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中國的土地》教學設計
教學目的:1、了解詩人劉湛秋,理解詩人的愛國情感
2、感受詩歌的節奏,理解詩歌的意象
教學重點:品味詩中具有表現力的詩句,理解詩歌巧妙的抒情方式
教學方法:朗讀想象品味創造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詢問上世紀80年代的背景,導入新課:
記得有一個笑話,有個學生歷史考試不及格,回家后,他委屈地對父親說:老師盡考一些我出生以前的事,我怎么知道呢?同學們,你們都出生于20世紀90年代,那么,有誰能說說20世紀80年代的事情嗎?(要求能答出改革開放)是啊!20世紀80年代初,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精神的鼓舞下,祖國迎來了改革開放的新時代,在人生的征途上,歷經了坎坷的詩人煥發了青春,寫下了這首贊美祖國,贊美人民的詩篇。
二、簡介寫作背景和詩人生平
這首詩寫于20世紀80年代,當時中國人民正從噩夢中醒來,掙脫了各種有形和無形的枷鎖,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精神的鼓舞下,迎來了改革開放的新時代。
劉湛秋(1935)當代詩人。中學時代就在《進步青年》雜志上發表過詩作。他曾當過工人、編輯、翻譯。50年代末60年代初曾在報刊發表過詩、散文、評論、小說及報告文學等。現為《詩刊》社副編審。
三、反復朗讀這首詩,注意朗讀節奏,體味詩歌的音樂美。
四、尋英咀華,品味詩中的意境美
(1)詩人通過哪些具體的形象表現中國的土地是神奇的?
(明確:詩人通過杜鵑花、三峽、神女峰、凍土層、椰子林、海浪等意象,從山川的壯麗、沃土的廣闊、文化的悠久、物產的富饒等方面來表現。)
(2)詩歌的第二節,怎樣寫出了中國人民的美麗?
(明確:先寫外貌之美、次寫性格之美,再寫思想之美,這里運用了比喻、擬人、夸張的修辭手法充分表現了中國人民的美。)
五、尋找美詞、美句,體味詩歌的人格美
(1)如何理解黃金般的相思的含義?
(明確:黃金,色彩鮮艷,分量沉重,永不褪色,不易改變。用黃金修飾相思情,形象地表現了華夏子孫對祖國深沉凝重的眷念之情。)
(2)如何理解掛霜的葡萄下躍動著歡樂/堅硬的核里已綻開復興的契機的含義?
(明確:這里詩人將人文景觀融合到自然景觀中,躍動的歡樂、復興的契機不僅飽含了詩人對未來的期待,更是對充滿希望的未來的熱烈歡呼。一個偉大的轉型期的.到來,中國的土地因此會更加神奇,更加美麗,更加充滿生機。)
六、詩歌特色賞析
1、注重意象,感人至深
詩人把對中國的土地的謳歌和禮贊都具體化了。花美、山美、水美、土美,再加上那黃金般的相思,這樣就避免了空泛抽象,大而無當。
2、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的有機結合
中國的土地在詩人的眼里之所以神奇、美麗,一是因為自然景觀:山川河流,土地鮮花,樹木海浪,這些景觀無不透著奇;一是因為人文景觀:黃皮膚黑頭發的中國人有著敦厚的性格,頑強的毅力,寬廣的心胸,解放的思想,這有機的結合,更是作者內心感情的真實流露。
七、詩歌誦讀比賽
看誰朗讀得最好,評出今日朗讀明星
八、仿寫訓練:
請你仿照例句,以人生和人格為寫作對象,寫一句與例句結構相同、感情相同的句子,相信自己,大膽嘗試,定能成功。
例句:敦厚的性格像微風下的湖水,頑強勇敢的品質如長江一瀉千里。
九、作業
1、背誦《中國的土地》
2、讀了這么美的詩歌,感受著強烈的愛國情懷,你是否也想寫幾句?那就快拿起筆寫下心中的情。題目《土地情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