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送》讀后感合集15篇
讀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獲,記錄下來很重要哦,一起來寫一篇讀后感吧。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寫讀后感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目送》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目送》讀后感1
《目送》里的文章包羅萬象,龍應臺女士用她溫婉細膩的筆觸將每篇文章刻畫地完美。在人生不同的階段,我們總有不同的感悟,會面對各種各樣這個年齡段所要觸碰的事情。
當我們老了,我們目送著兒女們的成長、獨立,知道有一天離自己遠去,而我們年輕的時候,我們的父母和我們做著同樣的事情,孩子老了的時候,他們也和我們做著同樣的事情。這樣的行為似乎是一代又一代地傳承著,也許該說這是一種愛的延續,但很多時候,一個不可否定的事實是,當我們有了孩子之后,我們對孩子的愛總是遠遠超過對父母的愛,絕大部分的關心投注于孩子,成家以后孩子長大之前,我們便和孩子們在一起,然后看著孩子到你這個年紀的時候和他的孩子一起,這能不能算是一種目送?年長的人永遠目送著年輕的人。父母在你所不知道的地方一直注視著你,給你絲毫不亞于你給你的孩子一樣沉甸甸的愛。不管他們是什么學歷,什么職位,過得怎樣。他們目送著你,直到生命的終結。
所以,當父母們老了的時候,即使他們不再像從前一樣漂亮、聰明、善解人意,變得滿身都是老人斑、開始愚鈍、行動緩慢笨拙、脾氣也開始不好,或許獨自出門就會迷失在某個他不知道名字的街角,或許因疾病癱瘓在床吃喝拉撒都要人照顧,或者覺得總是不厭其煩地每天天電話給你,只是因為他們孤單寂寞。我們永遠不要忘記他們在自己的小的時候是如何對自己的好,而現在,他們只是又回到了像他們小時候,是個需要你去照顧的老小孩。
記得在一本書上看過,在你不知道要干什么的時候,那就對父母孝順,那是無論何時何地都不會做錯的一件事情。父母,真的很需要我們。
我們無法抗拒時間的力量。你不可避免地走向那看起來望不到邊界的時光軸。我們或早或晚地會學會一些事情,那些不重復的色彩一點點編織起來。我們學到了什么,便目送了什么的離開。生命里又多了些什么新的東西,那些東西逐漸積累、交織,而且你完全不能說它類屬哪一類,它是所有!赌克汀愤@本書也許就是想表達這個,那些故事、那些人零零散散的聚不成堆,卻又無法將它們抽離,因為他們是整體。生命里的不可或缺。
我們目送著燈光下漂浮的塵埃四處懸游,目送著每天人行道上密集的人群與自己擦肩而過,目送著那位于好像時光定格在那里的老街里的一只花朵獨自開敗,目送著悲歡離合、舍與不舍,好多東西就是你直到死也不會知道,但我們所擁有和我們用盡一生去學到的東西讓我們感到滿足,不斷探求,覺得世界有著好多驚喜,自己不曾被拋棄。直到最后,目送著自己走向盡頭。
那時,有人會為你吟唱挽歌,為你獻上白菊,目送著你。這就是生命的交替,一直一直重復下去,這就是世界。生命有著美到不真實的美麗、深邃、憂傷,我們如此鮮活地活著。
對時間的無言,對生命的目送。
無法言喻那種情感。
《目送》讀后感2
“所謂的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每次讀到這句話內心都會為之一動!
當好朋友送我這本書時,讀了扉頁上這句話,感覺到的是生命的厚重,而內心又有無法言說的心酸和無奈,特別是再次翻開這本書又是兩年后,在這中間多少找到了漸行漸遠的我們自己的影子,那心酸和無奈是我們每個人成長必須經歷的,也將是生命中最為寶貴的東西。
我們目送著遠去的背影,也承受愛我們的人追逐的目光。有時候我們必須走,有時候我們必須去送,走時大可一心離開,而送時我們在那個慢慢的遠去的背影后承受不舍,那種滋味最是心酸。
我的童年時在外祖父家里度過的,那時每天上學,外祖父每天都會送我到村口,有時走了好遠,一回頭,他都還在那里。那時怎懂得他的目送中有著擔憂和不舍,我又是多么容易從他的護送下溜走,到了路口拐個彎就消失在他的視線里。直到有一天我已經快二十歲,他也從哪個剛剛年過半百的人,進入古稀之年,記得最后一次回去看他,然后我要走,連胡子都已花白的他拉住我的手不放,而那竟是最后一面,依舊是他看著我的背影離開,從此那頭不再有他的那份牽掛,無論我怎么回頭,先我而去的最后留給我的依舊只是一個背影。漸漸的我用“生老病死時間常態”看著那些必然先走的人。
上個寒假收假時,老媽在廚房里切菜,我在廚房里一邊偷吃東西一邊問老媽,“我就要上學去了,你都不留我?
老媽頭都沒抬說“留得住我就留了,等你工作了我就更難見你們一面了!边@中間有多少無奈和心酸大概老媽早就嘗夠了,干脆默默無語的看著我們每次離開,看著我們漸行漸遠。正如作者所說的那樣“有些路!只能一個人走”,你能給孩子的只是精神上的慰藉和支持,讓他(她)自己體會孤獨、挫折、失敗等種種坎坷,這才是真正的愛,因為“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比绻覀冞能做點什么,唯有多陪陪他們,讓他們有更多的時間將目光落在我們的臉上,而不是望眼相送。
而還有一個人,我們的一份愛情糾結了好幾年,記得上一次相見后,在碼頭上我拉著她的手,她卻讓我先走,說是要看我離開的樣子,最后在我的堅持下我看著她的裙擺慢慢的消失在我的視線里,在那一刻我或許明白了愛情。
這世上最令人難過的莫過于我們擁有過卻留不住的幾類人,一是先我們而去的親人,二是青年時我們想愛卻不能再愛的初戀,三是知音成了志向完全不同的人。第一類人讓我們知道親情的可貴,第二類人讓我們明白愛情,第三類讓我們領略真正的友誼。而他們無論多么可貴,都注定我們要一個人走,走完一個人必需走完的那一段,在那一段旅程中我們要盡管走,不必回頭。
《目送》讀后感3
“所謂的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人到中年,當你讀到這段話的時候,你的心會不會劇烈的顫動一下
《目送》中扉頁上的話,說得既令人心酸又無奈,步入中年,擁有年輕時所向往、所追求的一切,名利、地位、資本,但是平靜下來才發現父親已經遠去、母親也在慢慢的老去、兒子們掙脫自己的保護要遠行、朋友們在曲終之際漸漸散去、兄弟姐妹各自經營著自己的生活,在別人眼中擁有一切的“我”卻無力將他們一一挽留,環顧四周,惟有任憑他們漸行漸遠,默默“目送”.這里的“我”是多少個我們的寫照
這本書與其說是龍應臺對自己生活的回顧與反省,倒不如說是照出了我們每個人的成長歷程,照出了我們生活中所忽略的最珍貴的事物。書以第一篇文章《目送》命名,文中描寫作者目送兒子踏入各種不同的門,兒子的背影,愈來愈高大,但卻從來都沒有猶豫,沒有回頭,這種落寞感,使她回憶起當年父親用廉價的小貨車載著她去大學報到,父親因覺得女兒會嫌棄小貨車太窮酸,便在校門口放下她和行李轉頭就走,留下一團黑煙和背影。多年后慈愛的父親過世,作者又在細雨中,目送著父親的靈柩慢慢滑入火葬的爐門,消失在火焰中。
文中沒有歇斯底里的情緒,但卻讓你有哽咽的滋味,讓你體味到隱隱的悔恨與哀傷。從小到大,從上學到上班,每一次的啟程,都有一對關切的眼神在背后凝視著。是因為越來越獨立了?還是越來越忙碌了?甚至有時連再見都沒說就走。時間越來越緊,腳步越來越急,但我們是不是從未想過,能與父母相望的日子也在一天天的在減少?
難道真的要經歷作者在醫院目送父親的那一幕,我們才能頓悟嗎?我們無法醫治父母身上的病痛,我們也無法阻止生命進程的客觀規律,但我們至少可以在有限的時間里多陪陪他們;孩子們固然要長大,總有一天要張開翅膀飛翔,但我們至少可以在他們年少的時候多一些愛的呵護,()我們可以以身作則,教會他們更多的生活技能,更多的為人處世的道理;少些應酬,多陪陪家人,放卻一些無謂的紛繁雜亂,多關心你身邊的人和事,善待他們,這樣當你一次次面對背影的時候才會釋然。
做兒女的要明白,在父母的有生之年,讓他們的眼睛多點落在我們的面孔上,而不是含淚看著我們漸行漸遠。做父母的也要明白,孩子不是你的附屬物。
聯系到老師教育學生,“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真是有道理。孩子終會長大,他們終是要獨立地面對生活的種種!坝行┞钒!只能一個人走”,你能給孩子的只是精神上的慰藉和支持,讓他(她)自己體會孤獨、挫折、失敗等種種坎坷,這才是真正的愛,因為“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
《目送》讀后感4
寒假回家重新拿起了《目送》,想起當初是不是太衝動,將它買回家卻沒怎麼仔細去看看,或者是看了一點覺得乏味,擱置一邊;又或是看過之后記得不清,又忘記了。都有可能吧!再次翻開這本書,不知道為什麼突然有種說不出的傷感,一種悲涼又帶著無波的感覺;蛟S我已經開始明白龍應臺在書中寫的一話了吧。像是:“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親身經歷過一遍了。那天的我不正是這洋送走爸爸;那天的媽媽不正是這洋送我離開。拿起一支筆,想了想,在書的扉頁上寫下:“雖然記不住什麼,但是會好好的去看!笨赡苤皇且粫r的感觸讓我一時興起。
昨天,我,回家了。在學校的最后幾天,一直在想,回去之后,怎麼和隔開很久的同學,朋友見見,聚聚;怎麼玩好;怎麼開開心心把所有的心情都給這個假期。在回家的車上,很無聊,很難耐,不知道是我在失望什麼。終于在四個小時之后,我打開了那扇隔別數月的門,看看沒什麼變化的家,原本激動的心情像是被什麼輕輕的靜靜地撫平了一般,很平靜?粗鴭寢屔蟻韱柫司洹俺渣c什麼”,拎過行李,原本想了很多的我,卻只想好好吃點媽媽燒的東西,好好在自己的浴室洗個澡,好好地在椅子上坐著和媽媽聊聊天。
或許洗過澡之后,人變得清醒許多,我有點失落,有點后悔,有點不開心。只是對自己的不滿。果然,家才是自己最好的歸宿,爸爸媽媽才是自己最好的依靠。沒有特別的歡迎會,沒有特別的熱情似火,就像是平常地一件小事,真的很平常。
龍應臺曾陪著母親聊天,其實不算聊天吧,只能算是回答母親的問題,一遍一遍又一遍,好像很幸福。她也曾和兒子在英國游玩,不是嶄露頑態,和兒子一起走過,讓兒子說說自己,好像很幸福。讓人羨慕,其實不必。我,我們不都已經在幸福之中!不想什麼偉大,盛容,繁華,驚心的才是幸福,幸福一直就在這洋平凡地呆在你我的身邊。
將《目送》輕輕放下,看著封面上的那對母子,想著想著,是不是有很多感覺,卻又表達不了。
以下摘錄一些句段:
她曾經是個多麼沉溺于美的女人啊。六十歲的她和三十歲的我,曾經一起站在梳妝鏡前,她說:“小晶,女人,就是要漂亮!。
當他垂老時,他可以回鄉了,山河仍在,春天依舊,只是父母的墳在太深太深的草里,老年僵硬的膝蓋無法跪拜。鄉里,已無故人。
才子當然心里冰雪般的透撤: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闖;有些路,只能一個人走。
有時候,我們用眼睛看得見的“壞”去量時間。
三四個人。開始談起自己親身碰觸的經驗。沙上有印,風中有音,光中有影,死亡至深處不無魂魄。
《目送》讀后感5
生何其難,死何其易。有人凄凄慘慘離去,有人萬眾矚目到來,但人的離去卻比到來要快的多。見證著這一切的人,就如古時神話故事中守護在奈何橋的孟婆一般,注視著人們來來往往步履匆匆,只有自己任然站在原地,無可奈何!赌克汀繁闶沁@樣一本生死筆記,深邃,憂傷,美麗。
龍應臺,這最犀利的的一支筆也有最難以言盡的時候:“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母女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面對人生的無奈,她的寫作境界逐漸轉往人生的深沉。生命不過一次又一次虛無的輪回,留下的東西屈指可數,重復的不過是“目送”這一動作罷了,目送著離去,目送著到來,得到痛苦或快樂只有“目送”的這個人而已。時間的火焰靜靜爬過,帶著一條不可泯滅的慘淡的灰燼。
世人皆為到來者,又為離去者,更為目送者。“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一個人出生到世上是何等幸運,在父母期待的目光中,沖破了萬千阻礙地到來,得到了生的自由與喜悅,享受著一切生而為人的快樂。但殊不知這到來只是自己無奈與悲痛的開始。一個時期的結束就是另一個時期的開始,一個時期的成長就注定要遇到一些人,隨著時間的流逝,正在經歷著的這段時期悄然過去,有些人,這輩子,就可能再也不見了。
這是對時間的無言,對生命的目送。
“沙上有印,風中有音,光中有影。死亡至深處,不無魂魄之漂泊”。啊,淡黃綿綿的沙地上烙印著漸行漸遠的足跡,淡淡微風中傳來若隱若現的清靈的駝鈴聲,附近水面上波光瀲滟,刺眼地映射著這離別的倒影。我所摯愛的人兒,你現在離去的魂魄是否正隨意地漂泊,帶著我對你那最后的目送,游戲人間。
愛我之人目送著我的成長,我愛之人卻讓我目送著他們的離去,可悲又可泣,離的傷與愛的美緊緊相依,無法分離。有時想要放棄,結束自己的生命,一了百了,可想到要目送我之人的痛苦,便對這個世界有了期待。有時想到要死,一定是因為自己活的太過認真。人生如此短暫,不過彈指一揮間擦身而過。過往無謂的的爭吵、打罵只會在你目送一些人的離去之后才充滿悔恨,充滿悲傷到胸口快要裂開的痛苦。人不過一死,何不更樂觀地生活?殊不知對于離去的人來說死亡或許是一種解脫,對于目送這一切的留下來的人才是最殘忍的。不過一死,生不如死才是最痛苦的。
太宰治說:“是等待的人最痛苦,還是讓人等待的人更痛苦呢?無論怎樣,我已無需等待了,這才是最痛苦的事”。目送是無奈的,更是幸福的,我們要在有限的時間里,將無盡的愛寄托給目送之人。被迫進行目送這一動作的我們是痛苦的,但當我們連目送這一權利都失去的時候,生活便再無了期望,也無愿望。
《目送》讀后感6
《目送》這本書收錄了龍先生的七十八篇散文,書中寫盡了生活百態——父親的逝、母親的老、子女的遠離、友人的關心、兄弟姐妹的攜手。她用簡單直白的文字,透過生活常態去解讀人生,這是她對于父母、子女、家庭、生死的又一思考力作。
在這開篇大作《目送》中,龍先生的開頭很有意思,從自己牽著年幼的兒子去上小學說起,到后青春期和兒子的交流日漸疏遠,從而思及自己與父母之間的聯系也是這樣漸行漸遠。我們和父母之間的關系,逐漸成了一方總是固執地給予,一方總是固執地拒絕。我們都認為,我們長大了,我們有自己的想法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所以,我們也想試試一個人過馬路的時候會不會進退兩難;一個人去外婆家的時候會不會迷失方向,一個人旅行的時候會不會結交新的朋友...那些一個人的時候,是見證我們成長的每一個瞬間。然而我們忽視了一個問題,你之所以擁有一個人生活的技能,是因為有人陪你經歷了千萬次的失敗,仍舊相信你值得擁有成功。
我在讀到龍先生的那句:“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訴你,不用追!边@莫名的分隔線,好似一把利劍,直扎我內心。
芳華歲月,我們拼搏、進取,努力成為優秀,更優秀的人。我們說著偉大的抱負,做著關于理想的事,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忙碌,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我們有著追不完的夢。時間對于我們來說顯得彌足珍貴,我們需要時間去成長,去創造價值,去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我們的時間漸漸地被工作填滿了。我們對雙親的奉養日漸遠離,而我們的音訊也不能及時的傳達給至愛之人。
龍應臺先生在《兩本存折》中,寫下一段話,她說:“你在那一本存折所賺取的每一分“金錢”的累積,都是用這一本存折里的每一寸“時間”去換來的。而且,更驚人的,“金錢”和“時間”的兩種“幣值”是不流通、不兌換、不對等的貨幣——一旦用出,你不能用那本存折里的“金錢”回頭來換取已經支付出去的“時間”。任何代價、任何數字,都無法兌換!
何為孤獨?念而不能擾,擾而不能留,留而不能久。此為孤獨。所以所謂父女母子一場,想必還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論身處何地,你永遠是他最牽掛的人!敖疱X”可以給過路的陌生人,“時間”卻只給溫暖心愛的人。
從龍應臺先生的書中,我讀到了她對于父親逝去的不舍,對于母親日漸衰老的無奈,對于子女遠離的理解。顯然,在生命的刻度里,每一次目送都意義深遠,每一份孤獨都飽含深情。都說“家是最小的國,國是千萬家!痹趪曳睒s富強的今天,我們在為新生活拼搏的同時,也應該擔起家庭的這份責任,別讓每一份孤獨獨自前行。
《目送》讀后感7
據說,人慢慢變老是從愛回憶過去開始的。近來的我,閑下來的時候,總愛一個人坐著發呆,想著那些往事,想著那些往事里的人。
小時候,最迷戀的是父親那寬闊的肩膀,母親那溫暖的懷抱。無數次被他們擁在懷中,扛上肩頭,就是最幸福最甜蜜的時光;上學之后,我的生活中心不再是爸爸媽媽,開始結交朋友,和他們在一起,開始有了父母都不知道的小秘密;再大一點,開始嫌棄他們的嘮叨,向往遠離沒有他們羈絆的生活。于是,有了無數次的逃離與反叛,只留給他們任性倔強的背影。那時候,總覺得人生很長,可以有大把的時間揮霍,直到有一天,我也成為了母親,才發現生命終究是一場輪回,每個人都曾經是某個人的孩子。
看著兒子呱呱墜地,牙牙學語,直到他慢慢長大,我總習慣牽著他的手,舍不得放開。直到第一天上學,當我看著他小小的背影邁入校門的那一刻,縱然有萬般牽掛,也只能微笑著目送他開啟自己的人生。漸漸地,他越長越大,開始厭倦我的千叮萬囑,忽略了我的不舍與牽掛,只留下一道道頭也不回的背影給目送他的我。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頭一瞥,但是他沒有,一次也沒有。就象那年的我一樣,一次次在父母的目送里頭也不回,總覺得那份可以依靠的愛可以一直堅實地存在下去。
而歲月是個神偷,它偷走了父母的青春年華,偷走了父母的驕傲,也偷走了他們的健康,我只能看著他們漸漸變老,漸漸蹣跚笨拙,漸漸忘記往事,他們再也不能守在時光里,目送我遠去。而在走過磕磕絆絆的路,遇見形形色色的人之后,才知道,原來這世上除了父母會義無反顧地愛你,再不會有人無條件地信任你,那樣的目送,不僅僅因為深藏著今生的厚愛而枯目望穿,更因這份無私的守望而成永恒的,是家的情感。
也許每一個人都要走很長的路,經歷過生命中無數突其來的繁華和蒼涼才會變得成熟。就象曾經的我,愛讀三毛,愛讀金庸,只覺得轟轟烈烈、浪漫多情才是人生,瀟瀟灑灑、刀光劍影才是江湖。而今,人生行到中途,所謂人到中年,嘗盡世間百味,頓覺蒼涼。此時,讀起龍應臺的《目送》,只覺得那些深邃、憂傷、美麗的文字道盡了親情的依戀和人生的無奈,一字一句,一點一滴,莫不動人。
她娓娓地訴說,訴說生命的悲歡離合,訴說親情的血濃于水。一陣風,一場雨,一部電話,一輛公交,這些簡簡單單的布景里,寫父母,子女,兄弟的日常生活,寫自己的失敗和脆弱,失落和放手,用那些親情離去的無奈與錐心疼痛,去講訴親人的重要與親情的珍貴。生活與生命的本真不過是“作為父母的子女,作為子女的父母,彼此的身份,是在一生之中一次又一次的目送中完成轉換——只是第一次的.目送是成長,最后一次的目送卻是永別。”
《目送》讀后感8
說老實話,沒怎么看懂。所以,光寫讀后感的開頭就用了良久。
剛開始,一直沒弄明白,龍應臺寫這本書是為了什么,為什么她總是說了這個說那個?為什么書一開頭說的“獻給我的父親、母親、和兄弟們”和后文一點關系都沒有?《目送》這個獨一無二的書名又是什么意思?
帶著滿心的疑問,我開始探索這個奇特的書的世界……
那些路,那些歲月的路
如果我想得沒錯,那么第一章是寫對媽媽,對兒子,對生活的情感。
有些特定的東西,特定的事情,會在特定的時間,讓特定的人來完成,而那些人,有時,是一群,有時,僅僅一人,正是有了那些獨一無二的人,事,才會有獨一無二的果,所以,就有了我們,七彩斑斕的生活。
不知不覺,想起了小時候,上小學時,小升初的那個暑假,讀初中的那段時光,路途中的風景截然不同,陪伴的人兒也有了細微的變化,甚至,辭去了舊面容,迎來了新面容,那一段段美好的時光,歲月,心中五味雜塵……
有些路,有些歲月的路,永遠不變的主角,是,我自己……
印,音,影
第二章,不得不說,有些雜。從香港到老撾,從詞語到詩歌,從保姆到朋友,無所不談,應有盡有。
像是面對面的,龍應臺就坐在我身邊,一杯咖啡,一盤糕點,就坐在那兒,看世界,我們聊怎么煮粥,我們聊那些醫學常識,聊聊旅行時的見聞,再聊聊二戰時期的那些故事。不知不覺,第二章,就這么讀完了。
沙中的印,風中的音,光中的影,幾人能夠一一捕捉?
有許多人忙,但是,他們都在忙些什么?我們不知道,甚至連他們自己,都不知道。
茶花、曇花、菊花
人的一生,說長也長,說短也短。
設想一下,如果小沈陽的“眼睛一閉不睜”是一位哲學家說的,你是否會覺得,很有道理?
每一個普通人,人生就像花,青年時像茶花,香氣撲鼻,含苞待放,漸漸,經過日復一日的努力,汗水,到了曇花一般的中年,很少被別人看到最美麗之處,短暫,無聞;好似濃烈,好似平淡,時間從咖啡的熱氣中流逝,從斑駁的樹葉間像陽光般流逝,不知不覺,皺紋像小魚游到了臉上。不知不覺,變成了靈魂,變成了人們手中白色的菊花……
但,人們,那些手中捧著菊花的人們,應該怎么面對呢?只能以平和的心態面對,但嘴上說的總比做著容易,最終,還是會晚晚睡不著,頓頓吃不香,真正的平和,不容易。所以,我們才會,苦苦追尋,心中的寧靜,才會讓自己,像茶花一樣芳香,曇花一樣清亮,菊花一樣蓬勃。
目送自己的兒子去遠方發展,目送自己的兄弟去遠方生活;同時,又讓自己的母親無奈地目送自己去遠方,等待;又是一次的命運,讓父親,在天邊,永遠目送,自己的兒女,可望,而不可即;一句話不說,卻滿含感情……
《目送》讀后感9
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越來越喜歡龍應臺了。透過一本本凝聚著她在生命中不同時刻不同心態的書,一點一滴地觸碰到她豐富細膩的內涵。
而今的龍應臺,在《目送》中,有了更加豐富 深刻的人文關懷 。 為教育、為生活、為生命。
這是一本記錄她生活點滴的散文。在這本書中,她用優美的文字記錄了自己做為一個母親在對待日益成長的孩子時所遭遇的困惑和小小的失落;記錄了自己做為一個女兒在面對日益蒼老的父母時耐心溫柔的守候;記錄了自己做為一個采訪者所悉心付出的那份親切;記錄了她做為一個敏感細膩的女人在面朝大海耳聞杜鵑時感受到的那份凄楚和傷痛。
孩子告別母親,一個人踏上那條每個人必經的道路。在告別的時候,母親目送著孩子漸行漸遠的背影,站在斑駁小路的這一端,看著背影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眼睛里流露的風霜是歲月留下的痕跡。她舍不得孩子去受苦,去接受歲月的洗禮。母親太懂得這條路上的艱辛,當年的她也向往過,義無反顧過,然而也跌倒過,流淚過,但,不后悔。如今她只能放手,讓孩子自己走,因為——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
其實,我們的教育與學生,不正也是如此嗎?
聯系到老師教育學生,“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真是有道理。孩子終會長大,他們終是要獨立地面對生活的種種!坝行┞钒!只能一個人走”,你能給孩子的只是精神上的慰藉和支持,讓他(她)自己體會孤獨、挫折、失敗等種種坎坷,這才是真正的愛,因為“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
這本書與其說是龍應臺對自己生活的回顧與反省,倒不如說是照出了我們每個人的成長歷程,照出了我們生活中所忽略的最珍貴的事物。書以第一篇文章《目送》命名,文中描寫作者目送兒子踏入各種不同的門,兒子的背影,愈來愈高大,但卻從來都沒有猶豫,沒有回頭,這種落寞感,使她回憶起當年父親用廉價的小貨車載著她去大學報到,父親因覺得女兒會嫌棄小貨車太窮酸,便在校門口放下她和行李轉頭就走,留下一團黑煙和背影。多年后慈愛的父親過世,作者又在細雨中,目送著父親的靈柩慢慢滑入火葬的爐門,消失在火焰中。
孩子們要長大,總有一天要張開翅膀飛翔,但我們至少可以在他們年少的時候多一些愛的呵護,我們可以以身作則,教會他們更多的生活技能,更多的為人處世的道理;少些應酬,多陪陪家人,放卻一些無謂的紛繁雜亂,多關心你身邊的人和事,善待他們,這樣當你一次次面對背影的時候才會釋然。
《目送》讀后感10
對于生命,最好的態度不是挽留,而是珍惜。
初識龍先生是她的《野火集》,那犀利,一針見血的筆桿子給我以公民意識的啟蒙。而《目送》與野火大不相同,少了那種犀利,多了柔情,親切與含蓄,令人感嘆。《目送》共有七十三篇散文,寫父親的逝、母親的老、兒子的離、朋友的牽掛、兄弟的攜手共行。字里行間,寫盡悲歡離合,令人動容,感同身受。這部跨三代人共讀的人生之書,用流暢的筆法寫出了三代人的心情。全書以時間為軸,以親情角色為卷,作者游走于“女兒”與“母親”的雙重角色,用細膩的情感之筆勾勒出每寸光陰中觸動自己的“背影”。
有人說《目送》就是二十一世界的《背影》!侗秤啊烦霈F在初中的課本里,只是那時年少,無法體會那感受,而今讀《目送》,卻心下一動,酸楚涌上心頭。一次次目送,一個個背影,我們總被悲喜交加的情感淹沒。
歲月讓我們歷練成長,也讓我們面對離別,我們總避免不了不斷的目送,被目送,徒留下一個個孤零零的背影。反觀父母,他們既為子女出人頭地而欣慰,也因子女的獨立而落寞。讀到龍應臺描寫兒子安德烈的片段時,我總會想起當初執意不讓父母送我去大學,父母臉上那種莫名的失落。父母看我消失在車站的背影與龍先生看安德烈消失在登機口背影又有何不同呢,他們的感受又有何不同呢。送我上大學對我來說可能沒什么,但是對父母來說,這可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與兒子結婚生子沒什么區別,可是現在才領悟為時已晚。做兒女的要明白,在父母的有生之年,讓他們的眼睛多點落在我們的面孔上,而不是含淚看著我們漸行漸遠。
閉上眼,想想自己站在父母的立場上:兒子漸漸長大,羽翼漸豐,能自己擔待所有,對父母的依戀會越來越少,家里兒子的痕跡在一點一點消失,心中泛起的是酸楚而又心存喜悅的無奈。“油米柴鹽一肩挑的母親,在她成為母親之前,也是個躲在書房里的大小姐吧!笨傆幸惶欤覀円矔䴙槿烁改,那時的我們會是怎樣的呢?也會目送兒子消失在拐角吧。似乎有些東西像注定般輪回,某個場景排山倒海地從記憶深處浮現,只是我們的角色悄然發生了轉變。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以后每隔十年都要看一次《目送》,不同的身份不同的角度去感受。每隔十年都重寫一篇讀后感,寫為人子為人父的感受。對于生命,最好的態度不是挽留,而是珍惜。畢竟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有些路,只能一個人走
《目送》讀后感11
那本書講述了父母親情、閨蜜友情,每一個篇章都是一個故事。每一個故事背后都有一個耐人尋味的道理。沒錯!它就是龍應臺的人生三部曲之一《目送》。
有一種舍不得你走叫《胭脂》!皨,我明天我就要走了。”她也許正用空蒙蒙的眼睛看著窗外的天,這時立馬把臉轉過來,慌張的看著我,“要走了,什么要走呢?”這個場景多么熟悉,每次去外婆家,臨走時,外婆總是那么說“這不才剛來嗎?著急回去干嘛?再玩兒會兒!保看挝覀儽仨氹x開時,從后車窗回望,準能看見她那孤單落寞的身影。也許幾十年后,我們也會這樣吧!
有一種鐵閨蜜叫《牽掛》!鞍萃校匆聶C里有洗過的衣服,忘了拿出來晾了,請你處理!”“還有冰箱里過期的東西全部丟掉,都發霉了。”“你要保重,要保重!”這是閨蜜間最平常的對話。我也有好幾個好閨蜜,我們相識七年了,這七年里我們吵過,鬧過,但更多的是幸福著,我為有這些閨蜜而幸福。她們在我難受時就會陪在我身邊,在我開心時,總會有她們與我一同分享喜悅;我們中一人獲了獎,其他人便都像是自己得了獎狀那樣開心自豪,這大概就是閨蜜吧!
有一個溫暖的家叫《寒色》。家是什么?作為被人呵護的兒女,父母在的地方就是家。和人做終身伴侶時,兩個人在哪里,哪里就是家。有了兒女,家就是兒女在的地方。是啊,這都是家,是一個溫暖的棲息所,是累了可以回去休息,痛了可以回去治愈,是我們永遠的港灣。如果人是一片葉子,那家就是那棵遮蔽風雨的大樹,如果人是一條魚,那家就是那片溫暖自由的海洋,如果人是一葉小舟,那家就是那個風平浪靜的港灣
有一種遺憾叫《如果》。每個人都有離開世界的那一天,這是一種自然規律,我們誰都無法改變。如果有一天親人離開了,我們也許會埋怨自己,為什么沒有在他年輕時逼他少抽點煙?如果親人離開了,我們也許會后悔,為什么當初沒有控制著他少喝點酒?如果親人離開了,我們也許會抱怨自己為什么沒有留在他身邊?可抱怨和后悔又有何用?我們都清楚的明白,人生沒有如果,只有結果。趁我們和親人在一起的時間還很長,就從今日開始行動吧!多么希望親人,能永遠在我們身邊陪著我們呀。
有一種擔憂叫《牽掛》。牽掛,因放心不下而想念。放心不下,是啊,年幼的時候,父母在出門前提醒我們帶好鑰匙,卻總是放心不下,一遍又一遍的詢問;在快要下雨時提醒我們帶傘,卻總是放心不下,再打個電話確定一下;我們出門在外時總放心不下我們的衣食住行,“吃飯了嗎?吃的什么呀?住在哪里”?這是我們最常聽到的字眼,父母年邁時,人生就會反轉,給父母打電話時總會問,“最近身體怎么樣?沒感冒吧,加沒加厚衣服。孔约鹤鰶]做飯?”幸福在彼此的牽掛中流淌。
目送著你遠去,情愫卻在我心中蔓延開來。
《目送》讀后感12
喜春夏之新陽,感秋冬之涼寒,親情冷暖,匯聚于心。娓娓道來的往事,訴說著有對父親逝去,母親老去的傷懷,也有對“用眼睛看得見得壞去量時間”的無奈;有對兄弟遠去,兒子離去的不舍,也有對距離跨越的質疑;有對生命如草芥的悲涼與同情,也有對時代殘酷的不忍與憤懣……
龍先生的描述好似近日黃昏,也好似曇花一現,溫暖,美麗,卻也包裹了一層淡淡的憂傷,有許多感同卻不身受的文字,也讓二十多歲的我融入不了這個氛圍,我缺少的仍是經歷,卻不是愛。
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像風中的轉蓬一樣,各自滾向渺茫。大抵是我也嘗了些悲歡離合的滋味,很多描述的場景竟也能歷歷在目,主角是我自己。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
我高中舍友曾經問過我:“度過人生十八年,你最害怕見到什么場景?”
“鬼啊,夢里見到鬼”我不假思索的回了她,還扮了個鬼臉。
“你呢?”我接著問她。
“回家,不,不是回家,是離家,離家時我爸媽目送我離開,一路望著我直到我看不見他們,我害怕,甚至不敢看他們,可是忍不住回頭,一回頭眼淚就唰的一下涌出來,無法控制”當時宿舍的空氣都安靜了,因為那個中秋節,宿舍只有我倆,我們都想家了。
重溫了一遍朱自清的《背影》,眼淚郁結于心,大概都長大了吧,學著珍藏這種溫馨的淚水。無論是龍應臺,還是朱自清,他們文人大家也都是這樣做的。
是在高二吧,寒假特別的短,開學在即還特別的冷,整個牧場已經白雪覆蓋。我想著請假吧,估計也就一兩天路上的雪就能化的差不多,到時候就能開那輛農用車送我上公路坐班車,可媽媽一個勁的念叨請假耽誤課程,叫爸爸騎摩托送我,爸爸沒做聲,點了點頭。第二天依舊冷,我和爸爸各自披了件羊皮大衣上路了,爸爸坐的直直的,肩膀子也闊開,我怕他脖子灌進冷風把我的圍脖給他圍上了,爸爸嗆著風大聲喊著我“你自己圍好,我不冷,圍脖給你,你就躲在我后面,不要探出腦袋”我抱緊了爸爸,就這樣走了將近一個小時。
到公路邊停了車以后,爸爸抱著我躲在被風處,爸爸睫毛上落著厚厚的霜,整個帽子延邊都是厚厚的霜,是軍用的那種帽子,眼角有冰碴子,估計是風吹的眼淚已經飛出去了,只剩下點水珠結冰了。
班車來了,我把圍脖遞給他就趕緊上車了,回過頭來,爸爸已經縮寫脖子開始發動摩托車了,我才發現爸爸的大黑靴已經全白了,可是他還得走一個小時。
我回想起曾經家里還沒有農用車的時候,父親不一直都是這樣接送我們的嗎?為什么我直到高二心才開始疼。
《目送》七十三篇,讀畢回味無窮。
對于目送離別,我想著還是陪伴最好吧。
《目送》讀后感13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這一句,是書的中心,也是重復提到多次的一句。本書一直圍繞著這句話來寫,在一次次的目送中,彼此就這么一次次的分離。
開頭作者是寫自己在孩子第一天上學時,看著他慢慢地一步一回頭地走進校門,消失在自己的視野中。再到孩子十六歲時在機場目送他離開。當孩子慢慢地不再粘著父母,不再愿意和父母齊頭并進的時候,這個做母親的人,只能慢慢地咀嚼這份落寞。然而,慢慢地眼前出現了另一個背影,這個背影也是落寞的。在被淚水濕潤而模糊了的視線里,我們都看到了那個背影,是被長大了的我們無意時怠慢了的父母的背影。他們從不打攪我們,總是在離我們十步之遙的地方緩慢前行,是為了看我們是否安全,是確保我們在無助的時候能第一個出現在我們的面前,是在看到我們歡樂時他們也能偷著樂……是的,養兒方知父母恩。在我們目送著孩子遠離了自己的視野時,才知道這樣的滋味父母已經嘗過了不知多少遍。
每當我讀到了那段驚心動魄的話。一下子,眼淚就像斷了線的珍珠一樣,再也停不下來。我一遍一遍地讀著這段話,“不必追”這三個字狠狠地刺痛著我的眼睛。我知道,花開總有落下的時候,燕子來了也終有離去的時候,天下也并沒有不散的宴席。但,若是真的到了那天,你舍得嗎?熟悉的屋子再也沒有了最親的人,小巷里再也沒有那個陪你玩耍的人,你的喜悅再也無人分享,世界上再也不會有人在你需要痛哭的時候,遞給你一張餐巾紙……你,想象地了嗎?
作者龍應臺將這樣的分分離離淋漓盡致寫到了書中,巧妙的筆法將每一個人和物都附有了離奇的色彩。生動的語言使每一個場景都能讓人落下淚來。這樣濃厚的感情就是動物也不免被打動,更何況是人呢?
《目送》中,每當孩子告別母親,一個人踏上那條每個人必經的道路。在告別的時候,母親目送著孩子漸行漸遠的背影,站在斑駁小路的這一端,看著背影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眼睛里流露的風霜是歲月留下的痕跡。她舍不得孩子去受苦,去接受歲月的洗禮。她太懂得這條路上的艱辛,當年的她也向往過,義無反顧過,然而也跌倒過,流淚過,但,不后悔。如今她只能放手,讓孩子自己走,因為——
這條路上的艱辛,只有自己懂;這條路上的風景,也只有自己欣賞才能會心一笑;這條路上的果實,只有自己采摘才更覺得甘美;這條路的盡頭,也只有在別人最后的目送中,自己走。
《目送》讀后感14
看了龍應臺女士的《野火集》,當時我的心很沉重也很受震動。而且我以為這位作家和柏楊先生一樣,是以揭露社會的黑暗面為寫作任務的,是憤世嫉俗敢于針砭時弊而筆鋒毫不留情犀利無比的。但是事隔將近二十年的今年暑假,拜讀完她的《目送》,我卻熱淚盈眶,酸楚了整整一個暑假!想不到我一直敬重的這位作家也可以溫婉如許!
關于父親,關于母親,關于兒子,關于兄弟姐妹,關于朋友,關于自己;
關于生,關于死;
關于同存于這個世間的另一個國度人們的苦難,關于戰爭……
懷揣滿腹的柔情,龍應臺用一枝飽含深情的筆,寫滿愛與沉思。喜歡這樣的寫作風格,像午后在斑駁竹影中品茗清茶,有微風拂面,有清香襲人,有苦甜交融,淡,卻韻味悠長,令人深思。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訴你,不用追。”
這段文字基本上表現的就是這本書的基調,也讓我怵然一驚!年近四十,正是父母已年邁稚子尚繞膝,工作上也是挑重擔的時候,驀然回首,那個梔子花開時滿山轉悠摘花覓果的孩子呢?那個傲笑春風情竇初開的少女呢?那個大紅棉襖做事利索紅潤潤的母親呢?那個朗笑聲聲英氣勃勃充滿干勁的父親呢?
漸行漸遠,漸行漸遠……
人生如棋,世事難料!十五歲即只身去省城求學,每次背滿母親的叮嚀,在沉甸甸的母親的目送中離開家鄉,遠遠地回首還見母親身影。在長沙工作后卻是心情復雜的看著母親探望我離別時背影離我越來越遠。就這樣不斷重逢不斷分離,我由懵懂無知的少年漸入中年,成熟而冷靜。父母的臉溝壑縱橫滿是滄桑,走路不再矯健。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感情大概就是這樣吧,沒有轟轟烈烈驚天動地,只是淡淡如水,卻綿延悠長,它就藏滿在每次長久的目送中。
而我的櫻子,正在我身邊酣睡的櫻子。我又該如何面對這個上帝賜予我的最美的天使?
“你的孩子并不屬于你,他們是生命延續的代表!薄八麄兘浤愣鴣淼菫槟愣,你可以給他們愛卻不能給予思想,因為他們有自己的心。”“你可以給孩子一個家,但這不是他心靈的住所,因為他們的心早已飛到他明天的家!
也就是說,我必須像我的父母所曾經經歷的那樣,接受孩子每一次短暫的離別,接受孩子將來也許長久的離開,接受孩子離開我們精心為他安排的這個家飛向自己的小窩。也就在我的注視中,在一次次的送別與重逢中接受孩子的——漸行漸遠
父母子女如此,兄弟姐妹如此,朋友亦如此,大至這個世界,何嘗不如此!我愿我深情的目光,看著所有的親人朋友,隨意自然,開心忙活,平靜到老。
《目送》讀后感15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薄垜_
《目送》是思考著生與死的人生大問題,在寫父親的逝去、母親的垂老、兒子的遠離、朋友的牽掛、兄弟的攜手共進的同時還寫失意、失敗、脆弱和放手,這是一本生死筆記,深邃、憂傷、美麗。《目送》可以說是龍應臺先生(注:德高望重的女士可以稱呼為先生的)一生的別離之作?粗緯臅r候我感受到她對別離的每一次陣痛和無奈,世間上不是什么都可以用文字表達的,并不是說表達不出,而是我們自己無法正視那深埋與我們內心深處的苦楚和悲傷,但先生卻這么做了,我想她應該是一個很勇敢的人吧。
《目送》的第一章是講的就是她的孩子,在第一篇里我能感受到先生對別離的不忍和一種無謂的反抗,但在最后的時候先生釋懷了,開頭引用的那句話就是最好的證明。其實中國人還是很抵觸這種別離的,中國的傳統文化里就一直都是圓滿的,完滿的,不可以留下任何遺憾的,但這是不可能的。這讓我想到了現在很熱門的電視劇《小別離》,就像它的名字一樣,我們的生活就是一場又一場渺小而盛大的別離,我們在與稚嫩別離,時間別離,記憶別離,還有和我們的至親至愛別離,我們最不情愿的別離其實就在我們自己身邊,從未走遠。
別離這是一個很宏大的詞,它包含了我們很多的情感,因為我喜愛所以我們無法割舍,孩子是母親的心頭肉,可對于孩子的別離是最現實,最殘酷的。或許在前10幾年,他會在你的懷抱里,但后幾十年他們不再是我們的私有物品。他會出門求學,人類發現真理,在人類對未知事物的好奇的催使下他們去尋求真理,或許在離你很近的城市,也可能是超越數千公里的地方,也會是地球的另一半,這是一次短暫而又讓人折磨的別離,就像戰爭的前奏一樣。然后他會得到愛情,會被這種因為繁殖帶來的情感沖昏頭腦,這是你們生命中一次很盛大的別離,這種離別會是一種長期但卻幸福的。最后就是我們的死亡,我們永遠戰勝不了時間,時間就像沙漏,它使我們流失著我們的生命和一生的美好,這是一次永恒的別離,也是戰爭的結束,用我們的古語就是“陰陽兩隔”,你只能在充滿救贖的地方為他祈禱。別離或許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無法去面對這些我們所喜愛的一切慢慢流逝,然后殆盡。但我們不要悲傷,真的,我們的別離隨時都會到來,我們要做的就是放好我們的心態去面對這些突如其來的別離,也要教會我們的孩子如何面對這世上的別離。
學會別離,我們不為別離所困,活出倔強的自我。
學會別離,我們才能活的精彩,活的鏗鏘。
【《目送》讀后感合集15篇】相關文章:
關于目送讀后感03-24
《目送》讀書筆記(合集15篇)01-16
龍應臺《目送》閱讀答案06-07
目送讀書筆記(通用15篇)03-28
目送讀書筆記匯編15篇11-12
童年的讀后感(合集15篇)04-02
《小海蒂》讀后感(合集15篇)03-28
《快樂王子》讀后感合集15篇03-26
青銅葵花讀后感(合集14篇)03-25
《聊齋志異》讀后感合集15篇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