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楊》讀后感精選15篇
當認真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獲肯定不少,這時就有必須要寫一篇讀后感了!那么你會寫讀后感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白楊》讀后感,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白楊》讀后感1
今天早上,我讀了茅盾先生寫的文章——《白楊禮贊》。
文中寫到:白楊是力爭上游的一種樹,筆直的干,筆直的枝。它的干呢,通常是丈把高,像是加以人工似的,一丈以內,絕無旁枝;它所有的枝丫呢,一律向上,而且緊緊靠攏,也像是加以人工似的,成為一束,絕無旁逸斜出;它寬大的葉子也是片片向上,幾乎沒有斜生的,更不用說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銀色的暈圈,微微泛出淡青色。
讀到這里,我不禁抬頭向窗外望去,只見對面是高高的樓,而那棵在窗外陪伴我多年的白楊樹確不見了!我不禁四處張望,原來我已搬家,我已不在我以前的家。我便想念起先前我窗前的那棵白楊樹。
那棵白楊樹也有著筆直的干、筆直的枝,它所有的枝丫一律向上,且緊緊靠攏,絕無旁逸斜出。它寬寬的葉子也是片片向上,幾乎沒有斜生的。春天,它長出嫩綠的葉苗,告訴我春天來了;夏天,它揮舞綠油油的葉片,給我送來無限的清爽;秋天,它的葉子全黃了,一陣秋風吹來,落葉在空中翩翩起舞,十分漂亮;冬天,它的葉子落光了,只剩下光禿禿的枝丫,讓冬日溫暖的陽光照進我的房間,給我送來無限的溫暖。
茅盾筆下的白楊樹是不平凡的數,因為它象征我們民族那種不可缺的樸質、堅強,以及力求上進的精參!想到這里,我更加想念以前我窗前的那棵白楊樹。
《白楊》讀后感2
當我第一次讀《白楊禮贊》的時候,覺得沒有什么。但是,多讀幾遍之后,我似乎也能能夠體會到矛盾對白楊的喜愛之情。
作者在文章一開頭,就直抒胸意,贊美白楊。由此可見作者對白楊的喜愛之情是非常熱烈的。隨后,作者就開始引入白楊了。我覺得第二段寫得非常好,這一段是景物描寫,根據我的經驗最好是讀著想象著所描述的場景。你就會覺得正如作者所說的那樣,有一點單調。由此,引出白楊。就是這三無株白楊使作者的單調的情緒得到了緩解,直到后來“驚奇的叫了一聲”。
在作者的筆下,我也覺得白楊實在是不平凡的一種樹。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是加以人工似,一丈以內覺無旁支;它所有的椏枝,一律向上,并且緊緊靠攏,也像是加以人工似的,成為一束,絕無橫斜逸出;它的寬大的也子也是片片向上,幾乎沒有斜生的,更不用說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銀色暈圈,微微泛出淡青色。這是雖然在北方的風雪的壓迫下卻保持著倔強挺立的一種樹!哪怕只有碗來粗細吧,他卻努力向上發展,高到丈許,二丈,參天聳立,不折不撓,對抗著西北風。
這篇文章也用到了象征的手法,把白楊象征為北方的農民,也象征為今天我們民族解放戰斗中不可缺的樸質,堅強,以及力求上進的精神。我覺得這才是作者真正喜愛白楊的原因。
我也贊美他。白楊樹是那么直。哪兒需要它,它就在哪兒很快的生根發芽,長出粗壯的枝干。不管遇到風沙還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還是洪水,它總是那么直,那么堅強,不軟弱,也不動搖。他就和邊疆的人民一樣,有著極強的生命力折磨不了壓迫不倒,他們樸質堅強力求上進。
“白楊樹是在是不平凡的,我贊美白楊樹。”
《白楊》讀后感3
在這個學期,我們學了《白楊》這篇課文。它是當代作家袁鷹的作品,選自于《風帆》散文集的其中一篇。
表面上看這篇課文在描寫白楊,但是深入觀察,深入思考,其實它是在贊揚、歌頌扎根西部的建設者博大的胸懷。在文章的十四自然段,爸爸對孩子們說的那句話:“白楊樹從來就這么直,哪兒需要他,他就在哪兒很快的生根發芽,長出粗壯的枝干。不管遇到風沙還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還是洪水,他總是那么直,那么堅強,不軟弱,也不動搖。”這句話使我感受深刻。“哪兒需要它,它就在哪兒很快地生根發芽,長出粗壯的枝干。”這句話體現了爸爸作為邊疆建設者毫無愿言,“不管遇到風沙還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還是洪水,它總是那么直,那么堅強,不軟弱,也不動搖”。這句話是爸爸看到戈壁灘上高大挺秀的白楊樹而觸景生情,以白楊樹勉勵自己扎根邊疆,建設邊疆,像白楊一樣堅強不動搖。說楊樹,也是在贊美千千萬萬邊疆建設者。
文章的最后的一段,只所以陷入沉思。是因為他擔心生活在北京無憂無慮的孩子們,不僅不能接管新疆創建者這種重大的任務,就連新疆那艱苦的生活都挨不住。可是當他看見白楊樹旁邊的小白楊,迎著風沙成長起來的小白楊樹。他就相信他的孩子一定可以完成這個艱難的任務。從這段可以看出,父親對祖國的付出多大。雖然祖國讓他去到邊疆工作,但他沒抱怨半句,我們要學習他這種精神。
學了這篇文章讓我深深地懂得:作為當代的中小學生不應該是溫室里無憂無慮的花朵,要成為一個堅強勇敢、吃苦耐勞的人,祖國需要你才會有備而來。讓我們永遠記住像白楊那樣:扎根邊疆,建設邊疆的邊疆建設者。
《白楊》讀后感4
矛盾老先生寫的《白楊禮贊》曾讓我久久回味,是啊!白楊樹的精神的確令人佩服。但是。最后一段我是不怎贊成的:
“讓那些看不起民眾、賤視民眾、頑固的倒退的人們去贊美那貴族化的楠木(那也是直挺秀頎的),去鄙視這種極其常見、極易生長的白楊樹吧,我要高聲贊美白楊樹!”
讀了這一段,讓我很感不爽:為什么要讓“看不起民眾、賤視民眾、頑固的倒退的人”去贊美白楊樹呢?為什么又讓他們“去鄙視”白楊樹呢?我想,當時矛老先生只是一時苦于找不到對比組,而粗略地找了楠木作反面樹種,盡管矛老先生還在后面加了句“那也是直挺秀頎的”,但我仍覺得楠木不能作為反面樹種,理由有2:
【1】在當時,那些“看不起民眾、賤視民眾、頑固的倒退的人”并不會看不起、賤視白楊樹。相反的,那些像白楊樹的人也不會鄙視白楊樹,相反的還會羨慕,甚至還希望得到楠木,只是能力有限而已!
【2】楠木是不易生長,但它長得結實、實在,且也如矛老先生所言“那也是直挺秀頎的,”它雖長得不快,但也不能用它去比喻那些“看不起民眾、賤視民眾、頑固的倒退的人,”況且它有著像愛因斯坦般的本質:長得不快,但它長得充實無虛,這也是它之所以能成為名貴木材的原因之一。然而,相比之下,白楊樹有外在的美,但內不充實,木質較之楠木還極為疏松,不實在!所以,如果說楠木不比白楊樹,我是不怎贊成的。
但是,楠木之所以“被貶”,是因為它不易生長,且不普遍;但白楊樹之所以易生存、普遍,那是因為它木質松、好成活。但總的來講,它們也各有優點,也各有缺點,我在這也不好多說誰對誰錯,呵呵~這不正符合“各有所長、人各有思”嗎?
《白楊》讀后感5
說起白楊大家肯定再熟悉不過了。一般人會說“它不就是一顆普通的樹罷了嗎?有什么值得一提的”。但是它在我心目中不是這樣,自從我看完《白楊》這一課,從另一個角度,看到了幾棵堅強的白楊樹。
這是借物喻人的文章。作者借大戈壁的白楊熱情,歌頌了邊疆建設者們服從祖國需要,扎根邊疆,建設邊疆的遠大志向和奉獻精神。父親也同時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像白楊一樣,哪里需要就在哪生根,發芽。如果我是父親,我自己寧死也不會去邊疆,何況把自己的孩子送走。但是讀完以后我才了解了父親這種一心想要建設邊疆的遠大志向。寧愿送走自己最心愛的東西,也要為祖國做出貢獻,都么樸實的一位父親啊他博大的胸懷,堅韌的意志,無私的奉獻,為西部人民構成了一個美好的生活。西部這個原本干枯的詞語,變得越來越富饒,越來越美麗。他們是荒原最早的住戶,是第一個踏進戈壁的人哪里需要他們,他們就在哪住下,任憑風吹雨打,他們仍然要建設祖國。換一個工地就搬一次家,他們帶走的是荒涼,留下的是無盡的繁華。
白楊,建設者的精神,讓我永久的停留在了這篇文章上,慢慢的回味著他們的無限精神。無論是白楊也好,建設者也好,他們都是那么堅強,永不向困難服輸,他們都為西部點綴上了完美的符號。
《白楊》讀后感6
“一棵小白楊,長在哨所旁,根兒深,桿兒壯,守望著北疆……”讀著《白楊》這篇課文,使我不禁想起這首悅耳的歌曲。
這篇文章主要講述了在開往新疆的列車上,爸爸和孩子們看見了白楊樹,孩子們爭論那是樹還是傘,爸爸給孩子們介紹白楊樹,表白著自己的心。
新疆是個遙遠、荒涼的地方。讀了這篇課文,我真敬佩文中的父親,敬佩所有的建設者。他們是那么的無私,那么的堅強不屈。倘若我是文中的父親,無論如何我也不愿去新疆,更別說要帶上自己的孩子去受苦了。“不管遇到風沙還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還是洪水,它總是那么直,那么堅強,不軟弱,也不動搖。”不錯,他們就像一棵棵高大挺秀的白楊樹,在默默地無私奉獻,他們帶走了荒涼,留下了繁華。新疆有了這些吃苦耐勞的建設者,將變得越來越富饒了。
其實生活中也有不少這樣默默奉獻的人。今年我國遇上了幾十年難得一見的雪災,處處冰天雪地,阻擋了我們回家的去路。交通癱瘓了,多少人在冰冷的車站渡過一夜又一夜;多少人因冰雪而堵塞在路上……一群群的救助隊不分晝夜搶修電塔,拉好電線,他們的衣服變得濕淋淋的。漫山遍野白雪皚皚,可冰雪無法抵擋他們的熱情,只為了萬家燈火,甚至不顧自己的生命,有的電業工人還千里迢迢從唐山趕到重災區進行搶修工作。
讓我們一起弘揚建設者的那種精神,學會奉獻吧!
《白楊》讀后感7
今天,我懷著激動的心情讀了矛盾大師的《白楊禮贊》,有很大感觸。
《白楊禮贊》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文章,表面上是贊頌白楊,還贊頌了那些具有與白楊品性的人。他筆下的白楊樹,是平凡的外觀及非凡的內質的統一體。但白楊的意義卻不僅僅是這些,它有著更深刻的內核。白楊樹不僅僅是北方農民的象征,尤其象征了今天我們民族解放斗爭中所不可缺的樸質堅強,以及力求上進的精神。這是文章的文眼,也是作者的情感落腳點,是對抗日戰爭中民族解放斗爭精神的歌頌。
白楊樹是極其普遍的樹,然而絕不是平凡的樹。它沒有善于觀賞的外形,在西北極其普遍,但卻力爭上游,通身筆直,一丈以內絕無橫斜逸出,雖在北方風雪的壓迫下卻保持著倔強挺拔的一種樹!哪怕只有碗口粗細罷,它卻努力向上發展,高到丈許,二丈,參天聳立,不折不撓,對抗著西北風。這篇文章不僅象征意義深刻獨到,描寫也十分細膩逼真,在藝術上極具感染力。作者以白楊樹象征“真人真地”,立意顯得很奇妙,在畫面上的形象和氣勢,既明朗又委婉。為了突出白楊樹,作者在環境描寫上頗有講究,襯托了白楊樹的壯麗挺拔的氣質和形象。
《白楊禮贊》不僅在立意方面有深層含義,即象征我們民族解放斗爭中所不可缺的質樸、堅強,以及力求上進的精神,還有細膩的描寫。文章布局層層深化,圍繞謳歌白楊樹,從外形到內核各個層面深入抒發,同時,開頭結尾互相呼應,強化了主題,給讀者留下深刻印象。結合這幾個方面,《白楊禮贊》的的確確不失散文名篇和散文經典等稱號。
《白楊》讀后感8
讀了《白楊》這篇文章,我被深深地吸引著,同時對白楊以及像白楊一樣品格的人那些堅守自己工作崗位,默默奉獻的人肅然起敬。里面詳細地記敘了一位邊疆建設者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紹生長在戈壁灘上的白楊,借以表達自已服從祖國的需要,扎根邊福,建設邊疆的遠大志向以及希望自己的子女也能扎根邊疆的心愿。
在文章的第十二自然段,爸爸對孩子們說的那句話:“白楊樹從來就這么直。哪兒需要他,他就在哪兒很快地生極發芽,長出粗壯的枝干。不管遇到風沙還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早還是洪水,它總是那么直,那么堅強,不軟弱,也不動搖。”這句話是爸爸看到戈壁灘上高大挺秀的白楊樹觸景生情,以白楊樹勉勵自己扎根邊疆,建設邊疆,像白楊一樣堅強不動搖,說白楊樹,也是在贊美千千萬萬邊疆建設者。
文章的最后一個自然段,只所以陷入沉思。是因為他擔心生活在新疆無憂無慮的孩子們,不僅不能接管新疆建設者這種重大的任務,就連新疆那艱苦的生活都挨不住。可當他有到白楊樹旁邊的小白楊,迎著風沙成長起來的小白楊樹堅強不屈。他相信他的孩子一定可以完成這個艱難的任務。
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為祖國建設而奔赴西部的人們無私奉獻的精神。相信,我也會學習他們,盡自己一分力量把祖國的西部變得繁榮起來。
《白楊》讀后感9
前幾天我們學了一篇課文,名字叫《白楊》,通過學習我覺得自己收獲頗豐。
課文主要描寫了一位在邊疆工作的父親,在把孩子接到新疆念書的途中向他們介紹在火車上看到的鐵路兩旁的大戈壁上那一行行高大挺秀的身影——白楊樹。文中有一段話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白楊樹從來就那么直。哪兒需要它,它就在哪兒很快地生根發芽,長出粗壯的枝干。不管遇到風沙還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還是洪水,它總是那么直,那么堅強,不軟弱,也不動搖。”文章借物喻人,寫出了眾多邊疆建設者們服從祖國需要,無怨無悔、扎根邊疆、建設邊疆、堅韌不拔的精神。同時也表達了父親希望兒女們學習白楊能很快適應惡劣環境的能力,成為一個無私奉獻邊疆建設的繼承人。
我由此想到了那些日夜守衛在祖國邊疆的解放軍戰士。無論在烈日炎炎的盛夏,還是在風雪交加的嚴冬,他們默默的'巡邏在邊防線上,為了祖國人民的幸福生活,甚至獻出了自己年輕而又寶貴的生命。這不也是一種白楊精神嗎?
我還想到了那些心甘情愿做大學生志愿者的哥哥姐姐們,他們放棄城市里舒適的生活,懷著一顆愛國的心來到荒蕪的.西部,在設施簡陋的學校、在生活艱苦的農村,用自己青春的汗水和堅持不懈的信念點燃西部的新希望。這也是白楊精神的體現。
學了這篇文章還讓我懂得了作為一名學生不應該當溫室里無憂無慮的花朵,要成為一個堅強勇敢、吃苦耐勞的人,要迎難而上,像白楊樹那樣經得起風雨的磨煉。今后無論我在那里,當祖國需要我的時候,我都會挺身而出,把祖國建設的更加繁榮昌盛。
《白楊》讀后感10
白楊樹,一種力爭上游,堅強不屈的樹,一種參天聳立,倔強挺立的樹,一種傲然挺立,不折不撓的樹,一種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的樹。在讀完《白楊》這篇課文之后,我感觸頗深,對白楊又有了新的認識,白楊樹高大挺拔的外貌下,有著令人驚嘆不已的美好品質。
這篇課文采用了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寫作手法,借白楊在環境惡劣、人跡罕至的戈壁灘上生長,而且長得高大挺秀、郁郁蔥蔥,是保衛戈壁的“戈壁衛士”,比喻建設者們在條件艱苦,經濟、文化落后的西部,扎根邊疆、建設邊疆,是保衛邊疆的“邊疆戰士”。
在我的生活中,有很多具有“白楊”品質的人。在我們班,有許多留守兒童,他們的父母都在外地打工,很少能回來看看他們,不像我,有父母陪伴在身邊,關心我、疼愛我。他們不僅能夠自理生活,而且能夠按時完成自己的學習任務,而且是成績也是班上的佼佼者,有時看他們學習時的那股認真勁兒,連我都不禁對他們肅然起敬,這些都是我們班上正在茁壯成長的“小白楊”,他們是我學習和生活中的好榜樣。另外,在生活中還有許多這樣的例子,像勤勞、質樸的“城市美容師”,像奮不顧身的消防隊員,還有風雨無阻、維護秩序的交通警察……
白楊樹雖然在西北地區極為普通,但是它具有極強的生命力,絕不是平凡的樹,就像一個個守衛、建設邊疆的建設者,他們是邊疆的衛士、英雄,我長大后也要成為扎根邊疆的那一棵棵白楊……
《白楊》讀后感11
白楊,在我的心里只不過是一種扎根在高原的一種平平常常的樹,與桂樹和桃樹等比起來又顯得極其平凡。然而這種在我眼里很普通的大樹,卻在他的手下寫出了一種獨特的韻味。
他就是茅盾,下面我們來說說茅盾這個人,茅盾原名沈德鴻,字雁冰。從小茅盾就很出色,尤其是茅盾的作文特別出色,再加上茅盾從小就受父母的影響,很小年齡就心懷天下。在有一次他的作文中,他寫到:“大丈夫當以天為己任”。可見他的多智啊!
我們在說這《白楊禮贊》,盡管從古至今有許多作家都寫過白楊這種樹,可我卻總認為,唯有茅盾寫的這白楊才是真真的傲骨、嚴肅。我尤喜歡其中的一句話:讓那些看不起民眾,賤視民眾,頑固的倒退的人們去贊美那貴族化的楠木(那也是直干秀頎的),去鄙視這極常見,極易生長的白楊樹罷。但是我要高聲贊美白楊樹!可能這一段話一出來你就知道這題目為什么叫“禮贊”了吧?!
有人說茅盾“贊”的是白楊,這一種頑強的、樸質的,隨平凡可有不甘平凡的樹;也有人說茅盾“贊”的是廣大的北方群眾人民,他們就是這樣,身處逆境卻仍堅強;還有人說,茅盾明寫人民暗寫敵人,他諷刺了當時的敵軍,也表明了他對戰爭的憎惡。
也許也是因為茅盾的戰爭的如此憎恨,和他對“白楊”的如此欣賞,才有了《子夜》中的那句話吧:子夜是最黑暗的時刻,也是黎明到來的前兆。
《白楊》讀后感12
當我學完《白楊》一課后,我為那有著堅強不屈、不擇環境生長的白楊樹而感到欣慰。
這篇文章主要講述了作者接兒子和小女兒坐火車去新疆的路上,父親以窗外的白楊樹來抒發自己希望將來兒子和小女兒扎根邊疆、建設邊疆的感情。在這篇文章里,作者把保衛邊疆的建設者們比喻成那堅強不屈的白楊。
白楊原產我國,北起我國遼寧南部、內蒙古,南至長江流哉,以黃河中下游為適生區。垂直分布在海拔1200米以下,多生于低山平原土層深厚的地方,昆明附近海拔1900米的溝堤旁有大樹,生長良好。 白楊喜涼爽濕氣候,在曖熱多雨的氣候下易受病害。對土壤要求不嚴,喜深厚肥沃、沙壤土,在沙塵暴這惡劣的環境下也能生長,不耐過度干旱,大樹耐濕、耐煙塵、抗污染。樹根發達,樹的發芽能力強,生長較快,壽命是楊屬中最長的樹種,長達200年之久。
具有白楊這樣精神的人有*叔叔。他們和白楊一樣,不管是春夏,還是秋冬,不管是熾(chi)熱,還是嚴寒。他們都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上——交叉路口中間的石墩上。他們不辭辛苦,揮舞著手臂,指揮交通。難道他們不累么?是的,他們累,盡管再累,他們也不喊出聲;人民的交通安全就靠你們了!
讓我們一起贊美他(它)們吧,白楊樹和解放軍叔叔們,謝謝你們!
《白楊》讀后感13
《白楊禮贊》寫于1941年,抗日戰爭正處于艱苦的相持階段,我們能生在一個安居樂業的世界里又是何等的幸運呢?
古人用那些流傳千古的詩詞讓后人銘記著和平安定的可貴,中國人民如同白楊樹般默默地守衛這得來不易的和平,中國人攢足了一口氣,用無數前輩的汗水甚至生命拼命趕超,他們是立在戈壁上靜靜守衛的白楊樹!
不論是戰亂還是和平,由古到今,一些品質被人們贊揚著,也總有一些人在默默地堅持著。他們如同這白楊樹一般,偉岸、正直、樸質、嚴肅。即使是困難,不能摧毀他們這如寶石般可貴的品質和積極向上的精神。
這矗立在蒼茫的戈壁灘上那一排排筆直挺立的白楊樹,讓我想到那些為了祖國無私奉獻自己的人。
這世上總有這樣的人,他們堅韌不屈,偉岸正直,心懷夢想,腳踏實地,即使環境艱難,旁人冷眼,亦無法動搖他們心中的堅持。他們是電視里有著感人事跡的英雄,也是默默無聞在我們身邊的凡人。
正是有了這些善良樸實的人們,我們的祖國才能如此安定,和平和安定不僅僅是依靠邊疆的戰士去維護,我們也可以!
那些或精彩或平凡的最質樸的中國人就是偉大中華人民的象征,是中華民族一代代血脈相傳的最珍貴的財富。一定要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白楊》讀后感14
《白楊山莊的安妮》是《綠山墻的安妮》第四部續寫。作者是加拿大的作家露西莫德蒙格瑪麗。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個紅頭發女孩,但她已經從小時候滿臉雀斑的小女孩長成了亭亭玉立的大姑娘,只是已經不變的是她豐富的想象力,以及喜歡快言快語。他擁有堅強的意志和樂觀的精神,觸動溫暖著人們的心靈。
在這本書中,紅發女孩當校長啦!只是與她最重要的人分開三年,在這三年里她盡心盡力的做好自己該做的事,整本書是以日記方式記敘的,自從她搬到白楊山莊后,對于薩默塞中學校長耳朵這個職位,她一直很努力做好,對于學生們,她也以親和的態度對待,還十分關注學生們的狀況和家庭。她常與鄰居聊家里的事,但當聊到自己家里的事,她又開始懷念家里人。
讀完這本書,我掩卷長思,我不由心生感慨,安妮從小到大,都像是一個小女巫一樣用狡黠于善良讓自己和周圍的人快樂起來,她愛生活,愛幻想,單純,可愛。這與生活在現代社會的我們相對比,就相形見絀了,現代高度繁華的物質世界背后,折射出的是我們內心的焦躁于煩悶,貧乏和荒蕪。我們曾經都是安妮,熱衷幻想,率真天真,熱愛大自然,看重友誼,不肯服輸,但在現在這個社會里的人,似乎都相反。
那么,如何讓我們內心水草豐茂,如何讓我們陽光燦爛,永葆青春活力呢?或許讀一讀安妮的成長故事,能讓我們恍然大悟,豁然開朗。其實我們可以活得很“安妮”。
如果,我們能真切地感悟安妮的成長,讓自己的生活變得有詩意。生活,就會因此而改變,幸福,就會來敲門。
《白楊》讀后感15
讀完白楊禮贊,覺得第二段寫得特別好!描寫高原景象,述說白楊樹的生長環境。粗線條勾畫,著眼于色彩,“黃綠錯綜的一條大氈子”,概述高原特色,遼闊平坦,色彩鮮艷,為全文開拓了廣闊天地,也為白楊樹畫出了背景。“撲”與“奔馳”相呼應,寫出了迎面而來的情景,準確而形象;“綠波”“麥浪”“黃與綠主宰著”,與“黃綠錯綜”相呼應;“無邊無垠,坦蕩如砥”與“大氈子”相呼應,“宛若并肩的遠山的連峰”與高原相照應。在寫景的同時又注意寫感覺,先突出“雄壯”“偉大”這兩種感覺,而后寫“另一種的味兒”——“單調”。在這里,情與景融合在一起,體現抒情散文的特點。其間感覺有轉折,即由亢奮轉向倦怠、冷漠、低沉、單調,造成了文章的波瀾。這是欲揚先抑的寫法,為白楊樹的出現鋪墊、蓄勢。
初讀白楊禮贊,少了一絲散文的唯美之感,卻令人無端(的)地感到一股激情,一種在散文中難得的粗曠豪放之感。大師與一般人的區別就在于此,吾輩寫樹必寫其如何如何婀娜,如何如何秀美,而茅盾老先生卻另辟蹊徑,轉而寫其精神,即使未能得見,白楊的姿態,特征,躍然紙上,真有“偉丈夫”之姿。如果說,平常的散文是江南水鄉的吳儂軟語,那《白楊禮贊》就是黃土高原上的西北放歌。然而,白楊禮贊看似粗枝大葉,實際上,粗中有細,并且是十倍于他文的細膩,這不得不令我佩服。
本文的另一大亮點是對象征手法的充分運用。以白楊作為寄托,向遠在西北的抗日軍民致敬,而且就在國·民·黨的“陪都”里。不過的確很難想象,在國·民·黨統治的“地盤”上敢如此大膽的贊美抗日軍民,需要怎樣的勇氣與膽識。這就是信仰的作用,在這里我們不得不佩服茅盾的勇氣。
茅老的文章是我們所有學生的榜樣。
【《白楊》讀后感精選15篇】相關文章:
2022白楊讀書心得02-21
《白楊》讀書筆記11-05
《白楊禮贊》的教學設計12-25
《白楊》教學設計15篇12-18
讀《白楊禮贊》有感(5篇)03-29
讀《白楊禮贊》有感5篇03-29
關于白楊樹的作文01-01
《白楊禮贊》的教學設計范文04-23
讀《白楊禮贊》有感(集合5篇)03-29
關于白楊樹的閱讀答案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