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將相和教案(通用15篇)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編寫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教學活動的總的組織綱領和行動方案。如何把教案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將相和教案(通用15篇),歡迎閱讀與收藏。
將相和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知識和技能
1、生字:璧、允、廉、頗、侮辱、拒。
2、新詞:理屈、示弱、抵御、推辭、侮辱、拒絕、無價之寶、絕口不提、完璧歸趙、同心協力、負荊請罪。
3、重點句、段:
秦王我都不怕,會怕廉將軍嗎?大家知道,秦王不敢進攻我們趙國,就因為武有廉頗、文有藺相如。如果我們倆鬧不和,就會削弱趙國的力量,秦國必然乘機來打我們。我所以避著廉將軍,為的是我們趙國啊!
過程與方法
1、給課文分段,并給每段加上一個合適的小標題。
2、通過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的性格特點。
3、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間的聯系。
4、復述“負荊請罪”這個故事。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學習藺相如對敵、機智勇敢,對友胸懷寬廣、忍辱退讓的高尚品質;學習廉頗知錯就改、勇于改過的精神;學習他們兩個的愛國精神。
【教學重、難點】
1、本文的重點是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主要通過默讀分析、討論、交流解決。
2、本文的難點是弄清故事之間的聯系。主要是在反復朗讀課文、分清每個故事的前因后果的基礎上,分析三個故事之間的聯系,突破難點。
【課時安排】
三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明確目標
1、自學生字、新詞,理解加點詞語。
2、初讀課文,了解文章主要內容。
3、再讀課文,理清脈絡,概括段意。
4、分析第一個故事。
(二)整體感知
本文主要以秦、趙兩國的矛盾為背景,以藺相如的活動為線索,通過“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小故事的記敘,寫出了將相之間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發生、發展和結果。
(三)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1、激趣導入,板書課題。課前同學們齊唱《黃河頌》。聽到同學們雄壯有力、氣壯山河的歌聲,我情不自禁地想起歷史上無數可歌可泣的愛國故事。今天,我們要學的新課《將相和》,就是一個流傳千百年的動人故事。板書課題。
2、簡介背景、揭示課題。
(1)“將相和”這個故事發生在戰國末期,當時有齊、楚、燕、韓、趙、魏、秦七個國家并存。秦國最強大,要統一中國,不斷向其它六國進攻。趙國緊鄰秦國,是一個比較弱的國家,常受到秦國的侵略。文中講的故事就發生在秦昭襄王和趙惠文王時期。
(2)看到課題,你想知道什么?
(看到課題,我想知道“將”、“相”分別指誰?“將”、“相”之間是怎樣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
3、檢查預習,質疑問難。
(1)生字:(要求讀準字音,掌握字形,理解字義,會組詞。出示幻燈,組詞:)
(2)解詞:
無價之寶:形容物品特別珍貴,用多少錢也買不到。
誠意:真心。
絕口:因回避而不說。
失信:答應別人的事沒做到,失去信用。
抵御:抵擋,抵抗。
推辭:謙讓不干。
理屈:理由不足或不合道理。屈,理虧。
理直氣壯:理由充分,說話有氣勢。
完璧歸趙:璧,古代玉器的一種,平圓形,中間有孔。本課的和氏璧,指的是用楚人卞和氏發現的一塊玉制成的璧。“完璧歸趙”指把和氏璧完好地送回趙國。這個成語現在常用來比喻物歸原主。
同心協力:協,合。團結一致,共同努力。
負荊請罪:負,背著。荊,荊條。表示向人認錯賠罪。
(3)質疑問難,教師巡視、點撥。
4、初讀課文,學生自悟。
(1)指名分節朗讀課文,師生共同糾正讀中存在的問題,指出不足。
(2)速讀課文,討論交流。
①在書上畫出“將”、“相”分別指誰?“和”是什么意思?(“將”指大將軍廉頗,“相”指上卿藺相如,“和”是和好、團結的意思。)
②本文主要講了一個什么故事?
(本文主要講了廉頗和藺相如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故事。)
5、理清脈絡,概括段意。
(1)本文講了幾個小故事?找出每個故事的起止,并用一個合適的小標題概括每個小故事的內容。
(2)討論交流:
本文講了三個小故事。
第一個故事(1—10)完璧歸趙。
第二個故事(11—15)澠池之會。
第三個故事(16—18)負荊請罪。
6、學習第一個小故事。
(1)指名朗讀第一個小故事,理清層次,找出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
學生各抒己見,歸納整理:
(起因:秦王企圖騙取趙國的和氏璧。
經過:藺相如機智勇敢斗秦王。
結果:藺相如完璧歸趙,被封為上大夫。)
(2)畫出描寫藺相如言行的句子,根據人物的言行,分析藺相如的性格特點。
討論、交流、整理:
①語言:“我愿意帶著和氏璧到秦國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來換,我就把璧交給他;如果……就沒有動兵的理由。”(機智)
行動:當滿朝文武為難時,藺相如挺身而出。(表現出藺相如的勇敢。)
②語言:“這塊璧有點小毛病,讓我指給您看。”(機智)
行動:當藺相如覺察到秦王沒有誠意換璧時,就上前一步,故意指點璧上有毛病,把和氏璧要回手中。(機智)
③語言:“我看你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現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強逼我,我的腦袋和璧就一塊撞碎在這柱子上!”(機智勇敢。)
行動:捧著璧,往后退了幾步,靠著柱子站定,舉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機智勇敢。)
7、看圖講述,訓練表達。
打出幻燈片,讓學生仔細觀察插圖1,發揮想象,說說藺相如智斗秦王、完璧歸趙的故事。訓練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復述故事能力。進一步了解藺相如是個機智勇敢的人。
8、小結:
秦王企圖騙取趙國的和氏璧,藺相如帶著和氏璧前往秦國,利用秦王說的以城換璧的話,隨機應變,揭穿了秦王的騙局,巧妙地要回和氏璧,機智勇敢地和秦王斗爭,做到了完璧歸趙,被封為上大夫。
9、指導有感情地朗讀第一個故事。
(四)總結、擴展
1、總結學習第一個故事的方法:
(1)讀課文,理清層次,找出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掌握故事的主要內容。
(2)畫出描寫人物言行的句子,分析人物的性格特點。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擴展:藺相如機智勇敢、做到了完璧歸趙,為趙國立下大功,被趙王封為上大夫,他在澠池會上又是怎樣為趙國再立大功、被封為上卿的呢?課下請同學們預習“澠池之會”。
(五)課堂練習
簡要復述“完璧歸趙”的故事。
第二課時
(一)明確目標
1、學習第二、三個故事,找出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三個故事間的聯系。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根據人物言行,了解人物的性格特點。
(二)重點、難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1、復習檢查。
(1)“將”、“相”分別指誰?“和”是什么意思?本文主要寫了一個什么故事?是由哪幾個小故事組成的?
(2)分角色朗讀課文。
(3)根據第一個故事,說說藺相如這個人物的性格特點。
2、教師點撥,突破重、難點。
過渡:藺相如完璧歸趙后,被趙王封為上大夫,那么,在澠池之會上,藺相如又是怎樣再立大功,被封為上卿的呢?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第二、三個小故事。
(1)學習第二個小故事。
按照學習第一個故事的方法學習第二個故事。
自學提綱:
①讀第二個小故事,理清層次,找出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
(討論、交流、整理:
起因:秦王想侮辱趙王,要趙王鼓瑟,并且叫人記錄下來。
經過:藺相如針鋒相對地逼秦王擊缶,維護了趙國尊嚴。
結果:秦王沒占到便宜,只好放趙王回國,相如再立大功,被封為上卿。)
②畫出描寫藺相如言行的句子,分析人物的性格特點。
a、畫出人物言行。
(語言:“請您為趙王擊缶。”;“您跟我現在只有五步遠。您不答應,我就跟您拼了!”
行動:他走到秦王面前,逼秦王為趙王擊缶,叫人記錄下來。)
b、思考:藺相如為什么逼秦王擊缶?表現了他什么性格特點?秦王擊缶后,為什么“不敢拿趙王怎么樣”?
(討論、交流、點撥:
因為秦王讓趙王為他擊缶,并且讓人記錄下來,這實際上是秦王侮辱趙王,貶低了趙國的地位,所以藺相如為了維護國家的榮譽,為了維護趙王與趙國的尊嚴,逼秦王為趙王擊缶。表現了藺相如為了國家的榮譽、機智勇敢的高尚品質。)
(秦王擊缶后,不敢拿趙王怎么樣,是因為廉頗大將軍已經在邊境上做好了抵御秦兵的準備,秦王只好放趙王回去。)
③指導有感情地朗讀,深化理解人物性格特點。
小結過渡:在澠池會上,藺相如機智勇敢、置個人生死于不顧,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使秦王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藺相如維護了趙國、趙王的尊嚴,被趙王封為上卿,是當之無愧的。可廉頗卻很不服氣,認為藺相如只是靠一張嘴上去的,而且職位還在自己之上,于是將相之間產生了矛盾,這個矛盾是怎樣解決的呢?請同學們自學第三個小故事。
(2)學習第三個小故事。
①默讀第三個小故事,找出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
②畫出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性格特點。
(討論、交流、點撥:
①起因:廉頗不服,想找機會羞辱藺相如,將相之間產生矛盾。
經過:藺相如處處回避、忍辱退讓。
結果:廉頗負荊請罪,將相和好。)
②分析藺相如的語言、行動:
(語言:“秦王我都不怕,會怕將軍嗎?……我所以避著廉將軍,為的是我們趙國呀!”表現出藺相如以國家利益為重、顧大局、識大體的高尚品質。
行動:“請病假不上朝,免得跟廉頗見面;看見廉頗騎著高頭大馬過來了,趕緊叫車夫把車往回趕。”表現了藺相如以國家利益為重,顧大局、識大體的高尚品質。)
③再讀藺相如的語言,深化理解、挖掘。打出幻燈片,閱讀思考:
秦王我都不怕,會怕廉將軍嗎?大家知道,秦王不敢進攻我們趙國,就因為武有廉頗,文有藺相如。如果我們鬧不和,就會削弱趙國的力量,秦國必然乘機來打我們。我所以避著廉將軍,為的`是我們趙國啊!”
a、藺相如這樣說,是不是自我吹噓?為什么?是在什么情況下說的?
(不是自我吹噓,因為這是在廉頗不服,想找機會羞辱他的情況下說的。)
b、這段話包括幾層意思?
(包括兩層意思。一層意思是說藺相如回避廉頗并不是怕他,而是為了國家的利益。另一層意思是說將相和與不和對國家安危的重大關系:將相和,國家則安;將相不和,國家則危。表現了藺相如以國家利益為重、顧大局、識大體胸懷寬廣的品質。)
c、“秦王不敢進攻我們趙國,就因為武有廉頗、文有藺相如。”這句話說得對嗎?文中什么地方證明他說的話是對的?
(說得對。從澠池會見之后,秦王不敢攻打趙國,就是因為廉頗已經在邊境做好了抵御秦兵的準備,說明廉頗在保衛趙國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④指導有感情地朗讀藺相如的語言,體會人物的特點。
分析廉頗的語言、行動:
①畫出人物的語言、行動的句子,說說廉頗的性格特點。
(語言:“我廉頗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立下許多大功。他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張嘴,反而爬到我頭上去了。我碰見他,得給他個下不了臺!”
反映了廉頗居功自傲、性格直率的特點。)
(行動:脫下戰袍,背上荊條,到藺相如門上請罪。
反映了廉頗以國家利益為重、勇于認錯、知錯就改的性格特點。)
②出示幻燈片,觀察第二幅插圖,想象人物當時的言行,說說廉頗負荊請罪的情景。(學生可以展開合理想象、各抒己見,只要合文章情理即可。)
③廉頗為什么向藺相如負荊請罪?
討論、交流、點撥:
(因為廉頗聽到了藺相如說的話,知道了藺相如處處回避他,并非膽怯,而是以國家利益為重,而自己卻居功自傲,一心只為自己著想,真不應該,于是向藺相如負荊請罪,這說明廉頗也能以國家利益為重,勇于改過。)
④指導有感情地朗讀廉頗的語言、行動,深化理解人物的性格特點。
(三)總結、擴展
1、通過學習,你了解到藺相如、廉頗各有哪些高尚品質?他們的共同點是什么?你更喜歡誰?為什么?
(藺相如有機智勇敢,以國家利益為重,顧大局、識大體,不計個人得失的高尚品質。廉頗也能以國家利益為重,勇于認錯,知錯就改。他們兩人的共同特點是愛國。喜歡誰可根據人物的性格特點說明理由。)
2、思考:三個故事之間有什么聯系?將相和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詳細說出因果聯系;愛國是和好的根本原因。)
(四)課堂練習
復述“負荊請罪”的故事。
第三課時
(一)明確目標
1、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了解三個故事間聯系,弄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2、回顧全文,歸納中心。
(二)重點、難點、疑點的學習與目標完成過程
1、教師點撥,突破難點、解決疑慮:
(1)分角色朗讀全課,課文講了哪三個小故事?表現了藺相如、廉頗的什么品質?
(表現了藺相如機智勇敢的斗爭精神,以國家利益為重,顧大局、識大體的高尚品質;表現了廉頗以國家利益為重、知錯就改、勇于改過的精神,贊揚了兩人愛國的好品質。)
(2)課文的三個小故事敘述了誰和誰的矛盾?根據矛盾性質的不同,這些矛盾可以歸納為哪兩種矛盾?
(討論、交流、點撥:敘述了秦國與趙國之間的矛盾,這一矛盾是敵我矛盾;廉頗與藺相如之間的矛盾是個人矛盾。)
(3)貫穿兩種矛盾的中心人物是誰?(藺相如)藺相如在這兩個不同的矛盾面前分別采取了怎樣不同的解決辦法?
(討論、交流、點撥:對秦國敵我矛盾采取堅決斗爭、針鋒相對的解決辦法;對同廉頗的內部矛盾采取顧全大局、求和、團結的解決辦法。)
(4)三個小故事間有什么聯系?
(討論、交流、點撥:師:三個小故事都各有中心,合起來又是一個完整的故事。藺相如有完璧歸趙之功,才會有澠池之會的隨行。因此,哪是因,哪是果?生:前是因,后是果。師:而藺相如“完璧歸趙”、“澠池之會”的兩次奇功卻是廉頗與他失和之因,因此,哪是因,哪是果?生:“負荊請罪”是果,前兩件事均是因。)
(5)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和下面的三個故事是因果關系。第一自然段是下面三個故事的總的起因,如果沒有這個原因,也就不會有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小故事,而最后藺相如忍辱退讓,廉頗受感化,負荊請罪,主要是由于他們看到了大敵當前,有共同抗秦的愛國之心,這是促成將相和好的根本原因。)
2、回顧全文,歸納中心。
(本文通過記敘將相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故事,表現了藺相如機智勇敢的精神,以國家利益為重,顧大局、識大體的高尚品質;表現了廉頗以國家利益為重,勇于改過的精神,贊揚了將相愛國的好品質。)
(三)總結、擴展
本文通過典型事件來刻畫人物形象;抓住人物言行來刻畫人物的性格特點。使讀者受到深刻的愛國主義教育。課下請同學們自讀歷史故事“刎頸之交”,進一步學習將相團結一致、全力合作的愛國主義精神。
六、布置作業
1、形近字組詞:
2、復述“負荊請罪”這個故事。
3、聯系自己的學習、生活,談談學了本文后的感想。
(可根據將相的高尚品質來談感想,如果在學習、生活中同學之間都能向將相學習,以班級利益、學校利益、國家利益為重,顧全大局,那么,我們一定會把國家建設得更好,成為真正的二十一世紀的主人。)
將相和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主要內容。在理解課文內容的過程中感受藺相如的機智勇敢、大局和大將軍廉頗顧全大局、知錯認錯等優秀品質。
2、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間的聯系
3、認讀“璧、藺”等生字,會寫“趙、拒”等生字。
教學重難點:
了解“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的主要內容,感受人物形象。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第一課時大致了解課文內容,學習《完璧歸趙》的故事。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學習“澠池之會”“負荊請罪”兩個故事。
教學過程:
一走進古典名著,了解名著內容
1哪位同學能告訴大家中國古代的“四大名著”是什么?(《三國演義》《紅樓夢》《水滸傳》《西游記》)
2、破題、解題。題目中“將”指誰?“相”又是指誰?“和”的意思呢?
二走進課文內容,領悟文章中心
前一節課,我們學習了課文中“完璧歸趙”的故事。今天我們繼續學習新的內容。
1、學習“澠池之會”的故事。
(1)生默讀課文第11至14自然段。提出幾個感興趣的或不理解的問題進行交流。如藺相如為何拼命地堅持要秦王為趙王擊缶?秦王為何不敢拿趙王怎么樣?
(2)提問:
①在課文的'這個部分中,你對哪些詞句感受最深刻?
②這場斗爭,趙國和秦國是打個平手,還是趙國占了上風?
③你能用一些詞語和句子來形容秦王的失敗嗎?(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自取其辱……)
(3)指導有感情地朗讀。
2、學習“負荊請罪”的故事。
(1)指名讀課文第15至18自然段。
(2)說廉頗負荊請罪,同學們認為廉頗有罪嗎?
(3)廉頗負荊請罪,可以看出廉頗是是個怎樣的人?(知錯就改的人,最終還是以國家利益為重的人。)
(4)通過這個故事,你對藺相如又有哪些認識?(以國家利益為重,顧全大局,胸懷寬廣)
(5)有感情地朗讀這部分。
三、回歸全文,總結提高
1、理解“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成語的含義。
2、說說三個故事之間的聯系。
前面兩個故事,寫廉頗與藺相如的“和”才維護了國家的尊嚴,保證了國家的安全。后面一個故事,廉頗與藺相如為了國家的利益,由“不和”到“和”。全文圍繞“和”字來寫。
3、說說你喜歡文中哪個人物,為什么?
四學生演練,加深理解
1學生根據自己的喜好,演一演自己喜歡的故事。
2表演時,著重體會文中人物的語言,動作。
五、布置作業,課外拓展。
1、抄寫喜歡的詞語和句子。
2、課外閱讀司馬遷和其他歷史人物的故事。討論故事中的人物。
板書設計:將——相
廉頗和藺相如
(知錯就改)(愛國)(顧全大局)
將相和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理解課文內容。認識到對敵人要敢于斗爭;對自己人要以國家、大局為重,團結一致。
2、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學會生字新詞。
4、有感情朗讀課文,并自述課文。
教學重難點:
在故事中品析人物的思想品質是本文的教學重點。
了解三個故事之間的內在聯系是難點。
教學用具:
鵬博士課件
教學時間:
三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1、出示課件:介紹作者和歷史背景。
2、《將相和》中的“將”指誰?“相”又指誰?“和”是什么意思?
二、檢查預習情況。
出示課件:
1、讀準字音。“和氏璧”“推薦”“澠池之會”“膽怯”“侮辱”"擊缶”
2、朗讀課文并分段,給每段加小標題。
3、指名朗讀課文。
三、熟讀課文
同桌互相講述課文。
四、布置作業
1、結合課后“思考練習”
2、自學本文生字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聽寫生字詞
二、整體入手,直奔難點。
1、今天,我們繼續學習《將相和》。
2、指出廉頗是怎么說的'?并讀一讀這些句子。
3、藺相如是不是靠一張嘴爬到了廉頗的頭上。
三、讀議第一段
1、默讀一段理出故事的情節(起因、經過、結果)
2、從這些句子看出藺相如是一個怎樣的人?
藺相如是怎樣完璧歸趙?
3、藺相如立下了什么大功?
(維護趙國利益、是有功之臣)
4、指出名復述這個故事。
四、讀議第二段
1、默讀第二段理出故事情節。
2、澠池會上秦王怎么侮辱趙王?藺相如怎么對付?用的是什么辦法?從這個故事可以看出他是個怎樣的人?
3、藺相如為了趙國的利益連自己的命也不要了,多么勇敢啊!請同學們齊讀。
4、澠池會上的斗爭趙國占了上風,功勞應屬于誰?為什么?(提示:這份功勞也有廉頗的一份,不是他在邊境上做好準備,秦王也不會這樣輕易放回他)
5、這個與第一個故事有什么聯系?
6、復述故事。
五、布置作業。
第三課時
一、導入新課
上節課,我們學習知道藺相如完璧歸趙立了大功,趙王封他為上大夫;在澠池會上,他又立了大功,又封他為上,
職位比廉頗高。廉頗不服氣,說要給他個“下不了臺”,這就是將相不和的主要原因。
二、默讀第三段,思考問題:
1、藺相如立了功,廉頗為什么要給他個下不了臺?廉頗說的對不對?
2、藺相如怎樣對待?
3、將相怎樣和好?說一說你對他們的認識。
三、總結全文
1、從這三個故事中,我們知道“將”“相”經歷了由和到不和的過程,想想他們為什么不和又為什么和好?
2、藺相如的勇敢機智、顧全大局表現在哪?廉頗的英勇善戰,知錯就改表現哪?
3、學了這一課你有什么感受?
四、課堂練習。
復述三個故事。
將相和教案 篇4
教學內容:
講讀課文。
教學步驟:
一、從整體入手,啟發提問,直奔重點、難點,激發學生讀書興趣
1、板書課題后提問:用簡練的語言概括文章主要內容。
2、教師提問:廉頗、藺相如為什么不和?廉頗是怎么說的?從課文中找出廉頗說的這段話,讀一讀。
3、繼續提問:廉頗說,藺相如就靠一張嘴,爬到他的頭上去了,他說的對不對?不對,靠什么(引導學生讀議第一段。提示三個故事的聯系)?
二、學習第一段,幻燈提示本段重點內容,通過重點部分人物言行的讀議,了解人物品質
1、默讀第一段。
思考題:藺相如在完璧歸趙中是怎樣立功的。
閱讀要求:抓住藺相如的言行,認真理解藺相如是怎樣一個人,即他具有怎樣的品質。(學生默讀、勾畫、思考;教師板書:言行→品質)
2、幻燈出示圖片——課文中第一幅插圖。學生看圖后,教師提問:畫面上表現的是這一段中哪一小節的內容?然后指名讀這一節。(第八自然節)
3、結合這一小節描寫藺相如言行的語言說一說藺相如是怎樣一個人。學生讀議中,教師適時做如下點撥:
①藺相如理直氣壯地面對秦王,他的理在哪里?
②藺相如說著,舉起和氏璧說是要往柱子上撞。在他要撞卻沒撞的瞬間,他可能想些什么?
學生回答,教師板書:“機智勇敢”
4、教師小結:藺相如是怎樣做到完璧歸趙的呢?他利用秦王說的以城換璧的話,隨機應變,揭穿秦王的騙局,又抓住秦王愛璧的心理,機智勇敢地與秦王斗爭,爭取主動,贏得時間,做到完璧歸趙,為趙國立了大功。那么他在澠池會上又是怎樣為趙國再立大功的呢?
三、用學習第一段的方法——抓住最能突出人物特點的主要內容,通過人物言行,了解人物品質的`方法學習第二段,培養學生舉一反三的閱讀能力,強化訓練重點
1、引導學生回顧第一段的學習方法,加深訓練重點:“言行→品質”的印象。
2、提出進一步要求:不借助圖片提示,確定此段的重點內容。(第三自然段)
3、學生默讀、思考、抓住人物言行議論(議論重點:“生氣極了”,“再要求…再要求……”“不答應……拼了”)。
4、教師小結:藺相如不畏,在與秦王的斗爭中,置個人生死于不顧,維護了趙國的尊嚴,被趙王封為上卿,是當之無愧的。可廉頗卻認為他是靠一張嘴上去的,產生了矛盾,這個矛盾是怎樣解決的?繼續學習第三級。
四、讀議第三段,圍繞“和”字,抓住人物言行,進一步突出人物思想品質
1、指名朗讀這一段。
2、要求學生自己確定貫穿全段的思考題。
3、抓住人物言行,圍繞“將相是怎樣和好的”讀議此段。
教師適時點撥:
①“秦王我都不怕,會怕廉將軍嗎?”這句是不是藺相如自我吹噓,為什么”(引導學生回顧藺相如在“完璧歸趙”和“澠池會見”立功的情景,再與對廉頗忍讓的言行對比,突出藺相如對敵狠,對己和的高尚品質。)
教師板書:“顧全大局”
②“秦國之所以不敢進攻趙國”……秦國必然趁機來打我們。課文中哪個地方證明了藺相如的話是對的(引導學生體會;廉頗在保衛趙國中起了大作用。板書:英勇善戰;藺相如充分估計廉頗作用,可廉頗卻貶低藺相如的功勞,兩相對比,看出藺相如的高尚;認識到:為了國家的利益,必須和好。)
4、教師范讀藺相如說的這一段話。
5、這一段話的中心句是哪一句?為什么?等教師提示后,學生齊讀“我所以……利益”。
6、學生讀議“負荊請罪”一節。(引導學生通過廉頗的動作描寫,突出他為了國家利益,知錯就改的品質)。
教師點撥:
①在對藺相如的態度上,廉頗開始是“很氣”,后來又覺得“很不應該”,這是為什么?
②廉頗認識到自己錯了,登門請罪,他為什么把自己的錯誤看成是罪過?
幻燈出示第一幅插圖,學生看圖,教師小結
學生齊讀“負荊請罪”一節。
五、總結全文
教師提問:
1、通過這一段的學習,我們了解了藺相如和廉頗哪些高尚品質。
2、這些品質作者并沒有直接寫出來,我們是怎么知道的。
教師板書:言行
品質
教師總結:我們通過這一課的學習,不僅學習了廉頗、藺相如為了國家利益,團結一致的愛國主義思想,而且學到了通過人物言行,突出人物品質的寫作方法。
將相和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認識7個生字,會寫9個生字。正確讀寫“召集、商議、隆重、約定、膽怯、拒絕、能耐、諸位、和氏璧、無價之寶、理直氣壯、完璧歸趙、攻無不克、戰無不勝、負荊請罪、同心協力”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了解課文內容,領悟3個故事之間的內在聯系。感受人物形象,體會人物的愛國思想和他們各自的美好品質。
教學重難點:
1、讀講故事,感受人物形象。
2、把握三個故事之間的聯系。
教學安排:
三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預習探究
1、同學們,“戰國七雄”時期,秦國是最強大的一個國家,它總有吞掉其他國家的野心。因此,當時一些中、小國家在軍事和外交方面的措施就具有關系到國家興亡的重大意義。今天,我們就學習發生在當時的秦、趙兩國之間的故事。板題,讀題。
2、讀了課題,你有什么疑問嗎?
二、合作交流
1、過渡:就讓我們帶著這些問題,讀讀課文。
2、自由讀文,思考剛才的問題。
3、想想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
4、小組學習。
三、品讀體驗
(一)1、讀課后問題二,知道本課由三個故事組成。
2、帶著課后問題二默讀課文,找找這三個故事分別在課文的哪些自然段?
3、學生匯報。
4、采用多種形式引導朗讀,從各個故事中找出能歸納小標題的語句,指導歸納。如:A、這就是“完璧歸趙”的故事?小標題《完璧歸趙》。B、過了幾年,秦王約趙王在澠池會見?小標題《澠池會見》。C、藺相如見廉頗來負荊請罪,連忙熱情地出來迎接?小標題《負荊請罪》。
第二課時
(二)、默讀《完璧歸趙》,思考:你認為藺相如是怎樣的人?從文中哪些句子體會出來?
1、學生默讀思考。
2、同位交流。
3、學生匯報:
評價:藺相如是個勇敢機智的人。
重點句段體會:
(1)秦王雙手捧住璧,一邊看一邊稱贊,絕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藺相如看這情形,知道秦王沒有拿城換璧的誠意,就上前一步說,說:“這塊璧有點兒小毛病,讓我指給您看。”(巧妙奪回和氏璧)
(2)他理直氣壯地說:“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現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強逼我,我的.腦袋就和璧一塊兒撞碎在柱子上!”(理解“理直氣壯”,為了國家的利益愿意犧牲自己的愛國、勇敢精神)
(3)藺相如說和氏璧是無價之寶,要舉行個隆重的典禮他才交出來。叫手下人化了裝,帶著和氏璧抄小路先回趙國去了。(巧妙地拖延時間,讓和氏璧完璧歸趙)
(4)到了舉行典禮的那一天,藺相如進宮見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說:“和氏璧已經送回趙國去了。您如果有誠意的話,先把十五座城交給我國,我國馬上派人把璧送來,決不失信。不然,您殺了我也沒有用,天下的人都知道秦國是從來不講信用的。”(機智、勇敢)
(三)、默讀《澠池會見》,采用以上方法體會人物形象
1、學生默讀思考后匯報,教師引導評議。(學習方法與上個故事相同。)
2、需要注意的地方:
(1)找出描寫廉頗的句子,說說從中知道了什么?(廉頗是個威震四方的將軍,連秦王也懼怕三分)
(2)從《完璧歸趙》和《澠池會見》兩個故事中找出含有秦王“只好”的句子,從這些句子中體會到什么?(在藺相如智斗、廉頗配合的情況下,秦王無可奈何)
第三課時
(四)、默讀《負荊請罪》故事,結合上兩個故事思考:廉頗為什么不服氣?
句段一:這就是完璧歸趙的故事。藺相如立了功,趙王封他做上大夫。
句段二:藺相如在澠池會上又立了功。趙王封藺相如為上卿,職位比廉頗高。
句段三:我廉頗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立下許多大功。他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張嘴,反而爬到我頭上去了。我碰見他,得給他個下不了臺。
四、鞏固延伸
(一)、品讀藺相如的有關語句,體會藺相如形象(注意在人物的語言中體會“顧全大局,以國家利益為重”)
(二)、從廉頗的語言和動作中體會廉頗的性格特點(知錯能改、熱愛祖國)
(三)、回顧全文,了解三個故事間的聯系
每個故事都有矛盾的發生、發展和結果,有相對的獨立性,但又緊密聯系,第二個故事是第一個故事的發展,前兩個故事的結果,又是第三個故事的起因,合起來構成“將相和”這一完整曲折的故事。
課堂作業
提出感興趣的問題或不明白的問題與同學討論。
板書設計:
將相和
完璧歸趙
澠池之會
負荊請罪
教學反思:
感受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是本課的重點。教學時,利用語言把學生帶到情境之中,讓學生在讀、議、辯、演中感受人物。
將相和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學習本課生字新詞。
2、讀通、讀熟課文,理清文脈。
3、理解課文內容,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體會人物的個性特點,從人物的好品質中受到啟示和教育。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激情引入
同學們,今天我們學的這一課的課題,雖然只有三個字,卻包含了兩個人物,一個故事。你能看出是哪兩個人物,是什么故事嗎?那個“將”是誰?“相”又是誰?“和”在故事中是什么意思?
二、自讀自悟,了解故事內容
完成以下自學要求:
1、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
2、就課文中內容給每個故事各加一個小標題,說說三個故事之間的聯系。
三、質疑問難,理解課文內容
1、再讀課文,邊讀邊思考,遇到感興趣或不懂的問題,做好記號,準備跟同學討論。
2、學生提問,師生共同討論解決。
(1)有關知識的問題和一些新詞的理解,引導學生查工具書來解決。
(2)有關文章內容理解方面的問題,指點學生聯系上下文反復思考,反復討論交流。
教師可抓住以下類似的問題展開討論,結合理解課文內容:
①秦王為什么沒有得到和氏璧?抓住“慷慨激昂”“理直氣壯”等詞語體會藺相如的勇敢、機智。
②澠池之會上,秦王為什么會為趙王擊缶?抓住“不動聲色”及藺相如的話體會藺相如的機智和勇敢,抓住文中寫廉頗將軍駐守邊境的'句子體會其對秦王的威懾力,從而明白趙王獲勝的原因是因為文有藺相如、武有廉頗。
③將相為什么會不“和”?又為什么“和”了?
在討論交流的同時,隨機選擇有關句段朗讀,以加深理解、體會。
四、評價人物,深入理解課文內容
1、文中講到了趙王、秦王、藺相如、廉頗等幾個人物,下面我們來開個“人物評價會”。你喜歡課文中的哪個人物?從課文中舉出事例來說一說,評價時要抓住課文中的敘述、描寫,同時加入自己的看法。
2、學生默讀課文,邊讀邊圈畫標記,做好準備。
五、拓展練習
出示掛圖“負荊請罪”,觀察想象:廉頗到藺相如府負荊請罪,會怎么說,怎么做?藺相如又會如何做和說呢?
1、自己練習說一說。
2、把負荊請罪的結尾補充豐滿,寫幾個片段。
六、總結
鼓勵學生多讀歷史故事。
將相和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讀懂課文內容,認識故事主要人物藺相如和廉頗的性格品質。
2、領悟三個小故事之間的內在聯系和文章的命題方法。
3、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簡要地講述故事,并給每個小故事加標題,培養朗讀能力、復述能力、概括能力。
4、幫助學生認識“璧、廉、頗、缶”;會寫“趙、壁、騙、怯、廉、頗、辭、缶、卿、削”;理解“膽怯、推辭、侮辱、擊缶、上卿、大夫、削弱、無價之寶、完璧歸趙、理直氣壯、負荊請罪”等詞語。
5、引導學生根據課文編寫小劇本,并嘗試進行排練表演。
教學重點:
理解課文內容,認識故事主要人物藺相如和廉頗的性格品質。從藺相如為了國家利益,對敵不畏強權,機智勇敢和對友胸懷寬廣,忍辱退讓的好品質中受到啟示和教育。
教學難點:
理解三個故事的原因和結果,了解三個故事之間的聯系,并給每個小故事加標題,培養朗讀能力、復述能力、概括能力。
教學用具: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復習上一節課整理的問題
二、根據問題細讀課文,認識人物形象。
1、學習完璧歸趙
(1)默讀課文1—10自然段,概括這個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
起因:秦王倚仗強勢,要騙寶玉;
經過:藺相如向趙王獻策,并與秦王面對面斗爭;
結果:藺相如派人送寶玉回趙國。
(2)深入閱讀,認識人物形象,回答下列問題
①提出有價值的問題;
②帶著問題深入閱讀
③在什么情況下,藺相如向趙王獻策?
理解“戰國”“和氏壁”“說愿意拿15個城池換這個寶玉”“為難”。
④藺相如獻策時說了什么,他的態度、想法、心情怎樣?
理解“我愿意帶著寶玉到秦國去”“如果”“理屈”。
⑤藺相如怎樣把獻給秦王的.寶玉又拿到手并送回趙國?
“……您要是強逼我,我的腦袋和璧就一塊兒撞碎在這柱子上!”他是真撞還是假撞?由此你領悟出什么?
⑥你怎樣認識這個故事的結果?取得這個結果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課文哪些語句描寫突出了藺相如的精神品質?有感情的朗讀。
三、總結第一段的學習方法。
1、默讀課文,概括了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
2、提出有價值的問題。
3、帶著問題細讀課文,認識人物形象。
4、有感情的朗讀,體會人物的思想感情和精神品質。
四、運用學習方法,學習第二個小故事。
1、提出有價值問題。
2、閱讀,思考以下問題
①趙王在什么情況下動身去澠池赴會?
②澠池會見時,藺相如怎樣與秦王針鋒相對?
③這個故事的結果是什么?取得這種結果的原因是什么?
3、引導討論,著重體會重點詞句,明確當時情況;針鋒相對;事情結果及原因。
總結:藺相如進一步發揚維護國家尊嚴與利益的精神及機智勇敢的品質戰勝了秦王;廉頗大力配合,用武力作后盾,雙方配合一致。
4、有感情的朗讀這一段。
五、自學第三段。
1、把這一段分成三層,理出這個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
2、將相不和的原因是什么,又是怎樣和好的,促使他們和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3、藺相如和廉頗的行動和表現有哪些感人之處?
4、有感情地朗讀體會。
六、總結。
1、迅速瀏覽全文,思考
(1)把三個故事連起來看,前一個故事的結果與后一個故事的起因有什么聯系,具體說一說。
(2)從課文中找到三個故事連接、過渡的句子,讀讀并體會它們的作用。
2、評價人物,著重認識二人的品質。
藺相如和廉頗各自表現的品質是什么?共有的品質是什么?你喜歡哪個人物?為什么?
3、朗讀,欣賞人物的描寫。
將相和教案 篇8
設計理念:
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注重情感熏陶、注重體驗感悟是語文學科的特點。本篇課文的教學讓學生通過自己的閱讀,從多角度去發現、領略人物的形象與品質并通過讀把體驗到的特點展現出來;以了解藺相如為切入點,重點研讀這個關鍵人物,正是教學中“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問題,在讀中悟,悟后讀,“讀”“悟”相輔相成,讓學生在興趣盎然的讀、悟中領略人物形象。
教學目標:
1.認識7個生字,會寫9個生字。正確讀寫“隆重、膽怯、諸位、和氏璧、無價之寶、理直氣壯、完璧歸趙、負荊請罪、同心協力”等詞語。
2.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了解課文內容,領悟3個故事之間的內在聯系;感受人物形象,體會人物的愛國思想和他們各自的美好品質。
教學重點:讓學生通過自己的閱讀,從多角度去發現、領略藺相如的形象與品質。
教學難點:把握“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3個小故事之間復雜的因果關系。
課時安排:2課時
課前準備:
1.學生搜集一些歷史故事。
2.把相關的句子制作成課件。
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激發學生對歷史故事的興趣
1.同學們,我們中華民族有著五千年的燦爛文化,歷史長河中有許多熠熠生輝的人物讓今天的我們依然崇敬不已,你們知道哪些歷史人物的故事請簡單介紹一下。
(學生根據課前搜集的資料介紹他所了解的歷史人物,教師根據學生的談話適當的激勵與點評。)
[學生進入高年級,已初步具有根據需要搜集資料的能力,課堂上的展示更能激發學生對遠離我們現實生活的歷史人物的興趣。]
2.今天我們要學習的就是一篇歷史故事,是根據司馬遷的《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改寫的。
3.板書課題。
4、同學們已預習過課文,“將”、“相”各是誰?“和”在這里應該是什么意思?對于題目你是如何理解的?
(“將”指大將軍廉頗,“相”指上卿藺相如,“和”是和好、團結的意思。)
二、初讀課文,理清脈絡
1、“將”與“相”之間為什么和好,他們之間為什么曾經不和?請同學們默讀課文,理清課文圍繞廉頗和藺相如講了幾個小故事,找出每個故事的起止,并用一個合適的小標題概括每個小故事的內容。
2、討論交流:
本文講了三個小故事。
第一個故事(1—10自然段)完璧歸趙。
第二個故事(11—15自然段)澠池之會。
第三個故事(16-18自然段)負荊請罪。
[初步感知課文內容,培養學生閱讀的概括能力。]
3.自學生字新詞,讀通課文。
(1)讀準字音,“諸位”應讀“zhū”“負荊請罪”讀為”jīng”;多音字,著(zháo)急、上當(dàng)、答應(yìng)、為(wéi)難、便(pián)宜、上朝(cháo),據詞定音。
(2)認清字形,比較形近字,璧(壁)、秦(奏)、歸(舊)、克(刻)。
(3)體會詞語的意思,找出課文中帶這些詞的句子讀一讀。
攻無不克:攻城奪地,沒有拿不下來的.。
戰無不勝:形容強大無比,每戰必勝。
負荊請罪:負,背著。荊,荊條,用來打人的東西。本課指廉頗光著上身,背著荊條,到藺相如家請罪。這個成語現用來表示向人認錯賠罪。
同心協力:協,合。團結一致,共同努力。
三、品讀課文,感受人物形象
同學們通過閱讀,對課文已經有了初步的了解。你能評價一下文中的某個人物嗎?
(藺相如臨危不懼、機智勇敢,胸懷寬廣;廉頗知錯就改、勇于改過;秦王陰險狡詐……)
[通過閱讀,學生已經對人物有了初步感悟,孩子樂于表達,但對人物形象的認識仍舊是淺層的,概念化的,尚需進一步揣摩。]
2、選讀重點句段,自主感悟人物。
(1)同學們的感受真不少!我發現大家說的最多的就是藺相如,這個人物貫穿三個小故事的始終,我們先進一步了解他,好嗎?
(2)請同學們在“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小故事中找出描寫藺相如的有關語句,細細去讀,感悟他的個性想法。
(學生讀書、批注、討論。)
四、交流感悟,情境促讀
課文中關于藺相如的哪些細節描寫,引發了你對他的進一步了解,請談一談。
學生討論,交流:
1、藺相如看這情形,知道秦王沒有拿城換壁的誠意,就上前一步,說:“這塊璧有點兒小毛病,讓我指給您看。”
①交流:藺相如覺察到秦王根本無誠意拿城換壁,就上前一步,故意說璧上有瑕,巧妙地將和氏璧要回手中,這一言行充分表現了他的機智。
②機智的藺相如當時是以怎樣的語氣跟秦王說話才使得秦王把璧交給他的呢,請同學讀一讀。
2、藺相如捧著璧,往后退了幾步,靠著柱子站定。他理直氣壯地說:“我看您并不想……這柱子上!”說著,他舉起和氏璧就要往柱子上撞。
①交流:“理直氣壯”,指理由充分,說話有氣勢。真是手中有璧,心中有底。藺相如知道秦王特別喜歡這塊璧,于是抓住秦王喜歡璧的心理,威脅秦王,嚇唬秦王。一個“撞”字足以表現出藺相如的勇敢無畏,也可看出他的才智過人。
②藺相如的勇敢無畏震撼了在場的每一個人,也嚇壞了非常喜歡和氏璧的秦王,請同學們在讀一讀藺相如的動作,語言感受他的無所畏懼。
3、到了舉行典禮那一天,藺相如進宮見了秦王,大大方方地說:“和氏璧已經送回……從來不講信用的!”秦王沒有辦法,只得客客氣氣地把藺相如送回趙國。
①探討:藺相如非常聰明,派人把璧送回趙國,先發制人。藺相如面對強大的敵人毫無懼色,由被動變主動與秦王進行了針鋒相對的斗爭,從中看出他機智勇敢、做事果斷、不畏強權的性格。
②板書:機智勇敢,不畏強權
4、他走到秦王面前說,“請您為趙王擊缶。”秦王拒絕了。藺相如再要求,秦王還是拒絕。藺相如說:“您現在離我只有五步遠。您不答應,我就跟您拼了!”
①藺相如面對秦王對趙王的侮辱,奮起反抗,為了國家的尊嚴他不畏強權,不畏犧牲。
②情境朗讀,體會藺相如的勇敢無畏。
假如你就是藺相如你會怎樣對秦王說這些話,指名讀。
[以藺相如為切入點重點研讀,通過人物的動作、語言去揣摩人物的個性品質,感受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
五、置留問題,激發研讀興趣
1、藺相如的出色表現在課文中還有很多,請同學們在課下讀一讀有關于他的語句,把自己的感受下來。
2.提出自己感興趣或者不懂的問題,跟大家討論。
第二課時
一、復習引入
1.認讀“召集、商議、隆重、膽怯、能耐、諸位、和氏璧、完璧歸趙、攻無不克、戰無不勝、負荊請罪、同心協力”等詞語。
2.回顧課文內容。
3.過渡: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初步感受到了廉頗知錯就改的大將風度以及藺相如機智勇敢、不畏強權的高貴品質。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這篇課文,再次零距離接觸這些歷史人物。
二、研讀人物,體會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
1.“完璧歸趙”“澠池之會”中藺相如的卓越表現令趙王對他刮目相看,于是趙王封藺相如為上卿,職位比廉頗高。這引發了廉頗的不滿,他是怎么說,怎么做的?
2、研讀人物,體會表達
(一)分析藺相如的語言、行動:
行動:“請病假不上朝,免得跟廉頗見面;遠遠看見廉頗騎著高頭大馬過來了,他趕緊叫車夫把車往回趕。”
語言:“秦王我都不怕,會怕將軍嗎?……我所以避著廉將軍,為的是我們趙國呀!”
從藺相如的語言、行動你感受到了什么?
(感受到藺相如以國家利益為重、顧大局、識大體的高尚品質。)
3、再讀藺相如的語言,感悟人物形象。
課件出示:
“秦王我都不怕,會怕廉將軍嗎?……我所以避著廉將軍,為的是我們趙國啊!”
a.“秦王不敢進攻我們趙國,就因為武有廉頗、文有藺相如。”這句話說得對嗎?文中哪兒證明他說的話是對的?
(澠池會見時,秦王不敢攻打趙國,就是因為廉頗已經在邊境做好了抵御秦兵的準備,說明廉頗在保衛趙國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b.你怎樣理解藺相如的這段話?
4、指導有感情地朗讀藺相如的語言。
(二)分析廉頗的語言、行動:
1、畫出描寫廉頗的語言、行動的句子,說說廉頗的性格特點。
語言:“我廉頗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立下許多大功。他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張嘴,反而爬到我頭上去了。我碰見他,得給他個下不了臺!”
①在這里“嘴”指什么?藺相如真的只是靠他的“一張嘴”嗎?
②從廉頗的話中,你發現廉頗有什么特點?
(廉頗居功自傲、性格直率)
行動:脫下戰袍,背上荊條,到藺相如門上請罪。
①出示幻燈片,觀察第二幅插圖,想象人物當時的言行,說說廉頗負荊請罪的情景。
[學生展開合理想象、各抒己見,只要合文章情理即可。]
②從“負荊請罪”,可以看出廉頗是一個怎樣的人?
③廉頗為什么向藺相如負荊請罪?
討論、交流、點撥:
2、指導有感情地朗讀廉頗的語言、行動,深化理解人物的性格特點。
三、思維擴展,深化認識
1.趙國“武有廉頗,文有藺相如”,你為趙王感到幸運嗎?為什么?
(藺相如具有不畏強權、機智勇敢,以國家利益為重,顧大局、識大體的高尚品質;廉頗也能以國家利益為重,勇于認錯,知錯就改。而他們兩人的共同特點是愛國,有這樣兩位大臣,趙王是非常幸運的。)
2.討論:三個故事之間有什么聯系?將相和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交流、點撥:
①藺相如“完璧歸趙”、“澠池之會”的兩次立功,被趙王封為上卿,致使廉頗不服氣才有了“負荊請罪”的故事。因此,這三個小故事之間有著什么關系?
(“負荊請罪”是果,前兩件事均是因。)
②將相和好的根本原因是因為他們的愛國。板書:愛國
[領悟三個故事之間的內部聯系是本課的難點,而通過整篇課文的學習學生了解的課文內容,再通過教師巧妙的引領,這個難點不攻自破。]
將相和教案 篇9
【教學目的】
1、掌握生字詞;
2、能抓住人物特點,理清各段之間的聯系及各段與整篇的關系,培養邏輯思維能力和務求理解的讀書習慣;
3、懂得遇事要從國家利益出發,顧大局,識大體,講團結。
【教學重點】準確概括人物特點,理清各段之間的內在聯系及各段與整篇文章的關系。
【預習提示】本文篇幅較長,但故事情節并不難懂,語句也不難讀,歷史故事也為學生喜聞樂見,預習時要能理解字詞,熟練地讀通課文,并考慮課后作業問題。課堂教學的有限時間要重點用于概括人物特點和搞清聯系上。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
在預習的基礎上,從整篇入手,初步概括課文主要內容;組織分段,仔細閱讀第一大段;開始接觸第二大段。
教學步驟:
一、啟發談話
1、題解。
2、概括課文主要內容。
3、提示學習課文的要求。(學習方法)
①寫人物的文章,要抓住人物特點。
②課文是由三個獨立完整的故事結構而成,寫的是兩個人物間發生的事,學習時還應抓線索以理解三個故事是怎么聯系在一起的'。
二、指導分段
1、通讀全文,考慮分段要求。
2、討論分段。重點研究二、三兩段間過渡段的歸屬,要從內容和邏輯關系上理解。
三、講讀第一大段
1、輕聲朗讀,讀后說出小標題,寫誰。
2、理出故事的情節(起因,經過、結果)。
3、討論:從三層內容的敘述看出藺相如是怎樣一個人。
4、形成的板書:
5、小結。
①這個故事為什么叫完璧歸趙?藺相如為什么能完璧歸趙?
②挖掘藺相如的思想品質。
③設疑。這個故事與下文有什么聯系,與全文有什么關系。(圍繞線索考慮)
④歸納學法(根據故事情節的發展,抓人物特點)。
四、用學習第一大段的方法學習第二大段,考慮怎樣理清情節,抓人物特點
五、作業
繼續閱讀二、三兩段,并思考學習第一大段結束時的設疑問題。
將相和教案 篇10
教學目標:
1、正確認寫本課生字,理解重點詞語。
2、能簡要復述本文的三個小故事。
3、了解三個小故事之間的內在聯系。
教學重點:
復述“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小故事。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把握三個小故事之間復雜的因果關系。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人們都說:“文能安邦,武能定國”,這說明一個國家的生死存亡和長久發展需文臣武將齊心協力,但在戰國時,曾發生一件將相有不和到和的故事,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將相和》這篇課文。
二、初讀課文,感知內容
(一)提出自讀要求:
1、要求把課文讀通順、讀懂。
2、借助上下文理解詞義。
(二)小組合作學習
1、分小組輪流朗讀課文,相互糾正生字的讀音。
2、提出不懂的問題,做好記錄,小組內探討。
三、反饋交流
1、指名朗讀課文。
2、把握詞語的詞義。
(讓學生聯系上下文和借助工具書理解詞義)
無價之寶理直氣壯完璧歸趙負荊請罪
無價之寶:形容物品珍貴,用多少錢也買不到。
理直氣壯:理由正確、充分,說話氣勢壯盛。
完璧歸趙:把和氏璧完好無損地送回趙國。
負荊請罪:光著上身,背負荊條,向人請罪。
四、精讀課文,合作探究
1、文題中“將”指誰?“相”指誰?“和”是什么意思?
(“將”指廉頗,“相”指藺相如,“和”是齊心協力,共保趙國。)
2、本文主要寫了哪幾個小故事?請簡要復述故事。
(“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
完璧歸趙:趙王得到無價之寶——和氏璧,秦王想占為己有,假意用十五座城交換,藺相如與秦王巧妙周旋,最終把和氏璧安全送回趙國。
澠池之會:秦王約趙王在澠池會見,秦王要趙王鼓瑟,并讓人記錄下來,藺相如要求秦王為趙王擊缶,秦王被逼無奈,只好敲了一下缶。藺相如也讓人記錄下來。秦王沒占到半點便宜。
負荊請罪:藺相如官位在廉頗之上,廉頗很不服氣,揚言要讓藺相如下不來臺。藺相如一針見血的話語傳到廉頗耳中,廉頗深知自己大錯,背負荊條,上門請罪。
3、這三個小故事之間有什么內在聯系?
(學生能說出其中的因果關系即可。教師應引導學生明確“澠池之會”是“完璧歸趙”的.發展,而“完璧歸趙”、“澠池之會”的結果是“負荊請罪”的起因,三個小故事合起來構成“將相和”這一完整曲折的故事。)
五、布置作業
把“將相和”的故事講給家長聽。
六、板書設計
將相和
完璧歸趙
澠池之會
負荊請罪
將相和教案 篇11
【教學目的】
1、理解課文主要內容。感受藺相如的機智勇敢、顧全大局和廉頗知錯就改的優秀品質。
2、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理清各段之間的聯系和各段與整篇的關系,培養邏輯思維能力和務求理解的.讀書習慣。
3、懂得遇事要顧大局、識大體、講團結的道理。
4、掌握本課生字新詞。
【教學重點、難點】
感悟人物特點,理清各段內容之間的內在聯系。
【教學方法】
自讀感悟,討論交流,寫話。
【課時布置】
3課時(展示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激趣導入,板書課題
交流課前搜集的故事背景資料。
二、檢查預習,質疑問難
三、初讀課文,同學自悟
1、指名分節朗讀課文,師生一起糾正讀中存在的問題。
2、速讀課文,討論交流:
⑴在書上畫出“將”、“相”分別指誰?“和”是什么意思?
⑵本文主要講了一個什么故事?
3、理清脈絡,概括段意:
⑴本文講了幾個小故事?找出每個故事的起止,并用一個合適的小標題概括每個小故事的內容。
⑵討論交流。
4、再讀故事,明晰每個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
四、熟讀課文
將相和教案 篇12
教學目標:
1、學習本課10個生字,能正確的讀寫生字新詞。
2、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3、了解課文內容,體會人物的愛國思想和他們各自的美好品質。
4、領悟三個小故事之間的內在連系。
教學重點:
有感情朗讀,體會人物的美好品質,受到思想教育。
教學難點:
正確理解將相不和的.原因。
教學課時:
三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板書課題)同學們,今天我們學的這一課,雖然只有三個字,卻包含了兩個人物,三個小故事。你們能從標題中看出是哪兩個人物嗎?(學生自由發言)那么“將”“相”各指誰?“和”又是什么意思呢?讓我們讀文去看看吧!
二、自讀自悟,了解故事內容。
1、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
2、試給文中的三個小故事加一個小標題,想想三個故事之間的聯系。
3、提出你感興趣的問題或不懂得問題準備組內討論。
三、交流自學情況。
1、檢查讀文,糾詞正音。
2、交流三個小故事所加小標題: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
3、學生現在小組內交流提出的不懂的問題,初步解決一部分問題,留出有價值的問題和難以解決的問題,班內交流。
4、教師同學生共同分類歸納重點問題
(1)完璧歸趙
藺相如為什么要說“這塊比上有點兒小毛病?”
藺相如為什么要讓自己的腦袋和璧一起撞碎在這柱子上?
秦王沒有得到和氏璧怎么會心甘情愿的讓藺相如回國?
(2)澠池之會
藺相如為什么逼秦王擊缶?
秦王擊缶后為什么不敢拿趙王怎么樣?
(3)負荊請罪
藺相如為什么要避讓廉頗?
廉頗至藺相如門上請罪時為什么要脫下戰袍,背上荊條?
四、布置作業。
要求學生精讀課文,勾畫重點問題答案,為下一節課的匯報做準備。
第二課時
一、導入。
這節課讓我們再一次走進廉頗和藺相如,讓我們感知古人的機智和風度。
二、再一次出示重點問題提示。
引導:你最喜歡文中的哪個小故事?練習多讀讀,自由結組,解決故事中的問題。
三、圍繞“你喜歡故事中的哪個人物,說說為什么?”這一話題,交流討論并指導朗讀。
1、藺相如:機智勇敢;熱愛祖國;胸懷寬廣;顧全大局;
2、廉頗:英勇善戰;熱愛祖國;知錯就改;
3、要求學生想全理由,組織好語言。
4、指導學生朗讀藺相如和廉頗的相關語句。
重點語句
1、我廉頗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立下許多的大功。他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張嘴,反而爬到我頭上去了。我碰見他,得給他個下不了臺。
2、秦王我都不怕,會怕廉將軍嗎?大家知道,秦王不敢進攻我們趙國就因為武有廉頗,文有藺相如,如果我們倆鬧不和,就會削弱趙國的力量,秦國必然乘機來打我們,我所以避著廉將軍,為的是我們趙國呀!
四、總結。
《將相和》中,藺相如和廉頗使兩個同樣熠熠生輝的人物,他們的故事流芳千古,傳為佳話,讓他們身上的這種優秀品質在我們的身上發揚光大吧!
第三課時
一、出示掛圖“負荊請罪”,觀察想想。
廉頗到藺府負荊請罪會怎么說,怎么做呢?藺相如又會如何做和說呢?
1、學生自己練習說一說。
2、把“負荊請罪”的結尾補充豐滿,寫一個片斷。
3、讀習作,師生評議。
二、編排課本劇。
1、選擇一個小故事,試演。
2、師生品評
三、布置作業。
1、抄寫喜歡的詞語和句子。
2、(選做)有條件的學生看看表現“將相和”內容的戲曲的錄像、錄音。
將相和教案 篇13
教學目標:
1、學會生字,理解詞語“聲色懼厲”在句子中的意思。
2、理解課文內容,抓關鍵詞句,品味人物言行,從中受到啟示和教育。
3、給課文事件加小標題,搞清之間的內在聯系及各事件與整個故事的關系,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4、領會和學習課文是通過典型的事件和人物的言行來表現人物特點這一寫作方法。
教學重點:
1、抓關鍵詞句,品味人物言行,準確概括人物特點,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進一步訓練學生語感及其它語文能力。
2、領會和學習課文是通過典型的事件和人物的言行來表現人物特點這一
寫作方法。
教學難點:
1、分清事物的前因后果;
2、搞清各段之間的內在聯系及各段與整篇文章的關系。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直接導入,理清前因后果:
同學們,這節課我們來學習一篇發生在兩千多年以前、戰國時期的歷史故事《將相和》。(板書課題)
請同學們默讀課文,思考:將相和的故事是由哪三個小故事組成的?(生讀書)
交流:將相和是由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小故事組成。
這三個故事在文中的敘述順序能否顛倒?
其中,第一個故事完璧歸趙我們在三年級時已經學習過,本文只用一句話略寫,還記得故事的'主要內容嗎?那位挫敗秦王陰謀的大臣是——(板書:藺相如)帶兵接應的大將是——(板書:廉頗)。
二、讀書評價,感悟廉頗其人:
1、藺相如,指將相和中的“相”,請注意這里的相并不是來自藺相如的名字,而是指古代文官的最高職位稱為“相”,那么將指的又是誰呢?
2同學們一定已經注意到經歷了完璧歸趙之后的藺相如由一介平民被封為上大夫,澠池之會后的藺相如又被封為上卿,可謂平步青云,書上特別說明的是他的職位比廉頗還高。
那作為同朝為官、戰功顯赫的大將軍廉頗此時對藺相如作何評價呢?找到廉頗的話,誰來讀讀?(抽生讀書)
3、指導朗讀:
數一數,廉頗說了幾句話。來,先看第一句。
我廉頗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立下許多大功。你現在就是廉頗,來說說這句話,(抽生讀書)說這話的廉將軍有什么樣的自我感覺?(預設:覺得自己很了不起,傲氣十足,居功自傲,很神氣……)齊讀
再來看第二句:
他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張嘴,反而爬到我頭上去了。先自己試讀。(抽生讀書)聽出廉將軍對藺相如什么態度了嗎?(預設:看不起,不屑一顧,覺得藺相如有沒有真本事?)齊讀
所以他的決定就是:(出示第三句)我碰見他,非得給他個下不了臺!)一起讀
有一個詞叫“言為心聲”,意思是通過聽一個人說的話你就可以知道他的心里是怎么想的,是個怎樣的人。聽了廉將軍這短短的幾話,你仿佛看到了一個有著什么樣性格脾氣的廉將軍站在你的面前?(預設交流:耿直暢快、豪爽、率直,性子直等)板書:率性爽直
4、作為一員武將,廉頗之所以這樣率直地表達不滿,是因為他一直站在哪個角度?引導學生再次讀書,找到三句話中的同一個人稱:我。
小結:廉頗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問題,所以難以全面,帶有很大的片面性。
題目是將相和,此時的將相之間是和還是不和?
誰能用剛才學習到的本領,來說說將相不和的原因?
將相和教案 篇14
教學目標:
1、能在閱讀中獨立認識本課生字。能讀準詞語“澠池、鼓瑟、擊缶、上大夫、上卿”的音;能在語境中理解“勃然變色、聲色俱厲、負荊請罪”等詞語的意思。
2、能了解“將相和”的故事,能借助提示簡要概括“澠池之會”的內容,知道澠池之會的功勞是二人通力合作的結果;能轉述“負荊請罪”中將相二人的話,體會“和”的含義。能在理解內容的基礎上,嘗試有感情地朗讀關鍵語句。
3、感受藺相如在澠池之會上的智勇雙全,面對廉頗挑釁時的寬闊胸襟;感受廉頗知錯就改的勇氣;體會兩人以國家利益為重的愛國之情。
教學重點、難點:
1、能了解“將相和”的故事;能轉述“負荊請罪”中將相二人的話,體會“和”的含義。
2、感受藺相如在澠池之會上的智勇雙全,面對廉頗挑釁時的`寬闊胸襟;感受廉頗知錯就改的勇氣;體會兩人以國家利益為重的愛國之情。
學生準備:
預習課文,查找關于廉頗、藺相如的歷史資料。
教學過程:
一、理解課題,整體感知。
1、揭示課題:35《將相和》
2、理解課題:課題中將指誰?相指誰?和是什么意思?從課題知道課文講什么?
3、默讀全文,了解“不和”的原因。
(澠池之會上,藺相如又立了功,趙王封他做了上卿。職位比廉頗高。)
4、指導朗讀廉頗的話,引入澠池之會。
出示句子:我廉頗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立下許多大功。他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張嘴,反而爬到我的頭上。我碰見他,非得叫他下不了臺!
二、深入文本,品讀感悟
●澠池之會
1、自瀆3——8小節,想想:澠池之會這個故事圍繞哪些人?寫了一件什么事?
2、根據提示簡要概括澠池之會的內容,介紹樂器“瑟”和“缶”。
3、再讀3——8小節,劃出藺相如說的話,聯系上下文想想他問什么這樣說?
4、理解藺相如說的兩句話,能有感情地朗讀并體會人物性格特點。
出示句子:“聽說大王善為秦聲,請為趙王擊缶。”
“你我現在相距只有五步。再不答應,我就跟你拼了。”
理解句子:
句一:“聽說大王善為秦聲,請為趙王擊缶。”
(結合學生的交流,隨即聯系前文秦王的話和第二節藺相如勸趙王赴澠池會的內容。)=
句二:“你我現在相距只有五步。再不答應,我就跟你拼了。”
(師補充《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的內容)
(能從藺相如的話中知道他這么說、這么做的原因,感受藺相如在秦王面前不甘示弱、大智大勇)
指導朗讀
5、小結:藺相如是不是沒有能耐,就憑一張嘴呢?看來廉頗說錯了。
●負荊請罪
1、齊讀廉頗的話,并指名轉述。
出示句子:“我廉頗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立下許多大功。他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張嘴,反而爬到我的頭上。我碰見他,非得叫他下不了臺!”
(提示學生在這里轉述要有稱呼,用敬語。)
2、自由讀10——14小節,找找:藺相如聽到這話怎么做?怎么說的?
3、理解藺相如說的話,能有感情地朗讀并正確轉述
出示句子:“秦王我都不怕,我會怕廉將軍嗎?大家知道,秦國不敢進攻我們趙國,就因為趙國武有廉頗,文有藺相如。如果我們兩個鬧不和,別人不是就有機可乘了嗎?”
4、過渡:原來藺相如對外不甘示弱;對內卻處處示弱。不是因為怕,而是以國
為重。
5、聯系上下文說說:廉頗“不應該”什么?于是他怎么做?
6、理解“負荊請罪”的意思,感受廉頗知錯就改的勇氣。
出示句子:他脫下戰袍,背上荊條,親自來到藺相如門上。
用一個成語概括就是:負荊請罪。“負”的意思就是:背。
7、想象說話
廉頗二人見面會說什么?展開合理想象。
三、總結全文、合為一體。
從此兩人結為知己,同心協力保衛趙國!完璧歸趙、澠池之會你、負荊請罪,這三個小故事結合在一起構成了著名的歷史故事——《將相和》。
板書設計:
35、將相和
(完璧歸趙)藺相如 (澠池之會)
以國家利益為重
(不服氣)廉頗(負荊請罪)
教學效果反饋: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品讀重點語句,感受人物特點。在教學中,我注意滲透“抓重點語句體會人物特點”的學法指導,因此,學生能較為準確地抓住重點語段進行品讀,如能抓住描寫藺相如語言、神態、動作的語句進行朗讀、理解、體會,感悟藺相如的機智勇敢與愛國之心。在語言實踐活動中,由于學生對文中人物的語言、神態、動作較為熟悉,因此,讓學生以“我非常喜歡(或敬佩)藺相如(或廉頗)”為開頭,聯系課文內容寫一段話時,學生寫得內容較為豐富,語言也較生動。
將相和教案 篇15
教學內容:
解題導入新課:學生自學課文;檢查預習情況;質疑問難。
教學步驟:
一、解題
1.介紹時代背景(略)
2.抓題眼“和”,理解題意(略)。
二、學生默讀課文,自學
要求:
(1)查字典學習字詞,解詞要聯系上文;
(2)了解文章主要內容;
(3)給文章分段;
(4)擬定三個故事的小標題。
三、檢查自學情況
(1)注意:
廉頗 藺相如 膽怯 抵御 上卿
(2)組詞
秦 璧 擊 協 澠
泰 璧 缶 脅 淹
(3)解詞:
完璧歸趙 無價之寶 理直氣壯
攻無不克 負荊請罪 同心協力
(4)指名讀課文:課文寫了哪三個小故事,并說明這三個小故事的起止段落。
(5)概括三個故事的.大意。
(6)給三個故事擬小標題。
四、熟讀課文
五、質疑問難
【將相和教案】相關文章:
將相和教學設計(精選20篇)08-24
將相和讀后感讀了將相和的后感11-16
將相和教學設計優質版(精選15篇)10-26
將相和第二課時教學設計12-27
讀《將相和》有感07-15
讀將相和有感09-03
讀將相和有感04-28
讀《將相和》有感09-26
讀《將相和》有感【推薦】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