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文明演講稿范文錦集7篇
演講稿可以幫助發言者更好的表達。在快速變化和不斷變革的新時代,演講稿的使用頻率越來越高,演講稿的注意事項有許多,你確定會寫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文明演講稿7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文明演講稿 篇1
文明隨時都在我們身邊,只是我們沒細心觀察而已,一個人的文明可以體現出一個人的品質,可在現實生活中,有的人卻不把文明禮儀當回事。一個人的文明禮儀體現在他做的每一件事情上,也體現在學校的方方面面上,如:上學、放學禮儀,上課禮儀,尊師禮儀,升旗禮儀,交往禮儀,就餐禮儀,早操、課間操、眼保健操禮儀等。
在公交車上,常常看到滿頭白發的老爺爺或老奶奶,他們顫顫巍巍的身體,讓人看著就心酸,別說坐著的人了,連站著的人也想變出一個座位讓老人坐。在我們生活中,樂于助人是一種禮儀,聆聽別人講話是一種文明,讓文明禮儀在我們身邊環繞,讓我們攜起手來,做文明的小先鋒。
在城市里,到處可以看到大大小小的垃圾堆,這樣的現象是怎樣造成的呢?是一個個不講文明的行為和換習慣而導致的!一個人亂扔一個垃圾,就相當于毀壞一小片綠色;那一個人拾起一片垃圾,地球是否能增添一片綠色?那我們是否要為地球增添一片綠色?答案是YES!因為這也是一種文明的體現!
古人說:“不學禮,無以立。”不學會禮儀,你就不能在這塊土地上生存。禮儀是文明的體現;禮儀,是生存的必須技能;禮儀,是人與人之間的友誼石,讓我們一起,創造文明禮儀的城市吧!
文明演講稿 篇2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在日常生活中,禮儀是無處不在的。在生活中,有許多舉手之勞都可以養成文明的習慣:撿起一張紙屑;隨手關燈;不踐踏草地;遵守交通規則;見到老師問好,這些都是文明禮儀的表現。
我們在學校見到老師要向老師問好,這樣既尊敬了老師,我們的心情也會很愉快。
我們在家里要尊重父母,父母讓干什么就干什么,父母讓做的事一定要做到。
在生活中要看到紙屑就把它撿起來,扔進垃圾桶里;自己吃完的垃圾也要扔到垃圾桶里,否則地上會變得很臟、很亂。你知道嗎?44萬平方米的天安門有著80萬個口香糖殘渣,這與天安門的神圣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并且如果垃圾多了,環衛工人們也會很累。
我們也不能說臟話。不僅我們不能說,而且看到別人說臟話,我們要馬上制止,并且耐心的教導他,只有這樣我們的生活才處處充滿文明禮儀。
讓我們大家都行動起來吧!讓我們的生活成為文明禮儀的世界!
文明演講稿 篇3
尊敬的老師和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我是四年10班薛亦婷,我今天演講的題目是《做個文明的人》。
要想做個文明的人,首先要知道文明的含義,文明是一種休養,一種素質,一種精神,是受人尊敬的行為。
文明是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它就存在在我們生活的細節中。
做文明人,就是要用文明語,做文明事,文明是路上相遇時的微笑,是同學有難時的熱情幫助,是平時與人相處時的親切,是見到師長時的問好,是不小心撞到對方時的一聲“對不起”,是公交車上看老人小孩能讓座,是自覺將垃圾放入垃圾箱的舉動,是看到有人做不文明事的時候主動制止……
做文明人就是要懂禮貌,明事理,堅決不做傷害和防礙自己、他人和社會的事情,要從小養成良好的文明習慣,做個文明人,那么請我們每個人管住我們的口,不說粗話,不隨地吐痰;管住我們的手,不亂扔垃圾,不打架斗毆,不損壞公共財物;管住我們的腳,不踐踏草坪……。千學萬學學做真人,說的就是學習應該先學做人,學做文明人,學做社會人。
中華民族是世界公認的文明禮儀之邦,溫文儒雅,落落大方,見義勇為,謙恭禮讓,是世世代代相傳的傳統美德,生活在幸福時代的我們,如果不能繼承和發揚這種優良傳統,就不能真正做一個快樂的人。
我們要做文明的人,把文明養成一種習慣,讓禮儀之邦的榮稱一代代傳承下去。
我的演講完畢,謝謝大家。
文明演講稿 篇4
尊老愛幼,樂于助人,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然而,在生活的一些細節中,我們是否只注意到并實現了這些事情?在公共汽車上,它為人們,尤其是母親和兒童提供優質服務。汽車里有一個供母親和孩子坐的特殊地方。一位母親抱著孩子上了車,準備坐在母子上車的地方。但是車已經被幾個大老粗占了,他們看到了可憐的母子倆,假裝無動于衷。可憐的母子倆只能默默無語地看著袖手旁觀。唉!業障不好的人!
此圖為著名漫畫家華1980年1月的《假文盲》。這是一幅帶有強烈諷刺或幽默的畫面。華取材于生活現象和小細節,通過夸張、隱喻和象征手法,對一些人物和事物進行生動的諷刺和批判。這雙《假文盲》很有代表性。
華巧妙地運用了這部名為《假文盲》的漫畫,形象地批判了世界上的偽、惡、丑,宣揚了世界的真善美。因為“文盲”這個詞本來指的是文盲、沒文化的人,現在指的是盲人、沒有道德修養的人。華使用“假”字,更能體現他自己的本意。
尊老愛幼的要表揚,這種精神要發揚,自私的要批評。世界需要愛,因為這是愛的呼喚。愿道德之星永遠綻放。讓我們從內心出發,做文明人。
文明演講稿 篇5
老師們,同學們:
我今天國旗下的講話的題目是文明從你我做起,同學們!
如果你失去了今天,你不算失敗,因為明天會再來。
如果你失去了金錢,你不算失敗,因為人生的價值不再錢袋。
如果你失去了文明,你是徹徹底底的失敗,因為你已經失去了做人的真諦。
文明涵蓋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它的主要作用,一是追求個人道德完善,一是維護公眾利益、公共秩序。作為三中學生,我想,守法從守紀開始,守紀從遵守《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開始,從自尊自愛、注重儀表;誠實守信、禮貌待人;遵規守紀、勤奮學習;勤勞儉樸、孝敬父母;嚴于律己、遵守公德等五個方面規范自己的日常行為。然而,在校園內、在同學間,違反校紀校規的現象時有發生:
少數男生留長發,女生佩戴飾品,穿奇裝異服,有違中學生形象。
課間追逐打鬧,樓上樓下上躥下跳,肆意破壞校園良好的秩序;
有的同學解決個人矛盾,不是靠老師,不是靠學校,不是多做自我批評,而是糾集校外人員打架解決;
公物損壞十分嚴重,課桌凳、電器開關、水池、門窗、消防設施等,壞了修,修了壞,傷痕累累,令人寒心;
吸煙現象(尤其是躲在廁所吸煙)屢禁不止;我們有的同學看見同學吸煙非但不勸阻,反而充當預警機,幫忙望風。
校園內騎車、趟車、講臟話、亂起外號、亂扔廢棄物現象層出不窮。
在課間,文明禮貌用語,更被我們某些同學拋到了九霄云外。
逃課上網、夜間進入營業性網吧,大有人在,甚至少數同學整天整夜在網吧度過;
考試作弊現象嚴重,誠信早已不屬于我們某些同學的人生信條;
班級衛生狀況參差不齊,教室環境臟亂差的現象十分嚴重,更為遺憾的是,對于這種現象,我們有些同學已熟視無睹,習以為常;
上述情況表明,我們少數同學觀念淡薄,遵章守紀自覺性差。為此,學校要求:
(1)各班要充分利用班隊會,繼續深入開展學習《浦口三中學生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的主題教育活動。認真學習《規范》,做到人人知曉《規范》;對照《規范》,排找差距,個人及班級均要落實整改措施,做到人人有自我完善的決心,班班有共同遵守的規章制度。
(2)從細節入手,持之以恒,努力抓出成效。因為不良行為已形成慣性,改掉不良行為是一個脫胎換骨的過程,是一件十分痛苦的事情。但是,只要同學們有恒心,有毅力,有信心,有決心,從現在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從一言一行做起,堅持下去,那些不文明的行為就一定能改掉,良好的行為習慣就一定能形成。
(3)構建強有力的班集體。一個好的集體有助于同學們自我約束,自我管理,有助于同學們養成文明的行為習慣。一個好的班集體其標志有兩條,一是有想管事,敢管事,會管事的學生干部,二是有良好的輿論氛圍。要加大班集體的建設力度,積極探索日常行為養成教育的長效機制。
學校將加大對各班級學生日常行為規范的考評力度,實施一周一小結,一月一公布,一學期一總結。從本周開始,學校將升旗儀式初一、初二同學的紅領巾佩戴狀況、大課間活動(跑步、廣播操)的進退場秩序,出勤情況、跑步隊形及廣播操完成質量納入考評范圍,請我們的檢查員按照學校的要求,認真細致、公平公正的`進行考評,請各個班級、各位同學,努力做好。
同學們!文明的形成來自于點點滴滴的改變,來自于長期的堅持。只要我們有完善自我的愿望,拿出實實在在的行動,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整潔文明、規范有序、團結奮進、積極向上的校風就一定能形成。
文明演講稿 篇6
敬愛的老師,親愛的同學;
大家好!
我要演講的題目是《經典潤澤生命,好書伴我同行》
雨果曾經說過“書籍是一種沉靜的可靠的朋友。”的確,人的一生無不與書相伴,書成為了我們最親密的朋友。“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他能帶我們到達成功
我很喜歡讀書,在書的海洋是十分美麗的。美好的童話故事帶我走過了充滿童趣,幻想的童年。接著,小小的數字通過書本使我開始認識“1+1”到了初中,書就告訴我那悠久的進化史,朝代的變化,科技的發展······
書是永遠讀不透的。“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愚”“理想的書籍是智慧的鑰匙”每一次閱讀同一本書都會有不同新的收獲,每天我們都在書中不停的積累知識,到學習的時候,就可以運用到使我們從幼稚走向成熟
書是永遠讀不完的。書是人類智慧的結晶。博覽群書能使人擁有高深的學問“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阿長之所以給魯迅帶來這么深遠的的影響是因為一開始送給魯迅的《山海經》后來漸漸使他愛上了文學開始了文學創作,最終在文學史上有了很大的成就。蘇軾也有很大的讀書“志向”曾經寫出“發奮識遍天下字,立志讀盡人間書”來鼓勵后人
“讀過一本好書,就像交了一個益友”讓我們也從現在做起,與書相伴。
文明演講稿 篇7
今天,你不算失敗,因為明天會再來。如果你失去了金錢,你不算失敗,因為人生的價值不在錢袋。如果你失去了文明,你是徹徹底底的失敗,因為你已經失去了做人的真諦。
文明涵蓋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它的主要作用,一是追求個人道德完善,一是維護公眾利益、公共秩序。
說到文明美德,我想到了一個故事。有一次,列寧同志下樓,在樓梯狹窄的過道上,正碰見一個女工端著一盆水上樓。那女工一看是列寧,就要退回去給讓路。列寧阻止她說:“不必這樣,你端著東西已走了半截,而我現在空手,請你先過去吧!”他把“請”字說得很響亮,很親切。然后自己緊靠著墻,讓女工上樓了,他才下樓。這不也是良好文明禮儀的體現么?
這里我不想過多地舉偉人的例子,因為這很容易令大家產生一種錯覺:認為文明禮儀只是偉人、名人才具備,那么我們將無需為自己或多或少的不文明言行而愧疚;或者認為即使踐行了文明的要求,也并不因之成為偉人、名人。我們不但要有講道德的大人物,我們更需要一群有道德的民眾。
一個社會的公共文明水平,可以折射出一個社會一個國家的文明程度,一個人如果不遵守社會文明,小的會影響自身形象,大的會影響國家聲譽。在清朝的時候,大臣李鴻章出使俄國,在一公開場合,惡習發作,隨地吐了一口痰,被外國記者大加渲染、嘲弄,丟盡了中國人的臉。這是一個不遵守社會文明的歷史教訓。
公共文明是社會意識的一種體現,而公共文明又建立在個人的道德修養水平之上。試想一下,如果有人不注重自身的文明修養,他會有良好的公共文明嗎?不會!個人文明禮儀是根、是本。人要有良好的公共文明必須先從自身做起,從身邊做起。所以魯迅先生說:“中國欲存爭于天下,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舉。”“立人”的意思便是要完善人的思想和文明修養,人的文明修養并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靠后天不斷完善的。要完善個人修養,首先要致力于讀書求學,完善自身的認知水平;認知到達一定水平,就有了明辨是非的能力;有了分辨是非善惡的能力,就要端正自身的心態,不違背自己的良知,努力使自己的一言一行都符合道德的標準,自己的修養便得到完善。這就是古人所說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完善個人道德修養,便有了推進社會公共文明的基礎。
而一個社會的文明氛圍對他的民眾亦有莫大的影響。為什么這么講呢?相信有的同學去過歐洲或日本,就很有親身體會。大的不說,只看看過馬路這樣的小事。只要亮起紅燈,縱使馬路上一輛車都沒有,外國人絕不會過馬路。他們認為這是必須遵守的公共文明。試問,在如此的氛圍中,有誰會肆無忌憚的闖紅燈呢?這就是社會氛圍的力量所在。但再想一想,如果我們不是從自身做起,這社會氛圍又從何而來呢?
我們從小接受文明禮儀的教育,很多同學都可以滔滔不絕地大談文明禮儀。可是看見校園中隨處丟棄的飯盒,飲料瓶,聽著某些同學口中吐出的臟話,怎能不教人痛心疾首呢!難道我們都是“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人”么?明代大學者王守仁說“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和行是一個本體、一個功夫。知而不行,只是未知。”我們接受文明禮儀的教育,自己卻吝于履行、甚至反其道而行之,這跟從來沒有接受社會教育有什么區別!所以我們要實踐社會文明,就要從這“知行合一”上下功夫、從自己的坐言起行上下功夫,就要告別不文明的行為。
【文明演講稿】相關文章:
文明演講稿02-24
文明演講稿03-29
文明演講稿06-13
文明的演講稿06-11
文明演講稿范文02-24
生態文明的演講稿01-11
校園文明演講稿01-24
《文明出行》演講稿08-14
文明校園演講稿09-26
文明校園的演講稿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