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天問讀后感(通用9篇)
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這時候,最關鍵的讀后感怎么能落下!那要怎么寫好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天問讀后感,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天問讀后感 1
燈滅了。黑暗如潮水一般湮沒了我的視覺。在漆黑的空間,唯有心緒如一只滑過草叢間的飛舞的熒火蟲,把黑暗的世界一閃一閃的照亮。有了這一絲光亮的我,把心翅舒展開來,沿著如夢境般的、亦真亦幻的鄉間小路飛行。路旁,不時有詩意的靈動的火花閃爍,讓我似一個幼年的孩童一般,不時拾揀著這些轉眼即逝的文學的精靈之魂。
透過窗戶,天空依然繁星點點。那是神仙們的一雙雙慧眼嗎?看著表面好似寂靜,實則卻是俗意翻滾的紅塵世間,他們在尋找什么?是尋找人世間美好的情惑,還是其他需要找尋的東西?可他們的眼神卻為何總帶著一絲失望的光呢?
一片云飄過來,恰好遮擋住我與星星互視的目光,在這時刻,星星――那一顆星星的'心里又是怎樣想呢?是感慨紅塵俗氣,找不到亙古就已存在的人類的博愛?還是已經放棄了希望,不再苦苦找尋而無奈地閉上了雙眼,并且把內心的悲傷化作了近日連綿的細雨?是否是想用淚水沖洗蒙在人類良知上的污垢,用之澆灌養育他心中那如似雪域之顛的天山雪蓮般的沌潔之愛呢?
風漸漸大了,是不是天神那急切的呼吸?他找到了人世間的愛了嗎?星星又露出來了,目光依舊尋視著茫茫紅塵。我怎看到目光中那依舊的困惑。難道這么久的無望找尋,依舊不能使他放棄心中的希望。是否千萬年前,他與人間真愛有了前世的不散約定?那么,他們留下了怎樣的言語和對語,才能相互看清對方,就是自己前世的知音呢?
難道有時候的雷電轟鳴,暴雨狂嘯,就是上天對世間蒙塵的憤怒,抑或是警告嗎?可是,又有誰能夠聽懂上天的告誡和規勸呢?既便聽懂,又有誰能改變這個無助的世界呢?失去愛的世界,注定是一片荒蕪嗎?看看那無邊的、滾滾風沙的荒漠,那種失去生命的土地是何等的可怕,愛心做為滋養人類生命的精神,不就是那綠色的植物嗎?沒有愛心的人類世界,心靈怎不會變成一片沙海呢?這是必然,但不是人類所期望的,不知看到人類自己毀滅自己的行為,人類是該笑自己愚蠢,還是笑自然界愚蠢呢?
每個人,自己都有自己的答案。可是,誰為我們人類來閱卷,做出判決呢?
我心中的老師就是時間。你們呢……
天問讀后感 2
青天一顧謂何求——《天問》
初讀《天問》便聯想到了《詩經》中的句子:“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悠悠蒼天,此何人哉!”屈原一生恪守道德,“舉世皆濁我獨醒,眾人皆醉我獨清”,他把他的生命和精力獻給了他熱愛的土地。《天問》可分為三部分,就自然問了六十九個問題,社會與歷史部分共計九十六個問題,最后他從幻想與神話中醒來,心中感慨萬分,并就此提出了八個問題。這里就不詳細分析了。
這些問題沒有主線,零散卻又天馬行空的想象勾勒出瑰麗的畫卷,像是一個被打碎的花瓶落下一片片靈動的碎瓷。在一個星空浩瀚的夜晚,一位少年仰望天空,把身軀融入那濃濃蒼穹。他像伊甸園內的亞當,卻不知道夏娃的蹤跡,他在追隨愛的步伐,卻不知道愛的.代價,于是他對天發問,傾訴心中憂郁。
屈原的《天問》是一部探求的字典,無法解答的問題像是傷口無法愈合的痕跡。
曾幾何時,另一個少年也向往著同一個夢想。他在天空擁有最亮的一顆,“存亡一知己,生死兩婦人”,他月夜逃去卻中了呂后的詭計,從此星空墜落。他仰天大笑,一如少年時初遇星象的豪邁,那蒼天一問竟成了絕響。
千年后,柳宗元寫出了《天對》以應屈原的《天問》,文明無意中找到了最鮮活的傳承方式,一問一答,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 日記
屈原的問正是他精神之所困,縱然江水漫漫,又何嘗不是他自身的悲劇?他太孤潔,又太孤絕,精神的枷鎖擊潰了他最后的防線。他沉水而死,空氣中飄著若有若無的幽香,和著他的遺愿和悲傷。
后記:魂歸來兮,詩言三千行,一人獨飲一江愁,屈子的背影在臨江的斜陽中拉得很長很長……
天問讀后感 3
說來慚愧,想起來要讀天問,是因為偶然看到“羲和之未揚,若華何光?”而想起歌詞“羲和的金車走了多長,望舒御月去了何方”。于是就查尋起來,自然而然找上了《天問》。
粗看不明所以,全篇的問句讓人把握不住屈原的心思。用詞也讓人覺得生疏,但時常出現神話傳說或歷史典故中的人物,屈原一貫的博學體現淋漓盡致,各種神話傳說的運用又富于想象,出現了不少山海經里熟悉的“異獸”。充滿神話與幻想風格的天問或許有些難懂,但無疑也富有吸引力。如此華麗的句子,就算讀來完全無法理解,也會不由自主地受到吸引。
全文都是問句,取名天問不知是老天借屈原之口問人間,還是屈原問蒼天,抑或是借天來問君王,問時政。全篇問句森羅萬象,從天問到地,從史詩問到神話傳說,如此多元而充滿想象的文字無疑能激發人的想象力。從蝕龍到羲和,從女媧到伊尹,天問所包含的信息量讓我覺得更像是屈原憑借自身才華與博學一連串咆哮而出的質疑與譴責。前面大都還是對自然物象的疑問,中間就轉向歷史人物,最后變到了君臣。聯系屈原的境遇來看,他確實有資格發出這般質問,但這是《天問》,上蒼的寄托并不會對當時的`境遇有所改變,我相信這般多而紛繁的問題里住著屈原的無奈與出離憤怒。
本篇中很多問題受制于時代,并無答案或無法得出答案,而另一些問題則是有著明顯的答案與結論。但這些問題依舊被問了出來,我相信這是屈原的咆哮和質問。尤其是最后一句,‘何試上自予,忠名彌彰?’這哪里是問問題,這分明是文化人的“他憑什么能這樣”的委屈與無奈。‘悟過改更,我又何言?‘這也是問句,但這是直指楚王的反問,或許當時他義憤填膺,或許當時他悲憤交加,但他已然失去了機會,只能以此排解自滿腔澎湃的情緒。
我一直覺得屈原是一個情緒很強烈的人,若非如此,寫不出如此包含情感的句子。《離騷》如此,《天問》也是如此。最初吸引我的,是華美的語言和豐富的神話典故,最后吸引我的,是那個向天發問滿心瘡痍燃燒著的人。
寫完才了解到,《天問》是楚人所整理的屈原寫在墻上的句子,可能真的是心中不平所發出的咆哮吧。
天問讀后感 4
《天問》問的是什么?是永恒的生死問題。
面對死亡,科學家探求對策,哲學家追問意義,宗教尋求安慰。但是,不能不承認,探求是徒勞的,追問是無解的。宗教的安慰也難免虛妄。
但是,人生并非一個自然流向結果的過程,結果關乎過程的意義,就不可能不追問結果。因而,當人的思索面對死亡時,其實也是在面對人生。
余光中先生的追問自然是無解的追問。明知無解而依然追問,體現了人類知性的局限卻更透露著人類思考探求的執著。須知,正是這種知其無解而求之的精神,產生了多少有意義的人生哲學。余光中先生是詩人,當然用詩的'方式去思考,去表達,于是,生命與死亡便都具有了詩的意味。
在詩中,他把人生比作了霞光、燈光和星光,把死比作了暮色、夜色和曙色。生與死不再作為一種對立,而成為一種融合。既是融合,就沒有突然之感,而是一個自然而然的過程。你看作者用的兩個動詞“沒入”與“歸于”,多么寧靜,多么渾然一體。那么,生就追求霞的絢麗、燈的溫情、星的璀璨吧,一旦激情燃盡,美麗耗竭,暮色與夜色便是最好的休憩。尤其當曙色已印上天邊,那一顆顆隱去的小星星又有什么遺憾與怨恨呢?我們會感覺到,那種融化并非消失,那只是生命的另一種形式,而且是我們需要的形式。
全詩意境渾然,霞光、燈光與星光從色彩、溫度、亮度上帶給人豐富的感受渠道。詩中既沒有眩目的明亮也沒有絕望的黑暗,一切都籠在一層朦朧的光線中,與那思考的氛圍、略帶迷惘的探詢心情構成了一種完美的和諧。
天問讀后感 5
初讀《天問》,便被屈原那一連串打破常規認知的詰問所震撼。從 “曰遂古之初,誰傳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 對宇宙起源的探尋,到 “何闔而晦?何開而明?角宿未旦,曜靈安藏?” 對日月運行規律的思索,屈原以天馬行空的想象,叩擊著遠古神話與自然奧秘的大門。在科學尚未昌明的時代,這種對天地萬物根源的執著追問,展現出超越時代的探索精神,令人肅然起敬。
詩中不僅有對自然現象的好奇,更飽含著對歷史興衰與人物命運的深刻反思。屈原回顧夏商周的更迭,質問 “何桀紂之猖披兮,夫唯捷徑以窘步?”“何親揆發,定周之命以咨嗟?” 在這些詰問里,他探尋著王朝興衰的規律,批判昏君的.無道,贊頌賢明君主的功績。這背后,是屈原對家國命運的深沉憂慮,以及渴望賢君明主、政治清明的強烈愿望。
《天問》猶如一把鑰匙,打開了我對古人思維與情感世界的認知之門。它讓我看到,在遙遠的過去,人們雖受限于認知水平,卻從未停止對真理的追求。屈原以詩為劍,以問為刃,在混沌中劈開一條探索之路。這種精神,在今天依然熠熠生輝,激勵著我們在求知的道路上不斷前行,永不滿足于表面的答案,始終保持對世界的好奇與探索的勇氣。
天問讀后感 6
細細品讀《天問》,屈原的文字仿佛穿越千年時光,在我眼前勾勒出一幅奇幻而深邃的畫卷。這篇長詩中,屈原以 “問” 為筆,將對宇宙、自然、歷史、人生的諸多困惑與思考,毫無保留地傾瀉而出,形成了一場震撼人心的.思想風暴。
在對自然現象的追問中,屈原展現出驚人的想象力和洞察力。他追問天地如何形成,星辰如何排列,風雨雷電從何而來。這些問題,在當時或許難以得到科學的解答,但卻體現了人類對未知世界最原始的好奇與探索欲望。屈原敢于質疑傳統認知,挑戰權威,這種精神正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力量。
而當筆觸轉向歷史與人事,《天問》更顯其厚重與深刻。屈原對歷史事件和人物的追問,實則是對社會現實的影射與批判。他痛心于楚國的衰敗,不滿于統治者的昏庸,卻又無力改變現狀,只能將滿腔悲憤化作這一連串的詰問。詩中流露出的,是一個愛國志士對國家命運的深切關懷,以及對理想政治的執著追求。
讀完《天問》,我深深感受到屈原內心的孤獨與堅定。他在黑暗中獨自探索,在迷茫中不斷追問,即便得不到答案,也從未放棄思考。這種精神,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學習。它提醒著我們,在生活中要保持獨立思考的能力,勇于質疑,敢于探索,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堅定前行。
天問讀后感 7
《天問》以其獨特的文體和深刻的內涵,在我國文學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屈原用三百多個問題,構建起一個宏大而神秘的世界,讓讀者在字里行間感受到他對宇宙、人生的深刻思考。
詩中對宇宙起源和自然現象的追問,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屈原以豐富的'想象,描繪出一幅幅奇幻的畫面,將神話傳說與現實思考交織在一起。他的問題,雖然在當時可能無法得到科學的解答,但卻激發了后人對自然科學的探索興趣,為我國古代天文學、地理學等學科的發展埋下了種子。
在對歷史的回顧與追問中,屈原展現出強烈的批判精神。他通過對歷史事件和人物的剖析,揭示了政治興衰、善惡成敗的規律。他贊頌賢明君主和忠臣義士,批判昏君佞臣,表達了對理想政治和美好社會的向往。這種對歷史的反思,不僅具有重要的史學價值,更對后世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觀念產生了深遠影響。
《天問》不僅僅是一篇文學作品,更是屈原精神世界的真實寫照。它體現了屈原對真理的執著追求,對家國的無限熱愛,以及對命運的不屈抗爭。閱讀《天問》,讓我深刻體會到古人的智慧與情懷,也讓我對自己的人生有了更多的思考。在當今社會,我們更應該學習屈原的精神,保持對世界的好奇心,勇于探索,敢于擔當。
天問讀后感 8
當我逐字逐句讀完《天問》,內心久久不能平靜。屈原以其超凡的想象力和深刻的思想,在這篇長詩中提出了無數令人深思的問題,這些問題跨越千年,依然能引發我們的共鳴。
《天問》最令我震撼的,是屈原對未知世界的無畏探索精神。在那個科學知識匱乏的時代,他敢于對天地萬物、自然現象提出質疑,挑戰傳統的`認知觀念。他的問題,有些看似荒誕離奇,實則蘊含著對真理的執著追求。這種探索精神,正是人類文明不斷進步的動力源泉。
在對歷史和現實的思考中,屈原的情感真摯而深沉。他對楚國的命運憂心忡忡,對統治者的昏庸無道痛心疾首。通過對歷史事件和人物的追問,他表達了對賢明政治的向往和對黑暗現實的批判。詩中流露出的愛國情懷和責任感,讓人深受感動。
《天問》也讓我意識到,思考和追問的重要性。在生活中,我們常常滿足于表面的答案,很少深入思考問題的本質。屈原的《天問》提醒我們,要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不斷追問,不斷探索。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更好地認識世界,理解人生。這篇偉大的作品,將永遠激勵著我們在求知的道路上不斷前行。
天問讀后感 9
《天問》像一座古老而神秘的寶庫,蘊藏著屈原對宇宙、自然、歷史、人生的無盡思索。閱讀這部作品,仿佛是在與一位跨越時空的智者對話,在他的問題中,我看到了古人對世界的好奇與探索,也感受到了他們的智慧與情懷。
屈原在詩中對宇宙的起源、天地的形成等問題進行了大膽的猜測和追問。這些問題,即便在現代科學高度發達的今天,依然是極具挑戰性的課題。屈原的'思考,雖然缺乏科學依據,但卻展現了人類對宇宙奧秘的永恒好奇,以及對未知世界的勇敢探索。
而在對歷史和現實的審視中,屈原的情感真摯而濃烈。他回顧歷史上的興衰成敗,追問其中的原因,實則是在為楚國的未來尋找出路。他對賢君明主的贊頌,對昏君佞臣的批判,都源于他對國家的深深熱愛和對理想政治的執著追求。這種愛國情懷,令人動容。
《天問》給予我的,不僅僅是文學上的享受,更是思想上的啟迪。它讓我明白,在生活中,我們應該保持一顆好奇心,勇于質疑,敢于探索。同時,它也讓我感受到了古人的智慧和情懷,激勵著我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斷追求真理,努力實現自己的價值。
【天問讀后感】相關文章:
面試最后一問該問什么問題?03-12
問朋友早安的句子01-11
《水問》讀后感06-20
面試常問哪些問題08-01
有關面試常問的問題01-24
無問西東的經典感人臺詞08-23
百問百答讀后感09-27
百問百答讀后感05-17
讀《學與問》有感02-28
一問一讀后感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