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引領新常態的自查報告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最終目的是滿足需求,主攻方向是提高供給質量,根本途徑是深化改革。如下是中國人才網給大家整理的,希望對大家有所作用。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引領新常態的自查報告篇【一】
近日,中國人壽保險(集團)公司發布了《中國人壽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報告》,這是保險行業第一份關于貫徹落實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專項報告。
報告從豐富產品供給、優化保險服務、創新社會管理、參與養老健康產業、強化資金支持、提升基礎管理等六個方面展現了中國人壽在服務社會全局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方面作出的不懈努力和積極成果,為服務好國家和保險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工作貢獻了應有的力量。
不斷豐富產品供給,提升風險保障能力
2016年,公司保險供給總量快速擴大,保險產品供給體系不斷豐富,風險保障水平有效提升。上半年,境內壽險業務累計新增承保11.38億人次,有效保險金額177.76萬億元,賠付支出1250.58億元;財險業務累計提供風險保障金額29.88萬億元,賠款金額達到126.59億元。
1、積極開展養老、健康保障產品創新。
為滿足“人口老齡化”背景下客戶日益增長的養老和健康保障需求,陸續開發推出28款年金保險產品、21款養老金保障產品和142款健康產品,產品線不斷充實,保障水平不斷提高。
2、積極服務和支持“三農”,開展農業保險產品創新。
積極試點推出了燕麥、蕎麥、獼猴桃種植及羊養殖保險等特色產品,為發展特色農業提供保障;試點開展生豬價格指數、農作物氣象指數保險;積極開發和完善農房保險、農機保險、農業基礎設施保險等產品體系。
3、適應技術進步和互聯互通,積極開展互聯網保險產品創新。
在“+互聯網”和“互聯網+”兩端同時發力,有效滿足互聯網客戶個性化保險需求。
優化保險服務供給,改善客戶服務體驗
1、不斷加強資源整合,提升一站式服務能力。
全面建設并不斷優化電子商務平臺,深入推進綜合銷售;創新獲客方式和支付模式;全面推進大數據戰略。
2、不斷優化服務流程,提高服務效率。
簡化客戶理賠手續,推廣理賠直付;建立通賠全流程授權機制,縮短理賠時效;升級服務承諾,提升客戶體驗。
3、不斷改進服務手段,增強服務便捷性。
推出“e寶賬”、“金e保”、互聯網智能理賠等服務平臺,實現自助服務功能。上半年,壽險業務新單15日送達率為96.27%,保全作業平均時效為1.01天,理賠平均處理時效1.58天,理賠5日結案率達到98.58%,獲賠率達99%以上;財險業務車險和非車險平均案件理賠時效分別為29.11天和73天。
創新參與社會管理,助推政府職能轉化
1、積極做好大病保險及新農合經辦工作,助力政府提升社會保障水平。
繼基本醫保經辦典型模式后,又形成江門模式、江蘇省內轉診、基本醫保和大病保險一體化管理等新的經營服務模式。截至上半年底,累計承辦200多個城鄉大病保險項目,覆蓋近4億人,累計支付賠款400多萬人次、100多億元;在23個省開展300余項醫療經辦業務,服務6000多萬人。
2、積極開展政策性保險業務,助力政府做好風險管理。
在壽險方面,為2000萬老齡人口提供老齡保險;為超過1300萬家庭提供計生意外傷害險,保額達5000多萬億元;為9000萬人提供小額保險,保額1.34萬億元。農險業務方面,累計承保506.7萬戶次,為農業生產提供保額1537億元。責任保險方面,著力推進校方責任險、醫療責任險、食品安全責任險等保險。巨災保險方面,積極參與各地巨災保險試點,在多地相繼開展相關業務。
3、積極解決好扶貧與社會人群就業問題,有效增強社會托底水平。
作為承擔定點扶貧任務的中央企業,中國人壽積極開展定點扶貧工作,投入資金、捐贈物資、選派干部,直接支持地方經濟建設。發揮保險優勢,加深保險扶貧深度和廣度。其中,寧夏分公司為貧困戶量身定制壽險“脫貧保”服務,甘肅分公司針對農村低保戶、五保戶及孤兒研發并推廣“兩保一孤”專屬產品,實現了對精準人群的精準保障;積極服務社會就業,緩解大學生就業壓力,在去產能重點領域定向提供就業崗位。截至上半年底,境內公司銷售人力160萬人,較年初凈增40余萬人。
積極參與健康養老產業。助力養老體系建設
1、加快推進養老養生項目落地。
“三點一線、四季常青”戰略布局不斷推進,各養老項目先后落地。“國壽嘉園”健康養老子品牌正式發布,“大養老”產品線不斷豐富。推進“智慧養老聯合創新實驗室”建設,探索構建中國人壽特色的健康養老服務創新模式。
2、加快健康醫療產業布局,做好養老健康配套服務。
健康并購股權基金成功獲批,成為首支獲批的保險私募股權投資基金。健康管理產業鏈不斷完善,成功投資康健國際、華大基因等健康管理類企業,與淄博市中心醫院合資設立新院區,投資入股南石醫院開展醫療合作,入股國藥租賃合作開展醫療設備租賃業務,入股醫療控費企業衛寧科技加強承保和理賠管理。
強化資金支持力度,服務經濟結構調整
1、積極開展基礎設施投資,提升服務經濟社會能力。
在地方基礎設施建設、新型城鎮化建設、棚戶區改造等多方面加大投入,助力改善民生、服務實體經濟。目前,公司基礎設施類項目投資余額近2000億元。
2、響應“去產能、去庫存”號召,優化投資策略。
減少對產能過剩行業的投資敞口,重點關注并加大新興產業和創新企業的投資力度。截至上半年底,公司持有新興產業股票市值159億元;持有新興產業債券301億元,較上年末增加154億元;持有過剩產能行業股票市值4.4億元,占股票持倉比例較上年末下降0.43個百分點;持有過剩產能行業債券466億元,較上年末減少57億元。
3、積極把握“去杠桿、降成本”政策紅利,加大股權投資力度。
重點在戰略新興產業和國企改革領域,有針對性地加大股權投資力度,直接為實體經濟注入流動性。
4、發揮保險風險管理優勢,提升社會信用水平。
大力開展政策性小額貸款保證保險業務服務小微企業;在多地開展商業性保證保險業務。
提升基礎管理水平,增強供給側發展動力
1、積極推進體制機制改革,增強發展活力。
以市場化改革為導向,優化考核激勵和薪酬分配機制,建設創新項目培育、推廣、激勵機制,積極穩妥地推進公司大中城市機構改革。
2、優化內部資源分配制度改革,從供給側增強發展動力。
牢固樹立為基層服務的意識,將各類資源向基層傾斜;實施基層辦公用房和職場改善計劃;持續加大對基層的戰略性投入。
3、不斷加強隊伍渠道建設,增強發展競爭力。
傳統銷售隊伍建設成效突出,新渠道建設穩步推進,公司供給服務的渠道不斷豐富,能力與水平不斷提高。
作為國內最大的國有金融保險集團,中國人壽在未來將繼續深入貫徹落實中央精神和保監會要求,立足和服務于國家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局,進一步加快發展步伐,切實完善供給布局,擴大供給范圍,增強供給動力,提升供給水平,提高供給質量,確保在服務國家供給側改革、推動行業供給側改革、落實自身供給側改革方面始終走在前列。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引領新常態的自查報告篇【二】
受國務院委托,現就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制造業轉型升級工作有關情況做匯報,請審議。
一、總體工作情況
制造業是實體經濟的主體,是技術創新的主戰場,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制造業,是提升我國綜合實力、保障國家安全、建設世界強國的必由之路。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制造業發展。黨的十八大指出,要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先進制造業健康發展。十八屆五中全會強調,要實施“中國制造2025”,加快建設制造強國。國務院常務會議專題研究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施“中國制造2025”工作。各部門、各地方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扎實有序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制造業轉型升級。
改革開放特別是新世紀以來,我國制造業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總體規模快速擴大,創新能力明顯增強,產業結構持續優化。“十二五”期間,我國制造業實現了年均9%的增速,成為抵御全球金融危機、保持宏觀經濟平穩發展的重要支柱。尤其是2015年“中國制造2025”實施以來,在黨中央、國務院堅強領導下,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國家制造強國建設領導小組具體指導推動,各項工作取得了積極成效。發布實施《中國制造2025》11個專項規劃指南,推動出臺一批配套政策措施,各省(區、市)制定了貫徹實施方案或行動綱要,橫向聯動、縱向貫通、各方協同的政策體系基本形成。2016年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8%,為全國GDP實現6.7%的增速奠定了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