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讀經典讀后感
當細細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長了不少見聞,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后感了。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寫讀后感嗎?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朝讀經典讀后感,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朝讀經典讀后感1
最近,我讀了《朝讀經典》這本書,書里有好多教我們立志、求學、處事的好文章、小故事和經典名言,令我百看不厭。其中,“學先立志”這篇文章使我受益匪淺。
“學先立志”中說道:“夫學,莫先于立志。志之不立,猶不種其根而徒事培擁灌溉,勞苦無成矣。”意思是:對學習而言,沒有什么比立志更重要的了。不樹立志向,就好比種莊稼時不先植根,而只顧著給它培土、灌溉。這樣做盡管付出了辛勤的勞動,最終還是一無所獲。這是告訴我們,做事情應當先抓根本,確定目標是學有所成的關鍵。
是啊!我們干一件事情,首先要樹立目標,然后朝著這個目標不斷前進,最終就會有收獲。如果沒有目標,就會像一只無頭蒼蠅,到處亂飛,整天碌碌無為,人云亦云,最終可能一事無成。可見,立志是非常重要的。
縱觀歷史上的偉人、先賢,細數我們身邊的成功人士,無不是從小就樹立了遠大的志向。“偉大的領袖”毛澤東在16歲出門求學時,在他父親的帳本上提詩一首:“孩兒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埋骨何須桑梓地,人生無處不青山”,立下了豪情壯志。鄧亞萍從小就酷愛打乒乓球,她夢想著有朝一日能夠在世界賽場上大顯身手。卻因為身材矮小,手腿粗短而被拒于國家隊的大門之外。但她并沒有氣餒,而是把失敗轉化為動力,苦練球技,持之以恒的努力,終于催開了夢想的花蕾——她如愿以償站上了世界冠軍的領獎臺。
對于我們小學生來說,如果想要取得好成績、學有所成,就必須從小樹立遠大志向和奮斗目標。在實現遠大目標的過程中,需要我們不斷樹立一些小目標、近期目標,一個個去實現,積少成多,積小勝為大勝。就像我們要不斷提高、鞏固自己的學習成績,先爭取班級第一,再爭全年級第一……在提高學習成績的同時,還要提升思想境界,自覺養成良好習慣,鍛煉強健體魄,做到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當然,要想實現既定目標并非易事,還需要我們堅定信心,持之以恒,不斷克服各種困難和矛盾,清除各種“攔路虎”、“絆腳石”。只要我們堅持、堅持再堅持,奮斗、奮斗再奮斗,就會離成功越來越近。
南宋著名思想家朱熹說過,“立身先立學,立學先立志”更有言云“有志不在年高”。我們更應該珍惜大好時光,常立志不如立長志,認真學習,早日成為棟梁之才。
朝讀經典讀后感2
勵志和成功方面的書現在社會上流傳很多,但當我的視線進入《誰動了我的奶酪》這本書的時候,我的心被重重地撼動了,一本不足百頁,僅四萬字的薄薄小冊子,竟有如此沖擊和震撼力,我想這就是這樣一本全球最暢銷書的魅力所在吧。
我們正經歷一個多變的社會,體制的變革把我們從一條風平浪靜的計劃經濟的小溪推向了充滿驚濤駭浪的汪洋。這種變化是徹底的、革命性的,又是客觀的,必然的。而《誰動了我的奶酪》用寓言式的故事討論了二個鮮明的主題;那就是變化。在變化來臨之前,怎樣預見變化,在變化到來之后,怎樣對待變化、適應變化。
要知道,事物的變化是客觀的、絕對的,而不變是主觀的、相對的。其實,我們周圍每天都在面對變化,只是因為這種變化是細微的,不易感知的,容易忽略。我們很多的人都習慣于這樣一種情形,即漠視身邊細微的變化,而面對急劇的變化表現出頑強的抗爭,抑或是徒勞的抗爭。然而,問題是很多情況下,變化是在悄然間發生,卻未被感知和覺察,以至于鑄成悲劇,就像一只扔進冷水里慢慢被加熱煮熟了的青蛙。當我們守著眼前的一片天空,習慣于自己擁有的工作、財富、幸福時,我們總是躊躇滿志,怡然自得或夸夸然暢談美好的未來,而很少想到萬一,想到去聞一聞“奶酪是否有變質”或看看是否正在少去。直到奶酪忽然沒有時,我們才開始追問為什么,但為時晚矣。當我們真正意識到危險來臨的時候,可能已經無能為力,無法挽回了。我們中的一部分人平時象哼哼一樣,面對失去的那份安逸天天叫嚷
著:“誰動了我的奶酪?”然后意志消沉,苦等所謂老天開眼的奇跡,結局只可能是在空空蕩蕩的房間里餓死。在這個多變的時代,如果你不改變,你就會被淘汰。書中的“嗅嗅”和“匆匆”恰是我們的榜樣。居安思危,對多邊的“奶酪”變化密切注意,把跑鞋掛在脖子上,隨時準備調整自己的生活方式去尋找新的“奶酪”。只有敏銳地注視著局面的'細微變化發展,未雨綢繆,主動做好知識積累、技能積累、身體和精神積累,我們才能應付自如的面對發生的變化。
一本好的書就是能讀自己。從《誰動了我的奶酪》一書中所能悟出指導工作、學習、生活的理念,正如劃出了一個人走向成功和新生活的航線。當然,真正啟動航程的還是靠你自己。
朝讀經典讀后感3
強忍病痛的折磨,也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我整個的生命和全部精力,學習了不在生活面前屈服,還是在波折的感情中,我看到了他的堅強。他面對困難毫不退縮、正義,也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愧——這樣,都沒有讓他倒下,他才不會被生活中的重重困難壓倒,以另一種方式實踐著他生命的誓言,無論是在殘酷的戰場上、勇敢。保爾就是在革命的熔爐中“人最寶貴的東西是生命,造就優良的素質,他能夠說,朝著生活的目標進發,歷時三年于1933年才寫成的一部長篇小說,他仍不向命運低頭、勇敢,都已獻給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為人類的解放而斗爭、鋼鐵般的意志和頑強奮斗的可貴品質,從一個工人子弟鍛煉成長為無產階級戰士的,或是在艱苦的工地上。我們的一代也是這樣的在斗爭中和可怕的考驗中鍛煉出來的。’”這是一段非常激動人心。生命對于我們只有一次,依然咬緊牙關向命運抗爭,那種為理想而獻身的偉大精神。
講起主人公保爾·柯察金,經歷種種坎坷磨難。一個人的生命應當這樣度過!有了它,所以才能堅硬和什么也不怕。在此期間,反而把他磨練的更加堅強、全身癱瘓的情況下,展現了從1915到1930年前后蘇俄廣闊的歷史畫面和人民的艱苦卓絕的斗爭生活:當他回首往事的時候。這樣,就要樹立崇高的理想,在臨死的時候。”鋼鐵就是這樣煉成的。即使是被病痛折磨。“鋼是在烈火和急劇冷卻里鍛煉出來的:作為一個人,才會勇敢地在逆境中成長起來,人們就不會向挫折和困難低頭,最后雙目失明卻堅持創作小說的這樣一個激勵人心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詳的話了?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告訴了我們。《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借保爾·柯察金的生活經歷。它就出自我最喜歡的一部經典名著——《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不就是人生的意義嗎,一種敬佩之情就從我的心底油然而生。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是前蘇聯作家尼古拉·奧斯特洛夫斯基在已經雙目失明,更會堅強地去面對。書中告訴了大家一個名為保爾·柯察金的少年。從保爾身上,成為一名忠于蘇維埃的革命戰士,以頑強的毅力寫作。講述的內容就是取材于奧斯特洛夫斯基自己的親身經歷,新生的無產階級政權同國內外敵人及各種困難進行艱苦卓絕的斗爭。
【朝讀經典讀后感】相關文章:
《百鳥朝鳳》經典臺詞04-10
《悅讀》讀后感04-14
婚姻禮俗三朝回門10-25
親子共讀的讀后感04-18
讀一本好書讀后感04-16
經典的求職小故事(值得一讀)12-11
啟讀智慧的小故事讀后感09-19
百鳥朝鳳觀后感9篇03-26
2017高考作文素材運用:《百鳥朝鳳》03-07
讀魔戒有感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