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居里夫人》有感(15篇)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需要好好地就所收獲的東西寫一篇讀后感了。那么你真的會寫讀后感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讀《居里夫人》有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讀《居里夫人》有感1
在一年級時,我就聽說了居里夫人的故事,從此,居里夫人這個光輝的名字,就深深地烙在我幼小的心靈里。
如今,我已經上五年級了,我多么渴望能更全面的學習居里夫人的求學精神啊!我如愿以償的在圖書館里借到了《居里夫人》這本書,我高興極了,一回到家就迫不及待地翻閱起來。瑪麗.居里夫人是波蘭人,她的人生旅途充滿了坎坷和曲折。她十歲那年,死神無情地奪走了她的母親。對居里夫人來說沒有比這更痛苦更傷心的事了,可她并沒有因此而萎靡不振,相反,她變得更加的努力更加的刻苦了。她忍受著生活的煎熬,經過不懈努力,終于和丈夫彼埃爾一起提煉出鐳。這一偉大的科學發現,使他們登上了諾貝爾領獎臺。但是,悲劇又發生了,她的丈夫因車禍而身亡,這又給居里夫人更沉重的打擊。但她又一次挺了過去,頑強的毅力又使她再次登上諾貝爾獎臺。
看完這本書后,我的內心久久不能平靜。居里夫人是一位多么值得我們敬佩的女性啊!為了祖國為了造福人類,她做出了巨大的犧牲。為了工作,即便罹患肺結核,她也沒有停止過她的研究工作。因為長年研究放射性物質,她的身體受到了很大的損害……但是,所有的困難都被她克服了。回想起自己平時在學習中碰到一些問題就煩躁不安,遇難而退,要不就問媽媽,要么就問同學,很少自己解決過。為此,我沒少受到批評,但是我總覺得無所謂,還振振有詞地說:“不懂就不要裝懂嗎。”我現在才知道,這種依賴的行為,是一種很不好的學習習慣。為什么居里夫人能成為舉世敬仰的楷模,為人類做出巨大貢獻呢?就是因為她有異乎常人的堅強意志,攻克生活學習工作中的一個個堡壘。是的,一個人要想在事業上有所成就,就必須從小頑強的一步一個腳印去探索去追求,懶惰和萎縮永遠和成功是背道而馳的。
居里夫人的身后灑下了許多汗水和心血,而我們在家里都是小公主,嬌寶寶。看了居里夫人這本書后,我想了很多很多。今后,我要學習居里夫人的頑強精神,在學習和生活道路上排除萬難,闊步前進。
讀《居里夫人》有感2
暑假,我曾遨游在書海里,書海中唯一能打動我的心,就是那本偉大的《居里夫人傳》。我的心頭輩子為高尚的女科學家的偉大精神所深深震撼,征服了。因為居里夫人的信念感染了我,而我又是無比地崇拜這位偉大的女神。居里夫人通過不屈努力,改變了自己的命運,詮釋著一個個奇跡,讓我們贊嘆不已。看了這本傳記,居里夫人的求學階段和研究科學的部分在傳記中描繪了出來,我總仍不住去細讀幾遍,并用一支黑色的水筆把感動的地方圈畫出來。有時我總忍不住贊嘆她幾句;我贊嘆她的話猶如長江的流水,說也說不完,永遠不到盡頭。在我的心目中,她就是一個女神。她不僅有高尚的品質和人格,還有著巨大的貢獻。她因為發現并提煉出鐳,在1911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成為世界上兩次獲得諾貝爾獎的第一人。但她卻淡泊名利,繼續研究科學。她對事業有著很深的執著,還與著無私奉獻的偉大精神。愛因斯坦曾經說過:“在我認識的所有著名人物里面,居里夫人是唯一一個不為盛名而顛倒是非的人。”
居里夫人給我們敘寫了一個個傳奇,一個個奇跡。偏偏是在她最艱難的情況下,完成學業和偉大成就。她的經歷告訴我們,知識是多么的可貴,如果不是因為她甘于刻苦學習并掌握知識,如果不是她那鍥而不舍,頑強不屈的精神之柱支撐著,就不會發現并提煉出鐳。這個偉大的成就是無人否定的,大家都崇拜她,贊頌她。讀了這本傳記,使我真真切切的體會到了居里夫人的精神,現在這種精神是不斷但無形地激勵著我。使我明白了許多,也讓我今后的人生有了新的目標和計劃。我原來緊封著的“窗戶”,因為我被居里夫人的精神徹底征服了;現在這扇窗戶悵然、豁達地打開了。居里夫人鍥而不舍,堅定不移的精神永遠照亮著我的心窗,直至成功之道。并再一次地感動了我。
讀《居里夫人》有感3
題記:每個人都渴望成功,獲得成功卻不是那么輕而易舉,每一次成功的背后都有過莫大的付出……
世界著名科學家,研究放射性現象,發現鐳和釙兩種天然放射性元素,一生兩度獲諾貝爾獎,這就是居里夫人,一位聞名中外的成功科學家,一本《居里夫人傳》讓我走進她。
《居里夫人傳》一書回顧了居里夫人這位影響過世界進程的偉大女性不平凡的一生,主要描述了居里夫人的品質、工作精神和處事態度,讓我感觸頗深。
“我從來不曾有過幸運,將來也永遠不指望幸運,我的最高原則是:不論對任何困難都絕不屈服!”居里夫人鏗鏘有力的話語仿佛還在我的耳邊回蕩。忘不了她那段艱苦卓絕的巴黎生活:進入了巴黎大學,她無時無刻不在求學,住在租的一間簡陋的閣樓里,家徒四壁,因為沒有錢,常常食不果腹。這樣一天天,一年年,她為了探索她熱愛的科學,她忘記了艱辛,忘記了饑餓,忘記了她那日益憔悴,蒼白的臉龐。多少年背井離鄉的生活,多少年艱辛生活的壓迫,多少艱苦,多少困難,她從沒屈服!成功的背后是堅韌,是忘我,是面對困難絕不屈服!
“人要有毅力,否則將一事無成。”這句話是居里夫人一生的寫照。為了提煉出純凈鐳,居里夫婦在一個破漏棚屋中開始了為期4年的工作。這個棚屋夏如烤爐冬如冰窟,居里夫婦卻在這樣的環境中奮斗了4年。4年中,不論是寒冬還是酷暑,繁重的勞動,毒煙的熏烤,他們從不叫苦。對科學事業的執著追求和自身百折不撓的毅力使他們終于在1902年,發現鐳后的第45個月從7噸瀝青鈾礦的煉渣中提煉出0.1克的純凈鐳。成功的背后是吃苦,是耐勞,是百折不撓的毅力!
我也想成功,但捫心自問,居里夫人身上的品質我有嗎?沒有。遇到困難,停滯不前,只想著逃避,一聽到吃苦受累就哀聲嘆氣,怨氣連天。只有擁有克服困難的決心和敢于吃苦耐勞的信心才能一步步穩扎穩打,走向成功。
一本《居里夫人傳》讓我意識到自身的不足,讓我懂得想要成功需要付出很多,也讓我有了前進的目標和方向。
讀《居里夫人》有感4
在我隱隱約約的記憶中,有無數偉人的事跡與我做伴:在課堂中,從書本上總能接觸到他們用勇氣和毅力譜寫的偉大的、里程碑式的璀璨篇章。其中,最令我難以忘懷的無異于那顆光芒四射、璀璨耀眼的巨星——居里夫人。
每當提到這個響當當的名字,我的心靈都會為之震撼,理由很簡單,她對全人類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偶然的機會,我得以翻開《居里夫人傳》一書,得以更加細致的了解她那我自認為輝煌的一生。
但是,我可能錯了。
居里夫人的一生充滿了奇異的經歷,但無論如何我不想把它形容成一種輝煌。
我忘不了她的童年生活:她自幼就有著過人的天資,加上適宜的家庭背景,塑造了一個具有令人羨慕優秀的她。可是,命運不愿成全這個小女孩:她的祖國被侵占,受著外族沙皇統治。她的童年充滿了憂患,這也漸漸形成了他理想的初衷。她拼命教書攢錢幫助姐姐,為的是實現自己的愿望。終于有一天湊成了可以入學的幾百法郎——終于能自己去巴黎大學求學。
進入了巴黎大學,她一刻也不停歇的求學。她租了一間簡陋的閣樓,那里幾乎什么也沒有!家具都成了奢侈品。這樣一天天、一年年過去了,她為著探索那她熱愛的科學,忘記了多年來的艱辛,忘記了多次倒在書桌前,忘記了她那日益憔悴的、蒼白的面孔。
太多太多的無奈、太多太多的艱難,可她?用她那堅定固執的灰色雙眼告訴了人們一切——她從未屈服。兵來將擋,水來土掩!多少年背井離鄉的生活,多少年艱苦生活的壓迫,她從未屈服!
這就是她那艱苦的巴黎生活,是最令我感慨的那段艱苦卓絕的巴黎生活。
她邂逅了皮埃爾·居里,她的生活從此變化了,變得更加充滿激情!她的丈夫同樣是位忠于科學研究的“夢想家”。他們有了共同語言,他們的結合是兩顆高尚心靈的碰撞,這碰撞摩擦出耀眼的科學成就。
她發現了鐳以后,更加有激情做科學研究,甚至獲得了第一項諾貝爾獎!
可悲哀的是,她正被鐳為人類帶來的巨大用途捧成名人。
她不愿做名人,她對那些成天來騷擾的記者感到厭惡,這不是她要的生活!這不是她要的生活?這與當今的社會景象與人民思想有著極大地反差,更是一種對大紅大紫、閑逸奢侈生活的諷刺啊。
她是個“夢想家”,是個永恒奉獻的人,這一點是我最最看重與欽佩的。她一生淡泊名利,不接受財富,不接受名望,“兩袖清風”。在她心中,總有一個使命叫她完成一項又一項科學研究,讓他不斷嶄新科學的遠景,那是不知從何而來的堅定信念,是一個“夢想家”的原則。
我記得那句“即使人變成了沒有靈魂的軀殼,也必須繼續工作下去”。這是皮埃爾的名言。居里夫人她做到了,她的一生,為工作付出的太多太多。八年屋棚下,她與丈夫搞放射學研究。皮埃爾死后,他又忍住哀慟,用這句話激勵自己,努力工作,勇敢生活。她既挑起一個當母親的責任,又不忘她的科學使命。晚年的她,比原來更加艱苦!親人們一個個要么遠在他鄉,要么哀傷離去,她孤單地做著工作,終于又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她依然淡定,她作為一個女性給了那些保守勢力重重一擊。此時又一陣軒然的榮譽大波向她襲來,她沒有被打到,儼然像個風浪中歸來的英雄。她以其雄厚的實力來完成自己看似不可能堅持下去的一生。
他甚至經歷了世界大戰的考驗!但并沒有倒下,真令人驚愕和叫絕!
但總有她倒下的時刻。直到她倒下時,她仍未忘記自己的使命。在這一刻之前,她已預兆到自己生命的終結,似乎可以想象她生前為科學事業做出的輝煌燦爛,她舍得拋棄這一切么?命運不給她疑遲的機會。
居里夫人走了,完成了她的使命,一個在全世界都刻有深刻印記科學事業,終結了。
她的一生很長很長,很是深奧,很是神秘,我無法一一敘述,但可以細細品味、感悟。我回想到了許許多多瘡痍的畫面:祖國波蘭被沙俄痛苦蹂躪時的無奈、失去姐姐與母親時的悲慟、六年過著家庭女教師生活的艱難、巴黎大學夜以繼求學的勞累、夫婦二人四年屋棚下的簡樸、母親撐起女兒們教育事業的重任、對榮譽波瀾的厭惡……
我不禁想起,居里夫人的時代是在近兩個世紀前的19世紀,而當今的21世紀與其大不相同,那時艱苦卓絕的名人事跡,載入了現在安逸生活中學生們的教材。我深有感觸,居里夫人如何做到這一切?那真是一個神話!漸漸的想起現在的我,深感自慚形穢!早就沒了居里夫人當年生活的艱苦,但為什么也沒了為自己的信念而奮斗的精神呢?那種精神哪去了?迷失了么?時代的發展啊,社會的進步啊,人民的富有啊,都給我們開了一個大大的玩笑,精神食糧——短缺!
我不希望這社會這樣下去。也可能我的感慨萬千只是空乏議論與無病呻吟,但我還是作為一個中學生真誠的希望再有人能踏上居里夫人的路,用毅力劈荊斬棘,臨摹這個世界楷模的輝煌,將科學的遠景繼續嶄新下去!
我自己當然想這樣,不隱瞞地說,我與之相差甚遠。設定學習計劃的激情,換來的仍是虎頭蛇尾——它退卻的太快。我現在不敢求像偉大的居里夫人那樣名聲顯赫,只求不違背自己的信念,做自己理想中的事情。每當覺得自己的好行為與居里夫人的信念有幾分相似時,就會有幾分自豪感。但現在,我只求從點滴做起,能在自己的能力范圍下力求完成創造與奉獻。
《居里夫人傳》一書,讀后真是令我感慨萬千,居里夫人的精神也令人難以忘懷。這偉人的一生,絕不白白瀏覽,她在書中記載的一切將是我生活中的楷模,助她重振精神的名言也是我的左右箴言。
讀《居里夫人》有感5
我讀了《居里夫人傳》這本書以后,覺得居里夫人最大的特點就是堅持不懈,無私奉獻。一個人如果想要取得好成績,是不容易的,要有所成就,更不是輕而易舉的,必須付出艱苦的勞動,并要堅持不懈。一個人如果非常自私,一心想著自己,那么也是沒有太大成就的。我們要向陶行知說的那樣:捧出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然而,居里夫人就是這樣做的。
居里夫人小時候雖然生活貧窮,但她仍然堅持不懈的讀書。當居里夫人來到巴黎索爾本大學求學時,穿著舊衣服,住著簡陋小房,用茶水和面包充饑。大學里的圖書館深深地吸引了她,一次,在圖書館里看書,居然忘了吃飯,結果昏倒在了圖書館里面,這是多么的認真刻苦啊!平常,我們在做作業,思考問題時總是怕苦怕累不愿意多想,可曾想過我們現在的生活條件多么好,可卻還在偷懶;但在那么艱苦的條件下,居里夫人居然還在認真刻苦的學習著,思考著,真是太佩服她了!
居里夫人視名利如浮云,她一生清貧,這并不是因為她與金錢無緣。當居里夫人發現“釙”和“鐳”兩種新元素時,就已經有人想用高薪來聘請她去任教,但居里夫人卻拒絕了,這是為什么呢?為什么放著那么多的薪水不拿,而要拒絕呢?因為居里夫人熱愛科學,她不想把研究科學的時間減少,她要把所有時間和精力都用在科學上。可見他多么熱愛科學事業啊!居里夫人提煉出鐳后,有人建議她申請專利,這樣可以使她的生活過得富裕,可是她拒絕了。居里夫人從事科學事業并不是為了自己的一己私欲,而是為了造福全人類啊!多么偉大無私的奉獻啊,多么值得我們去學習啊!
讀《居里夫人》有感6
居里夫人原名瑪麗.斯克沃多夫斯卡,是世界上唯一一個兩次獲得諾貝爾獎的女科學家。她發現了釙,并用自己的祖國波蘭命名;她發現了鐳,并把提純鐳的方法公之于眾;她是鐳的母親,卻最終被鐳奪去了生命。
居里夫人從小聰明伶俐,對爸爸的物理實驗儀器非常感興趣,小小年紀便經常泡在爸爸的書房里研究那些奇形怪狀的儀器,并有意識地從閱讀中解答自己的疑惑。每次只要拿起書,她便會忘記周圍的一切,一動不動地看上幾個小時。在她很小的時候,媽媽便得了嚴重的傳染病,從來不敢擁抱、親吻她。在她還不滿10歲時,大姐和媽媽便先后離開了這個世界。失去至親的她,還要經受失去祖國的痛楚和被侵略者踐踏尊嚴的屈辱,這一切讓她的童年充滿了委屈和淚水。在苦難重重的童年里,她從沒有輕易放過任何學習的機會。在以后成長的路上,盡管困難重重,可是她依然沒有放棄對學習和研究的熱愛,一步步走向科學研究的頂峰。
居里夫人的這種刻苦努力,頑強奮斗,不論對任何困難都決不屈服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讀了這本書還讓我懂得了“河蚌歷經歲月的磨礪,將沙粒變成溫潤的珍珠;梅花經受刺骨的寒冷,一朵朵笑傲枝頭。”苦難,從來都是人生的財富。
讀《居里夫人》有感7
瑪麗·居里,一個眾所周知的名字,每當我們提起這個原子能時代的創始人之一,世界上第一個榮獲諾貝爾獎的偉大女性時,往往只看重她對人類對歷史做出的物質上不可磨滅的貢獻,而對她在對社會作貢獻時所體現出來的愛國熱情和奮發精神,卻無人問津。"以成敗論英雄"便是一種常人常犯的錯誤。
居里夫人這位天才的物理學家,出生在波蘭一個中學教師家庭里,在她的成長過程中,母親姐姐的逝去,民族壓迫,社會冷遇和貧困的生活時時刻刻摧殘著這個稚嫩的女孩,使她比同齡人過早的懂了事。可她卻在這種貧困的生活中爭取,四處求學,奮發不止,終在1891-1894年,榮獲了物理學和數學學士學位,這為她以后的研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命運是如此坎坷,又到底是什么在支持著她呢?那就是崇高的愛國熱情和奮發精神,這種品格力量是偉大的。即使是比埃爾居里夫婦通過不懈努力發現兩個比鈾放射性更強的`新元素,已是一個法國人和物理學家的瑪麗,仍沒有背棄她青年時對祖國火熱般的熱情,堅持把這兩種元素命名為:釙和鐳。這豈不是瑪麗偉大品格的最好表現?
車爾尼雪夫斯基說過:"愛國主義的力量多么偉大啊!在他面前,人的愛之念,畏苦之情,算得是什么呢?在它面前,人本身也算得是甚么呢?"
從居里夫人的經歷中看,的確她的才智與成就是取決于她對祖國的忠誠和廢寢忘食的奮發精神。忠于祖國、奮發進取、不求奢欲、不畏困苦、對真理一如既往正是一位優秀學者所具備所必須的心理品質。難道一個品格低劣、信念薄弱的人能夠名垂千古,受世人所尊崇嗎?當他面對艱難險阻,只會退縮、畏懼,甚至不擇手段地去抄襲、偷竊,那他的成果又有何意義呢?
品格是人一切行為的中心。居里夫人在簡陋的實驗室里工作,潮濕寒冷的氣溫和鐳的輔射時時都在危害著她的健康,可她還是不分晝夜地繁忙工作,她正以比鐳大十倍、百倍甚至無數倍的巨大精神力量輔射整個人類社會。試問:一個品格不高尚的人怎么會以自己的健康甚至生命作為代價去換取人類的幸福呢?相反,一個品格低劣的人,如果他有超凡的天賦,那不知要比低劣的愚人可怕多少倍,他只會給人類帶來巨大的痛苦,成為社會一個罪惡的毒瘤。
現在,我們的祖國和發達國家之間還有著很大的差距,可我們不能對祖國失去信心,我們要像居里夫人一樣,在心中有著燒不完燃不盡的愛之火焰,那就讓我們從此刻苦學習,培養不畏艱險、奮勇進取的品質,高尚的品格。我雖不能給祖國以一大跨躍的進步,可也不能給鮮艷的五星紅旗抹黑呀!
只要是龍的傳人,那就為祖國的騰飛獻出一份力吧!
讀《居里夫人》有感8
她刻苦鉆研,經過無數次試驗,發現了放射性元素鐳。鐳是她一生中轟動世界的發現。我雖然不懂什么叫元素,什么叫放射性,但通過閱讀《居里夫人》這本書,我卻感覺到了它的分量。為了從9000千克瀝青、鈾礦渣里提煉鐳,居里夫人要將礦渣一鍋一鍋地煮沸,一刻也不能停止攪拌;一瓶一瓶地到出,一丁點一丁點地結晶。她既是世界聞名的學者,又是名副其實的工人,還是家庭的主婦、孩子的母親!
我多么可望像居里夫人那樣,到科學的海洋里遨游,去揭開大自然一個又一個秘密!然而,同居里夫人相比,我真感到慚愧。平時,我連做數學題都不認真,不愛動腦筋,一遍做不出來,就不想再做。有時還愛耍小脾氣,引起媽媽的注意,好讓她幫助我一起完成作業。因此,作業上的成績有些也不光屬于我自己。
《居里夫人》使我懂得:好的成績是來之不易的,必須付出艱苦的勞動。古話說得好:“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崖苦作舟。”在平常的小事上,不也包含著這個深刻的道理嗎?因此,從作業開始,就要養成良好的習慣。獨立思考,不怕困難,要讓作業本上的每個成績都屬于自己。今后,我一定要學習居里夫人,刻苦學習,勇于實踐,努力攀登科學高峰,長大了做一個像居里夫人那樣的大科學家。
讀《居里夫人》有感9
居里夫人發明了釙和鐳,為人類的化學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貢獻。
居里夫人在一八六七年11月7日出生于波蘭華沙,在他一歲時他母親就得了肺結核,在當時是一種很難治的病,結果她母親在他十一歲時也就是1878年去世了,在母親去世不久,居里夫人的大姐素希雅,也患上了肺結核也去世了,居里夫人幼年喪失了兩位親人。這時,居里夫人轉學去了公立學校,在公立學校他受到了沙皇的迫害,只能學習俄語。
終于他在7,8后在24歲時他到了法國巴黎去求學,1893年26歲他考取了物理學學士的位置,27歲時歲時考取了數學學士的位置,28歲時和皮埃爾·居里結婚,30歲時大女兒出生了,1898年居里夫婦在7月和12月分別發明了釙和鐳,居里夫人在36歲時和丈夫皮埃爾一起獲得諾貝爾獎,37歲時,居里夫人的第二個女兒出世了,居里夫人在做實驗時聽見了自己的丈夫生命垂危,立刻放下模具,去醫院找皮埃爾,去時才得知她丈夫的頭骨已經被馬車壓成16塊,有5塊分別插入大腦和小腦,44歲時他又拿到了諾貝爾化學獎,世人無不稱贊。
居里夫人在1934年因長期觸摸高輻射的化學物質,患白血病離開了人世,一顆科學巨星就這樣墜落了!!
讀《居里夫人》有感10
這個星期我讀了一本書,名字叫《居里夫人》,它講述了居里夫人------這位偉大的科學家的一生。看完這本書,我震撼了,居里夫人的一生都在研究科學,盡管實驗條件非常差,但是她依然堅持著,甚至最后因為被鐳鍢射至死,是一位為科學做了巨大貢獻的人。她就像科學道路上的一盞照明燈,為后來的科學研究者照亮了道路。
讀完這本書,我覺得我們不能只滿足于回憶居里夫人為科學做的貢獻,她有許多品質也是值得我們學習的,比如說她的堅強,她在小時候就受過兩次打擊-----母親的逝世和姐姐的去世,但是,她卻沒有像別的小孩一樣,徹底的崩潰了,反而還發奮圖強地學習了,成了學校的高材生;而且居里夫人還非常愛國,一直渴望波蘭擺脫俄羅斯的統治,早日奪回主權。但我始終覺得最值得學習的,還是居里夫人那種臨危不懼的秉性,似乎注定了她會一鳴驚人。
最后,我深深地感悟到:除了一定的聰明之外,專注和堅持才是人類戰勝自我,超越自我的利器。
讀《居里夫人》有感11
居里夫人身為一個偉人,在她在世的時候就享有盛譽,然而,正如她淡泊的心一樣,無論在生命中的什么時候,她對物質生活的享受也是很淡泊的,她的生活,可以說是十分簡樸。
1895年,居里夫人和皮埃爾·居里結婚時,新房里只有兩把椅子,正好兩人各一把。由此可見,他們的家,是多么的簡陋。而居里夫人,也從沒想過要改變這種簡陋。
而后來,即便居里夫人的年薪已增至4萬法郎,但她照樣不“大方”。她每次從國外回來,總要帶回一些宴會上的菜單,因為這些菜單都是很厚很好的紙片,在背面寫字很方便。所以有人說居里夫人一直到死都“像一個匆忙的貧窮婦人”。
這種做法,在今天的我們看來,或許很難想象,也很難理解,但這恰恰證明了居里夫人是多么的簡樸,甚至到了我們今天所說的“摳”的地步吧。
面對這么簡樸的居里夫人,你能夠想象她是什么打扮嗎?有一次,一位美國記者尋訪居里夫人,他走到村子里一座漁家房舍門前,向一位赤足坐在房前石板上的婦女打聽居里夫人的住處。可是讓這位記者大跌眼鏡的是,這位婦人,就是居里夫人。
由此看來,居里夫人的確是與眾不同,或許她是不拘小節吧。我們可以從中感受她對儀表的華麗可以說是一點也不重視,在她的心中,只有她的實驗,只有她的研究。也許,對科學熱愛到了極點的人都是這樣吧,你知道嗎,據說愛因斯坦穿鞋子,從不穿襪子。在他看來,穿鞋還穿襪子,實在是不必之舉。
如今,越來越多的人在紙醉金迷中迷失自我,盲目地追求物質享受,生活奢侈,甚至許多富翁的生活可以說是極盡奢華之能。勤儉節約向來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但曾幾何時,我們也迷失了。
是的,我們應該向居里夫人學習,重拾美德,過簡樸的生活,而不是在紙醉金迷中走向消亡。
讀《居里夫人》有感12
當我又一次捧起《居里夫人傳》這本書時,就又一次被居里夫人身上那種堅忍不拔、不屈不撓的精神給折服了。
這本書主要寫了居里夫人為了夢想,為了親人而不懈努力直至成功的輝煌歷程。居里夫人是有史以來唯一贏得兩次諾貝爾獎的女科學家,她在科學上有如此成就,跟她的艱苦奮斗是分不開的。在年少時,居里夫人雖然家境貧困但她卻十分刻苦地學習;在年輕時,居里夫人獨自住在異地一個簡陋的破閣樓上,在艱苦的環境中為夢想而奮斗;在中年時期,居里夫人為了研究鐳,在破舊的研究室里不辭勞苦……居里夫人的種種精神總是激勵著我不論遇到什么困難都不能輕言放棄。
記得有一次體育期末考,老師告訴我們考試的內容是四百米長跑,想要取得最好的成績就必須要在1分50秒之內跑完全程!我一聽,頓時傻了眼:長跑是我最不擅長的,更何況只有110秒的時間!我怎么可能在這么短的時間內跑到終點呢?想到這,我不由得垂下了頭,為了這次考試而傷腦筋。沒過多久,不知是誰喊了一聲,“號次是30號到40號的同學考試!”我一聽到自己的號次,心里又是緊張又是擔心:考試的同學都站在跑道上做準備工作了,她們個個信心百倍、精神抖擻,而我卻遲遲不敢站到跑道上,我該怎么辦呢?看著她們胸有成竹的樣子,我不由得皺起了眉頭,可考試快開始了,我來不及多想,只好硬著頭皮上。我無奈地邁著沉重的步伐猶猶豫豫地走到跑道上。當我做著起跑的姿勢時,看著老師手中的口哨,腦中突然想起了居里夫人為了從9000千克瀝青礦渣中提煉出鐳,整整奮斗了45個月,這點困難對我來說有又什么呢?想到這,我做了一個一個深呼吸,在心里告訴自己一定要努力爭取好成績!于是,我豎起耳朵等待著老師的起跑口令。“各就各位——,預備——跑!”我一聽到這個口令,馬上飛跑起來,速度就像是一根離弦的箭,生怕落在別人后面。剛開始,我看到自己跑在前幾個,心里不由得舒了口氣,對自己更有信心,更加奮力向前跑。不知不覺,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漸漸地,終點仿佛離我只有一步之遙!我興奮極了,連忙加快速度,可速度卻遠遠不如起跑時那樣快。一開始,我沒在意,可沒過多久,我突然感到呼吸急促,腳步也越來越沉重,整個人似乎都沒力氣。我想用盡力氣跑,可腳就像灌上了鉛,怎么也跑不動了。我只感覺口干舌燥,額頭上都是一顆顆汗珠,真想坐下來休息!就在我想放棄考試的時候,我又一次想起了居里夫人那種百折不撓的精神,想起了她在困難面前永不退縮的精神,想起了她在逆境中努力奮斗的精神……我的心中總是有一股強大的力量支持著我要堅持到底!我甩開重鉛,用盡全力向前跑去,努力用最快的速度奔向終點!近了,更近了,我激動地跑過終點!
當我回過頭看著跑過的道路心里有種別樣的自豪感,耳邊不禁想起了居里夫人的名言“我的最高原則是:不論對任何困難都決不屈服!”是啊,困難挫折并不可怕,只要我們勇于戰勝它們,每個人都是最棒的!
讀《居里夫人》有感13
世界上有多少人能每天不愿浪費一分一秒的學習呢?
世界上還有多少人能樸實得連巨大的財富和獎章都不要呢?
這個人可非居里夫人莫屬了吧!
最近,我看了一本《居里夫人》,這本書里向我們介紹了居里夫人從小到大,從一個平凡女子到一個大科學家的經歷。讓我感悟最深的就是居里夫人對學習的認真、努力和她的樸實。
書里說到,居里夫人在法國留學時,為了節約時間,她幾乎每天只吃涂黃油的面包和定量的胡蘿卜、櫻桃之類的生菜、果實,盡量不生火做飯。她每天上好學就去圖書館繼續學習,直到凌晨。
可在現實生活中,我一放學就想著玩,做作業也不是很認真,吃飯時也吃的很慢。記得有一次,我放學回到家,用了很長一段時間來吃東西,邊吃邊看書,浪費了好長的時間才做起了作業。做作業時,我也想著玩,沒有認真做。吃飯時間我也玩了很久,最后,作業都來不及做了。我以后,一定不再拖拉,要節約時間。
居里夫人還特別的樸實,她成為索爾本的一名教授,其他教授都有一套莊重的天鵝絨禮服,可她就只穿些舊衣服,舍不得去制作,別人要給她她都不要。研究出礌后也不申請專利,無私得為科學做貢獻。而我呢,得了幾個小獎就興奮不已,想要讓我們所有人都知道。自己的衣服都還很新,就想找爸爸媽媽再幫我買衣服,我總喜歡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我想,我也要學習居里夫人的謙虛、樸實。
看完這本書后,我從居里夫人的身上獲取了許多的知識,居里夫人也成為了我的一個好榜樣,向前方的一座燈塔引導著我。
讀《居里夫人》有感14
今天,我讀了一本居里夫人的傳記,讀完以后讓我受益匪淺。居里夫人那樸實的身影,經常能夠從我眼前掠過,居里夫人那激人奮進的故事,不時從我耳旁回響……
居里夫人出生時,她的祖國波蘭正遭受沙俄鐵蹄的蹂躪。但居里夫人努力學習,在她十七歲的時候,為給姐姐賺取學費,出門在外當老師打工,在外奔波了六年后,終于功夫不負有心人,在風雨之后見了彩虹。
居里夫人同她的丈夫一起發現并提煉出新的化學元素“鐳”。在生活上,他們幾乎毫無要求。但在這兩名學者,對待科學研究卻是異常嚴謹,鍥而不舍,孜孜不倦的。他們還把鐳的提煉方法公諸于世,并把世界上第一顆純鐳捐獻給了國家,捐獻給了世界。
居里夫人曾說過:“我從來不曾有過幸運,將來也不指望幸運,我的最高原則是:不論對任何困難都就不屈服。”是的,只要你堅持不懈,就一定能成功,居里夫人有著堅持不懈的精神,所以才能取得那么大的成就。對于世上的所有事情,都是沒有付出,就沒有收獲。而在等待收獲的這條漫漫長路上,最重要的就是堅持二字。只要你堅持,不要灰心,不要放棄,成功其實離你只有一步之遙。
讀《居里夫人》有感15
我非常欽佩居里夫人,不僅因為她是一位偉大的女科學家,而且因為她對學習、對事業有著執著的追求。
在瑪麗四歲時,他們一家到鄉間去避暑,那時,她的姐姐布羅妮雅就要上學了,可是,當父母教她念字母時,她一點也不想學,于是,她便叫瑪麗做學生,自己做老師。而四歲的瑪麗居然學過一遍就會了。后來,學生比老師更熱心起來。瑪麗從小就比別人好學,在她看書時,不管周圍有多么吵鬧,都不會使她分心,瑪麗總是那么專心致志,再難記的詩,她只要讀一遍,甚至聽兩遍,就能一字不差地背下來,所以大家都很服她。
每當我讀到這時,我就會想起自己的生活和學習:寫作業慢,寫過作業之后,有時能按照老師的要求自己復習,而有時寫完作業后就不知道該做些什么了。雖然我背書也很快,可是背得快,忘得也快。不快還好,我看書時還比較專注。有一次電腦老師讓我們在教室里看電影,但也可以做別的事,于是我便拿起一本《作文選》看了起來,我看得很入迷,甚至連下課也不知道。直到同學們硬拉著我去玩,我才依依不舍地放下書。
每當我看到瑪麗在八歲時為自己已經二十一歲的姐姐能夠上學而自己不得不輟學時,我的眼框浸滿了淚水。我們現在這些獨生子女,父母總是把我們含在嘴里,給我們最好的享受,極力呵護著我們,但也許我們都是蜜罐里泡大的,什么事情總是想著自己,什么時候想過父母,想過他人呢?
【讀《居里夫人》有感(15篇)】相關文章:
【薦】讀《居里夫人》有感04-12
讀《居里夫人》有感【薦】04-12
讀《自立》有感04-16
讀犧牲有感04-15
讀《自信》有感04-07
讀《魯濱遜》有感04-06
讀《鯨》有感04-03
讀《冬天》有感04-01
讀贊美有感03-29
讀黃繼光有感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