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人為善》課程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了解善良的內涵,領會善良是博大無私的愛心;善良是無私的,要是非分明,要見諸行動。培養(yǎng)與人為善的品質需要付諸于助人和奉獻的實際行動。
2、過程與方法
通過情景分析法、探究教學法,歌曲欣賞法等,懂得什么是善良的品德,懂得與人為善必須體現在行動上,體現在助人的過程中。通過對有關情景的分析,培養(yǎng)分析能力。通過討論交流,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能力和實踐能力。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形成對善良、正義、仁道、寬容等高尚品質的共鳴和認同;對自私狹隘、冷酷無情、損人利己行為的否定和拒絕, 懂得善良是做人的基本的道德規(guī)范。懂得與人為善是做人的基本的道德原則,引導學生做一個誠摯而富有善良之心的人,提高助人為樂的精神境界。
二、學生分析:
八年級學生大多保持著單純善良的天性,但隨著年齡的增長,自我意識的增強,外界不良信息的影響,有些學生可能對善良、助人、愛心、寬容等道德觀念產生偏見和抗拒,在現實生活中,要么表現得冷漠無情、自私自利,只管自己的利益,做事斤斤計較,不愿意幫助他人;要么表現得盛氣凌人,挖苦、中傷、貶低和傷害他人而無動于衷。同時有些表現出明顯的自我中心和功利傾向,注重自我的利益,不顧他人的得失;注重個體的目標,忽視群體的價值,以致成為“自我中心”的一代。對于學生存在的以上種種問題,對他們進行善良、仁愛、寬恕、助人的道德觀、價值觀教育,無疑是非常迫切、非常必要的。
三、教學重點:善良的內涵和要求
教學難點:與人為善必須落實到行動上,助人為快樂之本。
四、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
情景教學法、探究式教學法,指導歸納法,歌曲欣賞法,自主探究、合作學習。
五、教學過程:
第一環(huán)節(jié);發(fā)現善良
學生觀看2011年全國第三屆道德模范郭明義的感人事跡。
問;結合八年級第二單元第三課的知識,說一說郭明義身上有什么值得我們學習的優(yōu)秀品質?
師:通過感人事跡讓學生對善良形成感性認識,并由此引出課題——以人為善
第二環(huán)節(jié):解讀善良
師:善良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之一。自古以來,善良被人們歌頌、贊美。善良在無數偉大的靈魂身上閃光,讓我們一起來聽一首歌曲《做善良的人》,引導學生從歌詞中理解善良的內涵:克己、為人、真誠、尊重、理解、寬容、奉獻、正直、勇敢等等。善良就是一顆真誠廣博的愛心。善良是多種美德的基礎和體現。
情景一:《誰是真正的.助人為樂?》
思考:誰是真正的助人為樂?為什么?
師生交流,老師小結:善良是無私的。
情景二:蔣曉娟事例(視頻與圖片)
思考:蔣曉娟難道不愛自己的孩子嗎?這體現了什么精神?
學生;交流。
老師小結:善良之心是博大的。
情景三:小亮是位初二年的學生,性格開朗,待人熱情,樂于助人,不管誰叫他幫忙,他總是有求必應。有一天,同學小剛找小亮為他藏匿一輛偷來的自行車。
思考:如果你是小亮的好朋友,你想對他說什么?
老師小結:與人為善要是非分明。
情景四:對行乞者的不同做法
思考:你們更贊成哪位主人的做法?為什么?
學生:交流。
老師小結:善良要見諸行動。
第三環(huán)節(jié):感悟善良
學生閱讀、交流:閱讀P47—48探究園中“一只手套”的故事,你感悟到怎樣的人生道理?
老師結論:助人不僅是付出,也是收獲,助人是為快樂的。為什么?
師;為什么幫助他人,體驗生命的快樂(或為什么助人既是付出,也是收獲? ?或為什么要與人為善?)
學生;回答。
師:在給予的行為中,我們會發(fā)現世界對自己的需要,感悟到自身價值的實現和能力的發(fā)揮,增強自信心,將使人際關系變得和諧和寬松。幫助他人不能單純地理解為付出、奉獻和犧牲。其實,有時你會以另一種方式收獲,送人玫瑰,手留余香。為別人和社會做些好事,在精神上是一種享受。在幫助別人的同時產生成就感和幸福感。付出越多,收獲越大;索取越多,收獲越小……
第四環(huán)節(jié):實踐善良
小組合作:選擇一個幫扶對象,全組成員獻計獻策,傾情相助。各小組同學討論交流發(fā)言。
最后以歌曲《愛的奉獻》結束本課。
【《與人為善》課程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校本課程教學設計03-21
與人為善成語解釋05-29
課程網站設計開題報告08-20
課程教學實習目的范文01-25
有關課程網站的設計開題報告02-05
課程畢業(yè)設計的論文致謝詞01-06
Java課程設計的實驗工作報告03-31
拼音教學設計04-05
《早》教學設計04-04
氓教學設計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