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梳理課堂》讀后感
俗話說細節決定成敗,讀完竇桂梅老師的《梳理課堂》,深深感悟細節的價值。從某種程度來說,注重細節是教育教學成功的關鍵,細節關乎學生思維的發展、知識的掌握、習慣的培養、素質的提高。因此,注重并且提高處理教學細節的能力,是今后努力的方向。
注重細節,要體現在方法上。馬卡連柯在談教育的時候曾經說過“具體具體再具體,細節細節再細節。”在語文中的作文教學,尤其如此,我們機械地強調寫出好文章,就應多讀、多寫。但對讀什么、怎么讀?寫什么、怎么寫?這些細節問題并未作出科學指導,讓學生的讀書流于形式,效果不明顯。竇桂梅老師認為,教師應在讀書的細節問題上給學生作出明確的指導。比如,讓學生漫無目的的讀,就不如由教師分類指定一定的書目去讀,并且要和孩子們一起讀;只粗略的讀一遍,就不如讀完以后再寫出讀書筆記的印象更深一些,讀后感也不是一讀即寫,而是要有感才發。讀書的起始階段要從“輕松”、“隨意”開始,從“趣味”開始、“愉悅”開始,久而久之,便能帶領孩子們駛向廣闊而深邃的心靈海洋。還比如,既然布置了預習作業,就要有行之有效的檢測方法,使之達到一定的效果,而不是流于形式。想想自己,多次布置學生課前朗讀課文三到五遍,像這樣“讀”的作業,我并沒有好好檢查,當發現學生沒有讀流利時,也沒有采取相應的措施及時指導。像這樣的“細節”,實在不應忽視。我們要讓學生明白每一個環節要做什么,該怎么做,教師該授的要講到位,該落實的要抓到位。再比如,同樣是體現母愛的文章,《媽媽的賬單》、《學會看病》、《秋天的懷念》等,文章體現的母愛是有區別的的,講述時我們自己是否進行深刻思考呢?《媽媽的賬單》是一種無私無價、不求回報的愛,《學會看病》是一種“放手”、“培養獨立能力”的愛,《秋天的懷念》是深沉而不張揚的母愛。面對不同的母愛,我們怎能簡單地用“神圣”、“偉大”等詞語一概而論?誠然母愛偉大,可也還是有各自的特點的。因此,要仔細琢磨方法,吃透“劇本”,研透“劇情”,就像竇桂梅老師強調的`:“教師自己首先要靜心,要鉆進去,深下去,積蓄內力,然后才有可能激情飽滿地引領孩子親近課文。”
注重細節,要實踐在課堂中。教育就是一堆細節,教學細節往往能體現出一位教師的教學理念和教學習慣。竇桂梅老師說“教師每天上課的內容是完全不同的,來不及修改,是一次性的快照,永遠定格在自己的教育生涯中,也將永遠定格在學生的成長歷史圖景中。”是啊,也許是教師平時不經意的話語,一個動作,或許會給學生帶來深遠的影響。我們要注意課堂上的用語,比如,要學生“告訴我”,很明顯地把學生置于被動的地位上,讓老師成了一個孤獨裁判,不如說“你說說”,或者“誰來告訴大家”,不同的問法,也許會有不同的效果。我自己的體驗,感覺每一次上公開課的內容給學生留下的印象要深刻些,因為精心設計流程,仔細推敲過渡語,扎實做好課件等等,就連學生的預習也要充分許多。試想,如果我每一節課都這樣注重細節,把它當成一種習慣,相信學生的學習效果會有質的飛躍。所以竇桂梅老師說:“教育無小事,這應該成為每位教師對教育的認識,成為我們自覺思考、反思的著眼點,更應該成為我們平常教學的自覺行為。”過去,我們多少次感嘆學生不會傾聽,老是想著要自己發言,當老師叫別的同學發言的時候,該學生就會唉聲嘆氣,嘟嘟囔囔,至于其他學生說什么他們并不在乎。造成這種現象,其實老師也有責任,我們忽視了一些細節,我們自己是否給學生樹立過傾聽表率?很多時候,我們是不是急于把學生的回答引向自己預設的答案?和學生說話時,有沒有真心微笑?有沒有注視對方的眼睛?有沒有觀察他們的內心變化?這些細節我們是否真正在乎過,我們該認真思考了。
注重細節,要延伸到課堂外。生活有多廣闊,語文就有多廣闊。不僅要在課堂上學習,還要在生活中學習。語文教學還要注重個體差異,加強溝通,幫助學生從“聽眾”到“參與者”,積極調動學生思維,優化作業設計,引導學生學會觀察生活、感受生活和創造生活。將每一次作業設計都視為學生成長的生長點,視為學生課外的一種生活過程和方式,才能使學生在提高中體驗快樂。
感動于竇老師認真的態度,折服于她深厚的知識,欣賞她對“細節”的執著。總之,教育教學要重視細節,只有從思想上重視,從方法上改進,從具體中實踐,把細節放大,把課堂上活,用細節成就課堂,就會成為我們的一種自覺。與其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就讓我們從注重細節開始努力。
【《梳理課堂》讀后感】相關文章:
中考語文紅樓夢的考點梳理08-18
高考政治三大題型知識點梳理05-15
2017考研復試前梳理7方面“資源”03-30
課堂評優總結01-22
考研管理類聯考數學考題對應考點梳理12-09
考研政治高頻考點梳理之壟斷資本論11-12
平和心態梳理知識沖刺中考的國旗下演講12-11
打造高效課堂心得05-01
高效課堂口號04-19
2018考研政治高頻考點梳理之勞動價值論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