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語文《帳篷》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學習社會主義建設者為了祖國的繁榮富強,以苦為樂、艱苦創業的精神。
2、通過閱讀理解全詩的意思,正確回答課后問題。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體會詩句含義,領會作者以“帳篷”來歌頌建設者們為了祖國的繁榮富強,風餐露宿、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板書課題,導入新課
。ㄒ唬R讀課題。(注意“篷”與“蓬”的區別。)
。ǘ┨釂枺和瑢W們見過帳篷嗎?它有什么特點?
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詩人艾青寫的一首關于“帳篷”的詩。
二、初讀課文
要求:
1、了解這首詩講了什么內容。
2、找出不理解的詞、句,自己查字典或聯系上下文來理解。
三、檢查自學情況
(一)請同學分節朗讀,檢查生字、詞讀音是否正確。
(二)說出詩的大概意思。
。ㄈ┨岢鲎约哼不理解的詞、句。
四、帶著問題默讀全詩并找出答案
思考題:(小黑板書寫好)
1。、詩中的“我們”指的是誰?你是從哪些詩句知道的?用“——”線劃出。(板書:“我們”)
2、詩中的“家”指的是什么?用“ ”劃出詩中描寫“家”的有關句子。(板書:“家”)
3、“我們”對“家”的感情怎樣?為什么這樣?用“……”劃出。
五、討論以上思考題,進一步理解全詩內容
(一)思考題1
1、詩中的“我們”指的是誰?你是從哪些詩句知道的.?(“我們”指建設者。從詩句中“探索、開發、架橋、修路、蓋樓”等詞語可以知道。)
2、這些詞語不但告訴我們建設者是干什么的,還告訴我們什么?(板書:創業的艱苦)
(二)思考題2
1、“家”指的是什么?(板書:帳篷)
2、詩中描寫“家”的句子:(“流動的家”、“荒原最早的住戶,野地最早的人家”)
3、“流動”、兩個“最早”都說明了什么?(建設者們居住的環境差,生產條件非常艱苦,創業艱難。)
。ㄈ┧伎碱}3
1、“我們”對這樣的“家”感情怎樣?(“任憑風吹雨打,我們愛自己的家”)
2、“任憑”什么意思?(聽憑、由著。)“風吹雨打”指什么?(環境艱苦,條件差,風餐露宿。)
3、“我們”為什么愛這樣的“家”呢?(板書:為什么愛?)(“它是這樣的敏銳,反映祖國變化”及詩最后一節。板書:荒涼繁華)
4、理解“敏銳、荒涼、繁華”。(建設者怎樣把荒涼的土地變成繁華的都市,引導學生聯系家鄉、祖國翻天覆地的變化來談。)
5、建設者們愛這樣的“家”表現了他們一種什么胸懷?(為了祖國的繁榮富強、興旺發達樂于吃苦的精神。板書:以苦為樂。)
六、總結
作者借“帳篷”歌頌了建設者們什么精神?(根據板書讓學生總結。)
七、指導朗讀
。ㄒ唬┲赋鲞@是一首詩歌,要讀出詩歌的韻律,找出每節的重點詞,讀出重音。
。ǘ┳髡呤菨M含對祖國建設者們以苦為樂創業精神的頌揚寫這首詩的,要讀出這種語氣。
【六年級語文《帳篷》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六年級語文教學設計02-14
語文《莫高窟》教學設計10-09
語文《荷花》教學設計08-06
語文《長城》教學設計04-20
小學語文古詩教學設計04-14
小學語文 《坐井觀天》教學設計03-29
小學語文教學設計02-28
語文園地一教學設計09-09
語文天地四教學設計08-20
語文《賣白菜》教學設計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