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保護楠溪江母親河,加快楠溪江生態建設已成為我縣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一大亮點。日前,縣政協調研組先后赴巽宅、碧蓮、大若巖、渠口、巖頭、楓林、巖坦等鎮鄉及縣機關建設、環保、農業、林業、水利等部門,就楠溪江生態建設情況進行了調研。調研組聽取了鎮鄉及機關部門的情況介紹,并實地到楠溪江兩岸部分村莊對垃圾處理、污水排放、畜禽養殖及居民住宅等情況進行考察。調研組充分肯定各級政府實施“生態立縣”和“文化楠溪江”戰略,在楠溪江生態建設中所取得的成績和經驗,同時針對所面臨的問題提出了意見和建議。
近年來,我縣各級黨委、政府堅持以發展為目標,改革為動力,把“生態立縣”和“文化楠溪江”作為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戰略任務來實施,在楠溪江生態建設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呈現出以下幾個特點:
一、領導重視,不斷加大工作力度
自縣委、縣政府提出“生態立縣”和“文化楠溪江”戰略決策,加強楠溪江生態建設以來,各級黨委、政府十分重視這項工作。縣政府投入巨資,在搬遷、關閉楠溪江中上游污染企業基礎上,采取了許多措施保護和建設楠溪江生態。目前全縣森林覆蓋率達69.7%,楠溪江的水質保持在國家ⅱ類水標準。針對楠溪江中、上游村民的生活和農業生產垃圾已成為楠溪江新的污染源,縣政府及縣規劃建設局在督促各建制鎮搞好現有鎮所在地環衛清掃工作基礎上,在巖坦鎮和渠口鄉開展了垃圾清理試點工作。試點結束后,除各建制鎮所在地已實行垃圾統一清掃外,楠溪江沿岸所有的村和旅游景點村的垃圾將都實行有專人負責清掃,有固定的垃圾堆放轉運點。沿岸各鄉鎮都有一個垃圾中心轉運場,有一個離民居較遠的上規模的垃圾填埋場和垃圾場污水處理池。目前這項工作正在進行。沿溪各鎮垃圾清掃處理及垃圾填埋場和垃圾場污水處理池等基礎設施建設進展情況詳見附表。一些鎮鄉黨委、政府非常重視生態環境建設。大若巖鎮從1998年開始創建生態示范鎮。該鎮在生態效益農業、生態林業、生態旅游業及環境污染治理等方面下大力氣,拆除露天糞坑230座,建成生態公廁7座,綠化面積3000多平方米。2002年12月 4日該鎮已通過市政府檢查驗收,成為我縣第一個市級生態示范鎮。巖頭鎮黨委、政府把創建文明旅游鎮作為全鎮工作的重中之重來抓。他們針對鎮區和景區環境臟、亂、差以及群眾文明意識落后等薄弱環節,開展集中整治和教育活動,也收到了明顯的效果。巽宅、碧蓮、巖坦等鎮委、政府也加強了這方面的工作。
二、部門配合,共同建設生態楠溪江
為了加強楠溪江生態建設,縣機關各部門也都結合本部門職能做出努力。縣委宣傳部和永嘉報社聯合開展了“愛我母親河”大型采訪活動。報社同志遍走楠溪江采寫稿件,向廣大讀者全面介紹了楠溪江秀麗的自然風光和底蘊深厚的古村落文化;同時,也直面了當前楠溪江旅游發展的現狀,評擊了有關部門和有關鄉鎮在這方面工作中存在的問題。這種采訪活動既激發了人們對楠溪江的熱愛,也使人們在這種實實在在生態環保教育中,進一步認識生態和發展的辯證關系,增強生態意識,推進生態建設。
縣規劃建設部門在重視做好景區規劃和33個古村落建設保護規劃的同時,積極督促楠溪江沿岸各鎮鄉村實施垃圾清掃和處理的方案。目前,該局已確定一名主要領導負責試點鎮鄉垃圾清掃處理工作,并幫助有關鎮鄉做好垃圾場和垃圾場污水處理池等基礎設施建設。
縣農業局已完成全縣農村污染面源調查,并正在加強農業執法管理,嚴禁使用高毒高殘留農藥,提倡增施有機肥,減少化肥用量,指導和推廣生產無公害農產品。現全縣已獲得國家綠色食品2個,浙江綠色農產品7個,省級無公害農產品基地5個,市放心農產品基地33個。
林業局努力在綠化、美化楠溪江上做文章。2001年已在全縣界定104萬畝公益林保護區,2002年已實施封育96萬畝。同時,以龍灣潭森林公園為基礎,規劃發展5大林業景區,建立一個約10萬畝面積的國家級森林公園。此外,為進一步美化楠溪江,該局將依靠鎮鄉黨委、政府組織村民開發楠溪江沿岸十大景觀林基地。
縣水利局結合防洪抗災,實施小流域治理和采砂石管理,并從保護楠溪江生態出發,嚴格水電站的審批把關。對那些要求把電站建在楠溪江溪流上,將導致楠溪江形成較長距離斷水段,對沿岸村莊生態帶來嚴重影響,群眾呼聲強烈的,該局決定決不給予審批。
縣能源辦為解決生活污水對楠溪江水體的污染,近年來已推廣建造凈化沼氣池公廁40處,計2080立方米;同時,推廣太陽能熱水器1000多戶,計2000多平方米。
三、村民環保意識增強,主動參與生態建設
近年來,村民環保意識普遍增強。陳飛,這是我縣一位普通農民。2002年,他手提環保菜籃,身披環保標語走四方的身影見諸全國各大媒體。他先是坐車到省內宣傳,爾后坐飛機赴京城宣講。一路開銷,全系自費。天上、地下、長城腳下;場內、場外、會場內外。這份熱心、這份癡情,轟動全社會。人民日報海外版、中國青年報、農民日報等首都大報都競相報道。
界坑鄉界坑村位于小楠溪源頭,該村商店繁多,村民環保意識淡薄,大部分村民都習慣于將垃圾甚至糞便倒入楠溪江中。為了保護楠溪江,村兩委將環保列入村居民約,實行嚴格的獎懲辦法,把環境保護作為村里的一項長期工作來抓。該村兩委召開會議決定:一是加大環保宣傳力度,使每位村民自覺保護環境。二是確定專人負責清掃全村主要路道。三是嚴禁村民將垃圾糞便倒入河中,違者重罰,最高罰款500元。
潘坑鄉佳溪村位于大楠溪上游,有著豐富的旅游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但環境的臟、亂、差使來該村的游客心情大受影響。為此,該村黨員干部從實際出發,積極做好村中古宅的規劃保護和修建工作,完善村內基礎設施建設,增設綠化點,購置了一些垃圾筒,劃分了6個衛生片區,并教育、糾正村民亂倒、亂丟垃圾的不良習慣,培養村民環境衛生意識。
巖坦鎮村村都從實際出發制定了環境衛生村規民約。一些村規定,對往楠溪江亂倒垃圾者罰款50-100元。實施村規民約后,各村環境衛生均有明顯改善。現村民放養毛豬沒有了,露天糞坑少了,鎮村還定期組織人員到楠溪江岸邊灘林清理垃圾。
四、雖然各地在實施“生態立縣”和“文化楠溪江”戰略,加強楠溪江生態建設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也存在著不少困難和問題。
1、觀念陳舊,邋遢陋習,是欠發達地區生態建設中遇到的通病
生態產業、生態環境是經濟與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經濟發展是生態建設的基礎;同時,生態能“生錢”,環境可致富。楠溪江是“秀絕江南第一溪”。她,如同“養在深閨人未識”的少女。像許多名人說的那樣,楠溪江令人陶醉,主要是因為她的秀潔純凈。在工業經濟迅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明顯提高的今天,楠溪江已成為世所罕見的一方凈土。因此,我們必需要象愛護眼睛一樣愛護這一寶貴資源。如果在某種情況下,一經污染,一經破壞,往往是萬劫不復。政府也已采取了各種措施。但楠溪江中上游是我縣欠發達地區,經濟發展相對較慢。大多數村民尚處于溫飽消費為主的階段,他們對生態建設觀念比較陳舊,不愛清潔、不愛衛生的邋遢陋習還普遍存在。農村里人居環境臟亂差現象隨處可見。一些村民習慣于放著養豬,豬糞遍地。一些人雖然生活富裕了,建了新樓房,但屋里現代化,屋外臟亂差。個別人新屋里裝上抽水馬桶,但未經凈化處理的糞便直接排入楠溪江。一些古村落,雖令學者專家傾倒,但仍存在豬圈糞坑朝路開,雞屎污水滿地灑的現象。亂扔垃圾,隨地吐痰、污泥濁水亂倒更是常見。許多沿楠溪江的村,將垃圾隨意傾倒并露天堆放于楠溪江邊,待汛期到來時由洪水一沖了之的作法,則是村民祖輩留下來數千年的傳統習慣。因此,每當洪水過后,楠溪江兩岸的灘林里,幾乎每棵樹上都會附著一小堆從上游沖下的塑料袋,有的還掛在枝頭隨風飄揚。村民環保意識薄弱導致環境污染的現象在楠溪江兩岸普遍發生。在碧蓮鎮某村,我們的一位同志看到幾個居住在溪邊的村民向溪里扔垃圾,忙上去阻止。村民卻說:“我不把這些扔到溪里,難道放在家里?反正洪水一來就會被沖走的,不會污染環境。”類似這樣的情況在楠溪江兩岸的村莊常有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