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永正與五重教學讀后感
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東西,何不寫一篇讀后感記錄下呢?千萬不能認為讀后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于永正與五重教學讀后感,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這段時間,又重讀了《于永正與五重教學》這本書中的第一部分“一路走一路盤點。”最受感動的是寫作成就了于老師的今天,使于老師一生充實。因為在文字里馳騁,于老師感到身心愉悅,頭腦清爽。盤點,即思考;寫作,則是思考的物化。于老師一路盤點,一路思考,覺得有十點是成就了他的關鍵點。
人們都說:“讀書其實是在讀自己。”在讀于老師的書的同時,我也在思考著自己。
(一)鄉土,塑造了我的品格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故鄉的一山一水,一星一月,一蟲一鳥,一草一木,一寒一暑,一時一俗,一絲一縷,一飲一啜,都融化為童年的血肉,不可分割。”柯靈老師的《鄉土情懷》中對于故鄉的詮釋是如此貼切。于老師的家鄉山清水秀,人們勤勞智慧,在勞動之余,聽京戲是人們最喜歡的娛樂項目,扶犁掌鋤的農民都會哼唱京戲。所以,于老師是聽京戲長大的,京戲把于老師領進了中國歷史,增加了他的知識,陶冶了他的情操,豐富了他的情感,使他懂得了“真、善、美”,懂得什么叫忠勇,什么叫”用眼睛說話“,什么叫”精氣神“,什么叫”以情帶聲“,甚至京戲告訴他,站在課堂上,手應該怎么放。這一切都塑造了于老師,豐富了于老師的文化底蘊,增強了于老師的表演功底,因為公開課有時候是需要表演的。通過唱戲,練就了于老師扎實的基本功,尤其是在朗讀方面,”以情帶聲“是需要學習的,而于老師從小就學會了。
由此,我想到了我的家鄉,我的家鄉雖然沒有靈山秀水,但那里的人們勤勞善良,質樸節儉,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記憶中人們都是幾乎同時上地干活,同時下地回家,同時吃晚飯,一切都是那么有規律。農忙的活也都是一樣的,播種、施肥、澆水、收割,晾曬等都是同步的。即使哪個年輕人不會干農活,只需跟著別人學著做就行,勤問問有經驗的老農,就能掌握住種地的方法。從小耳濡目染故鄉人們的勤勞善良,所以我也具有樸實、善良、勤勞的品格,也喜歡過有規律的.生活。這一切都是故鄉所恩賜給我的,感謝我的故鄉!
小時候,聽到最多的詞就是“掃盲“,因為故鄉的人們有一大半都不識字,在我還不懂事的時候,就經常聽到有干部在村里開展掃盲活動,人們都搬起板凳去聽課。當時,就有大人給我們這些小孩子開玩笑說:”你們可要好好學習喲,要不然也要參加掃盲。“雖然那時候不太懂,但好好學習就印在了我的腦中。
上了小學,每當看到老師站在講臺上面帶微笑地看著我們,和藹可親地給我們上課時,心里就覺得當老師多好,暗下決心一定要好好學習,長大當一名老師。課余時間里,我們沒有電視、手機等,唯一可以消遣的就是和同伴做游戲,演老師同學是我們經常去做的游戲,我通常會選擇做老師,把家里的立柜做為黑板,拿一個小棍做為教鞭,學著平時老師上課的樣子做起老師來。玩得樂此不疲。
現在想想,之所以現在選擇教師這個職業,和兒時的經歷是分不開的,所以故鄉除了賦予我善良、樸實的品格,還奠定了我的志向。
我愛我的故鄉!
【于永正與五重教學讀后感】相關文章:
傷仲永教學設計08-27
《傷仲永》教學設計(15篇)03-04
《傷仲永》教學設計15篇03-04
關于傷仲永的教學設計范文04-27
《傷仲永》教學設計匯編15篇03-04
《傷仲永》教學設計集錦15篇03-04
《我的叔叔于勒》讀后感集合15篇04-12
我的叔叔于勒讀后感精選15篇04-11
做人做事,敗于10忌,成于10悟06-05
漢語寫作融于綜合課的教學探討論文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