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社會調查報告范文集錦六篇
在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報告十分的重要,不同的報告內容同樣也是不同的。我敢肯定,大部分人都對寫報告很是頭疼的,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社會調查報告6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社會調查報告 篇1
大力發展農村社會事業,推進公共服務向農村傾斜,補足這條經濟社會發展“短腿”中的“短腿”,對促進城鄉統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經過調研,現就建立和完善農村社會事業發展基層體制機制報告如下。
一、全區教育、衛生、文化事業發展現狀
(一)基本情況
全區現有各級各類學校234所,其中電大1所、中職學校2所、中學18所、九年一貫制學校6所、小學185所、幼兒園3所、特殊教育學校1所、民辦教育學校(園)18所;有在校學生106854人,其中公辦教育104515人、民辦教育2339人;有正式在編教職工5033名。
全區有區級醫療衛生單位6個、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3個、鄉鎮衛生院27個、村衛生室158個、衛生點17個;現有醫療衛生人員1350人,其中鄉鎮衛生人員561人;另聘有鄉村醫生364人。
全區各街道、鎮、鄉都設有文化衛生服務中心,屬全額撥款事業單位,共有125人,其中文化專干60人。
(二)主要成績
新區建立以來,全區教育系統著力完成了四大歷史性任務:基本償清核定的“普九”欠債,消除了16956平方米d級危房,完善落實農村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基本解決代課教師問題。九年義務教育普及率達到100%,初中畢業生升入高中階段教育比例達到85.17%。建成國家級重點中職學校1所、市級重點中學2所。高考各項指標連續七年位居渝東南榜首,其中高考上線率達85%,比重慶市平均上線率高27.1個百分點,錄取率達78.5%,比重慶市平均錄取率高9個百分點。探索形成的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一機三用”模式成為全國先進。
農村衛生工作運行管理機制不斷完善,政府在農村衛生工作中的主導作用明顯加強,農村衛生事業的公益性得到了較好體現。與比較,全區鄉鎮衛生院門診人次、住院人次、業務收入和職工工資分別增長33.98%、303.8%、214.5%和228.94%,藥品收入占醫藥收入的比例從76.22%下降到了58%。與比較,參合農民人均年門診次數從0.83次上升到2.98次,生病住院率從2.1%上升到了6.7%,醫療服務需求大大提高。有效控制醫療服務成本,使農民的醫藥費用負擔減輕,與比較,我區鄉鎮衛生院門診次均處方費用從21.30元降到了17.45元,次均住院費用從518元降到了481.44元;村衛生室門診次均處方費用為11.35元。與比較,免疫規劃接種率從85%上升到96.33%、住院分娩率從49%上升到86.17%、孕產婦死亡率從132/10萬降至49.63/10萬、嬰兒死亡率從25‰降至9.93‰。經過7年的努力,我區農村衛生改革與發展的“經驗”在全市推廣,新農合工作被國家衛生部、發改委等八部委表彰為全國新農合先進區縣。
文化設施建設有所進步,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保護,城鄉群眾文化生活較為豐富多彩。民族文化宮已建成投入使用,完成了濯水等18個鎮鄉綜合文化站建設,完成了城區支中心和兩河等5個鎮鄉基層服務網點建設。打造了鄉村文化節和武陵文化廣場等群眾文化品牌。加強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普查、申報和保護工作,成功申報《南溪號子》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示名錄,同時,《中塘向氏武術》、《后壩山歌》入選市級保護項目。組織編寫了《南溪號子》民歌集等地方文化教材。全區民族文化建設獲國家級獎項10余項,市級獎項40多項,一批文藝新作在中央電視臺和國家級刊物播出、發表。精心組織實施了送書、送戲、送電影到農村、學校、工地的工作,一定程度上豐富了廣大群眾的文化生活,促進了城鄉文化交流。
(三)存在的主要問題
1.在教育、衛生、文化發展上存在三大困難。
一是投入嚴重不足!皒x”期間,全區教育預計總共需投入建設資金44500萬元,其中新一輪城區中小學校布局調整工程13800萬元、農村中小學標準化建設工程8500萬元、職業教育基地建設16000萬元、教育信息化工程3700萬元、農村教師安居工程1500萬元、其他建設項目1000萬元。區本級財政將安排2億元,區教委爭資1.5億元,尚有1億元資金缺口。據統計,,我區人均衛生事業費只有27.58元,處全市中下水平,與先進區縣差距更大。
農村衛生補助政策尚未完全落實,投入嚴重不足,鄉鎮衛生院和村衛生室長期以來只能靠醫療服務收入(主要是藥品收入)生存,鄉鎮衛生院控制服務成本與支出增長的矛盾越來越尖銳,醫務人員收入呈下降趨勢,尤其是“工改”后醫務人員增資部分未落實,影響醫務人員工作積極性,農村衛生改革與發展的成果難以鞏固;政府對村衛生室的投入不足問題尤為突出,村衛生室建設長期沒有專項經費,對鄉村醫生的經費補助與鄉村醫生承擔的公共衛生職責極不適應。全區 力爭在明年內完成所有鄉鎮文化站建設,但現有資金(每鄉鎮20萬元)只能解決文化站辦公、活動用房及配備部分設備設施,如何保障后續資金投入,充分發揮文化站功能作用,為基層人民群眾提供更好的文化服務,還存在較大困難。
二是基礎設施設備差。我區現有學生10.7萬人,而學校占地總面積僅為147.9萬平方米,生均占地與國家標準相差較大,學校教學用房極度緊張,形成了大量的“大班額”,小學約占34%,初中約占56%。教學配套設施建設滯后,常規電教、實驗教學、圖書、音體美衛勞科技等儀器設備配置較差,村小更為突出,嚴重影響了教育教學質量。通過近幾年加大農村衛生基礎設施建設,一定程度改善了農村居民就醫條件,但由于歷史原因和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我區農村衛生基礎仍然薄弱,主要表現為偏遠、貧困人口對衛生服務的利用能力較差,可及性較弱,調查結果顯示,我區住戶到達最近醫療點的距離在1公里以內的僅占28.67%,離最近醫療點的距離在5公里及以上的比例達15.17%,到最近醫療點的時間在30分鐘及以上的比例高達52.17%。
三是農村教師、衛生人員、文化工作者的業務素質有待提高。首先是現有教師結構性矛盾突出。全區35周歲以下教師僅占教師總數的46.81%,大多數教師的第一學歷是中師,很多教師都是參加工作后再修完第二、第三學歷,教師中中文、政史等專業過剩,數學、英語、物理等專業緊缺,教學中存在跨專業教學的現象。其次是農村衛生技術人員嚴重缺乏。
城區聚集了60%以上的衛生技術人員,僅服務20%左右的人口,鄉鎮只有40%的衛生技術人員,卻服務80%的人口,同時鄉鎮衛生人員學歷普遍較低,還有相當比例的人員不具備執業資格,但又占著編制,新的大中專畢業生進不來。村醫素質更低,部分行政村因找不到合格的村醫而無法設置村衛生室。再次是文化站工作人員嚴重錯位,街道鎮鄉所設的文化衛生服務中心是一個從事多種工作的機構,造成了對文化工作的削弱,文化專干不專的現象較為普遍。同時由于近幾年機構改革中人員變化大,在現有的60名文化專干中,僅有8人受過1次以上的專業培訓,絕大多數人員從事文化工作時間較短,未受過專業培訓,業務素質普遍較低。
2.在農村教育運行中存在三大問題。
一是中小學布局不合理。建區以來,我區按照“小學就近入學、初中相對集中和優化配置教育資源”的原則,將原來的31所初級中學調整為19所,50所鎮、鄉中心校調整為34所,274所村、完小調整為157所,整體提高了教育教學質量和辦學效益。但是,隨著學齡人口不斷變化和城鎮化建設的深入推進,舉家外遷的農村人口逐年遞增,部分農村學校生源不足,個別村小一個班2—3年僅招幾名學生,教學成本太高,農村中小學布局結構極不適應未來教育發展的需要。
二是寄宿制學校建設起點低。由于我區系以前“普九”的區,“十五”期間國家二期“義教”工程沒有給我區安排專項資金,農村中小學寄宿制條件沒有得到改善,多數寄宿制學校都是把學校功能用房改作學生宿舍、食堂,其生均面積低于國家規定標準,F有學生生活服務用房遠遠不能滿足學生生活需求,嚴重制約寄宿制學校的發展。
三是留守兒童管理難。據不完全統計,我區現有留守兒童1萬余名,其中雙親長年外出的4000余名,絕大部分農村中小學只負責對學生上學期間的管理,而在放學后和節假日就無人管理和照顧,加之校園外部環境復雜,部分學生出現了“5+2=0”現象。
3.在文化站管理上體制不順,缺乏活力。
現行的管理模式中,人、財、物、事都由鄉鎮直接管理,文廣局雖然對文化站具有業務指導職能,但力度有限,心有余而力不足。不能統籌調配人員,不能形成人員合理流動機制,沒有生機和活力。
二、建議意見
針對上述情況,我們提出如下建議:
(一)進一步明確政府職責,合理布局農村中小學,加快寄宿制學校建設
認真貫徹執行《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完善農村義務教育管理體制的通知》,各街道辦事處、鎮、鄉人民政府要切實負責組織適齡兒童入學,嚴格控制義務教育階段學生輟學;維護學校的治安和正常教學秩序,治理校園周邊環境,改善農村中小學辦學條件,切實保障農村義務教育快速健康持續發展。
為了減少結構性浪費,提高規模辦學水平,對農村中小學布局應適度調整,加快寄宿制學校建設步伐。對初中學生年招生規模不足100人的九年一貫制學校,取消其初中部,將其初中學生及教師一同并入就近中學;對學生總規模在500人以下的初級中學,從今年秋季開始停止招生,將其招生范圍劃歸相應中學,有效整合初中教育資源;對部分生源較差的村小予以撤銷。同時加大對中心校、完小的寄宿制學校建設力度,制定相應政策,鼓勵農村小學生住讀和留守兒童托管。
(二)合理分配教學資源,確保均衡發展
我們要吸取以往的教訓,F在出現的“大班額”、昂貴的擇校費等問題,都是我們辦的那些重點中小學所造成,教學資源都向這些重點中小學傾斜,不講究合理布局,各學校平衡發展,導致生源都擁入重點中小學,跨地區讀重點中學。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門要吸取這個教訓,今后一定要盡可能地合理布局學校,合理分配教學資源,促進各學校的平衡發展。
(三)加大對社會事業的投入,完善投入機制并用好這些投入
教育上1億元的資金缺口,需要加大投入。財政要對農村衛生組織形成補償機制,由政府承擔農村衛生組織為農村居民提供基本衛生服務的人力成本和物耗成本。鄉鎮衛生院的房屋建設、設備配置、人員經費,應該由區財政全額預算解決。村衛生室的房屋建設、設備配置,原則上也應以財政投入為主。鄉村醫生的勞務經費和社會保險經費,建議由區財政按不低于村“三職”干部的標準給予補助。
在完善農村衛生補償機制的同時,建立健全工作績效考核評價機制,讓農村衛生組織在公益性、福利性主導下健康發展,既要堅決糾正農村衛生組織在利益驅動下盲目追求經濟效益的做法,也要著力提高經濟收益。在加大投入的同時,也要用好這些投入。要引入民營機制發展我區社會事業,鼓勵民營參與,我區民營醫院沒有國家大規模投入,卻不斷發展壯大,其運作機制和體制值得我們很好借鑒。
(四)改革和完善農村醫療衛生體制
要推進鄉村兩級衛生組織一體化管理,強化鄉鎮衛生院管理村衛生室的責任。明確鄉鎮衛生院和村衛生室的職責,把村衛生室作為鄉鎮衛生院功能在村級的延伸,實現鄉鎮衛生院對村衛生室人、財、物統一管理,實行鄉村醫生工資制、養老保險制以及鄉鎮衛生院對村衛生室的統一核算,理順村衛生室、鄉鎮衛生院的關系。明確村衛生室產權由鄉鎮衛生院所有,優化鄉村醫生隊伍年齡和知識結構,鄉村醫生納入鄉鎮衛生院統一管理,但不占用鄉鎮衛生院人員編制。加大對農村衛生人員的培訓,提高現有衛生人員素質。暢通醫療衛生單位的進人渠道,突破現行人事政策,允許醫療衛生人員在衛生系統內部合理、有序流動。引進民營醫院的用人機制,對緊缺人才和研究生以上學歷人員,要制定確有吸引力的優惠政策,真正做到“引得進”和“留得住”。
(五)改革鄉鎮文化站管理體制,加快鄉鎮文化站陣地建設,創新農村文化活動方式,豐富農村文化活動內容
實行“條管為主,條塊結合”的管理模式,將鄉鎮文化站的工作人員歸口區文廣新局主管,各街道辦事處、鎮鄉人民政府協管,以確保文化干部專職專責。制定長期規劃,利用請進來,走出去的方式對文化專干進行培訓,建設一支高素質的基層文化干部隊伍。
要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基層文化建設的指導意見》中“確保文化事業費的增長不低于當年財政收入的增長幅度”的要求,保證對基層文化事業的投入。充分利用市委市政府支持鄉鎮文化站發展的契機,采取新建、購買、置換等多種方式力爭在明年內完成全區所有街道、鎮、鄉的文化站建設。
要推進農村文化活動方式的創新。繼續發展特色文化之鄉和民族民間文化生態保護區,繼承和發展民族民間傳統特色藝術。努力搞好農村電影放映工作,鼓勵發展庭院文化。持續開展送文化下鄉活動,深入基層為群眾送戲、送書、送電影、送文化科技知識,舉辦科普知識講座、開展群眾樂于參加的文體活動,豐富農村文化生活。
社會調查報告 篇2
院系名稱:政治系 年級:XX級 姓名:某某
實踐內容:對農村基礎教育的調查
實踐單位:李官幼兒園、李官小學、侯鎮三中
實踐時間: xx年1月10日 至 xx年1月12日 共 3天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關系到國家的社會發展與未來,基礎教育作為整個教育工作的基礎,對學生的成才與國家后續人才的儲備至關重要。農村的基礎教育關系到農村人才的成長以及我國城市化進程等重要領域。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蓬勃開展之際,農村基礎教育作為新農村建設的一個重要方面,顯得尤為重要。近年來,壽光市的學前教育模式在全省得到推廣,壽光市的基礎教育有了長足的發展,其中僅幼兒園的數量增加了十幾個。為了解我國東部地區農村基礎教育的現狀,更好的促進本地區農村基礎教育的發展,我對家庭所在地的幾所中小學,也是我的母校進行了深入的調查研究,具體情況如下:
一、調查目的
1、掌握三所學校部分學生家長、教師對農村基礎教育工作的認識和看法。
2、了解農村基礎教育在發展過程中的成功經驗,以及存在的不足與問題。
二、調查對象
調查對象:三所學校的部分學生家長、教師、學生。
三、調查方式
本次調查采取的是隨機問卷調查與訪談法相結合的方式,以訪談的形式為主。發放問卷是在三所學校放學之際,隨機選擇在學校門口等學生放假回家的的家長當場發卷填寫,并當場收回的形式。共發出問卷30份,收回27份,回收率達90%。其中有效問卷24份,有效率為80%。并與部分老師和同學進行了訪談。
四、調查時間:XX年1月10日—XX年1月12日
五、調查內容:
主要調查了學生家長、教師對基礎教育工作的看法、認識和對基礎教育存在的問題,以及對農村基礎教育未來發展方向的認識和建議等方面。
六、調查結果
就本次調查結果說明如下:
有87.5%的家長較少地關注農村基礎教育,或者基本不關注,這與農村人們的工作繁重有關。農民在農忙時節的工作量大,一般無暇顧及其他事情。這項數字表明,農村基礎教育在農村中的關注度嚴重不足。農村的學生家長對農村的基礎教育了解并不多,對農村基礎教育工作的開展情況知之甚少,這也與其家庭負擔、繁重的工作有緊密的聯系。
在家長與學生的溝通、交流方面,學生家長做的也不盡如人意。很多家長平時在學生回家之后與學生的交流時間比較少,或者是基本沒有與學生進行交流,這一部分的家長大多數是將孩子送到爺爺奶奶家中進行看護。一方面,家長對孩子缺少交流的時間會造成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對父母的認識了解不足,甚至會對父母形成偏見,這對學生的健全人格的養成起著不良作用,對孩子的成長也很不利;另一方面,家長將孩子送到爺爺奶奶手中看護,也可能加重了老人們的生活負擔,在農村社會養老保障體系尚未健全之際,這樣做可能會引發諸多問題。就學生家長與學生談的最多的話題來看,有的家長愿意與學生談在學校中發生的事情,可以看出,這一部分家長傾向于了解學校的內部情況,以及學生在學校中的表現情況;而有的家長更傾向于對學生教育為人處事,分析看,這一部分家長更愿意在學生性格的完善和道德的形成上多下功夫。
在家長們比較關心的學校收費問題上,雖然大多數家長對當前的農村義務教育階段的學雜費國家規定免除表示叫好,但也有20.8%的家長認為學校巧立名目變相收取各種費用。這項數據表明,教育部門等在農村基礎教育階段總體上還能使人民滿意,但也反映出政府、社會各界等對基礎教育的資金投入,尤其是農村的投入仍不夠。在教育投入中,教育部門的投入重點仍在城市,而對農村基礎教育的投入雖然數目還可以,但在整個教育系統中占的比重卻偏小。而且,隨著社會形勢的發展,農村基礎教育對資金的要求也會越來越高。因此,教育、財政等有關部門需要加強對農村基礎教育投入的重視,加大對農村基礎教育的投入,并提高農村教師的工資水平和福利待遇。
在目前農村基礎教育存在問題以及安全問題上,83.3%的學生家長認為,隨著學生年級的增高,父母缺乏相關方面的教育知識是目前農村教育中存在的最主要問題。究其原因,結合農村地區的實際情況不難得出,由于農村人們多為體力勞動,勞動繁重,加之文化程度偏低,人們一般無暇去學習相關的教育知識,拿不出時間來購買、閱讀相關的教育書籍資料。針對此,父母要提高對基礎教育的認識,增加相關方面的教育知識,做好學生的家庭教育工作,為學生從小就營造一個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圍,確保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為此,學校應該定期召開家長會,對家長們進行宣傳教育,并發放家庭教育知識小冊子,以增加家長們的教育知識。針對全國關注的學校安全問題,調查顯示,75%的家長對孩子所在學校的安全工作比較放心,可以看出本地區農村基礎教育安全工作做的比較到位。
在學校的內部管理與教學方面上,87.5%的家長希望學校的硬件條件要達到相應的要求,91.7%的家長希望孩子能夠就讀于升學率高的學校。這反映出經濟社會的發展,也推動著家長們思想觀念的提高,家長已經不能滿足于普通簡單的教育模式,而是越來越傾向于教育質量高的學校。同時,家長們對農村基礎教育階段的教師素質也有了較高的要求,有50%的家長認為有較高的專業技能,能教給學生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知識是教師最重要的基本素質。這也是當前社會發展、激烈競爭在教育上的表現。而與此同時,有87.5%的家長認為,學生在學校應該努力提高學習成績,考取理想學校,而在為人處世和綜合能力方面上的要求不高,這方映出農村學生家長對教育存在認識偏頗,重學習而忽視其他方面的提高。
在農村基礎教育未來發展的上,95.8%的家長希望將農村基礎教育與城市基礎教育放在一個平衡的位置上。而在農村基礎教育的資金支持來源上,家長們也普遍認為應將政府的投入放在第一位,并且希望能夠獲得企業、社會等各層面的支持,希望教育部門在師資力量方面實現均衡分配。
在與學校教師訪談中,教師們普遍反映基礎教育的工作任務重、工資水平低,部分教師年齡偏大等存在的主要問題,經調查,教師的工資平均僅為1700元,相比較之下低于其他工作的工資,部分教師工資一直提高不上去。隨著素質教育的實施,希望教育部門正在逐步減輕教學任務,切實關注教師的地位,提高教師福利待遇,并選拔、聘用年輕的、學歷較高的教師到農村任教,為農村基礎教育注入新的活力。
七、調查體會
總體上來看,農村基礎教育在農村中的受關注度不高,家長們對基礎教育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并且缺乏相應的家庭教育知識與能力,政府部門對農村基礎教育的投入相對不足,農村基礎教育存在著諸多問題。為此,提出幾點看法:
(一)切實提高農村人們對農村基礎教育的認識與關注度,增強人們對基礎教育的重視程度,增加家長與學生的溝通與交流。一方面,學校應廣做宣傳教育,通過定期召開家長會,分發家庭教育知識小冊子等靈活多樣的形式對家長們進行宣傳教育,以增加家長們的家庭教育知識。另一方面,健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減少家庭在基礎教育中的開支,從而增強家庭對基礎教育的關注度與認識。
(二)加大農村基礎教育投入。將教育經費向農村基礎教育傾斜。建立基礎教育資助制度,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給予資助,發展殘疾兒童康復教育。鼓勵企業、事業單位等社會各方力量對農村基礎教育進行捐助投入。
(三)完善法律法規,規范教育管理。加強對農村學校的安全監管,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和安全責任制度,形成全覆蓋的全市的教育安全防護體系。嚴厲查處違規辦學的公、私立學校,做好對各類學校的監督工作,切實保障農村適齡兒童的健康與生命安全。
(四)依法提高教師地位和待遇,切實維護其工資、社會保障等權益,特別要提高農村教師在教育系統中的地位,建立教師工資增長機制和保障制度,切實減輕農村教師的教學負擔,健全農村學校的福利保障制度。
社會調查報告 篇3
夏季,對以長江沿岸地區的人們來說,要時刻做好防汛準備,而對于山東大部分地區來說,則是做好防旱工作。山東省境內的寧陽縣,曾是一個美麗的農業縣,由于最近幾年的干旱。寧陽縣各城鎮的糧食產量停留在98年水平甚至還有些下降。
今年暑假走訪了最南的一個城鎮,發現干旱給他們帶來的危害著實不小,許多地方由于井水短乏,造成一些農業絕產。有一個沙莊村今年的受害情況就整個城鎮來說是中等的。那里的農田,干的崩崩的,用鋤,用鏟,都是十分困難的。人們從早到晚,不分晝夜。由于地下水短缺,從水井帶了流出的水量可以和茶碗里倒出的水相提并論,以往井里有水,不是太缺乏的時候,交易畝的大概用7,8個小時。用電大概有35良,可今年,澆一畝地14個小時還多。而電每小時大約4度。這種情況無疑是給人們雪上加霜,水流的地方,能有水澆地,多也罷少也罷,這還是比較樂觀的事,花錢多少不說。至少還有玉米吃。想那些無水之地的人們只能眼睜睜地看別人干。想象一下吧,天地間最大的悲哀莫過于此,游人曾夸張的說那些地方放一把火就可以讓整塊田著火?梢韵胂筇锢锏拿缍伎斐墒裁礃恿?
人們為了澆地,打了不知多少井/可是都沒有多少水。甚至是沒水。這樣的勞作,耗時又耗力,可回頭看對村里沒多少幫助,我采訪了一個打井隊隊長,究竟誰的情況了解一下,井水的多少一是:地下水的水位,二是:井的位置。若是能打在比較淺的地方,還有能打出水來,在目前這種水位越來越低的情況,競若能搭載泉眼上市最好的事了,可泉眼又能有幾個呢?而目前的打井還不能準確的找出它的位置。而人們只好望著新打的井感嘆了。
地下水水位下降的現象,早就不是什么隱蔽的問題了。只不過今年表現得尤為突出而已。以我家鄉來說,我們現在沒安上自來水,以往的用水是靠壓水機來滿足的,今年暑假期間竟然旱到壓水機都不行了,只有靠挑水來維持日常的用水情況,而造成這情況的原因是地下水下降太快,而地下水水位下降太快的原因,有時人們無節制的用水,以及人們無意見的對地下水的破壞。
不敢想象在未來的幾年里,、如果人們還沒意識到地下水的使用問題,將是什么樣的情況?
我們肆意的行為,熱鬧了大自然,這是大自然對我們敲響的警鐘,為了我們的生存,讓我們為保護地下水資源,保護大自然貢獻出我們的一份力吧!
社會調查報告 篇4
從內容性質分,調查報告有以下六種:
1、專題型調查報告。
專題型調查報告,就是側重某個問題進行較深入的調查后形成的報告,這類報告一般常常在標題上反映出來。它能及時揭露現實生活中的矛盾,反映群眾的意見和要求,研究急需解決的具體的實際問題,并根據調查的結果提出處理意見,或者對策,或是建議。
2、綜合型調查報告。
它是以綜合調查眾多的對象及其基本情況為內容、作全面系統的調查和反映的報告。具有全面、系統、深入和篇幅較長的特點。它與專題調查報告的主要區別點就在于它的綜合性上。它使讀者可以從報告中看到事物的相對完整的“鳥瞰圖。”
3、理論研究型調查報告。
這是以學術研究為目的而撰寫的報告,它以收集、分類、整理資料并提出問題、報告結論為特點,大多發表在學術刊物上,或載于學術著作中。
4、實際建議型調查報告。
這是由于實際工作需要而寫的調查報告,其主要內容是為預測、決策、制定政策、處理問題等進行調查所獲得的材料及有關的建議。
5、歷史情況型調查報告。
這是根據需要以歷史情況為對象進行調查而形成的調查報告。它可以供人們了解某一事物或問題的歷史資料和歷史真相。
6、現實情況型調查報告。
它是以正在發生、發展的一些現實生活為對象進行調查后所形成的調查報告。人們可以通過它了解和認識某些事物和問題的客觀現實情況,以作為其它認識活動的依據或參考。另外,有些調查報告可以是以上幾種類型的結合形式。
社會調查報告 篇5
一、調查的原因及目的
百年大計,以人為本。企業的發展說到底是人的發展。企業競爭歸根到底也是人才的競爭,這對于行政管理也是非常重要的。當代社會,面對日新月異的發展和進步,學習速度和培訓速度也是提升人才速度的重要參數。培訓則常常是提供信息、知識及相關技能的重要途徑,有時甚至是唯一途徑。員工培訓可以有效地幫助公司創造價值或贏得競爭優勢,重視員工培訓工作的公司會比他們的競爭對手表現出更好的經營業績,更有信心迎接競爭性挑戰。培訓不僅通過員工自覺性、積極性、創造性的提高而增加企業產出的效率和價值使企業受益,而且增強員工本人的素質和能力,使員工受益。故有人說,培訓是企業送給員工的最佳禮物。培訓是管理的前提、培訓是管理的手段。培訓不僅為管理創造了條件,其本身就是一種管理的手段,即培訓通過滿足員工高層次的精神文化需求來激發員工的干勁和熱情。企業同時應把培訓作為管理的機會和途徑,以及完成任務的方法和手段,圍繞企業的任務和目標來實施培訓,并通過培訓溝通上下級的聯系,掌握工作進展狀況,達成相互理解與支持,共同不斷提高工作績效。
為了充分了解公司員工思想現狀,了解公司對員工培訓要求和規劃,建了解統化、結構化的公司內部培訓體系。本人在xx制藥有限公司范圍內采取問卷的方式進行了一次培訓需求調研,共發出問卷36份,回收問卷35份,其中有效問卷34份,中層管理人員問卷4份,主管級及員工級30份,現簡要對問卷結果加以統計與分析。
二、調查時間、地點、方法
1、調查時間:20xx.08.
2、調查地點:xx制藥有限公司
3、調查方法:采取問卷式調查
三、調查內容及分析
xx制藥有限公司是一家以生產抗腫瘤藥物為主的制劑生產廠家,藥品的生產質量和管理直接關系到人民用藥的安全問題,對于加強職工的質量意識的顯得尤為重要,因此加強員工的培訓工作十分必要。
(一)公司發展理念與文化
1、企業發展方向較為明晰。根據調查資料顯示,約有95%左右的員工認為,自己對本公司的發展戰略表示了解或十分了解,這主要是與公司目前的業務重點和工作目標有關,但剩余的5%左右員工表示了困惑,這必然會造成實際工作缺乏目標,或者人力資源的較大浪費。
2、將近九成員工熟知企業的精神和價值取向。產品質量是企業的生命,()它直接關系到人民的用藥安全和身體健康。因而不斷進取,永臻完美的管理思想幾乎感染了公司的所有員工,可見企業文化對員工的敬業度和忠誠度起到了較大的凝聚作用。
3、企業在制度建立及文化建設方面仍需進一步加強。調查數據顯示,認可公司有一個非常健康文化的比例達到85%,而15%左右員工則認為一般,沒有員工對此表示反對。此外,僅有45%的.員工認為公司的制度體系非常完備,而認為不完備的人數達15%。
(二)組織結構與崗位設置
1、近九成員工對公司現行組織結構認同,并表示與部門業績息息相關。公司現有員工中,九成員工對現有機構設置表示贊同,認為現行設置方式在實際工作中發揮了積極作用。
2、現行職能職責、業務流程與實際工作銜接較好。依據調查結果,80%員工認為目前的崗位職能配置、工作業務流程有效,而認為其在實際中有指導性、參考性作用的僅占35%左右。
(三)人才管理與技能
1、在人才使用上,中高層管理者獲得了較高的支持率。部門負責人作為xx制藥有限公司的中堅力量,肩負著不斷創新、發展企業的重任,從統計數字發現,在工作任務分安排方面,80%左右的員工認為,中高層管理人員做到了用人所長,但仍有20%人員認為存在不公平現象。
2、部門內部溝通基本順暢,但部門間急需加強。多數員工普遍反映,在實際工作中,上級對其的工作支持力度較強,并就工作內容進行溝通,但從后續問題的調查顯示,部門內溝通并沒有達到預期要求;也有一部分員工反映,部門間的工作銜接并不十分理想,很多時候只是員工自己溝通和聯系,而部門負責人溝通比例也僅占55%。對于部門內部的員工間溝通,調查者則在三個方面表現較為均衡:自己協調、詢問同事、求助領導。
3、中級管理人員急需提升的方面。根據調查數據顯示,多數員工認為,在以后的工作中,中級管理人員需在以下幾個方面提升個人素質,依次為:責任心、上下級溝通、領導藝術、團隊文化、公平性、業務能力、思想意識、員工激勵、成就動機。而據中級管理人員的調查顯示,則依次為:責任心、上下級溝通、團隊文化、領導藝術、公平性、業務能力,思想意識、員工激勵、成就動機。
(四)團隊精神狀況和素質
1、除少數員工外,團隊士氣良好。在實際調研中,28%的員工認為我們團隊的精神非常高昂,60%認為我們團隊是一個充滿關愛、團結一致的集體,但12%的員工認為團隊現處在低迷的時期。針對團隊的特定成員進行調查時發現,約有35%員工反映某些員工沒有與整個團隊融合起來,表現出例外或特例的行為。
2、個人利益與個人績效沒有緊密結合。團隊是由個人構成的,個人業績是團隊業績的基礎,只有實現個人利益與個人績效息息相關,才能調動員工的積極性和責任感,而據相關數據顯示,xx制藥有限公司仍需要在此方面繼續努力。
3、團隊的素質能滿足工作要求,但總體提升緩慢。據統計資料顯示,60%員工認為公司團隊的素質與優秀企業相比,總體水平不差上下,25%認為略差,15%認為較差。在員工與團隊合作的信心方面,30%員工認為團隊正向有利方向發展,35%認為沒有變化,20%保持觀望狀態。在團隊素質的提升方面,40%員工非常認同我們的團隊正在進步,35%基本認同這一事實,20%表示沉默,5%表示不認同。
(五)員工個人專業知識與技能的發揮
員工專業技能的自我評價。員工普遍認為,在實際工作中自身的專業技能比較滿意,這一比例高達80%,僅有15%左右的員工認為自己的技能相當完備,與此同時,5%員工對自身知識與技能表示了不滿,希望在以后的工作中逐步提升。但在專業技能轉化方面,這一比例有所下降,75%員工認為自身的技能基本發揮,25%員工認為沒有完全發揮,可見專業素質在向業績轉化上并不十分理想,員工的潛能和能力有待于進一步開發。
四、今后的對策與建議
根據目前公司的培訓現狀,為了讓公司的培訓更有效,應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完善培訓體系:
1、強化員工責任心的培養。針對本公司的工作情況和工作特性,對員工加強質量意識的培養,使員工充分意識到缺乏責任心所造成的嚴重后果及給公司發展帶來的不良影響。從而保證生產有序地進行。
2、加強員工之間相互溝通。不定期的和公司員工進行交流,使員工的意見能夠及時反饋,發現的問題能夠及時解決。便于部門之間以及領導和員工之間的的相互了解和協調。
3、調整人員配置、促進員工技能發揮。針對每個員工的特點對其崗位進行調整和安排,使其能夠充分發揮個人特長,避免人才浪費。
4、加強團隊融合提高團隊素質。多進行一些團對活動和考核,以便加強團隊合作,從整體上提高整體素質。
加強員工培訓激發員工的創新能力,改變員工的平庸工作行為,盡可能降低管理成本,克服不可測性,保證質量低劣的員工無法進入,有效降低優秀員工的流失率。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斷對各類員工進行不同目的的分類培訓,以滿足不同員工的不同需求。加強員工培訓,在良好的人際關系,相互配合的工作環境下,在公平公正的基礎上,可以更好的激發員工工作的熱情和斗志,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去,使他們的主動性、創造性將自然地傾瀉出來,自覺與管理者一道,把工作做得盡可能好,不僅讓員工覺得實現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同時對企業有了滿足感和歸屬感。也使企業和員工得到共同的發展,真正實現企業和員工的雙贏。
社會調查報告 篇6
改革開放的實踐證明,農民只有循序從土地剝離出來,才能提高生活質量,才能加快現代化的步伐。黨的十六大提出,解決“三農”問題必須統籌城鄉社會經濟發展!俺青l統籌”就是要對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進行戰略性調整,提高農業的競爭力,為農村經濟發展開拓新的空間,為農民增收開辟新的途徑。要做到這些,就必須創造條件,讓更多的農民離開土地,從而在工業化、城市化的牽引下完成人口與資源的優化組合。因此,部分農民失地不僅是歷史發展的必然,也是時代進步的需要。合理地離開土地,不僅符合政府的愿望,也是多數農民的愿望和要求。城市化有利于農民富裕,而不是造成大批農民失地失業;有利于縮小城鄉差距,而不是擴大社會不公。但在具體操作中也應認識到,農民失去土地之時,便是政府引導農民建立長久生活基礎的“歷史性時刻”。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大量土地被征用后必須做好補償工作。更要考慮到失地農民今后的經濟來源和生活保障問題。為此,我們做了失地農民就業和社會保障的專題調研。
一、基本情況
。ㄒ唬┺r村分布和農民收入情況。到20xx年底,奎文區共有人口33.9萬人,城鎮人口27.4萬人,農村人口6.5萬人。其中,城中無地村15個,人均0.2畝以下的村11個,0.2畝至0.5畝的村14個,0.5畝至1畝的村12個,1畝以上的村13個。鋼廠工業園區共有12個村,6652人,勞動力3463人,人均耕地面積均在1.4畝以上。20xx年全區農村經濟收入32.5億元,其中來自一產的3.9億元,占11.8%;來自二產的18.1億元,占55.7%;來自三產的10.5億元,占32.5%。全區農民人均收入3878元,其中工資性收入1774元,占45.7%;經營性收入1467元,占37.8%;農業收入636元,占16.5%。農民人均收入在4000元以上的村22個,最多的為濰州路街道楊家村,人均5371元;在3000元以下的14個村,最少的為鋼廠工業園孫家村,人均2700元。
。ǘ┺r村勞動力就業現狀。近年來,我區把國有集體企業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和農民就業通盤考慮,城鄉統籌,優劣互補,在做好國有集體企業下崗失業職工再就業工作的同時,把街道企業、村辦企業、個體私營企業和外商投資企業作為吸納農民就業的主渠道,不斷開發就業崗位,加強進城農民職業技能培訓,提高就業能力,從而形成了城鄉一體,工農一體的大就業格局,促進了全區就業再就業工作的開展,保持了就業局勢穩定。
到20xx年底,全區共有城鎮從業人口89935人,農村勞動力34101人,其中,年齡在20歲以下的占28%,20—40歲的占32%,40—60歲的占40%。從事傳統農業的0.77萬人,占23.3%;在企業打工的1.28萬人,占38.8%;從事個體私營經濟的0.78萬人,占23.6%;無業的0.44萬人,占13.3%。無地村中,從村集體積累、村辦企業效益等方面綜合看,就業情況可分為三個層面。
第一層面。部分近郊村、城中村的村辦集體企業效益比較好,村中80%—90%左右的農村勞動力在本村企業工作,其余外出打工或在本村自謀職業。這些村就業問題解決得比較好,基本上無農村勞動力失業問題,生活安寧,社會穩定。如廣文街道李家村,廿里堡街道南屯、廿里堡村,大虞街道東莊村等。廣文街道李家村發揮集體經濟優勢,對自愿參與本村企業就工的村民實現全部就業。南屯村依托金寶集團公司安置本村1300名村民,占全村勞動力的73.7%。大虞街道東莊村結合舊村改造,騰出黃金地段聯合開發建設了早春園市場和沿街商業房,提供就業崗位300多個。據統計,全區在本村就工的農民達5980人,占全部勞動力的18%。
第二層面。部分近郊村,村辦企業少,農村勞動力只有30%左右在村辦企業工作,其他在外打工或自謀職業,大部分家庭比較富裕,就業壓力不大。
第三層面。大部分遠郊村、小部分近郊村無村辦企業或村辦企業效益不佳,部分農村勞動力外出打工或自謀職業,還有部分無業,就業壓力大。如廣文街道東上虞村、廿里堡街道范家村、大虞街道劉家村等。
。ㄈ┦У剞r民生活保障情況。失地農民的生活保障主要有三種方式。一是參加農村養老保險。按照“政府引導、群眾自愿”的原則,根據各村實際情況,分類指導,采取不同的投保辦法,對村集體經濟條件好的村,象廿里堡街道北王村,采取村集體投保,村民達到領取養老金年齡時,由農村養老保險經辦機構發放養老金;對村集體經濟比較好的村,如北苑街道沙窩村、丁家,濰州路街道丁家道口村等,采取農民個人繳費與村集體補助相結合的辦法,由村里統一組織為適齡農民辦理;對部分村集體經濟收入減少、村民收入較好的村,如櫻桃園街道西櫻、櫻南村,組織村民自己投保。目前,全區共有3979名農民參加農村養老保險,占農村人口的6.4%,其中無地農民2100人左右。二是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近年來,立足區情實際,我們積極爭取上級政策支持,在深入宣傳發動的基礎上,逐步將街村企業職工納入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范圍,提高了社會保險對農民合同制工人的保障作用。同時,與經貿局、外經貿局聯合下發了《奎文區個體私營企業參加社會保險辦法》和《外商投資企業參加社會保險辦法》,努力擴大社會保險覆蓋面,做好應保盡保。到目前農民合同制工人參加城鎮職工養老保險的人數已經達到3711人。三是依靠村集體發放福利和老年生活補助金等方式解決。村里發放基本生活保障金主要依靠土地補償金和村辦集體企業收入。同就業情況相同,根據土地補償金多少和企業效益好差,發放福利待遇也分三個層面。第一層面。土地補償金多或村辦企業效益好的,對農民的生活保障待遇就高。大虞街道東莊村對男年滿50周歲,女年滿45周歲的村民實行了退休,每人每月發放150元生活費,節日期間發放面粉、食油等生活補助品,并且對村民住房及水、電、暖等進行一定數額的補助。第二層面。村集體企業效益一般或有部分集體積累,也能保證村民的基本生活。廣文街道中上虞村,每月給村民發100元生活補助費,一年發兩次面粉。第三層面。村集體企業效益差或沒有企業,集體資金積累又不多,大部分村民基本上沒有福利和補助金,只給年滿60歲以上的老年人每月發放30元左右的生活補助費,由于資金有限,這部分資金積累一旦用完,則60歲以上老人的保障也無著落。
二、存在的問題
調查中我們發現,農民在失去賴以生存的土地后,在其自身觀念以及與其相聯系的隨之而來的就業、保障等問題逐漸成為社會關注焦點,這是一個全新的問題,也是解決農民轉市民的關鍵。從目前情況看,失地農村普遍存在以下問題。
。ㄒ唬┧枷胗^念沒有根本轉變。一方面,就業觀念差。農民失去土地后,其生活習慣、思想觀念還停留在農民原有的層次上,仍存在只要有土地就有飯吃,就有保障,失去了土地就等于失去了生存的權利,只能依靠政府、依靠村里補助救濟,認為就業仍然是村和集體的事,通過自主創業、自謀職業和通過其它途徑實現就業的意識較差。對參加社會保險沒有充分的認識,這些問題在經濟條件差的村表現的尤為突出。另一方面,社會保障觀念淡薄。在調查中,有50%以上村民對到了不能工作的年齡將如何保障自己的生活問題的回答是:到時候再說吧,先把眼前的吃飯、孩子上學問題解決了就行。有些村領導希望能有一個比較好的保障方法來保障村民今后的生活問題,但沒有達成村與村民的共識。
。ǘ┥鐣kU開展難度大,覆蓋面窄。從調查情況看,全區無地或少地村的社會保障當前主要存在四個方面的問題:
一是保障覆蓋面窄。目前我區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農民占適齡投保人員的比例不足四分之一,全區大多數農民的社會養老保障問題沒有解決。二是保障數額偏低。目前我區已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村大多數參保農民都存在繳費基數低,保障數額偏少的問題,尚達不到解決基本生活保障的目的。目前我區大多數村已無土地,但這部分村的村民多數還沒有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三是生活補助少。由于村集體企業少或效益不佳,許多村資金積累不多,僅靠有限集體積累來對村民或僅對60歲以上老人進行生活補助,且補助額度偏低。四是失業農民依然存在。農村無地后,青壯勞動力外出打工,但有相當一部分中老年村民無業在家,僅依靠村積累或土地補償金進行生活補助也難以維持長久。
由于上述現實問題的存在,加上我區8個街道的經濟發展水平不一,各街道的村經濟發展也不一樣,對農村社會保障帶來了一定困難。如廣文街道東上虞村負債大于資產,村里也沒有集體企業,村民主要靠外出打工和做小生意維持生活。如果參加農村社會保險,集體難以承擔繳納的社會保險費。還有的村村民有愿望、集體也有愿望,如廣文街道中上虞村,村集體有部分積累,但是不愿一下子拿出很多的資金為村民繳納保險費。村民的經濟水平也不一樣,有的農民從事個體經營,經濟收入較高,不在乎參不參加保險,甚至不愿參加。有的經濟條件相對較差,僅能保障基本生活和子女上學,也無力參加保險,造成了兩極分化的問題。
。ㄈ┚蜆I安置困難。 從我區目前的產業結構來看,有三分之一的農村勞動力處于就業不充分狀態,加上今后平均每年新增農村勞動力,就業壓力將不斷增大。從無業農民情況看,失地的中老年農民失業比率比較高。具體分析:一是企業提供的再就業崗位有限,安置大齡下崗職工十分困難,再要安排失地農民的就業更難。二是受下崗職工和外地來的打工者的沖擊,就業崗位競爭越來越激烈,加上無地農民對工作挑肥揀瘦,這與外地農民工“肯吃苦、低報酬”的優勢形成鮮明對比。三是農民素質低,尤其中老年農民素質更低,找到合適的就業崗位更難。由于文化程度低,掌握新技術難度較大,再就業困難重重。四是部分村辦企業效益不佳,也使失地農民減少了就業機會。五是失地農民中“弱勢群體”就業難尤為突出。這不僅包括身體上有缺陷的殘疾人和體弱多病者,還包括40歲以上的婦女,50歲以上男子農民。這些人有土地補償金,生活還能勉強維持,一旦補償金用完了,生活將無著落。
。ㄋ模┥鐣话捕ㄒ蛩囟。失地農民中的青壯年由于無事可干,出去打工又怕累,又嫌報酬低,加上有一定補貼,就是在村里閑逛。他們因為年輕往往覺著生活無聊,于是或結伙鬧事,或坑蒙拐騙干起違法勾當。此外,因土地出讓或補償金問題處理不妥而引起村民集體上訪因素增多。這些都嚴重影響了社會穩定。
三、對策建議
解決失地農民問題必須綜合考慮,統籌兼顧,既要有利于推進農村工業化和城鄉一體化,又要從保障農民的生活需要出發。研究解決征地費用偏低、就業困難等問題,還要從保障農民長遠利益出發,探索制定深化體制改革的政策,從根本上解決失地農民的生活和出路問題,以維護社會穩定。
【【精選】社會調查報告范文集錦六篇】相關文章:
對錯字考察的社會實踐調查報告范文08-31
關于社會實踐調查報告11-29
【精選】社會實踐報告集錦4篇10-25
精選社會實踐報告集錦四篇10-25
【精選】社會實踐報告集錦四篇10-21
精選社會實踐報告集錦4篇10-18
【精選】社會實踐報告集錦5篇10-18
【精選】社會實踐報告集錦9篇10-14
【精選】社會實踐報告集錦六篇10-14
大學生中學見習暑假社會實踐調查報告范文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