁!沒有了誠信,世界將充滿著灰暗與欺瞞!“人而無信,不知其可。”
這《論語》中的名言,教給我們:誠信,是我們的為人之本!是世間最美好的道德品質!決不允許任何虛假的玷污!讓我們共同祝愿:讓誠信永駐人間,讓誠信保留最真實最美麗的容顏!
讀論語有感2
兩千五百年前,圣人孔子與弟子們一起開啟了中華文化的強大之夢。他歷經滄桑,飽嘗憂患,卻始終堅持對清平政治的追求,對苛政暴君的批判,對傳統美德的固守。
讀《論語》,于己受益匪淺。孔子思想以立身為出發點,希望我們具備君子的高尚品行,以禮束己。誠如孔子所言:“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千年前,他就曾教育弟子,話要慢慢說,要三思而后說,不要口無遮攔,信口開河;辦事情一定要積極敏捷、果敢決斷、雷厲風行,不要拖泥帶水。可如今,有多少人是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子啊!再如當今社會有太多人抱怨無人賞識不得重用,那么如果讀到《論語》中“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之言,相信你定會懂得只有努力做好自己,才能成為值得別人尊重甚至信任乃至重用的人。讓我們重讀《論語》,以禮束己,爭做君子。
讀《論語》,于國將和諧安定。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和”是儒家所特別倡導的倫理,政治和社會原則。而曾子覺得,禮的推行和應用要以和諧為貴。和諧是一個國家想要發展的必然前提。縱觀古今,戰亂頻發的國家沒有一個是強大的,法律制度混亂的國家沒有一個是富強的。和諧是人民安居樂業的要求,法制健全更是國家長治久安的前提。只有做到二者相融共生才能擁有穩定的國家。“林放問禮之本。子曰:‘大哉問!禮,與共者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這則孔子像弟子解釋了“禮”的本質——儉。放在現今,可以理解為“廉”。對官員來說,“廉”是執法鐵律;對百姓來說,“廉”是公正標桿;對國家來說,“廉”是立國之本。因為自古以來,無論是貧窮還是富貴,都無法擺脫“勤由節儉敗由奢”的定律。只有堅定公心,不貪圖名利,人民的生活才會幸福,國家才能安定富強。
《論語》的思想早已滲透進了中華民族的血脈當中,不僅影響著我們每一個的思維方式、價值取向,更傳承著中華數千年的文明。希望我們每一個人都能走進《論語》,去見證孔子那堅韌的人格、“仁者愛人”的胸懷、好學不倦的品質、言必信行必果的處事原則和“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君子氣概。
讀論語有感3
不久前,我讀《論語》這本書,讓我受益匪淺。
《論語》是記錄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書。書中講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這句話講的是學習方法,它讓我們在學習后再溫習一遍,溫習了舊知識后,就會有新的發現、新的體會,就可以當老師了。學習領悟了這句話后,每到課間或回家后,我都會復習一下當天的內容,每次復習后,對知識有了更深的理解、更深的體會。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我時常掛在嘴邊。“三個人一起行走,他們之中必然有我的老師。”這句話讓我受益匪淺的詩句,就是出自于儒家的圣賢孔子。它包含著一個哲理:“能者為師,虛心請教。”你見過高山吧?它是那樣雄偉綿延!你見過大海吧?它是那樣壯麗無邊!山之高,是因為它不排斥每一塊小石頭;海之闊,是因為它聚集了千萬條小溪流。如果你想具有高山的情懷和大海般淵博的知識,是否就應該善于從生活中尋找良師益友,借鑒他人的點滴長處呢?這也是曹操的短歌行中的“山不厭高,水不厭深的哲理”。日常生活中,每個人都有值得我學習的地方。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句話告訴我們不要把自己討厭的東西給別人,不要讓別人做自己所討厭的事。我想起有一次媽媽在我的碗里舀了很多肉,我不想吃,就夾給了爸爸。讀了這一句話后,我再也沒有偷偷地把不吃的東西給爸爸。我覺得我們應該學習魯迅先生,為自己想少,為別人想得多,嚴于律己,寬以待人。如果人人都能學習魯迅先生,這世界該多么的美好,多么的和諧啊!
通過學習《論語》,我明白了許多道理:學習要講究方法,“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生活中要謙虛好學,“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還懂得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輔導老師:張新)
讀論語有感4
中華民族的文明上下五千年,創造了無限光輝,留下了無數的瑰寶。《論語》就是其中一顆閃閃發亮的鉆石,《論語》無論從何種角度來說,都是一部經典。它是儒家的文學作品,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影響了從古至今一代又一代的人。其中可學習的內容頗豐。
如何做人。在孔子看來,“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孔子將“仁德”看作是做人的根本,認為只有在仁德的基礎上做學問、學禮樂才有意義;認為只有仁德的人才能無私地對待別人,才能得到人們的稱頌。仁德的外在標準是:“剛、毅、木、訥”;而實踐仁德的五項標準是:“恭、寬、信、敏、惠”。按照仁德的標準,做到“修身”、“克己”就可以達到“仁”的境界了。
如何學習。孔子提倡的學習方法有“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等。在學習內容方面,孔子主張要廣博,不能單一,不能偏頗。他還強調學習要先確立明確的目的,表明學習的重點在于“學以致用”。
如何施教。孔子主張“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在孔子看來,教育的目的除了用仁義禮凈化人們的靈魂,協調人們的社會行為之外,其最重要的目的在于培養具有仁義之心的“士”和“君子”,這也就是其著名的“學而優則仕”的教育思想。
如何為政。孔子認為一切正直懂禮、并且具備一定為政能力的人都可以從政。但是要求從政者必須勤勉忠誠,言行一致,有處理事情的遠見卓識。
如何塑造君子人格。儒家所謂的“君子”重在強調對人格的追求,要求君子處處嚴于律己,重視自我修養,重義避利,追求道義。認為君子應當重視提高自己,在有生之年對社會多作貢獻。
如何治國安邦。孔子認為治國的根本在于人倫綱常;治國的前提在于君主要重視仁德、以身作則;治國的基本方法就是“選才、富國、育人、立法”。
《論語》讓后人與經典同行,與圣賢為友,學習前人的智慧,豐富自己的人生。
讀論語有感5
“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這是《論語》中最著名的的一段話,也是我讀過《論語》之后,印象最深刻的一段話。
《論語》的諸多至理名言代代相傳,而給我印象最深的莫過于孔子在治學方面的觀點了。
在治學方面,孔子的“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知之為不知,不知為不知,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三人行必有我師,博學而篤志,切問近而思”。正是一種謙虛、嚴謹、實事求是,鍥而不舍的治學態度。治學的方法他講究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他覺得學而實習之不亦說乎。”同時孔子認為“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可見學習的重要性,治學是仁信的基礎。
在對待錯怪自己的人的態度上,孔子認為“別人不知道真實的情況而錯怪了你,但是你不發怒責怪他,這樣的人才是君子。”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常被人錯怪,在這種情況下,大多數人都會火冒三丈。沒錯,被人錯怪的滋味的確不好受,生氣也是應該的。可是,在這個時候,如果你能理解對方,原諒他,那么你就是一個了不起的人。當錯怪你的人了解了真相,并發現你是如此大度時,他該是多么慚愧,該多么敬佩你。這比你馬上發火,責怪他效果要好多少倍!
孔子的確是位圣人,在《論語》中,孔子的每句話都可以稱作是經典。在《論語》,中我們可以學到很多做人的道理,如果我們能夠在學習《論語》的過程中,時刻檢討自己并改正,那么用不了多久,我們也會成為品德高尚的人。
這就是我讀過《論語》之后的最大感想。
讀論語有感6
《論語》讀后感中華文化博大精深,身為中國人,不但要關注當代文化,更應該回顧由我們的祖先從生活中感悟到的心得。
由于我學識尚淺,只能品讀一些短小易懂的古文,但也一樣受益匪淺。孔子應該說是中國儒派的創始人了,他的《論語》記錄了他的一些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的言論,大多關于學習,最適合我們小學生閱讀。《論語》中有一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告訴我們,學習知識并不僅僅是學習一遍,更重要的是要經常溫習,鞏固知識。同時,要把學習當作一個充實自己的過程,懷著愉快的心情去對待它。另一句“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也在強調溫習舊知識的重要性,還要求每一次都能有新體會、新發現。
從表面上看,要“溫故知新”很困難,但只要你換一個角度去想,總會有新的發現。而我們也從過程中獲取了更豐富的經驗。孔子的這學習方法古今通用,也是現代教育人士提倡的。通過細讀《論語》,僅閱兩句話,就收獲了這一學習方法,難道那些對古文不屑一顧的人還不刮目相看嗎《論語》中有一段“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講的是積累的重要性。
只有積累一撮撮不起眼的泥土,時間長了才能成為一座山,到時風雨自然興盛了。只有積累一滴滴的水,才能匯聚成深淵,蛟龍自然來了。只有積累每一件小小的善事,長期不斷,也就養成了品德,心靈也自然升華了。只有積累一步半步,才能走到千里之外。只有積累每一股細流,才能形成江海。不就是用舉例的方法告訴我們,腳踏實地地積累每一份看似渺小的知識、經驗,最后就擁有了相當龐大的實力,成功自然會尾隨而來了嗎《論語》只大家別以為,孔夫子的《論語》像一座大雪山,只有那些專業人士才能攀上去,其實不然。
在我看來,《論語》更像一碗熱騰騰的雞湯,喝下去后讓心靈得到一次洗滌,不,應該用一次升華。孔子的《論語》很少由長篇大論,每一則都很簡練。因為無言也是一種教育,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論語。陽貨》)這句短語就是最好的敘述。
讀論語有感7
這學期,我們背誦了聞名中外的《論語》。這本書主要記錄了孔子和他弟子的言行,里面的許多話,都讓人受益匪淺。
其中,讓我深受啟發的是曾子說的一句話:“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意思是說,我一天中多次反省自己:為別人辦事夠不夠盡心呢?與朋友交往夠不夠誠實呢?老師教的知識夠不夠熟練呢?
背了這句話,我想到了自己。在老家的時候,佳志哥哥把乒乓球打到門上面去了,他怎么也弄不下來。我見了,對他說:“我來幫你。”我想了一會兒,便拿起掃帚,可是,弄了半天,球不但沒弄下來,反倒把握自己給弄得頭暈眼花。我想:做什么事不能靠蠻力,要動腦筋想辦法。站在地上太低,站在樓梯上不就高了嗎?于是,我站在樓梯上。果真一下子就把球給弄下來了。
我不僅能盡心盡力地幫助別人,還很講誠信。二年級的時候,我背著媽媽,偷偷拿了一塊錢,買了個筆。我想:要是被媽媽發現,那不是得挨一頓嚷嗎?而直接對媽媽承認錯誤,媽媽一定會原諒我,并告訴我以后不要再犯同樣的錯誤。所以,我選擇了主動承認錯誤,果然和我的想的一樣,媽媽原諒了我。
以后,我要每天反省兩次,這樣,我就會更優秀。
讀論語有感8
在《論語·憲問》中有這么一句話:“不怨天,不尤人。”它的大意是,遇到挫折或出了問題,不埋怨天命,也不責怪別人。這僅有六個字的一句話,告訴我們的卻是一種待人處事的深刻哲理,所以,我們應更深的去體會它其中的含義。
在我們的生活中有這么一些人,他們一遇到困難、挫折或麻煩,就牢騷滿腹,埋怨上天不給自己好運氣,抱怨他人有過錯,可就是不自查自己有什么過錯和責任。這就是典型的怨天尤人的表現。而孔子卻認為,我們應當“不怨天,不尤人。”這實際上就是把對自己的要求提高到一個更嚴格的標準上,即苛責的應該是自身。
記得我曾經有過這樣一次經歷。有一次,省里舉行作文大賽,我也報名參加了。我非常認真的對待這次比賽,用了一個星期來構思,還上網、翻書查閱了很多資料,并用了三個小時認真地寫了這篇文章。當我拿到學校給同學們看時,大家也是嘖嘖稱贊,我心里比吃了蜜還甜。原以為這篇文章可以受到老師的好評,但很可惜的是,老師僅僅給了我85分。當我看到這個灼眼的分數是,心里“咯噔”一下,隨即,一種沉重的失落涌上心頭。看著別的同學拿著90分、95分、97分的作文歡呼雀躍時,我的心情跌落谷底。我很郁悶,也非常想不通:為什么我這么用心寫的作文老師會覺得有問題,為什么?而后,在當天下午的一節班會課上,老師講到這么一句話:“我們在生活中,應學會‘不怨天,不尤人’,當事情不是依你所想時,先不要怨天、怨地、怨別人,先好好反思自己,問題到底出在哪里……”聽了這番話,我覺得心里很慚愧,為我在作文得了低分時抱怨老師而慚愧,為沒有反思自己的錯誤而慚愧。我當即拿出我的作文,仔細的看了5遍,發現我的措辭、結構安排等方面存在著缺陷;我又詢問了老師后,決定再寫一篇。真沒想到,這篇作文竟獲得了作文大賽的二等獎!我很感謝這句“不怨天,不尤人”,它不僅讓我獲得了榮譽,更令我明白了待人處事的深刻道理。
這句話不僅在我的身上得到了驗證,在古今中外的很多名人身上也可以體現。海倫凱勒——一位被世人廣為傳頌的偉人,被評為20世紀美國十大杰出人物之一,她用失明的雙目、失聰的雙耳譜寫了燦爛的生命樂章!當命運向她伸去可怕的魔爪后,她怨天尤人了嗎?沒有。她用她堅強的意志,克服先天的不足,嚴格要求自己,不斷提高自身的文化修養,終于成為一位影響全球的傳奇女性!從《星光大道》走出的歌手楊光,雖然是從來沒有見過陽光為何物的盲人,但他卻用歌聲唱出了對人生幸福的追求與熱愛。他同樣沒有埋怨上天的不公,沒有埋怨父母給他的殘缺的身體,憑著自身的努力,實現了自己人生的價值……試問:我們相對一些身體有殘缺的人們,有著健康的身體,充沛的精力,那么我們還有什么理由去埋怨生活的不公呢?
我還讀過這樣一個故事,它講的是一位名牌大學生因求職屢屢碰壁,想要跳海結束自己年輕的生命,但被一位老者救下的故事。這位老者在最后的勸說時所說的話讓我頗為感動:“一粒沙掉到沙堆中就很難再找到,但一粒珍珠掉到沙堆中,卻更能令它顯得熠熠生輝。”所以,我們不論在工作上還是生活中,如果遇到不順或障礙、阻力,首先應從自身找出結癥所在,而不是抱怨沒有合適的機會,沒有賞識自己的“伯樂”。當我們真正做到“不怨天,不尤人”時,我們就會蛻變成那顆美麗的珍珠,很多的難題就會迎刃而解。
讓我們記住這句話——“不怨天,不尤人”。用平和的心態,去面對人生百態,不斷提高自身素養,成為生活的強者!
讀論語有感9
幾千年的儒家文化,沉淀在散發著油墨書香的《論語》中,任憑它被歲月的風霜剝落得朱漆斑駁;仍憑它在歷史的長河、時間的流水中被洗刷的一字不剩,而其中靈魂所包含的所有美麗文化,都仍然安詳的、靜靜地躺在那泛黃的紙張上,像陽光、像雨露滋潤著我的心靈。
剛開始讀《論語》的時候,本只是為了完成每日讀好書的任務,可讀著讀著竟著迷了,愛不釋手。一個個有血有肉的人物,一個個穿梭于“禮”、“仁”、“孝”、“君子”、“小人”之間的靈魂,在我的腦海中揮之不去。書中一句句寓意深刻的對話,像一盞明燈,是指引我前進的方向,讓我受益匪淺,感觸頗多。
當我讀到“事父母能竭全力”時我因孔子孝順父母而愈發敬重他;當我讀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時,也下定決心學習孔子勤奮好學的精神;當我讀到“子不語怪力亂神”時,我也決定從此不信鬼神,相信科學;當我看到孔子勇于承認錯誤時,我為他的勇氣贊嘆不已……
仔仔細細地讀了孔子的《論語》,他對于學習的態度是最令我受益匪淺的,特別是這句話“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是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不足和特長,都有讓別人值得學習的才能。連我們這個小小的班集體,都有愈多的“未來之星”呢!有成績不怎么好,體育成績卻遙遙領先的運動健將;有體育不好,卻寫得一手龍飛鳳舞的好字的小書法家;有書法不好卻彈得一手好琴,唱歌娓娓動聽的小歌唱家;有唱歌五音不全卻對數學情有獨鐘的小數學家;也有數學“白癡”可對寫作卻妙筆生花的小作家…·真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呀!只要我們像孔子那樣抱著謙虛的態度來學習,他們中的每一個人都是我們學習的榜樣,每一個人都能成為我們的良師益友,難道還怕我們學不好,成不了材嗎?山之所以高是因為有一顆顆毫不起眼的石子鋪砌而成;海之所以遼闊,是因為它不拒任何水流融入自己;人之所以閃光是因為吸取了能夠吸取的任何知識來充實自己。當今的學生物質生活條件好了,變得懶惰不求上進,對學習是馬馬虎虎、得過且過,最缺少的就是這種勤奮學習的態度。俗話說“活到老,學到老”,不管在學習還是生活中,我們都要有這種愛學習的精神,不恥下問,一定會有收獲的.。
《論語》是道德與智慧的凝結,是中華五千年文明歷史的濃縮,是一位教會我們為人處世的老師,更是引領我向上的階梯。這么好的書,大家都來讀讀吧,!
讀論語有感10
寒假中,我讀了《論語》這本書,使我受益匪淺。
《論語》是孔子智慧凝成的結晶,在中國教育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是論語的開場白。意思是:孔子說:“學習而且經常溫習,不也是一件快樂的事情嗎?好朋友從遠方來了,不也是一件高興的事情嗎?別人不理解我,我也不生氣,不也是道德高尚的人嗎?我明白了孔子在學習中,很注重溫習,也就是把學到的知識鞏固起來。我在學習中,不應該學過就忘記了,也要向孔子學習,注重溫習,這樣知識才能鞏固起來。同學不理解我,我也不生氣,也不和同學爭吵,這樣我才是一個受歡迎的好學生。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汎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意思是,孔子說:“學生在家要孝敬父母,在外要尊敬兄長,做事小心而誠實,對人要有愛心,親近有道德的人,做完這些后如果還有空閑,就用來學習吧。”這句話對我的影響很大。我要好好學習,聽父母的話,這就是對父母最大的孝敬。在外面要尊敬師長,對人有禮貌。做任何事情要誠實守信,對人要有愛心,要親近有道德的人。還有空閑,不應該沉迷電腦游戲,就用來看書學習。
《論語》不僅使我們擁有更加豐富的知識,還教會了我們學習,做人。《論語》這本書,為我們打開學習國學經典文化的大門。
讀論語有感11
論語是我國的一部文學瑰寶。古人云:“半部論語治天下。”可見它有多么重要。那里面的話令人受用終生。
子曰:“由,誨汝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治也。”
孔子說:“仲由,教你的知識你都會了嗎?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才是真正懂得了知識啊。”
學習中,有許多人“華而不實”,或“金玉其外,敗絮其中。”歸根究底還是對基礎知識的定義不扎實。我們在學習中一定要扎下穩固的基本功,對自己所掌握的知識一定要時常溫習,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不要因為自己那薄苦蟬冀的“面子”而不敢提出質疑。在講題時也是一知半解,能混就混,瞞天過海,不懂裝懂。我們一定要扎下堅實基礎,堅決不當華而不實、不懂裝懂、一知半解的“面子控。”
論語中的話令人受用,也為人的一生鳴響永遠的警鐘,警示我們學習,以及做人的許多道理。
讀論語有感12
有句俗語說:半部《論語》治天下!我也曾經看過一個有關大學生找工作問題的專題節目,上面也提到了《論語》,這不禁勾起了我的好奇心,為什么人們對《論語》都這么重視呢?以前上課也學過一些《論語》里斷斷續續的句子,生活中也常常聽人們說起《論語》及孔子,我也一直想看看到底它有什么魅力讓人們如此稱贊!于是,這次,我認真地看了一遍《論語》。
由于論語是用文言文寫的,因此,有一些我還是看不懂的,這里僅對我看得懂的一部分內容闡發我的觀點。我覺得論語中有一句話讓我感觸頗深: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這句話可以說給我幫助最大,以前學習時,總是抱怨自己的記憶力實在是很差,每次記了又忘,忘了又重新記,這樣反反復復真的是很煩人!心里有這種壓力,總感覺學的東西反正都是會忘的,還學什么呢?每次這樣渾渾噩噩的學習,學習就變成了一件痛苦的事情!然而,論語里這句話還是給了我一點信心,至少我每次重復一次,那么我每次都會加深一點理解,這樣日積月累,我對知識的理解會更加深刻,那么我所做的就不是無用功!但是這句話也帶給我一些困惑,如果我不停地重復已學的東西,然而我每天會學到一些新的東西,也就是說我每天要復習的東西也就越多,這樣下去總有一天我將不堪重負,到時候該怎么辦呢?我也想每天都復習,然后能夠從中獲得新的知識和感悟,但這樣下來似乎已經變成不可能了!困惑啊!溫故和學習新的知識,怎樣才能平衡呢?
論語中比較著名的論斷就是仁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我比較欣賞的處事方法,這其實就是講了一種換位思考的方法,只有多為別人考慮,換位思考,才能更清楚事情該怎么做。仁者愛人,這大概是一種很高的精神境界了吧,我覺得這在現實生活中可能不太可能實現,因為大家都知道,現在好人都不敢做,好心停車將被撞的老人送到醫院,結果居然被老人的兒女誣陷成肇事者,這樣好人反被誣陷成壞人的情況數不勝數啊,孔子所主張的仁義在現實社會中可能還是不太可能普及的。不過我還是希望自己能做個仁義的人,不管現實世界是怎樣的,好人總會有好報的,只是做好事的時候要看清楚情況,即使被人誣陷了也要有能力為自己辯護。我們不可以因噎廢食,只有人人都有一顆仁愛之心,世界才會有希望。
論語中還有一種關于艱苦學習的語句,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這種崇高的學習精神實在讓我感到欽佩,孔子能這樣艱苦學習,想必他學的一定是自己感興趣的事情,我仍然清晰地記得,自己也曾經為一道數學題整整思考了兩三個小時卻并不感到疲憊,但是如果是自己不感興趣的事情,就算是讓我看一秒鐘我也感到累,所以想到現在的教育總是告訴我們要認真學習我就忍不住想說:拿點兒我感興趣的事情來讓我學吧!每次看到那些自己不感興趣的事情,都讓我感到萬分痛苦,就像體育一樣,我寧愿打兩節課的羽毛球也不想跑十分鐘的步,這大概就是興趣的原因吧!
雖然說半部論語治天下可能有一點夸張,但其中的一些治學及做人的道理卻對我們的一生都有重要的影響,我們可能不是個政治家,論語中執政的道理可能對我們沒有吸引力,但是我們都是人,那些最基本的最簡單的治學和做人的道理還是可以借鑒的。薄薄的一本論語,卻道盡了如何做人與如何學習的道理,用最簡單的言語概括了世間最復雜的事情。也許孔子的道德理想想要全部貫徹實施還要再等很多年,或許他的理想在現實世界中可能不太現實,但是對于個人的修養卻有很大的幫助,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只有每個人都努力提升自己的素質和修養,這個世界才會有希望!
讀論語有感13
孟子云:“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
孔子生于春秋末年,雖出身貴胄然垂髫喪父,束發失母,幸得賢母教而成英才。時倍臣當道人心不古,有禮崩樂壞之勢,故此論語出。
論語之術者,莫非修齊治平也,前人述備亦,余若附庸贅述,恐畫蛇添足乃至取枉錯直,使直者枉,所以另辟蹊徑以大略觀之,一者取巧避拙,以免貽笑四方,二者拋磚引玉,以求大家新說。
講《論語》就不得不提到另一部經典,那就是柏拉圖的《理想國》此作著時正值雅典城邦衰落。伯羅奔尼撒戰爭爆發后,更有傾頹之勢,與春秋末年禮樂崩壞如出一轍。在相似的歷史背景下,柏拉圖與孔子都架構了一種等級分明秩序井然的理想體制,不同的是柏拉圖將權杖交給哲學王,而孔子卻主禮法以為宰者。這種以禮法道德為結構,以高尚個體為單位的社會模式,為日后中華文明的政治文化生態奠定了基調。
“禮法”是不同等級的不同行為模式,“道德”則是調節社會關系的潤滑劑,此二者是先賢為促使整體利益最大化而采取的最優策略,圍繞這兩點展開,愚以為《論語》貫穿始終的主題是社會分工與合作。顏淵篇齊景公問政于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這里所論述的就是人們在社會關系中應各司其職,在其位,謀其政。承此而啟后者遂有西漢大儒董仲舒之綱常說,可以說綱常不啻為《論語》中描述的社會模式的總結:君臣、父子、夫妻。層層遞進,權責明確。而仁、義、禮、智、信中除“智”存利己屬性,其他的品質皆有益于他人且能緩和社會關系。論語學而篇中更有:“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一個溫和忠厚謙卑的君子形象躍然紙上。倘若世人依此道而行之,則衣冠安坐于廟堂,黎元勤奮于田畝,每個人各行其政又互相合作,如果將這些君子置于社會的大機器中,社會就會愈發穩固,在生產力條件不變的情況下,穩定的社會具有最高的生產效率。這也是孔子的終極政治抱負。可以說孔子之于封建主義就如同亞當。斯密之于資本主義,馬克思之于社會主義。
孔子在世人心中的形象,不是縱橫捭闔的政治家。也并非馳騁疆場的軍事家。而是一位諄諄善誘,誨人不倦的教育家。以至于后世皆稱其為“萬世師表”。《論語》也大多數以學生求問于老師的體裁來表達孔子的思想。為何教育在儒家學說中如此重要?究其根本乃教育是孔子實現其政治抱負的最重要的手段。教育將禮法道德變成社會共識,傳遞儒家理想的社會結構,培養溫文爾雅的君子。在漫漫長河之中教育是儒學戰勝諸家學說取得最終勝利的原因之一,也是中華文明生生不息的關鍵,當歐洲的知識還被用晦澀艱深、詰屈聱牙的拉丁文撰寫、用昂貴的羊皮卷束于宗教僧侶之高閣時。我們已將智慧的種子撒遍整個東亞文化圈。中國在歷史中長時間領先于世界也正因為此。而私學之風的盛行則濫觴于《論語》。子曰:“自行束脩以上者,吾未嘗無誨也。”將知識廉價化、去壟斷化,孔子可謂居功至偉。
至此,《論語》中所蘊含的社會模式的邏輯關系就敘述完備。一個由禮法法與君子構成的和諧的社會機器通過教育進行傳承。經過一代又一代如董仲舒、程煜、朱熹這樣大家的完善,儒學的理論與《論語》中的社會結構越來越適應于封建王朝的統治,這種完善的結構使中國的封建社會異常穩定,以至于明清時期我們甚至被這種強大穩定反噬,當然此為后話,并不在此篇的討論范圍之內。
余幼時就嘗讀《論語》,不過心智未開,只解只言片語。今日再與夫子談心,心胸豁然開朗。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看來今日夫子知我憤悱亦。其實剝掉“大成至圣文宣王”“褒成宣尼公”之類的金衣,夫子是一個很可愛的有血有肉的鮮活的人,如果用《論語》來描述他,我愿取“君子坦蕩”四字。不遮遮掩掩,不裝腔作勢。不攀附權貴曰:“非其鬼而祭之,諂也。見義不為,無勇也。”重感情,卻有原則。對弟子的死悲痛欲絕卻不欲奢葬,甚至拒絕用槨。有時發發牢騷“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從我者其由與。”還不忘揶揄子路。與古人交心,實在有趣。
讀論語有感14
當我在小學課堂中背著《論語》“子曰”“子夏曰”“子路曰”“子貢曰”時一直有疑惑,這些弟子的言論有這么重要嗎?難道師傅不應是獨大?孔子教授于弟子的道理,這些道理本身難道不是屬于師傅的嗎?這些弟子為何把自己的言論和師傅的放在一起?況且自己編纂自己的書不好嗎?伴隨這樣的問題一直到長大。在這很長一段時間,我落寞了很久,一直對孔子幼稚的行為和做法感到耿耿于懷,反側難眠。
在老師的組織下,我再讀《論語》,擁有了一次了解孔子的機會,一句句的認真地讀著,慢慢地沉浸于其中,突然發現《論語》作為中國第一部語錄體的書籍,記載著孔子與弟子的言論的文字之下,是孔子佝僂而又挺拔的背影與無邊的智慧光輝。
仕途不暢的圣人
他是孔子,一個精通禮、樂、射、御、書、數六藝卻生逢禮崩樂壞之亂世的普通人。他有凌云的壯志,卻生不逢時,可他并沒有像長沮、桀溺、荷蓧丈人一流的人物選擇避世,像他們一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而是積極入世,率領弟子周游列國以宣傳自己克己復禮的仁政思想。他到過衛、陳、宋等國,期間多次遭到“道不同”的人數落和不解,他只好憮然,曰:“天下有道,丘不與易也”;他還曾斷糧七天,甚至險些被人害死,他明知仕途不暢仍知其不可而為之;他為加強國君力量,試圖季孫氏、叔孫氏和孟孫氏三家貴族,妄圖憑一己之力扭轉乾坤,但行動受限制,終招失敗……雖然不解、譏諷和困厄一直伴隨著他的人生,但正因如此,方有“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木鐸”。心懷天下的他不愧是我們心中的圣人。
有教無類的教育家
他是孔子,是中華文明的奠基人,是中國教育事業的開拓者。他弟子三千賢者七十二,明世宗封他為“至圣先師”;清圣祖康熙尊他為“萬世師表”,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堪當此譽者,他一人而已。在《論語》中,從“子曰:‘有教無類’”中我仿佛看到了生性粗鄙,志氣剛強直率的子路戴著公雞的羽毛,佩著公豬的牙齒等示強之物侮辱他時,他沒有生氣而是在一邊心平氣和地設禮樂引導子路,終使子路心服口服,從此踏上了向孔子求學之路,最終成為一大賢人。假如他因為子路的粗鄙而拒絕教導子路,那么社會上就會多一個粗人,少一個賢人了。
孔子的教育思想如雨后甘露,總能讓人心曠神怡并有所收獲。他說,“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給教育帶來了啟迪:因材施教;他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由此我們學會了學與思相結合……他的教學思想像奔流不息的長河一樣源遠流長,流進一代又一代人的心;又像是一塊歷經歲月的洗禮仍然會發光的寶石,時間越是往前走,它越耀眼。他無愧于是中國教育乃至世界的教育的啟蒙老師,更是偉大的教育家。
待人處事的高手
在孔子的待人處事語錄里,仁是核心。仁是“克己復禮”,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從不同的角度,“仁”有不同的含義,它的范疇很大,彰顯了孔子乃至中華民族極為純粹和崇高的道德精神。在現代快節奏社會中,人與人的交往越顯緊張和脆弱,當我們不知道如何待人處事的時候,也許我們可以從《論語》中找到答案:設身處地體貼他人、遵循禮的規定、將心比心、推己及人……學會待人處事才能走得更遠。北宋政治家趙普曾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在待人處事方面孔子可謂是高手。
民國時期著名的學者柳詒徵說:“孔子者,中國文化之中心也,無孔子則無中國文化。自孔子以前數千年之文化,賴孔子而開傳;自孔子以后數千年之文化,賴孔子而開。”此評價,孔子受之無愧也。
從《論語》中,我讀到了一個鮮活的睿智的可愛的情感豐沛的孔子,他既是凡人也是圣人,更是一位讓我受益終生的老師。
讀論語有感15
讀論語,感到收獲頗多,讓我汲取思想的火花、感悟智慧的光芒。
一、《論語》既樸實無華又秀色可餐,白紙黑字,片言只語就勾畫出了美好圖景:“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道出治國真諦;“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醞釀凌云壯志;“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描摹君子氣概;“仁者愛人,親親愛人”呼喚人間溫情。這些樸素而睿智的詞語使我的心靈干凈明澈,引我走進了一個欣欣向榮的世界。
二、規范我的言行和學習方法。印象最深的是:上半年,我急于求成,卻忽略了對概念、句型的理解,這使我學得并不扎實,特別是英語……后來,我反復咀嚼了《論語》,其中“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的話語,使我受益匪淺。《論語》倡導的老實、嚴謹的學習態度,這比任何一種學習法都行之有效。反復咀嚼,如同在蒼翠的青橄欖中嚼出絲絲清涼:做事一定不能違背原則,不僅僅是學習,否則必然失敗。我豁然開朗。
三、思,然后明目標。孔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一味讀書而不思考,就會因為不能深刻理解書本的意義而不能合理有效利用書本的知識,甚至會陷入迷茫。而如果一味空想而不去進行實實在在地學習和鉆研,則終究是沙上建塔,一無所得。它告誡我們只有把學習和思考結合起來,才能學到切實有用的知識,否則就會收效甚微。有了知識,沒有思想,就是不切實際的罔。懂得了學習的重要性。通過學習獲得知識,不是最終目標。我們還必須學會思考人生,人應當成為怎樣的人?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的意思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樣才是真正的智慧。前十天,我夸下海口說我知道一個半元音字母,結果我姐姐不信,偏讓我說出來,哎,這下可鬧笑了笑話。直到現在我才明白:言行要謹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識和本領。
思考,然后明確目標,對于我們青少年來說,應思考立身和處世的原則。“內圣外王”的君子,是我們做人做事的目標和準則,也許也是需要用畢生努力不斷去接近的一個目標。
讀《論語》,讓我們的心靈和諧飽滿,讓我們對生活有熱愛,有向往。因為它太博大精深,我不敢說我已讀懂《論語》,但我從中悟出了很多知識、啟迪,更讓我明白了關于學習和讀書的方法、態度。我還會堅持研讀《論語》,一點一滴的通透其心靈,使我的心靈芳香馥郁。
【讀論語有感【推薦】】相關文章:
【推薦】讀《圍城》有感03-10
【推薦】讀《窮人》有感03-04
讀《詩經》有感【推薦】03-20
【推薦】讀《詩經》有感03-20
讀《散步》有感【推薦】03-16
讀《小海蒂》有感【推薦】03-08
【推薦】讀《瘋娘》有感03-06
讀《瘋娘》有感【推薦】03-06
【推薦】讀《感恩父母》有感03-22
讀《感恩父母》有感【推薦】0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