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蘭河傳作品讀后感
當賞讀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獲的東西寫一篇讀后感了。那么你會寫讀后感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呼蘭河傳作品讀后感,歡迎大家分享。
呼蘭河傳作品讀后感1
呼蘭河,多美的名字!卻是一個“人吃人”的小城。
整部小說的思想內容圍繞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小城的風土人情,真實而生動地再現了當地老百姓平凡、瑣碎、落后的生活現狀和得過且過、平庸愚昧的精神狀態。“黑暗”、“冷漠”,除了這些詞,我再也不知該用哪些詞來形容了,在那座城,可怕的不是鬼怪,不是戰爭,而是生活在自己身邊的那群人。
而《呼蘭河傳》中最值得嘖嘖稱贊的是那洗煉精簡、毫無刻意雕飾痕跡的語言。這或許也是我喜歡讀現代中國文學的原因吧。這段時期的作品,語言通俗易懂,毫不晦澀,特別是能融入一些俗語和口語,讓人感覺親切、真實而熟悉,自然也增加了語言的臨摹功能,將人物、事件、景物描寫得生動形象。
小說在結構上也是別出心裁的,其安排脫掉了小說創作的俗套子,采取了由面到點的結構形式。作者先從整體上把握呼蘭河小城,以及小城里的人和事,使讀者對于背景有一個直觀明朗的感覺,然后再將筆觸集中到一些典型人物的身上以及在他們身邊發生的故事情節。這樣的藝術手法會漸漸地將讀者帶入小城中,去看、去想、去悟……
呼蘭河傳作品讀后感2
假如說小說一定以情節為標準的話,那呼蘭河傳的情節實在沒有多少跌宕起伏,但假如從藝術感染力為標準的話,那本書顯然是一座高峰。譬如作者描寫兒時的那個園子,“園子里就只有一棵櫻桃樹,一棵李子樹,因為櫻桃和李子都不大結果子,所以感覺他們是并不存在的。
小的時候,只感覺園子里邊就有一棵大榆樹。 這榆樹在園子的西北角上,來了風,這榆樹先嘯,來了雨,大榆樹先就冒煙了。太陽一出來,大榆樹的葉子就發光了,它們閃爍得和沙灘上的蚌殼一樣了。”畫面總給我以一種真實的溫馨感。
從文藝學的角度,諸多大家都對此書評論諸多,我淺顯閱罷不足言之。但仔細思考,一本文學經典從來便不是以有趣和有用為目的的,它往往直擊心靈最深處,讓人莫名的為之感動。
作者在描寫勞動人民的生活,揭示他們的貧苦、愚昧、麻木的`時候,諷刺幽致則使人感到悲涼、凄苦。但這種苦中又有種隱隱的溫暖,可能就來自人物的一句笑話,但又不會像看漫畫書一般笑,只是深切地感受到人物所遭受的一切,這也正是作者的諷刺幽默所產生的優郁的美感效應。這種美感效應,往往使內心的不羈被慢慢馴服,對歷史和現實有更為成熟的認識。
呼蘭河傳作品讀后感3
在寒假中,我讀了蕭紅寫的《呼蘭河傳》,她把我帶到了20世紀的小城——呼蘭河。
這個小城并不繁華,都是一些生活中很平常的事情,然而作者卻寫得如此趣味、獨特。其中,這個小城的東二道街的大泥坑,讓我印象深刻。
這個大泥坑有六七尺深,車夫和馬經常翻進坑里去,翻進去了之后,車夫爬了出來,而馬就算連滾帶爬也出不來。泥坑還淹死過小豬,用泥漿悶死過狗,悶死過貓,雞和鴨也常常死在那里面。他們想到了許多方法,如:拆墻、種樹,卻沒有一個人想到過把坑填平,沒有一個人。真是些愚蠢的人們啊!
在作者童年的后花園里,她與她的祖父一齊玩耍,一齊干活,生活充滿了樂趣。有一次祖父和作者在后花園里鏟草,她認不得哪個是苗,哪個是草。往往把韭菜當做野草一齊割掉,把狗尾草當做谷穗留著。作者小時候真是幼小而又無知。
《呼蘭河傳》這部作品寫了人們的無知、愚蠢。蕭紅經過這部作品,描述了一個灰色的天空,灰色的道路,灰色的城市,灰色的社會。那時候的人們再善良,也拋不開那些有害的舊思想。
《呼蘭河傳》讀完了,而我還久久地沉浸在那一片灰色的畫面當中。
【呼蘭河傳作品讀后感】相關文章:
讀書筆記:《呼蘭河傳》03-31
呼蘭河傳讀后感手抄報資料12-01
讀書筆記:《呼蘭河傳》15篇03-31
《呼蘭河傳》讀書筆記(15篇)03-24
呼蘭河傳第三章閱讀答案03-03
水滸傳讀后感【推薦】03-30
悲傷逆流成河讀后感(7篇)04-14
貝多芬傳讀后感集合15篇03-26
《貝多芬傳》讀后感(合集15篇)04-15
《貝多芬傳》讀后感(匯編15篇)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