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緊緊圍繞“黨員干部受教育、科學發展上水平、人民群眾得實惠”的總要求,把學習實踐活動與促進民生改善緊密結合,把民生問題作為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的重點抓實抓好。不斷完善“保民生”的各項舉措,力求在改善民生上謀求新發展,切實讓人民群眾共享發展成果,得到更多實惠。
一、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是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
科學發展觀是以人為本,那就是關注民生,從觀念上和根本上轉變過來,為人民服務,為人民利益著想,讓農民真正的得到實惠。三農問題:農村改革,是推動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主要力量,也就是農民在現代化建設中作出巨大貢獻。從農業合作社到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農民從饑餓到溫飽,在到小康水平,這是和黨的政策分不開的,農民土地承包30年不改變,這就讓農民看到了希望。但是,怎樣才能促進農民增收了,減小城鄉貧富差距,這又是一個巨大的問題。免除農業稅,讓八億農民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利益,在一個就是免除九年義務的學雜費,讓農民的孩子上得起學。現在,農民種地給補貼,有種糧補貼和土地補貼兩種,一畝地由20**年的20元上升到20**年的40元,種糧補貼是一個季度發一次,根據每戶家庭土地畝數的多少發放,是從信用聯社直接發到農民手上。
二、農村體制不健全,導致會引發糧食危機。
農村的大量青壯年到城市務工,土地沒有人種,導致大量田地荒蕪,家里只剩下老人和孩子,這就會導致供求發展不平衡,在城市掙錢來養家戶口,土地不種,就會引起糧食的需求量增加,農村的糧食供求不夠,必然促進物價上漲。還有就是怎樣繁榮農村文化?農民的溫飽問題解決了,生活水平提高了,那就消費水平也相應的提高,對各種需求也提出了相應的要求。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也要協調發展,也就是農民的生活和安全得到了保障,那就需要提高人際關系和尊重的需要,這些需要如果得不到滿足,就會影響農民的精神,導致低生產率、對生產不滿及情緒低落。我們必須意識到,要開展有組織的體育比賽和集體聚會等農民喜歡的活動,并且遵從集體行為規范。才能繁榮農村文化,根據農民的需求,激發起農民參與的熱情。
三、大力發展農村教育,全面提升農民素質。
教育對于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作用已成共識,教育對于提升人力資本水平提高接受教育者收入,促進正常的社會分層與社會流動,緩解社會不公,乃至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與社會的全面進步,均具有重要作用。教育是每個社會成員得以發展與向上流動的必然前提,在農村教育與城市教育間存在巨大差距的狀況下,以及由于教育代際傳遞效應的存在,教育不但沒有發揮縮小社會不平等的重要作用,反而因為其自身的不平等而成為進一步加劇城鄉不平等的動力機制。縮小城鄉差距與解決“三農”問題必須以努力發展農村教育提高農村居民人力資本水平為必要前提。為促進農村教育發展,國家必須切實深化教育體制改革,真正加大對農村教育投入,大幅度降低教育收費,確保發展農村教育的資金與政策落到實處。不僅要大力促進農村義務教育的發展,而且也要對農民子女的中級教育與高等教育采取相關措施予以支持,大力提高農民教育投資的能力與積極性,既要切實提高農村居民的人力水平,也使更多的農民子女通過教育獲得向上層社會流動發展的途徑。必須加快教育制度改革,提高教師的執教水平,加大財政投入,把每一位公民的納入到教育的行列中來,感受終身教育,全面提升公民的道德素質,只有教育事業發展了,其他方面也才能與之協調發展。
四、大力發展公共事業,農村的基礎設施和社會保障體系不健全。
村公共事業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加速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增加農村有效供給,讓更多公共服務惠及農民,是縮小城鄉差距的有效措施。針對農村社會事業發展和公共服務薄弱環節,十七屆三中全會將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作為農村改革發展的根本要求,對農村公共事業作出全面部署。強調要加快發展農村公共事業,促進農村社會全面進步。一是的經濟實力顯著增加,同時生產力水平總體上還不高,自主創新能力不強;二是我國的經濟體制初步建立,經濟發展不平衡;三是民主法制不完善,要增加社會活力,加強民主法制建設。
總之,科學發展觀就是要總攬全局,科學籌劃,協調發展,兼顧各方。我們要用發展的,變化的,全面的眼光來看待科學發展觀和深入實踐科學發展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