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開課二等獎《前方》教學設計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進行教學設計編寫工作,借助教學設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寫教學設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公開課二等獎《前方》教學設計,歡迎大家分享。
教學目標
1、了解攝影散文這一文體的特點,把握立意上的反彈琵琶。
2、通過對“前方”“離家”“苦旅”“悲劇”等關鍵詞的學習,把握家園之思的文化內涵。
3、能獨立閱讀,獨立思考,與文本、老師、同學展開對話,初步表達自己的閱讀感悟。
二、教學重點、難點
1.把握家園之思的文化內涵。
2、通過對話,初步學會表達自己的閱讀感受。
三、教學課時
一課時。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
本文與其他文章有何不同?
明確:攝影散文,一種新興的文體,它是由攝影和散文構成的它兼具攝影的視覺性、對瞬間畫面逼真的再現能力和散文運用語言來表達對象時的自由的特點。
既然文章是不同的,那么我們的學習是不是也要有所不同呢?本專題的第一板塊的對話欄有著編者寫下的話語,而這一板塊“鄉關”的對話欄是空白的,留待同學們在學習的過沖中將自己的疑惑、體悟寫下來,從而學會與文本展開對話。
(二)朗讀文本
學生朗讀全文,讀的過程中要求學生劃出關鍵語句,理清文章思路,初步感知文章內容。
教師提示:關鍵句指中心句、首括句、總結句等。
教師與學生共同明確全文的關鍵語句,并齊讀之。
(三)文本研習
學生活動:
①選擇一句關鍵句結合上下文對其重點研習,并在對話欄寫下自己的點滴感悟。
②小組內交流自讀情況。
教師預設:
(在實際的上課過程中,根據學生的回答調整上課內容)
1、人有克制不住的離家的欲望。(文眼)
(1)作者是如何表現克制不住的離家欲望的?
明確:
①第3節動物大遷徙的宏大場面的描寫確實是“震撼人心”,讓人熱血沸騰,產生離家的沖動。動物如此,人類亦然:離家由來已久,深深地融入到生命之中,離家的觀念已是根深蒂固。
②第5節中“人會在闖蕩世界之中獲得生命的快感或滿足按捺不住的'虛榮心。因此,人的內心總在吶喊:走啊走!”走得信心百倍,走得滿懷激情,走得滿懷,走得熱血沸騰,走得前程似錦。
③第7節“前方的情景并不明確,朦朧如霧中之月,閃爍如水中之屑”,使“前方”像水中月,霧中花,產生一種朦朧美,誘惑人去探求。
(2)人要離家,這是否和人們的鄉土情結相悖?這是否有悖于人之常情?試結合全文內容,談一談自己的理解。
明確:從反面立意,說的是離家,有反彈琵琶的味道,但是這并非有悖常理,作者從反面落筆,談歸結的仍然是對家的追尋。
小拓展:反彈琵琶
1、這種新奇的打破思維定勢,從相反的方向去思索、分析,以求得新的判斷與認識的寫法,便是“反彈琵琶法”,它往往會使文章獨辟蹊徑,別有洞天。
2、學以致用
看一看下面的一些觀點,你能不能反彈琵琶?任選一句,說出你的新觀點,當然要闡釋理由。(課外作業)
一份耕耘,一份收獲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常在河邊走,哪有不濕鞋
2、人生實際是一場苦旅。
結合圖片與10段,學生談談對苦旅的理解。
明確:身體之苦:“一輛擁擠不堪的車里,開始他們的旅途”,“坑洼不平的路面上顛簸,受著皮肉之苦”。
精神之苦:“眼睛里流露出一個將要開始艱難旅程的人的所有惶惑與茫然”。以錢鐘書《圍城》與豐子愷散文中的例子把旅途的不安、無奈與焦躁不寧、索然無味細細寫出來。
3、“人的悲劇性實質,還不完全在于總想到達目的地卻總不能到達目的地,而在于走向前方、到處流浪時,又時時刻刻地惦念著正在遠去和久已不見的家、家園和家鄉。”
““悲劇的不可避免在于人無法還家,更在于即便是還了家依然還在無家的感覺之中”。
結合詩句談談你對作者所說的人生的悲劇的理解。
明確:人對家園的眷戀與追尋,實際上是對自身心靈和精神的關照,是對精神家園的追尋,這種追尋猶如對宗教的皈依,圣潔,虔誠,莊重。故而才有“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等等千古流傳的有關于“家”的詩句。作者借用詩句,就巧妙地將圖片中人的迷茫共性化,原來古往今來,人們對家的感覺是一樣的:人們所終極追求的是精神的家園,就算人的肉體在家,可是靈魂卻找不到可以停靠和休憩的港灣。心靈就會有濃重的漂泊和孤寂感,在人生的路上,找不到精神家園。
4.“這坐在車上的人們,前方到底是家還是無邊的曠野呢?”
問:你能替作者回答這一問題嗎?
明確:如果這些人們沒有精神的追求,沒有精神的皈依之所,那么前方就是“曠野”,即便是前方是生他養他的家,也永遠是“曠野’!
(四)拓展探究
文章讀到這,我們忽然發現作品由開始的轟轟烈烈,轉入到深沉、厚重的悲憫之中作家為什么要向我們揭示人生悲劇性實質?是不是要我們視人生為畏途,放棄對精神世界的追求呢?同學們討論、交流一下,并將自己的感悟寫到對話欄處。
明確:恰恰相反,人們正是有了追求、有了理想,才不空虛,才不茫然、惶然,才有有家的感覺,而這正是人類進步、發展、壯大的前提。人有痛苦并不可怕,關鍵是不要放棄追求,這才是人生的崇高之處。古希臘神話中的西西弗斯,宙斯罰他一次次把滾落山下的巨石推上山頂,西西弗斯在這日復一日的悲壯宿命中獲得挑戰荒謬、戰勝庸常的成就感。也正為此,屈原“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海倫、凱勒“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我也要為人們送去祝福”,文天祥鞠躬盡瘁,死而不已,化作厲鬼也要與敵人抗爭……
【公開課二等獎《前方》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拼音教學設計04-05
《早》教學設計04-04
氓教學設計04-04
牧童教學設計04-02
《乘法》教學設計04-01
必備教學設計02-25
小班教學設計02-22
夏教學設計01-01
數學教學設計12-27
春酒教學設計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