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門宴》讀后感750字
一次鴻門宴,就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
它拉開了四年楚漢之爭的序幕,也為日后劉邦以弱勝強開創漢業、項羽兵敗烏江自刎身亡埋下了伏筆。
太史公的筆下,一個個鮮明的人物形象躍然紙上。
曹無傷和項伯的“雙向高密”,使劉邦意識到了自己處境的危急。他也有面對強敵的驚懼與慌亂,卻依舊能虛心地向足智多謀的謀士張良請教“為之奈何”;在宴上,他懂得借助樊噲等手下的力量助自己脫離險境。這些都可見劉邦的善于用人。劉邦更善于分析時局,隨機應變,他能低聲下氣地拉攏項伯,也能以花言巧語把“欲王關中”的野心撇得干干凈凈,打消了項羽的殺機。這是劉邦作為未來帝王能屈能伸的`風度,是他最終能奪得天下的關鍵原因。
反觀劉邦的勁敵項羽,他的確曾是一位戰無不勝的勇將,可他空有上將之才,未有帝王之謀。他任人唯親,卻將智謀不輸張良的謀士范增的計策置之一旁;他自大輕敵,剛愎自用,白白放過了劉邦,錯失了除去勁敵的良機;他對于政治麻木不仁,隨口就說出了敵營內應,在劉邦逃走,張良奉璧后,他也僅僅只是“受璧,置之坐上”,絲毫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這種種性格缺陷,也說明了項羽日后的失敗,并非“天要亡我”的偶然,而是自身因素導致的必然。
讀罷《鴻門宴》,除了驚嘆于太史公細膩形象的描寫,現在的我們還應當學到些什么呢?我認為,首先,我們應當學習劉邦的隨機應變,在遇到困難時,與其驚慌失措,不如冷靜下來仔細想想如何解決困難;同時,也要學會團結身邊的伙伴,互相幫助,借助他人的力量度過難關。其次,項羽的自大輕敵和剛愎自用,是我們應當摒棄的,有時候,越是我們看不上的細微的漏洞,就越能給予我們沉重的打擊,這一道理,在學習和生活中都是十分適用的,因此,無論發現多么細小的漏洞或“敵人”,我們都不能輕視,而應當及時將其“消滅”。我們在生活中也應當善于聽取周圍的人的意見和建議,一意孤行、固執己見終究只會導致失敗。
一篇《鴻門宴》,就是一部令人受益匪淺的經典。
【《鴻門宴》讀后感750字】相關文章:
鴻門宴觀后感04-07
《鴻門宴》讀書筆記15篇03-24
鴻門宴讀書筆記(15篇)03-28
鴻門宴教學設計(精選15篇)06-11
《鴻門宴》觀后感(精選25篇)03-21
《鴻門宴》高一語文教學設計03-03
《匆匆》讀后感05-09
邊城讀后感05-09
童年讀后感05-09
簡愛讀后感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