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良好習慣心得體會
在平日里,心中難免會有一些新的想法,將其記錄在心得體會里,讓自己銘記于心,這么做能夠提升我們的書面表達能力。那么好的心得體會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良好習慣心得體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良好習慣心得體會1
這學期我校上報了“小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課題研究”參加課題的老師在黑校長的組織下進行了學習與交流了,感觸頗深。“習慣是一個人存放在神經系統的資本,一個人養成良好的習慣,一輩子都用不完它的利息;若養成了壞習慣,那一輩子都償還不完它的債務”。是否養成良好習慣直接影響到青少年將來的工作和生活,其意義是深遠的。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教育是什么,往簡單的方面說,只須一句話,就是養成良好的習慣。”小學段階是兒童形成各種良好習慣的關鍵時期。他們的習慣養成不僅影響小學階段的學習成績,而且影響以后乃至將來的一生,因此,培養學生良好的習慣是小學教育的重中之重。下面談談自己的點滴體會。
小學生應具有專心聽講、閱讀課本、動腦多思、完成作業、課外自學等良好的學習習慣。要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首先教師在教學中,要采取靈活的教學方法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要教給學生專心聽講的方法,培養學生邊聽邊想的習慣,遇到不懂的地方,要及時向老師提出,強化學生在課堂中積極主動的`學習。特別要培養學生求異思維,逐步形成獨立的觀察與思考能力。其次,教師要及時批改學生的作業,及時反饋,了解學生作業中的常見錯誤和多發錯誤,讓學生認真糾錯。還要把好作業有意識地展示給學生,使學生產生向榜樣看齊的向上心理,自我糾正錯誤,書寫規范。學生在課堂上獲取知識畢竟是有限的,要指導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閱讀有益的課外書,好的內容及時摘錄,經常整理,逐漸養成自學的習慣。
二、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
一個人的言談舉止,反映了他對社會、對生活的態度,也反映了他的精神狀態和文化素質。無數的事實證明,良好的品質往往是從小打下的基礎,而不好的,甚至壞的思想、行為習慣也往往是從小或者小學時期開始的。“改造比塑造更困難”。因此,我經常教育學生遵守《小學生守則》、《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從常規抓起,從一點一滴做起,使學生養成講文明、講禮貌、講衛生、遵守紀律、遵守社會秩序、維護社會公德、勤儉節約、愛護公物、助人為樂、關心他人的良好習慣。比如,有的學生損壞桌椅和學習用具等毫不可惜,針對這種情況,我組織學生開展了《公物方便你我他》、《學習的好伙伴》等主題活動。此后,學生能自覺地愛護公共財物,愛惜學習用具。
三、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和健康的競爭意識
現在的小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獨生子女在智力、體質、行為上有許多優點,但由于教育引導(包括家庭教育)不當,使他們出現了一些不健康的心理。比如,任性、遇挫退卻、嫉妒別人……教師不應忽視這些現象,要耐心地引導學生走出誤區,培養學生有克服困難的意志,能經受成功的考驗,同時能經受失敗的打擊,有認準路、用好力、不達目的不止的精神,具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并能抵御不良行為的誘惑,使其身心健康發展。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作為小學教師,我們面對的是活潑好動的孩子,只能通過大量細致的工作,采用生動有趣的方式,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影響。
良好習慣心得體會2
著名心理學巨匠威廉·詹姆士說:“播下一個行動,收獲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獲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獲一種命運。”正所謂觀念變,行動就變;行動變,習慣就變;習慣變,性格就變;性格變,命運就變;命運變,人的一生就改變。
法國作家培根曾經說過“習慣是人生的主宰,人們應該努力追求好的習慣。”的確,行為習慣像我們身上的指南針,指引著每一個人的行動,習慣猶如一把雕刻刀,人的許多品性都是它的作品。
習慣不是一時的心血來潮,也不是幾天幾月的短期行為,它一旦形成就有旺盛的生命力和持久性,常常會與人相隨一生。
對于絕大多數同學來說,學習成績的好壞,雖然與智力因素有關,但與非智力因素的關系更加密切。而在信心、意志、習慣、興趣、性格等主要非智力因素中,習慣又占有重要地位。古今中外在學術上有所建樹的人,無一不具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如進化論的創始人達爾文說過:“我的生活過得像鐘表上的.機器那樣有規律,當我的生命告終時,我就會停在某一處不動了。”達爾文所說的“規律”,就是指“良好的習慣”,當然也包括良好的學習習慣。就連智力超群的科大少年班的學生們,在談到自己成績優異的原因時,也都強調自己有良好的學習習慣。
高一的同學,你們結束了三年初中生活來到高中校園,開始了高中生活,需要一個適應和調整的過程,而在這個過程中,好的習慣的養成就顯得特別重要。甚至可以說,你養成了什么樣的習慣直接決定你的成功。請你盡快形成下面的這些好習慣:上課積極配合老師,不走神;勤于動手,隨手記東西;勤于思考,遇事多問“為什么”;當天學的知識當天“清”;善于歸納,每周知識進行“周結”;不把老師布置的作業當成一種負擔;獨立思考,從不抄襲別人的答案;對每天的每個時間段都有具體的學習,并能堅持執行;少閑談,多讀書;做每一件事,都力求完美(比如擦黑板和拖地,從不草草潦潦);常與老師、家長溝通;勇敢地說出自己的想法,特別是敢于把自己的目標公布于眾;每天早晨起來后對自己的一天做個;每天晚上一下自己一天里所做的事;經常反思自己所做的一切;等等。高二、高三的同學也不妨對照一下這些好的習慣你是否已經具備。
在這里,我需要和同學們指出的是,要養成好習慣,你得有堅韌的毅力。事實上,成功改掉壞習慣和養成好習慣的先決條件是你必須具備堅韌的品質。其實堅韌本身是一種習慣,是一種高度的自律。有了這種高度的自律,你才能養成好的習慣。貴在堅持,難在堅持,成在堅持,好習慣在堅持中養成。
一位高中橄欖球隊的教練,試圖激勵自己的球隊度過戰績不佳的困難時期。在賽季過半的時候,他站在隊員們面前訓話:“邁克爾?喬丹放棄過嗎?”隊員們回答道:“沒有!”他又提高聲音喊道:“懷特兄弟呢,他們放棄過嗎?”“沒有!”隊員再次回答。“那么,埃爾默?威廉姆斯怎么樣,他放棄過嗎?”
隊員們長時間地沉默了。終于,一位隊員鼓足勇氣問道:“埃爾默?威廉姆斯是誰呀?我們從來沒聽說過。”教練不屑地打斷了隊員的提問:“你當然沒聽說過他——因為他放棄了!”
歲月長長路長,人的一生,關鍵的就那么幾個階段。而高中三年無疑是這幾個階段中最重要的一個階段。這是一個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是你為將來奠基的時期,每一天、每一步都要走好。
讓我們從現在做起,養成好習慣。昨天的習慣已經造就了今天的我們,而今天的習慣決定我們的明天。祝愿我們所有的同學都能擁有更多的好習慣,引領我們走向成功的彼岸。
良好習慣心得體會3
要想取得優異的成績,就必須要有一個良好的學習習慣,習慣是非常重要的,我國著名教育家葉圣陶說過:“什么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習慣。”由此可以看出,優異的學習成績和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密不可分的。下面就讓我介紹一下我的學習習慣吧!
第一,要有預習習慣,在學習新課以前,要以瀏覽一遍將要學習的內容,明確學習目標,認真理解預習提示,不懂的要做好標記,到上課的時候,才可以做到有目的,有重點地聽課。
第二,上課認真聽講,主動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大膽質疑。要會聽、會看、會想、會說,聽要入耳,如果聽而不聞,等于沒聽。在專心聽講的同時,也要做好“圈、點、勾、畫”,認真做好筆記,正如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課后,還要把筆記整理好,重新梳理一遍。中學生應該成為學習的主人,在課上要認真思考問題,這樣可以促進理解,加深記憶。
第三,課后要及時復習,按時完成作業。一位心理學家在對記憶的保持量進行研究后得出結論:剛學完時能記住很多內容,但在學后的短時間內遺忘速度也很快,經過一段時間后,遺忘的速度會開始減緩,最后保持在一定的水平上。因此,及時復習所學習的內容是很重要的。而且作業也是對當天學習內容掌握的情況的`檢察,認真完成作業也是一種復習。
第四,要學會自主學習。作為中學生,應學會逐步擺脫對父母的老師的依賴,成為一個自主的學習者。否則,我們就不能獨立地承擔學習的責任。
第五,科學安排時間,及時完成規定的學習任務。隨著中學學習科目的增多,難度在加深,科學安排時間顯得很重要。如果對自己的學習有一個合理的規劃,有計劃的學習,就可以做到心中有數、從容不迫。可以把學習時間分為若干段,還可以要求自己在一個時間段內完成一個學習任務,這樣可以減少時間不夠用的情況,提高學習效率。
初中學習是人們一生學習中的黃金時期,把握這三年的學習時間。因此,我們要有一個良好習慣,不要關于總結自己的經驗,相信只要有了良好的習慣,再加上勤奮,就能取得優異成績。
良好習慣心得體會4
教育本身是一種智慧,而教師作為教育者,更需要擁有教育智慧,教師的教育智慧從哪里來?從學習中來,從良好的習慣中來。學習,是教師的一種生活,是教師成長成功的必由之路。要天天學習,終生以書籍為友,這是一天也不斷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實著思想的河流。
作為一名教師,不斷地學習,不斷地提升自己是工作的需要。因此,應當樹立終身學習的思想,在不斷豐富自我、完善自我的過程中成長自己,才能成長孩子,成長教育。要讓學習支撐教育的生命。學習是一種需要,一種成長的需要。我們知道,教育的本質是培養人的精神,無論是素質教育,還是新教育實驗,都在追求一種完善性、超越性的教育。在知識日新月異的今天,學習已成為每個人的必須。
由于習慣是人最主要的、最穩定的素質,任何一種能力都是養成好習慣的結果。如果說教育就是要培養好習慣的形成,那么首先要求教師以身作則地養成大量的好習慣。因為教師的腳印就是學生前進的方向,在學生面前,教師就是一面鏡子。教師作為班級教學的組織者、知識技能的傳播者,時刻要以自己的言行去教育學生、感化學生、并成為學生的楷模和學習的典范。教師要規范學生的行為,首先要規范自己的行為,要提高學生的素質,首先要提高自身的素質。身教重于言教是實踐驗證了的真理。凡是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而且要努力做好,凡是不允許學生做的,自己堅決不做,因為學生是有思想的人,他們對教師不但聽其言,而且觀其行,所以要當一名好教師,不但要有淵博的知識,正確的教育方法,還要有高尚的品德、良好的行為、真正做到以身作則、為人師表。
好習慣是開啟成功之門的.鑰匙,壞習慣則是一扇向失敗敞開的大門,養成好的學習習慣,你會一輩子享用不盡它的利息,我們萬萬不可輕視這些需要漫長形成卻至關重要的好習慣的培養。有什么思想,就有人么樣的行為,有什么樣的行為。就有人么養的習慣,有什么樣的習慣,就有什么樣的性格,有什么樣的性格,就有什么樣的命運,在通往成功的路上,習慣對于人的影響是不可否認不容忽視的。習慣是培養出來的,而不是生來就有的。它是在人的生活實踐中逐漸形成的。它可以養成,也可以改變,當然,培養起來容易,改變起來困難。改變習慣是一個人敢于改變自我,拯救自我的標志,是一個人能力的證明。在人生的道路上,我們需要的是:用良好的習慣來保障行動的正確執行,習慣若不是最好的仆人,便是最差的主人,無論何時,我們都應該操控習慣,而絕不能被習慣所操控,所以說我們應該立即行動起來,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循序漸進,堅持下去,就是勝利。成功是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一個好習慣的養成需要一個醒悟—改變—反復—鞏固—穩定的過程,所以,剛開始不要著急,要一點一滴的堅持,只要不動搖,朝著一個方向不停止,堅持行動,就有了習慣的雛形,再一點堅持,習慣就成熟了,好習慣越多。
詹姆士說:“播下一個行動,收獲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獲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獲一種命運。”可見,習慣對于人生命運的重要作用。然而,習慣的養成重在一朝一夕持之以恒的行動。因為,學習一小時并不難,而堅持每天抽出一小時的時間學習就不是一件易事了。 這就要求我們要善于掌控學習時間,學會科學運用時間,延伸時間的長度、寬度和厚度,提高學習效率,在有限的時間內掌握盡可能多的學習內容。
讓學習成為一種習慣,重在持之以恒的行動,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要活到老,學到老,持之以恒地學習 。這不僅是一種意識,更是一種目標,一種境界,一種行動。持之以恒的學習是學習藝術,更是學習境界,長于靜,寧靜以致遠,長于思,舉一而反三,長于行,知行于統一。
通過“讓學習成為習慣”這一專題活動的學習,我更深切地體會到學習對人生的意義有多么重大,學習是生命不可缺少的一個組成部分,學習使我們的人生更幸福、更精彩。我們作為一名教師,更應該讓學習成為生活與工作習慣,做到終身學習、畢生再學習。
良好習慣心得體會5
幼兒正處于人生的初始階段,一切都要學習,可塑性強,自控能力較差,既是養成良好行為習慣的關鍵時期,又是沾染不良行為習慣的危險階段。如果不適時培養良好的行為習慣,便會錯失良機,養成不良行為習慣。如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什么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習慣。有了良好的生活習慣,就為形成良好的道德習慣、勞動習慣、衛生習慣等打下基礎
一、向幼兒提出明確而嚴格的要求
在提出每一點要求的時候,事先都經過周密考慮,做到要求合理。根據幼兒能力,提出的要求逐步提高,循序漸進。開頭的時候,我只要幼兒掌握簡單的生活規則。比如,洗澡的時候,要安靜地坐好,不防礙別人等。從幼兒的能力來看,既是履行一些內容極其簡單的要求,也要做出巨大的努力。作為阿姨,如果對他們提出的要求不合理,他們接受不了,那么這樣的要求就會落空。當幼兒做不到提出的要求時,往往會對自己的能力喪失信心,并且對阿姨的話產生懷疑,不信任阿姨了。當我向幼兒提出要求的時候,注意做到內容具體、明確、語言通俗、簡練;適合幼兒的年齡特征。比如,跟別人講話的時候要專心,別人說話的時候不要插嘴;,要求幼兒講衛生,我就說,我們要做個講衛生的孩子,吃飯要注意桌面干凈這樣要求具體明確,幼兒才好照著去做。
二、注意矯正幼兒任何一點細小行為的錯誤
幼兒往往從細小的過錯中,慢慢地養成不良的行為習慣。如吃飯的時候幼兒習慣較差,吃飯不專心、東張西望、吃得很慢,加上隨著幼兒年齡的增長,幼兒之間交往的需要也不斷的增加,吃飯時講話的現象也多起來,不提醒和教育慢慢地養成不良的行為習慣了,于是開班會的時候我就和班上的幾位老師商量解決問題的好辦法,經過商量班上的老師列出標準,即吃飯吃得認真,不講話、吃得較快、不挑食,評出以后分別得到一個小禮物。現在不在象以前那樣處處讓我提醒,吃飯講話、不專心、東張西望、吃得很慢等壞習慣減少了很多,吃飯不再成為孩子們的難題了
三、以身作則,做幼兒表率
幼兒有很強的可塑性和模仿能力,他們模仿的最直接的對象不但是老師還包括了阿姨,對我們的言談舉止,觀察最細,感受最強,而且不加選擇地模仿我們的言行。對于幼兒,我們的話可以說是“最高指示”,經常可以聽到孩子們為自己的言行辯解:“李阿姨就是這樣說的`”這就對我的言行提出了較高要求。因此,我們注意從自身做起,嚴于律己;凡要求孩子們做的,自己首先做到;不讓孩子做的,自己千萬不能違反,一旦違反,要在孩子們面前勇于承認錯誤。記得有一次我看見有兩位小朋友坐在桌子上談話。我當場批評了他們,過后其中的一位孩子悄悄的說:“阿姨有時也坐在桌子上講話。”他的話讓我大吃一驚,仔細一想,自己也確實有過這樣的現象。我就對這位小朋友說:“真的?你怎么不早點給我指出這個壞毛病呢?今后,我們互相監督,不讓壞毛病再出來好嗎?”正如古人所言:“言教不如身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所以教師應規范自己的言行舉止,為幼兒起表率作用。
總之,培養幼兒的良好行為習慣是一件任重而道遠的事,必須貫徹落實在幼兒一日生活的各個環節,成人嚴格要求,反復抓,抓反復,讓幼兒養成良好的習慣。
良好習慣心得體會6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美國心理學巨匠威廉·詹姆斯有一段對習慣的經典注釋:“種下一個行動,收獲一種行為;種下一種行為,收獲一種習慣;種下一種習慣,收獲一種性格;種下一種性格,收獲一種命運。”
習慣是一種長期形成的思維方式、處世態度,習慣是由一再重復的思想行為形成的,習慣具有很強的慣性,象轉動的車輪一樣。人們往往會不由自主地啟用自己的習慣,不論是好習慣還是不好的習慣,都是如此。可見習慣的力量——不經意會影響人的一生。
一般來說,習慣可以在有目的、有計劃的訓練中形成,也可以在無意識狀態中形成。而良好的習慣必然在有意識的訓練中形成,不允許也不可能在無意識中自發的形成,這是好習慣與不良習慣的根本區別。相對于其他習慣而言,不良習慣形成以后,要改變它是十分困難的,俗話說:“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從根本上說,任何一個好習慣的養成都不會是輕而易舉的。
要培養一個好習慣,首先必須要研究它的重要性,因為只有明白了它的重要性,才會有培養這個習慣的強烈愿望。
二是對所培養的習慣進行必要性、可行性的分析,從某種意義說,克服一個壞習慣,培養一個好習慣是人生最難的,而又是對人生最有價值的。因此,要培養一個習慣,開始前的可行性的`分析很重要,這樣使你建立在理智和科學的基礎上。否則,頭腦一熱,盲目去做,常常會半途而廢。
三要培養好習慣,就要:“統籌安排,逐一擊破。”我們知道,人的習慣實現是一個龐大的體系,它像一棵大樹一樣,有干、有枝、有葉。它可以是我們工作方面的習慣,也可以是學習方面的,健康方面的,感情方面的。它可以是與人相處方面的各種習慣,可以是思維方式的習慣,也可以是行為方式習慣。因此當我們明白習慣對我們人生和命運的重要性后,要對準備培養的習慣作統籌安排。這樣可以分清主次,明確先后,然后有步驟的去培養,就會更有成效。
從根本上說,任何一個好習慣的培養都不會是輕而易舉的,因此,我們一定要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由近及遠。尤其開始是我們要寧少勿多、寧簡勿繁、寧易勿難。先找一個比較容易做到的,做起來有興趣的,很快就能嘗到甜頭的,而且能不斷受到自己和周圍人激勵的習慣開始,而且下的功夫要大一些,花的時間要長一些,這樣就容易成功。
第一個習慣養成了,一定會使你品嘗到成功的喜悅。既然是好習慣,它就會在你無意識中自動為你管理,為你服務,而且為你效忠終生。
四是關鍵前三天,重在一個月。當我們下決心要培養一個好習慣之后,成功的關鍵在于前三天,特別重要的是前一個月。
俗話說:“萬事開頭難”“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培養習慣也是一樣。至于說培養習慣重在一個月,這是指度過前幾天,真正的是一個習慣的養成,這過程差不多要一個月左右。因為根據美國科學家的研究,一個好習慣的養成成為21天,90天的重復會形成穩定的習慣。所以一個觀念,如果被別人或自己驗證了21次以上,它一定會形成你的信念。
美國著名教育家曼恩說:“習慣像一根纜繩,我們每天給它纏上一股新索,要不了多久,它就會變得牢不可破。”因為好習慣每天纏上一股,要不了多久就會牢不可破。
這需要我們堅持不懈,直到成功。我的演講完畢,謝謝大家!
良好習慣心得體會7
一、嚴格要求,培養學生良好的書寫習慣
學生在學案上書寫答案的過程也是練習書寫的好時機。自我校實行學案教學后,以前有作業的學科如語文、數學、英語等都不再使用作業本,而要求學生寫的練習都設計在一張學案上。可以說學生寫的作業量相對以前來說減少了許多,同時,學生書寫的訓練機會也減少了。但我們還是要注意培養學生良好的書寫習慣。這就要求教師在批閱學案的時候不僅要糾正學生的答案,還要嚴格要求學生的書寫。只有教師在平時練習中強調書寫的重要性,學生才能夠在平常學習中對書寫問題加以重視,也只有這樣才能夠幫助學生養成良好書寫習慣。
二、巧妙設計,提高學生合作學習的能力
新課改要求教師重視學生學習能力的提升,尤其是學生合作學習的意識要進一步加強。很多時候,教師設計的活動不是所有學生都能參加進去的。對于一部分學習有困難的學生來說,有些活動他們根本沒有能力和小組的其他同學進行交流,他們只能聽,不能、也不知道該怎樣加入到小組的活動中去。所以,時間一長,就有一些學生在小組活動時只能當“旁觀者”。對于他們來說,小組的活動根 本學不到任何知識。所以教師在設計學案時一定要考慮全體學生的'認知水平,設計各層次學生都可以參加的活動,調動所有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參與意識,讓學生有效地進行合作學習,在合作探究的過程中相互學習,共同提高。
三、科學點撥,幫助學生養成獨立思考的習慣
使用學案后,很多課堂活動都是以小組形式進行的。這樣一來,很多學生就不再獨立思考問題,只等著小組的其他成員說出答案。若同學們說的不明白,還有教師再加以補充解釋,很多學生只要接受標準答案就可以了。長期這樣下去,學生的獨立思考意識減弱,真正遇到問題需要思考的時候往往會無處下手,不知道如何對問題進行分析。針對這種情況,我認為,教師不宜對學案涉及的知識進行一一的補充,解釋。要想真正鍛煉學生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就要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去獨立思考。小組活動可以進行,但是要在學生獨立思考,有了自己的見解之后,在所有學生之間進行交流,讓每個學生都有發表自己看法的信心和機會。而不是由幾個小組長或優秀學生代替教師位置,把原來的大課堂變成了幾人一組的很多小課堂。只有讓學生在平時的學習中學會思考問題,自己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學生才可以在以后獨立面對問題時有足夠的信心去科學地思考問題,準確地解決問題。
我們要從學生的實際需求出發設計教學的各環節,在學習活動中以學生為中心,以學案為載體,以提升學生學習能力為最終目標,培養學生的各種良好學習習慣,提高全體學生的能力。
【良好習慣心得體會】相關文章:
良好習慣的名言警句01-01
良好習慣的名言警句11篇10-18
養成良好習慣演講比賽稿01-03
良好習慣演講稿03-01
良好習慣演講稿06-20
養成良好習慣演講稿07-10
良好習慣養成的演講稿05-23
有關《培養學生的良好習慣》的讀后感06-18
養成良好習慣演講稿(15篇)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