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邊的關系教學設計推薦
作為一名教師,時常需要用到教學設計,教學設計是一個系統設計并實現學習目標的過程,它遵循學習效果最優的原則嗎,是課件開發質量高低的關鍵所在。你知道什么樣的教學設計才能切實有效地幫助到我們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三角形邊的關系教學設計推薦,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三角形邊的關系教學設計推薦1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的情境和直觀操作活動,讓學生探索并發現三角形任意兩邊和大于第三邊。
2、感受動手實驗是探索數學規律的途徑和方法。
3、培養學生初步的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
在觀察、操作、比較、分析中發現三角形邊的關系。
教學難點:
應用三角形邊的關系解決問題。
教學方法:
觀察法、動手操作法、小組討論法
教學過程:
一、設境導入,猜想質疑
小明和我們一樣每天都按時上學,請看小明到學校的線路圖(課件示)小明上學共有幾條路線?有一天小明起來晚了,你們猜猜他肯定會走哪條路去學校?為什么?
今天我們用數學知識來解決這個問題,請觀察路線①和路線②圍成的近似一個什么圖形?路線②和路線③又近似一個什么圖形?走路線②,走過的路程是三角形的一條邊,走旁邊的路走過的路程實際上是三角形的另外兩條邊的和。根據大家的判斷,走三角形的兩條邊的和要比第三邊大。是不是所有的三角形的三條邊都有這樣的關系呢?
這節課我們一起來研究一下,板書課題:三角形三條邊的關系
二、小組合作,實驗探究
實驗1:我們都知道三角形是由三條線段首尾相連圍成的封閉圖形。現在從學具中任意拿出三根小棒,擺一擺,看看你發現了什么?
①學生動手操作。
②交流,展示匯報。(出現了兩種情況:一種可以擺出三角形,另一種擺不出三角形。)
實驗2:看來,不是任意三條線段都能圍成三角形,有的同學用三根小棒擺成了三角形,有的同學沒有擺成,這是什么原因?下面我們就對這兩種情況做一個深入的探究。
①小組按要求合作,完成實驗報告單(教師指導)
②反饋:A、首先我們看看怎樣的三條線段能圍成三角形?(生展示匯報,師板書)
通過仔細觀察發現:任意兩條邊的和大于第三邊。(板書)
質疑:‘任意’是什么意思?能舉例說明嗎?(生匯報)
③B、下面我們再來看看怎樣的三條線段不能圍成三角形?(生展示匯報,師板書)
通過對比發現不能圍成情況有:
a)兩邊的和小于第三邊;
b)兩邊的和等于第三邊;
檢驗其他記錄的情況,對比發現:兩邊的和小于或等于第三邊就不能圍成三角形。(相機板書)
小結:通過我們實驗觀察,知道了三角形的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出示課件)
三、建構模型,聯系生活
(出示課件)小明上學示意圖,現在你能用三角形的三邊關系解釋小明為什么走中間這條路嗎?(同桌互說后,交流)
四、鞏固應用,深化練習
1、做一做:教科書第86頁第4題(出示課件)
學生獨立完成后,匯報方法。優化出快捷的判斷方法:用較小的兩條邊的和大于第三邊就可以做到任意兩條邊的和大于第三條邊。
2、試一試現在有兩根分別是3厘米和7厘米的小棒。猜一猜,與它們能組成三角形的第三根小棒的長是多少厘米?(取整厘米數)(出示課件)學生獨立思考30秒后,小組討論。
三角形邊的關系教學設計推薦2
一、教學目標
1、探究三角形三邊的關系,理解三角形任意兩邊的和大于第三邊;
2、能根據三角形三邊的關系解釋生活中的現象,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積極參與探究活動,獲得成功體驗,產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探索三角形三邊之間的關系
難點:三角形任意兩邊的和大于第三邊
三、教學過程
Ⅰ、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師:同學們,昨天我們已經認識了三角形,誰能來告訴大家什么是三角形么?
生:由三條線段圍成的圖形叫做三角形。
師:講得很好,也就是說三角形是由三條線段所圍成的。那么是不是只要有三條線段,我們就一定能圍成三角形呢?
生:是(有些答不是)。
師:現在同學們從老師發的5根小棒中選出3根,看看是否能圍成三角形?好,開始。(板書:不能圍成三角形能圍成三角形)
生:擺一擺(上臺展示)
師:任取三根小棒,有時能圍成三角形,有時卻圍不成三角形,那么圍成與圍不成,跟三角形的什么有關系呢?
生:三角形的邊。
師:大家回答得很好,三角形的邊有什么樣的關系呢?這就是我們今天要研究的問題。(板書:三角形邊的關系)
Ⅱ、自主探究,提煉規律
師:下面讓我們一起來完成這個探究活動,請齊讀操作要求,開始!
生:進行實驗并完成表格填寫(教師進行指導)
組別小棒的長度能否圍成三角形兩邊之和與第三邊的大小關系
13583+5○8;3+8○5;5+8○3
245104+5○10;4+10○5;5+10○4
33453+4○5;3+5○4;4+5○3
458105+8○10;5+10○8;8+10○5
師:坐好。大家認為有哪幾組是圍不成三角形的呢?
生:前兩組。
師:讓我們一起來看看
生1,你發現的兩邊之和與第三邊的關系是什么?
生1:3+5=8,3+8>5,5+8>3(課件展示:3、5、8,圍不成)
師:很棒,我們繼續來看第2組
生2,你發現了什么?(教師手指兩邊之和與第三邊的關系)
生2:4+55,5+10>4(4,5,10,圍不成)
師:為什么這兩組的小棒圍不成三角形呢?
生:3+5=8,4+5
師:說得很好,也就是說兩邊之和小于或等于第三邊,所以這三根小棒圍不成三角形。(板書:兩邊的和≤第三邊)
師:那圍成三角形的就是3、4組了,對吧?
生:對。
師:生3,你發現的兩邊之和與第三邊的關系是什么?
生3:3+4>5,3+5>4,4+5>3看第三組的課件演示(3、4、5,圍成)
師:這個呢?
生3:能圍成,5+8>10,5+10>8,8+10>5
師:回答得非常棒,大家試一試將3、4組與1、2組進行對比,為什么3。4組能圍成三角形?
生:它3個都是大于的(有些同學會回答:兩邊的和比第三條邊大)。
師:那也就是說圍成三角形是兩邊的和大于第三邊(板書:兩邊的和>第三邊?)
師:這個有問題么,大家看看屏幕,1、2組也有兩邊的和大于第三邊呀?
生:都大于。
師:對!必須強調每組都是,即是“任意”,我們把它表示為:任意兩邊的和大于第三邊。(板書:擦去?,補任意)
師:我們發現的規律就出現在課本的82頁,大家把它畫起來。(5秒)齊讀。
生:三角形的任意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板書:三角形的任意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
Ⅲ、鞏固應用,變式提升
例判斷下列三條線段是否能圍成三角形?
(1)6,7,8(2)4,5,9(3)3,6,10
(學生先用三條式子來判斷是否能圍成三角形,教師再讓學生討論交流好方法)
通過比較任意兩邊之和是否大于第三邊,來判斷是否可以圍成三角形。
教師指導學生:將兩條短的邊相加與最長的邊相比,如果大于,就能圍成三角形。
1、判斷以下幾組小棒能否圍成三角形,能的打“√”,不能的打“×”,并說明理由。
(1)3cm4cm5cm()
(2)3cm3cm3cm()
(3)2cm2cm6cm()
(4)3cm3cm5cm()
注:學生學會將兩條短的邊相加與最長的邊相比,如果大于,就能圍成三角形,從而提高做題速度。
2、生活中的數學
3、鞏固提升
小明想要給他的小狗做一個房子,房頂的框架是三角形的,其中一根木條是3分米,另一根是5分米。
(1)第三根木條可以是多少分米?(取整數)
(2)第三邊的木條的長度是a分米,那么a的取值范圍是()
四、回憶新知,歸納總結
師: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收獲了什么?
生:三角形任意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等等)
五、板書設計
三角形邊的關系
不能圍成三角形能圍成三角形
兩邊之和≤第三邊任意兩邊之和>第三邊
三角形任意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
三角形邊的關系教學設計推薦3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發現并理解三角形任意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并能運用規律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培養歸納、概括能力和推理能力。
過程與方法:積極參與探究活動,經歷發現問題、探究問題及得出結論的過程,提高學生觀察、思考、抽象概括和動手操作的能力。能根據三角形三邊的關系解釋生活中的現象。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提高學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能力。激發對數學的探究興趣,引導學生樹立自己探索真理的勇氣和信心,享受成功的喜悅。
教學重點
三角形三邊關系的實驗與探究。
教學難點
利用三角形三條邊之間的關系解決實際問題。
教具準備
三角形、支直尺、不同長度的.小紙條若干、分組操作記錄表、雙面膠、自制課件ppt。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談話創設情境:
這節課老師有一個愿望,那就是能夠看到同學們:敢想敢說敢問敢辯敢失敗,特別是敢失敗,因為水稻之父袁隆平曾經說過:失敗里包含著成功的因素。你們能幫助老師實現愿望嗎?(課件出示)
2、復習舊知:
(1)(欣賞圖片)你看到了什么?
(2)那你能說一說,你對三角形都有哪些了解?
(3)三個頂點,三個角,三條邊,三角形具有穩定性;
(4)那么到底什么是三角形?(由三條線段圍成的圖形)分析這句話突出“圍成”。
3、質疑:是不是任意的三條線段都能拼成三角形呢?導入新課
二、動手操作、探究新知。
(一)、分組操作:請同學們用你們手上的小紙條來圍成一個三角形,你們能完成嗎?
操作要求:
1、每6人一組。組長一人、記錄員一人、測量員一人、其余的是操作員
2、測量員量出你所選擇的紙條的長度;
3、記錄員做記錄;
4、操作員動手拼三角形,把你拼出來的圖形貼在下面;
5、組長匯報結果。
注意:相鄰的兩條線段要端點相連。
(二)匯報結果:按順序組長分組匯報結果(本組選擇的紙條的長度、能否拼成三角形)。
展示操作結果:
試驗次數三邊長度(cm)結果三角形三條邊的長度關系
(1)3、5、9否較短的兩條邊長度之和小于第三邊3+5
(2)3、6、9否較短的兩條邊長度之和等于第三邊3+6=9
(3)3、5、7是較短的兩條邊長度之和大于第三邊3+5>7
(4)5、6、7是較短的兩條邊長度之和小于第三邊5+6>7
(5)5,8,13否較短的兩條邊長度之和等于第三邊5+8=13
(6)7,11,12是較短的兩條邊長度之和大于第三邊7+11>12
(7)18,7,5否較短的兩條邊長度之和小于第三邊5+7
(8)11,4,15否較短的兩條邊長度之和等于第三邊4+11=15
(三)引導學生發現特性:(課件演示)
1、兩條邊的長度之和小于或等于第三條邊的長度不能圍成三角形
2、較短的兩條邊的長度之和大于第三條邊的長度能圍成三角形
3、學生自由討論、總結:三角形三條邊的關系(三角形任意兩條邊的長度之和大于第三條邊的長度)(揭題、板書)
4、讀一讀,說一說關鍵字詞是什么?你怎樣理解(任意和大于)?
三、精彩練習、拓展提升。(課件出示)
在能圍成三角形的各組小棒下面畫“√”。(單位:厘米)
(5)1cm2cm3cm()(6)4cm2cm3cm()
(7)3cm4cm5cm()(8)3cm3cm5cm()
四、學以致用。
(一)、課件出示:課本82頁例3情境圖。
1、這是小明同學上學的路線,請大家仔細觀察一下,他可以怎樣走?
2、為了描述方便,我們把這幾條路線分別標上顏色,在這幾條路線中哪條最近?為什么?
3、歸納匯報:請同學看一看,連接小明家、商店、學校三地,近似一個什么圖形?連接小明家、郵局、學校三地,同樣也近似一個什么圖形?因為這三條路正好形成兩個三角形,而中間的這條路相當于三角形的一條邊,而在三角形中,其他兩邊之和一定大于第三邊,所以中間的這條路最近。得出結論:兩點間所有連線中線段最短,這條線段的長度叫做兩點間的距離。(板書)
(二)完善表格。
五、課堂總結。
同學們,通過今天的研究你有什么收獲嗎?
1.發現并理解了:三角形任意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并能運用規律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找出到達一個地方最短的路線。
2.通過動手實踐,分析數據,體驗探索和發現三角形邊的關系的過程,培養了發現問題的意識及提出問題的能力,積累探索問題的方法和經驗。
板書設計:
三角形三邊關系
三角形任意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
兩點間所有連線中線段最短,這條線段的長度叫做兩點間的距離。
【三角形邊的關系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三角形邊的關系》教學設計02-14
《三角形三邊的關系》的教學設計03-05
《三角形邊的關系》教學設計北師大版03-05
《三角形中邊與角之間的不等關系》教學設計03-05
《三角形三條邊的關系》數學教學設計03-11
公開課《三角形三邊的關系》教學設計與反思03-05
四年級數學《三角形邊的關系》的教學設計04-29
八年級數學《三角形三條邊的關系》教學設計03-12
《三角形三邊關系》教學設計6篇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