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歷程》讀后感
當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都積累了屬于自己的讀書感悟,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后感怎么能落下!那么我們該怎么去寫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美的歷程》讀后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美的歷程》的作者是李澤厚。全書共分十章。
作者把中國人古往今來對美的感覺展現出來,從宏觀鳥瞰的角度對藝術、文學作了概括性描述和美學把握,對古典文藝進行了一次生動而深刻的巡禮。其內容從遠古的"龍飛鳳舞",從動物形象符號化為抽象幾何紋,到先秦的儒道互補、楚辭漢賦的浪漫主義,到宋元山水及詩詞曲的意境,直至明清市民文化、世俗小說和戲曲的興起,就像一位飽含情感的親臨者,以優美的語言為筆,以歷史的遺證為據,向我們娓娓道來巍巍中華的悠久美學發展歷程。
讀書體會
通讀全書后,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以下體會:
1、審美意識總是在一定的歷史文化中發展,并通過對審美對象變現出來。如果我們把所有審美對象當做線條,這個線條是流動的,不斷變幻的。
在每一個章節中,作者都在開篇介紹當時的社會狀態,企圖把整個美學的發展置于社會狀態之下,用當時的歷史文化背景來解釋該時代美的特征和發展因素。例如第七章《盛唐之音》,作者先交代了當時的社會變化,結束了數百年的分裂和內戰,普遍施行均田制,李唐帝國在政治、財政、軍事上都非常強盛,南北朝那種農奴式的人身依附逐漸松弛;非門閥士族即世俗地主階級的勢力在上升和擴大,無所束縛地創造和革新,是對有血有肉的人間現實的肯定和感受,憧憬和執著,一種具有青春活力的熱情和想像,滲透在盛唐文藝中。其典型代表,就是唐詩。
藝術對象宗教意味的由濃變淡更加明顯地體現了這一點。遠古圖騰是古人對想象中神明的想象、再現。到了青銅時代,隨著物質勞動和精神勞動的分離出現了一批所謂精神領袖,虛構出宗教神話的物態。先秦各流派思想對禮法的追求,之前天馬行空的想象受到理性的滲透和制約,開始將審美對象客觀化,神已不再是恐懼神秘的存在,而是神話、歷史和現實的三體混合。審美的表現對象開始摻雜有歷史和世間事物,宗教意味開始弱化。到了兩漢時期,隨著人對自然的征服加劇,人的力量和意義被肯定,出現了更多獨立于宗教之外的文學、繪畫,藝術變現內容也不僅限于表現神,反而更注重人本身的影響力。比如山水畫中草樹、花鳥開始成為獨立主體,比如書法的日漸成熟,比如佛雕神態、表現形式的變化。而到了明清,世俗文學,風俗畫等徹底取代了宗教意味的藝術品,完全占領了世俗舞臺,宗教被束之高閣。
2、任何時代都有其獨特的美,書中的觀點認為自然沉淀出來的才是真正的美。我們不能把一種獨特拿兩個時代比較,也同樣不能拿一個時代的獨特同另一個時代的美比較。美之所以不是一般的形式,而是“有意味的'形式”,正在于它是積淀了社會內容的自然形式。實際上,它并不神秘,它正是這種積淀,溶化在形式、感受中的特定的社會內容和社會感情。
比如在《魏晉風度》中,作者談到:“魏晉恰好是一個哲學重新解放、思想非常活躍、問題提出很多、收獲甚為豐碩的時期。”從哲學上的何晏、王弼,文藝上的三曹、嵇、阮,書法上的鐘、衛、二王,等等,便是體現這個飛躍,簡單說來,就是人的覺醒。到了南北朝時期,整個社會長時期處于戰禍、饑荒、疫病、動亂之中,而西晉八王之亂揭開了社會更大動亂的序幕,于是在殘酷野蠻的戰爭動亂和社會壓迫下,跪倒或端坐在宗教神像或圖畫面前的渺小生靈們,懷著狂熱激動而又異常復雜的感受和情緒,去進行自己靈魂的洗禮。而以沉重、陰郁的故事表現強烈動蕩形式的敦煌壁畫、麥積山佛像,吸引無數的人們去膜拜,讓人們沉浸于短暫而又虛幻的幸福中。
其實,本書討論了那么多種美,不是為有個高低之比,我們仔細分辨它們,揭示他們各自的美學本質,說清歷來糾纏不清混淆的問題,無論對欣賞、品賞、品評和理解這些藝術,都應該說是有意義的。正如書中最后所說:“俱往矣。然而,美的歷程卻是指向未來的。”
筆記摘抄
1、中國建筑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木結構的可能和特點,一開始就不是以單一的獨立個別建筑物為目標,而是以空間規模巨大、半面鋪開、相互連接和配合的群體建筑為特征的。它重視的是各個建筑物之間的平面整體的有機安排。
2、不是像哥特式教堂那樣,人們突然一下被扔進一個巨大幽閉的空間中,感到渺小恐懼而祈求上帝的保護。相反,中國建筑的平面縱深空間,使人慢慢游歷在一個復雜多樣樓臺亭閣的不斷進程中,感受到生活的安適和對環境的和諧。瞬間直觀把握的巨大空間感受,在這里變成長久漫游的時間歷程。實用的、人世的、理智的、歷史的因素在這里占著明顯的優勢,從而排斥了反理性的迷狂意識。正是這種意識構成許多宗教建筑的審美基本特征。
3、中國木結構建筑的屋頂形狀和裝飾,占有重要地位。屋頂的曲線,向上做翹的飛檐(漢以后),使這個本應是異常沉重的往下壓的大帽,反而隨著線的曲折,顯出向上挺舉的飛動輕快,配以寬厚的正身和闊大的臺基,使整個建筑安定踏實而毫無頭重腳輕之感,體現出一種情理協調、舒適實用、有鮮明節奏感的效果。而不同于歐洲或伊斯蘭以及印度建筑,它不再是體積的任意堆積而繁復重累,也不是垂直一線上下同大,而表現為一級一級的異常明朗的數學整數式的節奏美。
4、宗教是被壓迫生靈的嘆息,是無情世界的情。具體的歷史充滿偶然,從來不可能像理論邏輯那樣整齊。
5、遠不是任何猙獰神秘都能成為美。恰好相反,后世那些張牙舞爪的各類人、神造型或動物形象,盡管如何夸耀威嚇恐懼,卻徒然只顯其空虛可笑而已。
6、美作為感性與理性,形式與內容,真與善,合規律性與合目的性的統一,與人性一樣,是人類歷史的偉大成果。
【《美的歷程》讀后感】相關文章:
《美的歷程》讀書筆記15篇10-26
補充養老保險的發展歷程11-23
小巷歷程的閱讀理解題及答案04-09
一只狗的求職歷程帶來的啟發故事10-26
《一滴水的歷程》水質調研報告05-17
豫商創業時曾睡墓地艱辛創業歷程故事11-14
鄒輝:一個程序員的創業歷程勵志故事08-23
美的意義作文01-07
美的筆試經驗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