醋是酸性還是堿性食物
酸性食物是依據流行的酸性體質理論而來的,而不是指食物直接測試pH值的分類。即食物經過消化后最終形成氮、碳、硫、氯、鹽等形成酸根留在體內的稱酸性食物。諸如:牛,羊、豬、雞、鴨、魚肉、谷物等。那么醋是酸性還是堿性食物呢?來和CN人才網小編一起看看吧。
醋是酸性物質,卻是堿性食品
的確,醋是PH值小于7的酸性物質,但作為食品他確是堿性的。酸性物質和酸性食品是兩個概念。
世界的真實面目并不總是你從它表面感知到的那樣,比如我們熟知的酸醋。
酸醋的學名叫乙酸,分子式為CH3COOH。在被人體吸收代謝之前,它是不折不扣的酸性物質。
所謂酸性物質,根據阿瑞尼士( S. Arrhenius) 的酸堿學說,是指該物質水溶液中游離出,或與水作用后產生的氫離子(H+)數量 比氫氧根離子(OH-)數量多的物質。反之,如果OH-的數量占主導量,則該物質為堿性。酸醋溶解于水后,產生的H+離子占據了主導量,此時它呈酸性。如果用酸堿指標pH值衡量,氫離子(H+)數量越多,pH值越低;(OH-)數量多,則pH值越高。一般而言,所有酸味的`物質都是酸性物質。
然而自然界的造化是神奇的。這種奇妙的造化最集中地體現在生命的新陳代謝上。大自然將宇宙中最復雜的化學反應給予了生命,于是自然態下原本單一的判斷標準在生命體那里變得不再單一,這是化學反應變成高級的生命反應的過程。當酸醋從化學領域步入食物營養領域之后,酸醋成了堿性食品。酸/堿物質和酸性/堿性食品是兩對不同的概念。酸性/堿性食品的酸堿度與進入人體之前的物質酸堿度沒有必然的聯系。判斷食物的酸性和堿性,主要看食物中所含的堿性元素、酸性元素和有機酸在人體內代謝后的結果。通常,簡單的判定方法為:凡含氯、硫、磷等非金屬元素較高的食物,因其被攝入人體后最終的代謝產物呈酸性,多為酸性食物; 含鈣、鉀、鈉、鎂等金屬元素較高的食物,因其被攝入人體后最終代謝產物呈堿性,多為堿性食物。
英國學者克里比斯曾發現了“克氏循環”(因此克里比斯獲1953年諾貝爾化學獎)。在這循環中,進入人體的醋酸在一系列促反應中與乳酸、檸檬酸與焦性葡萄糖酸結合(反應),放出二氧化碳和水,而二氧化碳則由肺部排出,因此減低了血液中的碳酸成分,使體液呈弱堿性。人們在服用醋2小時后,尿液將變清澈。醋還能使人對任何食品都感到味美,這也是人類適量服用醋可消除疲勞、提高預防疾病的能力、長保健康的原因。其他堿性食物進入人體之后對人體體液的趨堿性貢獻也大致類同于這個原理。
隨著人體體液酸堿度與健康知識的普及,人們日益意識到維持體液弱堿性的重要性。人體健康的體液pH值呈弱堿性,為7.35左右(主要指血液)。如果低于7.2,人體就處在亞健康狀態,也極有可能得各種嚴重疾病——心腦血管病、骨質疏松、腎結石、關節炎、痛風、高血壓、癌癥、高脂血癥等等——人體的酸化是百病之源。所以那些能夠維持人體體液弱堿的食/飲品受到了人們的關注。然而食物的口味往往局限了人們的判斷,很多人都把酸醋歸結為酸性食品而不敢過多食用。其實和其他堿性食品一樣,酸醋的保健作用是非常明顯的。此外和酸醋一樣,酸味的水果也往往會被人們誤解為酸性食品。其實幾乎所有水果經過人體代謝最終對體液的貢獻都呈堿性。其他堿性食品和飲品還有蔬菜、牛奶以及優質的天然的水。
酸性食物有哪些
人類的食物可分為酸性食物和堿性食物。判斷食物的酸堿性,并非根據人們的味覺、也不是根據食物溶于水中的化學性,而是根據食物進入人體后所生成的最終代謝物的酸堿性而定。食物成分中的97%是碳、氮、氫、氧,其代謝產物大都是酸性的,包括鹽酸、磷酸、乳酸、脂肪酸及膽固醇酸等。
營養學家認為,魚、肉、禽、蛋、大米、面粉、油脂、糖類等都是酸性食物。通俗點看,酸性食物有以下這些:
1、淀粉類;
2、動物性食物;
3、甜食;
4、精制加工食品(如白面包等);
5、油炸食物或奶油類;
6、豆類(如花生等)。
常見的酸性食物有這些:
1、強酸性食品:蛋黃、奶酪、白糖做的西點或柿子、烏魚子、柴魚等。
2、中酸性食品:火腿、培根、雞肉、鮪魚、豬肉、鰻魚、牛肉、面包、小麥、奶油、馬肉等。
3弱酸性食品:白米、落花生 、啤酒、酒、油炸豆腐 、海苔、文蛤、章魚,泥鰍。
【醋是酸性還是堿性食物】相關文章:
你是哪種食物性格02-27
平均工資是稅前還是稅后09-19
你是弱女子還是女漢子10-13
平均工資是指稅前還是稅后10-22
平均工資是指稅前還是稅后?05-18
你是女漢子還是軟妹子呢?05-25
看看你的性格是男性還是女性?02-19
猜測寶寶是男孩還是女孩的方法02-18
測試你的性格是外向還是內向03-10
申請美國留學是考SAT還是ACT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