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明朝那些事兒的讀后感
當閱讀完一本名著后,想必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獲的東西寫一篇讀后感了。那要怎么寫好讀后感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關于明朝那些事兒的讀后感,歡迎大家分享。
關于明朝那些事兒的讀后感1
最近在陪兒子讀《明朝那些事兒》,這套書最早于20xx年在互聯網上連載,到20xx年連載完畢,后集結成書出版發行,最新版一共9本,從朱元璋的造反說起,講述了1344-1644近三百年的歷史故事。這套書的作者當年明月,本名石悅,年輕的作家,現任山東省政府辦公廳綜合處處長。
歷史本是枯燥的,無趣的,但是這套書卻不同,作者開創了新的寫法,語言詼諧幽默,以足夠有趣的筆法還原了歷史原貌,別開生面,給讀者耳目一新的感覺,如果沒有《明朝那些事兒》,絕大多數人對于那個朝代的印象,背定還停留在影視劇里胡編亂造的片斷。
《明朝那些事兒》講述了600多年前那段波瀾壯闊的元末農民起義和明朝276年的歷史。從開國皇帝朱元璋到崇禎皇帝朱由檢,詳細介紹了明朝的歷代皇帝、著名的歷史人物、從元末到明末著名的農民起義,從戰爭開篇,以戰爭結束,看后不得不承認,中國的歷史就是一部戰爭史。本書最大的特點在于:在客觀陳述歷史事實的同時,著重刻畫對人物內心的描寫,分析每個人物在推動歷史進程中都起到決定作用的偶然性和必然性。書中的語言不生澀,淺顯易懂,不論是描寫還是評論都站在普通人的立場,讀來倍感親切。
讀了這本書,感覺生動的人物緩緩地在向你走來,在向你述說,每個人都是鮮活的,他們的成功或失敗除了取決于歷史大環境,更多的取決于性格,映證了那句老話“性格決定命運”。讀后感·無論這個世界有多絕望,我們都要充滿希望,有時候,工作或生活看似已經走入絕境,但只要再堅持那么一下下,也許就會“絕處逢生”、“柳暗花明”。歷史兜兜轉轉,其實萬變不離其宗,內心的強大才是真正的強大。
一直在思考,如何讓自己的內心變的強大,如何能教育出內心強大的孩子,至今沒有找到經科學驗證全面系統的方法,況且這套書還沒看完,沒有過多的發言權。但是單從朱元璋的開國史和朱棣的造反史來看,信念、追求是核心力量,堅持、勇敢是必須要具備的重要品質之一。用毛主席的話說,要做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于人民的人。
關于明朝那些事兒的讀后感2
最近,我閱讀了《明朝那些事兒》這本書,作者風趣幽默的話語令我十分喜愛這部書。作者對人物的刻畫入木三分,對斗爭的描述淋漓盡致,對情節的把握爐火純青,真的很令我欽佩。在書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朱元璋了,一個出身于農民世家的人,竟然能成功當上皇帝。
朱元璋小時候深受元朝的腐敗統治之苦,家中十分貧苦,在中國歷史上的皇帝中,大概是唯一的一無所有的貧農,是通過造反才擁有了天下。放牛、做乞丐、做和尚、造反、做皇帝,一份十分簡單的簡歷。沒受過教育,卻能直接帶領千軍萬馬爭奪王位,是個軍事天才,也是個人事管理天才。對于這種情況,我有自己的看法:平靜的湖面,練不出不畏風浪的水手;安逸的環境,造不出時代的偉人;寧靜的世界,找不出真正的英雄,朱元璋就是在如此惡劣的情況下,成為一個偉大的霸主。正是青少年時期的艱苦經歷磨煉了朱元璋,使他變得老成而有心計。
朱元璋最令我佩服的是他的各種本領:果斷、讓朱元璋能在危險的情況下做出最正確的判斷;堅持、能讓他在僵持時打破僵局;冷靜、能讓他有準確的策略。這三樣寶物、合起來,能讓你在戰場上完美地指揮出應敵的方法,假如任何事中,都具備果斷、冷靜和堅持會讓你在困境中發現機會。在這三個本領前,相信無論怎樣的困難都回迎刃而解,最后將登上成功的彼岸。
朱元璋還教會了我自信,他曾經說過“我相信我是對的”。在通往勝利之門的路上,你會撿到很多鑰匙,這些鑰匙有的古色古香,有的金光閃閃,但只有一把才能打開那扇勝利之門。當你引領大軍作戰,當百萬生靈的一切掌握在你的手中,當你只有一次嘗試的機會,沒有多少人能不緊張,而在戰爭中,只有一個時機是最適合的,如果失敗了,你將失去一切。但朱元璋卻在關鍵時刻毫不緊張,他相信了自己的決定,是自信,使他一步一步地走向皇位。
讀一本好書就像和一個高尚的人說話,我讀了《明朝那些事兒》后,朱元璋成為了我生活中的老師,他教會了我果斷、冷靜、堅持、自信等等必會的本領,他仿佛和我說:亂世之中本身是沒有天才,但只要有了各種本領,你就是一定會成功,本領能助你登上成功的高峰。
關于明朝那些事兒的讀后感3
像往常一樣,今年的清明節我們全家仍舊一起去野外踏青,誰也不缺席,我和爺爺還特地提早了一個小時到達墓地那邊。
跟往常不一樣的是,天空中下起了淅瀝瀝的小雨,滴答滴答的,把本就坎坷的泥濘小路摧殘得不堪入眼,好不容易像走鋼絲一樣到達目的地,呈現在我們面前的卻是一大片雜草,覆蓋了許多墓碑,于是堂哥用鋤頭開辟出一條小路來,我們便沿著小路走近墓碑,尋了個地方放下祭品,然后稍作休息。我登上山頭,向遠處眺望,只見方圓幾里都是密密麻麻的人群,鞭炮聲此起彼伏,打破了以往的寧靜,陣陣的濃煙籠罩著整個天空,放眼望去,天與云與山,構成了一幅別樣的景色。一陣風吹過,夾雜著刺鼻的煙味,還帶來了遠處飄蕩著的幾張墓紙。按往常一樣,全家人一到齊,便分工合作—小孩子撒墓紙,青少年“順碑”,婦女們擺祭品,老年人則坐在一起閑聊。等一切準備就緒,便上香祭拜祖先。弟弟妹妹爭先恐后地爬上山頂,將手里的墓紙撒向天空,隨著風傳達我們的悼念。我和堂哥們則揮動毛筆描摹碑上的字,堂哥告訴我們“順碑”是很講究的事,蘸的紅墨水不能多也不能少,描摹時要照著它的筆順,不然的話描出來的字就不漂亮。我吸取堂哥的經驗,保持姿勢,小心翼翼地描摹,雖然有時手會不由自主的抖動起來,但終究還是完成得很圓滿。完成后,我們便開始祭拜祖先,只見嬸嬸的嘴里念念有詞,父親和伯伯們誠心地鞠躬,弟弟妹妹也模仿著他們,逗得我們哈哈大笑。上完香,堂兄點燃鞭炮,頓時一陣震耳欲聾的響聲,又一次地撕破了當時的寂靜。
一系列工作完成后,我們便偷閑地坐在一旁,周圍的鞭炮聲交織成一片羅網,好像伸手就能觸摸到,我的心情不禁煩悶起來,再看看周圍,來掃墓的大多都是中年人和小孩子,而年輕的人卻在旁邊玩起手機,人們把自己吃完的包裝袋隨手亂扔,破壞了原來那番別樣的景象。看到這滿山遍野的垃圾,我們失去了在這里欣賞景色的閑情逸致,坐了一會兒,便動身回家,只留下這空曠的山在鞭炮的硝煙中喘息……
關于明朝那些事兒的讀后感4
初看《明朝那些事》是在大二時,一次偶然的機會讓我有幸擁有了這本書,當時并不知道這本書在史書界已經掀起了一陣熱潮,于是不帶任何感情色彩的開始了與一段歷史的邂逅。
出乎意外的,這段歷史并不像想象中的枯燥晦澀,在作者筆下,大明朝的那些往事仿佛被重新賦予了生命,鮮活的展現在我們眼前:從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身世講起,他如何一步步走上起義的道路,如何運籌帷幄、決戰群雄,登上皇位后又是如何排除異己,力保大明江山……在這條主線的牽引下,與之有關的人物逐一登場亮相,權臣或隱士,忠貞或奸佞,那些過往都在作者的筆下娓娓道來,讓后世的我們或惺惺相惜,或扼腕感嘆。
合上這本書,最大的感受就是原來歷史也可以這么精彩!不得不佩服作者的獨特風格:詼諧的語言,客觀的評價,豐富的背景介紹和心理描寫,讓那些距離我們數百年的歷史人物如此血肉豐滿的出現在我們眼前,透過作者的視線,我們仿佛真的置身于那個金戈鐵馬的時代,看到昏暗燭光下的朱元璋在緊縮眉頭,聽到黑暗中的饞臣在竊竊私語,一轉身,聲聲震耳欲聾的“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便從那座宏偉遙遠的朝堂上遠遠傳來……于是,我們一路跟隨作者的腳步,直面大明朝三百年的興衰榮辱。
作者說,他從小就喜歡讀歷史,但很多史書艱深晦澀,沒有一定的史學積淀很難讀懂,這也就造成了很多當代人對歷史缺乏興趣,他從小的夢想就是寫一本所有人都能看的懂的歷史書,他是這么想的,也真的做到了。整本書引經據典,一氣呵成,雖采用輕松、幽默的語言增加其可讀性,但所有的故事都有理有據,可以看出作者對于這段歷史的了解和喜愛。書中作者總是簡明客觀的對人物進行評價,不帶任何個人色彩,讓每個人讀完之后都有一段自己心目中的明朝歷史,或愛或憎,或喜或悲,那些往事雖已在歷史的長河中湮滅,但卻永存于后世的心中,對于那些古人,是否也是一種欣慰。
好書就是能讓人看完之后,回味良久,在微暗的燈光下看完這本書,重重的呼一口氣,把自己從那段歷史中拉回現實,可目光望向窗外無盡的夜幕時,怎的又仿佛聽到了那段歷史的低低詠唱。
【關于明朝那些事兒的讀后感】相關文章:
【熱門】讀《明朝那些事兒》有感03-23
【薦】讀《明朝那些事兒》有感03-23
讀《明朝那些事兒》有感【熱門】03-23
明朝那些事兒讀書筆記03-26
《明朝那些事兒》讀書筆記11-03
《明朝那些事兒》讀后感手抄報資料12-01
《明朝那些事兒》讀書筆記15篇02-12
實習那些事兒07-24
刀刃上的明朝權臣嚴嵩12-08
明朝一哥王陽明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