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我縣食品工業經過不斷的發展和積累,生產能力不斷增強、產品結構不斷優化、骨干企業較快成長,釀酒業、香菇加工、柑橘加工、糧油加工、特色食品加工等行業具備了一定的經濟規模,構成了我縣食品工業的主體。但是,如何進一步優化我縣食品工業結構,擴大產業規模,提高經濟效益,推動我縣食品工業向精深加工和特色化、產業化、集群化方向發展,促進了全縣食品行業持續、快速、健康發展,還是一個值得深思的課題。
一、全縣食品工業發展的現狀
截止2009年底,我縣共有縣屬規模內食品加工企業6家,分別為宜昌森源食用菌有限公司(香菇加工)、楚園春酒業有限公司(釀酒)、天露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大米加工)、縣鑫鑫油脂工業公司(食用油加工)、縣野風食品有限公司(特色食品加工),全年完成工業總產值38602萬元,與2007年7400萬元相比增長422%;實現工業增加值14684萬元,較2007年增長567%;完成銷售收入36779萬元,較2007年增長349%;實現利稅3079萬元,較2007年增長348%。總體上看,我縣整個食品工業發展勢頭良好,產銷形勢兩旺,但總體規模較小,占整個工業經濟的比例較低。
二、食品工業發展中的主要問題
1、產業規模總體較小。我縣的食品工業只是初步形成了一定的群體規模,缺乏大型的、具有較強輻射帶動作用的產業龍頭企業,相當一部分的企業生產環境差、規模小、抵御市場風險的能力不強,在市場整合中缺乏競爭優勢。
2、對接機制尚未完善。上游原材料生產分散,標準化程度較低,使食品加工企業的發展規模受到影響;食品加工企業與農戶之間利益聯結機制不完善,食品工業的發展缺乏穩定可靠的原料保障。
3、項目融資困難較大。我縣食品加工企業多屬中小型企業,由于受生產經營規模、風險承受能力、信貸抵押能力和信用水平的影響,銀行貸款“門檻高、要求嚴、手續繁”,企業資本運作很難搞活,制約著食品企業持續向前發展,企業在項目建設中融資難度較大。進而影響了項目建設進度。
4、產品技術含量較低。由于我縣多數食品加工企業生產規模小,新產品自主研發能力弱,生產工藝和技術裝備水平相對落后,對資源綜合利用和深加工的總體能力不足,造成生產成本偏高,企業經濟效益差。
三、加快發展食品工業的目標和思路
(一)食品工業2010年目標
2010年,全縣食品工業總產值達到45000萬元,同比增長16%以上,工業增加值達到17000萬元,同比增長16%以上,利稅總額3600萬元。力爭培育年銷售收入10000萬元以上企業2家,超5000萬元的企業3家。
(二)食品工業發展思路
1、依托資源優勢,發展特色食品。圍繞我縣質好、量大的大米、柑橘等優勢資源和以沖菜、豆腐乳、醬菜、蚱廣椒、綠豆餅為主的地方特色小吃抓招商引資、促二次創業、上工業項目;確實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不斷提高資源附加值;做強做大地方特色小吃,不斷提高特色產品品質、形成規模化生產,努力把小產品建設為大產業。
2、加強融資支持,保障項目建設。積極協調各商業銀行和縣擔保公司加大對宜昌森源食用菌有限公司6000噸食(藥)用菌系列產品加工基地改擴建項目、野風食品有限公司1億瓶特色食品二期工程的融資支持,最大限度保障在建食品加工項目的資金供應,確保項目早竣工投產,發揮經濟效益。
3、培育龍頭企業,發揮帶動作用。加大對楚園春酒業有限公司、宜昌森源食用菌有限公司等龍頭企業的支持力度,在財稅、融資等政策上采取向龍頭企業傾斜的政策,推動生產要素向優勢企業聚集,促進龍頭企業快速發展,同時充分發揮龍頭企業以點帶面的拉動作用,積極發展與之配套的包裝、運輸等產業。
4、加強農企合作,保障原料供應。引導、支持、鼓勵農民大力發展種、養殖業,加快建設優質大米、柑橘等種植基地和養殖基地,同時建立健全“企業+協會+農戶”的長效合作機制和企業、農戶間的利益分配機制,全面保障食品加工企業的原材料供應,努力形成企業與農戶共贏的局面。
5、提高安全意識,保障食品安全。開展食品安全宣傳活動,營造食品安全和諧氛圍;加強對食品生產加工環節的監管,實行嚴格的食品質量安全市場準入制度;抓好對流通環節的食品安全監管,把好市場主體的準入和退出關;抓好消費環節的食品安全管理,全面實施食品衛生監督量化分級管理制度;開展食品安全信用體系建設試點工作,積極探索建立長效監管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