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產業是合肥市農業主導產業和種植業中最具競爭力的優勢產業之一,是農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進一步加快蔬菜產業發展,有助于保障市場有效供給,提高人民群眾生活質量,有助于促進農業持續增效和農民穩定增收,對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動作用。
一、我市蔬菜產業發展現狀
近年來,我市各級政府和農業主管部門堅持把蔬菜產業作為促進城鄉協調發展的重要基礎產業來抓,著力推進蔬菜產業基地規模化、栽培設施化、生產標準化、品種特色化、產品綠色化、服務社會化、經營產業化的集約發展,取得了積極成效。初步構建了布局合理、結構優化、有效供給、功能多樣、優質高效的現代蔬菜發展新格局。蔬菜產業已成為全市高效農業中發展最活躍、效益最明顯的主導優勢產業之一和農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徑,成為了城鄉一體發展的重要產業載體之一和全市政治穩定、經濟繁榮的重要物質基礎。
(一)生產規模持續擴大,產量產值穩步增長。2007年,全市蔬菜瓜果播種面積、蔬菜總產量、總產值分別達91.6萬畝、126萬噸和20億元,比2006年的83.3萬畝、107萬噸、16億元增長10%、17.8%、25%;蔬菜產值占農業總產值14.5%,蔬菜產業與糧食產業、畜牧業一起構成了全市農業經濟的三大支柱產業,呈現出快速健康發展勢頭。
(二)產業布局不斷優化,區域特色基地形成。經過多年來的統一規劃和發展,形成了肥東縣民族鄉的辣椒、撮鎮的香蔥、長臨河鎮的小蘿卜,長豐縣朱巷鎮和陶樓鄉的甘藍、羅塘鄉和左店鄉的馬鈴薯、吳山鎮的三瓜、北部地區的草莓,肥西縣上派鎮的瓠子、銘傳鄉的大蔥,包河區大圩鎮的淺水藕和茭白,廬陽區三十崗的早西瓜等一大批規模種植、配套齊全、優勢明顯,“一村一品”、“一鄉(鎮)一業”,多鄉(鎮)一業的特色區域蔬菜生產基地,其產品產量已占全市蔬菜總產量的30%以上。
(三)設施栽培快速發展,科技支撐作用明顯。穩產高產優質的標準化蔬菜生產基地不斷增加,蔬菜產業抗災減災能力進一步增強,到2007年底全市蔬菜設施栽培面積達11.6萬畝,其中大中棚面積8.5萬畝,比2002年增加2倍。科技進步加快,選育出葉類菜、茄果類、瓜類、豆類等新品種100多個,引進蔬菜新品種150多個,示范推廣優良新品種70多個。設施大棚、健康栽培、兩網-膜覆蓋、泥炭育苗、嫁接換根、頻振燈殺蟲、黃板誘蚜等無公害蔬菜生產關鍵技術得到大力推廣,蔬菜產業發展能力不斷增強。
(四)加工龍頭企業壯大,產業化經營進程加快。全市現有規模以上蔬菜加工企業26家。2007年,全市蔬菜加工量5.5萬噸,實現產值1.5億元;產品精深加工和外向度不斷提升,遠銷東南亞和部分歐美國家,出口創匯877萬美元。兩家較大規模的蔬菜專業批發市場拉動產銷流通明顯,交易量達85萬噸,交易額19億元,其中周谷堆批發市場蔬菜日交易量2000噸,年交易額超過15億元。蔬菜產業組織化程度進一步提高,各類蔬菜專業合作組織、專業協會達到175個,帶動6.5萬農戶從事蔬菜產業化經營,促進了農民增收和農村勞動力轉移。
(五)產品質量安全明顯提高,品牌化建設取得新突破。蔬菜產品質量安全檢測體系建設步伐加快,監管能力和水平逐年提升。優質、安全、生態的蔬菜生產大幅提高,到2007年底,全市通過省級認證的無公害產品標準化生產示范瓜菜基地32個,無公害瓜菜產品認證數47個,綠色食品12個,有機食品6 個,無公害蔬菜基地面積達35萬畝,占常年性蔬菜面積的76%。“徽之皇”醬菜、“豐綠源”草莓、“大圩”蔬菜、“三十崗”西瓜等一批全國和地方著名品牌,在國內外知名度和影響力不斷擴大。
(六)政府引導作用顯現,多元投入機制初步建立。2003年以來,市縣兩級不斷加大蔬菜產業發展政策扶持力度,財政投入逐年增加,至2007年市本級財政投入到累計達到4300萬元。財政扶持資金引導和放大作用明顯,吸引了社會資金投資蔬菜產業開發,其中設施栽培中的民間資本投資已達75%以上,初步建立了政府引導,業主投入,社會參與,信貸支持的蔬菜生產投入機制。
我市蔬菜產業發展雖然取得了積極成效,但與當前合肥城鄉一體統籌發展及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的新形勢、新任務相比,還存在一些問題:一是規模化發展速度偏緩,集約化經營程度偏低;二是主導產品不明顯,產品品種多樣性、季節供給均衡性與市場需求尚存差距,蔬菜產業結構仍需大力調整;三是塊狀產業帶優勢不突出,設施栽培面積小,抵御自然和市場風險能力不強;四是龍頭企業偏少且帶動力不強,加工能力弱,加工層次低,競爭力強的產品品牌不多;五是產業組織化程度不高,產業鏈服務體系不健全,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少;六是產業規劃滯后于我市城市化、工業化發展進程,規劃引導產業集聚的效應尚未充分發揮。
二、加快我市現代蔬菜產業發展的措施建議
加快現代蔬菜產業發展,是保障城市生活必需品有效供給中帶有全局性的大事,是構建我市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前我市城市化和工業化進程加速推進,蔬菜產業正處于新一輪發展的重要時期,必須抓住機遇,乘勢而上,實現我市蔬菜產業發展的大提升。
(一)確立發展目標,推動蔬菜產業跨越式發展
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發展現代農業、促進城鄉統籌為總攬,圍繞我市農業發展的戰略調整和發展定位,發揮資源優勢,突出地方特色,統籌規劃,合理布局;堅持立足大平衡、面向大市場、推進大生產、打造大品牌、促進大流通、實現大提升的產業發展思路;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保障供給、助農增收為目標;以優化產業結構,提高蔬菜生產能力和競爭力,壯大蔬菜產業為主線;以科技進步為支撐,加強核心基地建設,提高產品質量為重點;實現基地規模化,產品優質化,加工龍頭化,經營產業化,營銷網絡化,服務社會化,將蔬菜產業打造為深化農業結構調整、發揮區域比較優勢、保障市場供應、增加農民收入、促進城鄉一體發展的優勢特色產業和農業支柱產業,初步建成“區域布局合理、產業優勢突出、生態環境優良、科技應用領先、服務體系健全、市場機制完善”具有合肥特色的現代蔬菜產業,逐步成為全省現代蔬菜業的新品種、新技術、新裝備、新模式、新機制示范基地,優質安全蔬菜產品生產基地,農村勞動力轉移和城市居民創業基地;現代蔬菜技術、信息和人才高地;蔬菜產品加工和流通中心等“三個基地三個高地兩個中心”。
到2012年,全市建成蔬菜播種面積120萬畝,蔬菜總產量達到160萬噸,商品率達到70%;初級產品銷售收入達到30億元,蔬菜加工能力突破10萬噸,加工業產值突破5億元,新增創匯能力2000萬美元;生產環節吸納農村勞動力25萬人就業,服務、加工、流通等環節提供城鄉就業機會8萬個。基本建成產業支撐服務網絡和技術體系,爭取申報批準15~20個綠色蔬菜品牌,5~10個有機蔬菜品牌。蔬菜基地的年生產水平領先全省,位居中部地區前列,全市人均蔬菜占有量超過全國平均水平;實現均衡市場供應、增加農民收入和擴大加工增值的三大目標。
(二)創新發展理念,打造蔬菜產業發展新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