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圍的空氣》優秀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1、科學知識目標:知道空氣存在于我們的周圍,空氣沒有固定的形態;知道空氣要占據空間。
2、科學探究目標:能借助其他物體直接觀察空氣,再觀察空氣的存在;能運用多種感官對空氣進行觀察,并能描述空氣的形態特點。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能應用已有知識和經驗根據自己觀察到的現象,做出猜想,并能檢驗猜想是否正確;
通過生動有趣的活動,激發學生強烈的好奇心與積極的探究欲,并愿意把自己對空氣的感知、認識與同學們交流分享。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引導學生用不同的方法“找空氣”,用各種感官觀察空氣,證明空氣存在于我們的周圍,并用語言描述自己所觀察到的空氣。
難點:設計簡單實驗來證明空氣的存在。
三、教材分析:
《周圍的空氣》是湘版科學教材三年級上冊《空氣》單元中的第一課。《空氣》是小學科學課程體系中“地球與宇宙”這一部分。教材編寫者編排節知識的目的是使小學生獲得地球與宇宙相關的基本知識,教育兒童要保護環境,保持空氣的潔凈。本課通過“找空氣”的活動,讓學生親歷觀察、描述、猜想、實驗等過程,感受并證明空氣的的確確存在于我們的周圍。要上好這一課,教師除了要拓寬自己的知識領域還應按照《科學》課程的.要求,當好學生科學探究的引領者,激發學生的探究動機,培養學生的探究興趣,引導學生選擇適當的探究目標。
學情分析:“空氣”這是一既熟悉又抽象的東西,它與我們兒童的生活息息相關,大概在幼兒園的時候就已經知道它了。然而,空氣是看不見又摸不著的,所以兒童常常忽略它的存在。空氣究竟是一種什幺樣的物體呢?這種物體有什幺性質?它和我們的生活有什幺關系?等等,學生對這些問題仍充滿著好奇。
四、教學準備
(1)實驗材料:透明塑料袋、扇子、氣球、注射器、海綿、粉筆、土塊、碎磚塊、小卵石、水槽、礦泉水瓶、塑料吸管、大燒杯、錐子等。
(2)網絡資源、多媒體課件。
五、教學方法、思路:
“教”→“扶”→“放”,層層遞進,由淺入深。
六、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1、 猜謎語引入
2、板書課題。
(二)科學探究 “找空氣”活動
1、你能看見空氣嗎?請同學們利用手上的材料想辦法把空氣找出來。說說你觀察到的空氣是什幺樣的?(板書:空氣是一種無色、無味、透明的氣體)
2、用氣球、塑料袋、杯子和水、扇子等器材感受空氣的存在:觀察空氣,說出你的發現。(板書:空氣存在于我們周圍)
3、碎磚塊、土塊、粉筆、海綿里有空氣嗎?
①大膽猜一猜;
②我是小小科學家:自己動手設計實驗證明你的猜想。
(三)、拓展延伸 “瓶內吹氣球”活動
1、按書上的方法把氣球裝在礦泉水瓶中。
2、吹一吹,試著把氣球吹大。
3、為什幺吹不大,猜一猜。
4、用什幺方法可以把氣球吹大,試一試,為什幺?
5、怎樣才能讓我們看到空氣跑出去了?再試一試。
6、說說你的發現。(板書:空氣要占據空間)
(四)、暢談收獲(彈性環節)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新的收獲?(如:你學會了哪些新的科學知識;你有了哪些新的有趣的發現;掌握了哪些新的學習科學的方法;在思考問題的方法上有了哪些改變;在學習習慣上有了哪些新的進步等等。)
(五)課外作業 留心觀察生活中與空氣有關的現象
(六)板書設計 周圍的空氣
1、空氣是一種無色、無味、透明的氣體。
2、空氣存在于我們周圍。
3、空氣要占據空間。
七、教學反思
《周圍的空氣》是學生們探究空氣的入門課。它以學生的經驗為基礎,提出“空氣在哪兒”的問題,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引導學生借助物體觀察空氣,感覺空氣,證明空氣的存在。一個個生動有趣的活動,會使孩子們感受到科學探究的無窮樂趣,領略這個無比奇妙的自然世界,這也是我們每一位科學教師所期望達到的教學目標!
【《周圍的空氣》優秀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荷花》優秀教學設計04-14
白鵝優秀教學設計04-04
《松鼠》優秀教學設計04-03
《老王》優秀教學設計12-25
《挑山工》優秀教學設計07-01
《荷花》優秀的教學設計范文07-22
《猴王出世》優秀的教學設計07-17
小學音樂優秀教學設計03-07
《咬文嚼字》優秀教學設計范文07-02
初中數學優秀教學設計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