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全面掌握石塘村的經濟社會發展現狀,真實了解群眾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新期盼、新要求,幫助村上理清發展思路,確定發展項目,按照《靈臺縣開展“聯村聯戶、為民富民”行動實施方案》精神和開展“六個一”活動的要求,我們組成專項調研組,先后利用6天時間,深入百里鄉石塘村,圍繞了解村級發展和群眾生活現狀,影響和制約農村經濟發展的主要問題,如何破解貧困村發展難題,幫助群眾增收致富這一主題,通過查閱資料、召開座談會、走訪群眾、實地查看、和群眾算賬對比、與村干部面對面交流等方式,對石塘村經濟社會發展現狀進行了深入細致的調查了解,廣泛征求了鄉村社干部和群眾的意見建議,誠心誠意的聽取了村干部、群眾對今后一個時期經濟社會發展的愿望要求,在綜合分析的基礎上形成了如下調研報告。
一、基本現狀
石塘村位于靈臺縣城西部,百里鄉東部,距縣城14公里,距百里鄉街道8公里,靈新公路穿境而過,交通較為便利,區位優勢和自然條件在百里鄉相對較好。全村轄6社212戶773口人(其中男420人、女353人),中共黨員47人(其中女黨員11人)。近年來,該村先后實施了扶貧開發整村推進項目、創建千頭肉牛科技養殖示范村、科普示范村和農村環境整治示范點建設,加強了村級班子建設和基礎設施建設,較大的改善了群眾生產生活條件,有效增加了農民收入。但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要求相比,仍然存在一些制約村級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和農民增收致富的瓶頸因素,主要表現在產業結構單一、基礎設施建設滯后、群眾發展能力不強、發展資金不足,技術缺乏、門路不寬。
二、現狀分析
1.從生產條件看,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比較落后,機械化程度不高,造成了農業投入成本大,效益低。全村耕地總面積3162.5畝,其中川地 1084畝,占34.3%,山地 2078.5畝,占65.7%,人均占有耕地4.1畝。川地以種植玉米為主,每畝平均收入800元左右,山地以種植小麥和飼草為主,每畝平均收入400元左右,每畝投入(主要包括化肥、農藥、籽種、機械費用等)至少要300元,除過國家惠農補貼每畝50多元外,農民每畝仍需投入250元左右,實際種玉米每畝純收入只有500多元,種小麥150元左右,普遍存在投入大、收益小的現象。全村2078.5 畝山地中,坡度在25度以上的630畝,占30.3%,主要靠人畜耕作的占50%左右。該村人均占有耕地面積雖然相對較多,但以山地居多,自然條件比較差,基礎設施建設落后,農業機械化利用率不高,絕大多數依靠人畜耕作,勞動強度大,效益低。全村共有 6條生產道路,總長9公里,全為土路,大溝灣—西山生產道路全長5公里,路寬2米,坡度較大,加之路面水毀嚴重,農業機械無法上山耕作,農作物收種只能靠人背畜馱,勞動強度大,生產成本高。同時,山地普遍肥力不足,地力差,沒有抵御干旱的條件,靠天吃飯的現象非常突出,如果遇到天旱、病蟲害等自然災害,就會造成減產甚至絕收,不利于穩定糧食產業發展,對農民持續增收影響很大。
2.從勞動者素質看,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勞動技能缺乏,造成了農村經濟落后。從年齡結構看,全村773口人中,17-60歲的541人,殘疾的21人,患重病的6人,有勞動能力的514人,占全村總人口的66.5%;從文化程度看,全村上大學的5人,占0.6%,高中文化程度7人,占0.9%,初中文化程度137人,占17.7%,小學及以下文化程度的624人,占80.8%。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勞動力的比重高達92.2%。近年來,絕大多數青壯年勞動力外出打工,留守的婦女、老人成了勞動的主體,他們年老體弱,發展經濟的意識不強,接受新的科學技術的能力不足,習慣于傳統農作,客觀存在現有勞動力無法滿足耕作現狀,隨之對產業結構調整認識不足,在該種什么、種什么好、如何種上,思路不明,循規蹈矩,依舊選擇種植傳統農作物,如小麥、玉米、高粱等。從技能素養看,由于文化素質不高,缺乏致富技術和致富信息,多數外出務工者也主要從事建筑業和餐飲業,靠重體力勞動為主,收入一般。在調研中,群眾對這方面的意見比較集中,反映他們沒有一技之長,外出打工時一些技術要求高、掙錢多的行業他們進不去,只能選擇重體力勞動行業,收入普遍較低。
3.從生活條件看,自然條件惡劣,居住條件簡陋,造成了一些群眾精神狀態差,發展信心不足。一是居住條件簡陋。212個農戶中,居住小康屋的8戶,占3.8%,居住窯洞的28戶,占13.2%,其他農戶居住的大多為磚木或土木結構的房子。二是群眾吃水困難。全村自來水主管道雖然已全部接通,但由于主管道通過村內一處橋梁,管道埋藏較淺,每年11月到來年3月管道封凍,自來水無法通過,造成吃水困難。還有一部分農戶由于自己要承擔自來水入戶的材料費,所以寧愿選擇吃河水和井水,不愿意引自來水入戶,全村引自來水入戶的僅有48戶,占22.6%,吃深井水的137戶,占64.7%,吃河水的27戶,占12.7%;164戶群眾靠人挑吃水,每天必須花費1個多小時用來挑水,造成全村人畜飲水困難。橋溝、西山、坷佬三社的深水井,設施簡陋,水量不足;大溝灣社29戶群眾吃水更是困難,每天要到1公里外的山溝挑水,水量極小,遇干旱就無法取水,只能依靠河水。三是文化基礎設施落后。全村只有1個農家書屋,藏書2000多冊,管理難度大,群眾借而不還,加之村民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閱讀的積極性也不高。除此之外,村上也沒有公共文化娛樂活動場所和健身器材,群眾的文化生活相當單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