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全市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發展現狀
(一)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基本情況
據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信息調查統計,到2008年1月為止,全市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共有183個,專業合作社15個,會員50人以上的78個,成員50以上的僅78個,注冊登記的156個,占85.2%,未注冊登記的有27個,入會成員23476戶,帶動農戶92151戶,資產總額2661萬元,發展主要分布在種植、養殖、加工、銷售四個領域多個產業。其中,盤縣滑石鄉核桃協會、盤縣響水鎮魯楚蔬菜協會、水城縣發耳果蔬專業協會、六枝特區巖腳鎮養雞協會、六枝特區郎岱鎮養豬協會、六盤水市鐘山區農牧產品聯合會六家為省級試點。
(二)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運行模式
目前全市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呈現多元化的發展特點,在組織形式上主要有專業技術人員領辦和農民自己辦兩種;從發展類型上:技術服務型占4.37%,生產銷售兼營型占53%,單純生產型占39.34%,單純銷售型占1.64%,加工型占1.09%;從發育程度、產權關系、組織行為、生產經營等方面有以下幾種類型:一是龍頭帶動型。依托龍頭企業建立協會,采取“公司+協會+基地+農戶”為主要運作形式,在穩定龍頭企業與農戶之間的產銷關系,協調龍頭企業與農戶之間的利益分配關系上發揮了重要作用。二是流通服務型。主要是依托市場,由協會根據市場的需求,有計劃地安排和發展生產,基本做到以銷定產,避免了生產經營的盲目性,較好地實現了小生產與大市場的有效銜接。三是生產經營型。主要是政府圍繞資源優勢和特色產業開發組織建立的協會。四是示范帶動型。主要采取“協會+能人+農戶”的組織形式,圍繞發展當地特色產業,以協會為平臺負責向農戶提供市場信息、產品銷售、技術指導等服務。五是村委指導型。一般由村級領導任會長,技術培訓、質量管理、對外銷售等環節都由村級組織負責,農戶一般只負責生產。六是經濟實體型。主要是由一部分加工營銷大戶、種植能手等經濟能人,按照“自愿、民主、互利、平等”的原則組建協會,協會與農戶簽訂產銷合同,統一收購農產品集中銷售。七是產業帶動型。“產業+協會+農戶”為主要運作形式。以某一農產品或加工產品為主,成立農村專業經濟協會,通過制訂章程,明確會員的責、權、利,把分散農戶連結在一起,促進了支柱產業的形成,增加了農民收入。
(三)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運行現狀
從總的發展方向來看,我市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雖然數量不多,規模較小,但組建方式靈活多樣,區域特色初步顯現,覆蓋范圍不斷擴大,服務領域日益廣泛,為擴大產業基地規模、帶動農民增收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很好地解決了家庭經營與市場經濟的銜接問題,有效地解決了政府“統”不了、部門“包”不了、單家獨戶“干”不了的難題。一是加快了市場流通,提高了農民的市場化組織程度和闖市場的能力。二是降低了農產品生產和交易成本,增加了農民收入。三是促進了產業結構調整。四是促進了農業產業化經營的深入發展。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通過各種服務,把生產、加工、銷售各個環節聯為一體,把龍頭企業和農戶這兩個經營主體結合起來,加快了農業產業化發展步伐。五是提高了農民素質和農業的科技水平。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通過成員的示范引導、會員帶、明白人教等形式,把農戶看得見、摸得著、學得會的先進農業科技傳到廣大農戶,提高了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推動了農業科技的普及。
二、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一)認識不到位,合作基礎薄弱。從主觀上講,一些部門和領導對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積極作用缺乏足夠的認識,特別是部分鄉、鎮領導對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性質、地位、作用和潛力缺乏足夠的了解,認為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是農民群眾自發組織起來的民間組織,屬于擴大了的“個體戶”,沒有從怎樣才能依靠專業合作經濟組織來聯系群眾、組織群眾,建立農業商品基地和創建農村支柱產業的高度去支持、去幫助。同時,相當多的農戶不懂什么是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對發展這種組織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知之甚少。
(二)制度不健全,管理不規范。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沒有來自國家、政府層面的法律支持,缺乏統一的管理和指導,相當一部分處于分散,自由發展的狀態。許多合作組織內部的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不規范,有的協會沒有登記注冊,有的登記沒有章程,有的有章程但制定很不規范,缺乏內部約束和激勵機制。
(三)成員素質較低,發展后勁不足。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帶頭人大多文化素質、農技素質不高,適應市場經濟的素質和能力不強,懂技術會管理、市場開拓能力強的復合型人才更是缺乏。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內部成員文化素質偏低,基本上只有中小學文化程度,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也是極少數,整體素質很難適應現代農業的生產需要和要求。
(四)管理機制滯后,扶持力度不夠。首先,對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管理工作存在著多頭管理和指導不力的現象。其次,各級政府雖制定了一些優惠政策,在資金和信貸方面也給予了一定的扶持,但數額有限,力度不夠,難以為農村合作經濟組織的生產經營活動提供系統的服務支持。
三、發展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對策和建議
(一)進一步深化對發展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認識
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廣大農民群眾為提高組織化組織程度,共同組建的一種“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受益”的新型經濟合作組織。發展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事關農業產業化經營、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事關“三農”問題解決,事關新農村建設和城鄉統籌戰略的實施,要切實增強責任感和緊迫感,把這項工作擺到重要日程,放在心上,抓在手上,落實到行動上;要把發展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作為做好“三農”工作、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抓手,采取切實有效措施,加大工作協調指導力度。
(二)進一步加強協調指導
建議市政府進一步明確縣以上各級農業行政主管部門的發展協調指導職責,并成立由市政府領導牽頭,相關部門領導參加的市發展農村合作經濟協調領導小組,辦公室仍設在市農業局,明確具體目標任務,加強對農村合作經濟發展協調工作的指導。各級農業行政主管部門,承擔統一管理和指導的職能。要因地制宜地制定好發展規劃,抓好試點示范,搞好分類指導。要進一步完善工作機制,及時為專業合作組織的成立、登記、運行等提供輔導和咨詢服務。要深入實際,總結經驗,發現問題,研究對策,為黨委、政府提出決策建議。要進一步加強對農村專業經濟合作組織規范管理,完善合作經濟組織的內部運作機制、利益分配機制和積累發展機制。縣鄉兩級農經機構應盡快建立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監管服務制度,建立完整的專業合作組織檔案,時刻掌握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發展動態,加強指導和服務。鄉鎮黨委政府要把引導扶持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作為結構調整、發展農村經濟、增加農民收入的一項重要工作來抓。
(三)加大財政扶持和政策支持力度
1、加大財政扶持力度。一是政府應設立農村專業合作組織專項發展項目資金。在財政支農資金和農業產業化專項資金中安排一定比例,為創辦各種農村專業合作組織提供必要的啟動資金;二是每年安排一定數額的財政資金作為貸款貼息,以低息貸款扶持農村專業合作組織;三是在各種綜合性和專項投資、撥款、貸款、基金項目中,應列入支持合作組織的相關項目;四是政府涉農項目的申報可以適當地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傾斜;五是實行對新辦的農村專業經濟合作組織給予補助,為農服務的大宗固定資產投入貼息,對從事一定經營活動、確有還貸能力的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給予擔保。
2、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一是稅收減免。要按照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出臺了關于農民專業合作社4項稅收優惠政策的要求,對農民專業合作社向本社成員銷售農膜、種子、種苗、化肥、農藥、農機,免征增值稅;對農民專業合作社與本社成員簽訂的農業產品和農業生產資料合同,免征印花稅。要積極研究國家有關稅收優惠政策,在國家稅收優惠政策原則下,借鑒外地的經驗和做法,加大支持力度。二是信貸優惠政策。加大農村金融網點建設力度,改變全市農村金融網點布局不足的現狀。信用社在信貸資金安排上要向農村專業合作組織傾斜,積極幫助農村合作經濟組織解決發展中資金困難問題。要支持鼓勵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組建民間擔保公司,開展信貸擔保業務,開展互助性融資擔保。三是提供便捷服務。工商部門要完善登記制度,簡化登記程序,進一步降低登記門檻,放寬注冊資金標準,減免登記費、驗資費和工商管理費等;對辦理農村專業合作組織的企業實行優先受理、優先核名、優先登記、優先提供咨詢服務,在登記注冊上提供工商法律幫助,指導專業合作組織完善相關登記手續。交通部門要為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開設“綠色通道”;農發、質監、科技等部門要為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在綠色無公害農產品的標準化生產上提供優質服務;國土、發改、金融等部門各施其職,積極配合,認真執行發展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優惠政策,大力支持,形成支持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發展的良好氛圍。四是實行項目傾斜。國家投資的退耕還林、品種改良、畜牧、扶貧、產業化、基本農田建設、改土改水建設等項目,重點向有優勢的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生產基地集中;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及其成員的生產性基礎設施建設、技術設備引進應納入農業綜合開發、扶貧整村推進、農業產業化項目總盤子給予統籌安排。五是完善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進一步完善以鄉鎮農業服務為重點的農業服務體系建設,加快農村“信息入鄉”網絡建設,推進市、縣(區)、鄉聯網;進一步加快農村市場體系建設,建立農業質量監測體系和和農業標準體系,建成一批農產品批發市場,大力發展流通中介組織,加快農產品加工、存儲、保鮮和運輸體系建設,為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發展創造條件。
(四)進一步加大宣傳、教育、培訓工作力度
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要從提高農民認識和合作能力入手。農業部門要有針對性地制定培訓計劃,加大對農村專業經濟合作組織管理人才的業務培訓工作,努力通過高等院校、職業技術學院及職能部門開展各種形式的培訓,培養一批能夠適應市場經濟發展需要,把握專業經濟合作組織基本理論和具體操作方法的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經營管理人才。當前,重點要抓好現有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理事會人員、監事會人員、骨干人員的培訓,在基層干部和農民中間造就一批熟悉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基本知識的骨干。
(五)正確處理發展中的幾個問題
1、堅持“四個原則”。一是“民辦、民管、民受益”的原則。充分體現成員對組織內部事務的知情權、參與權、決策權和監督權。二是主體多元化、形式多樣化的發展原則。走主體多元化、形式多樣化的發展道路,不能搞一刀切。三是發展與培育特色主導產業相結合的原則。發展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要以產品為紐帶,體現地方特色。要緊緊依托和發揮當地的比較優勢,以優勢特色主導產業為導向,從農民合作要求和市場需求出發積極組建體現主導產業特色的專業合作組織。四是從實際出發,積極穩妥的原則。要結合本地農村發展的實際和要求,采取循序漸進的方法,不能急于求成。
2、處理好“四個關系”。一是發展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與堅持家庭承包經營的關系。土地家庭承包經營是黨在農村的基本政策,發展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必須建立在穩定家庭承包經營的基礎之上,決不能侵害農戶的經營自主權,決不能形成對農戶經營自主權的剝奪。二是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與村集體組織的關系。三是政府推動與群眾自愿的關系。發展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需要政府的引導推動和必要扶持,但必須堅持群眾自愿的原則,不能搞包辦代替,更不能強迫命令。四是發展與規范的關系。
3、把握 “四個趨勢”。一是合作領域縱深化趨勢。促進合作由生產領域向加工、流通領域拓展,通過加工、流通企業的帶動實現產品增值、農業增效、農民增收。二是合作方式緊密化趨勢。辦好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關鍵在于組織成員之間結成利益共同體,要通過完善規章制度,明確各自權利和義務,規范各自的行為,正確處理農村專業經濟合作組織與農戶的利益分配關系。三是合作組織實體化趨勢。農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在搞好自我服務、滿足自我需求以外,必須增強經濟實力,擴大經營范圍,提高經營效率和競爭力,增強對農民的吸引力。四是外向型發展趨勢。要加強外向型跨區域合作的聯合引導,促進合作經濟組織從本土型向外向型轉變,提高合作經濟組織的外向度,進而提高合作經濟組織的輻射水平和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