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苗族傳統節日吃新節
嘗新節,俗稱“吃新節”,是湘、黔、桂等省區仡佬族和苗族、布依族、白族、壯族、侗族的傳統節日。時間是每年農歷七月初七。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苗族傳統節日吃新節,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苗族傳統節日吃新節
“吃新節”是苗族集祭祀和娛樂為一體的重要的傳統節日,苗族稱為“努嘎西”(意為吃新米)或“努莫”(意為吃卯),日期各地不一,有的在農歷六月的第一個或第二個卯日過,謂“吃卯”;有的在農歷七月、八月的“丑”、“亥”日過,謂“努嘎西”。“努莫”以孕穗的秧苞為祭品,“努嘎西”以新產香糯為祭品。
過節之前,姑娘們加緊繡制衣裙,小伙們修整和添置蘆笙,男女老少都在為過節而忙碌。
“吃新節”一般要過三天。
過節這天,被邀請的客人們穿上盛裝,挑肩糯米飯、肉、魚、雞、鴨等禮品,趕著斗牛來到主人村寨過節,主人以公雞、魚肉祭供祖先,主客飲酒慶賀。
次日開展斗牛、賽馬、跳蘆笙、斗雀等活動。夜幕降臨,屋內已飄出老人們的酒歌聲,蘆笙場上還蕩漾著青春的笑語和優美的蘆笙舞曲,濃裝盛裹的姑娘們,隨著蘆笙的旋律在翩翩起舞;便裝淡抹的妹仔后生,雙雙對對,三五成群,或在門邊娓娓對唱,或在樹林邊飛歌斗趣,把苗家吃新的月夜變成歌舞的海洋。
第三天,太陽偏西的時候,酒意微醉的老年客人已經返家,而青年們還在蘆笙場上歡跳,或在游方場上盡情對歌。天黑了,客人才戀戀不舍地向主人告別,主人也依依難離地送了一程又一程。到山坳草坪分手時,主人還一再用歌聲挽留,客人們又引歌回敬……
“吃新”節規模較大的有雷山望豐鄉的烏香、西江、響樓、郎德、凱里掛丁、開懷、凱堂、旁海、臺江臺拱、排羊等處,人數均達上萬人。雷山千戶苗寨西江每年過兩次吃新節(一般苗寨只過一次),第一次“開秧門”滿五十天后,稻谷抽穗,逢卯就過;第二次是在又過五十天后,谷穗快成熟時,也是逢卯日過,但這次較簡單些。
臺江縣番召一帶吃新節是在農歷七月第一個“丑”日過的。節日這天,男婦老少帶著節日酒菜,來到斗牛場、蘆笙坪上參加活動,舉行野餐,出嫁的女兒也要攜女婿背孩子回來與親人團聚。斗牛結束后,蘆笙坪四周的山坡上、大路旁,三五成群的人們在津津有味地品嘗著自己帶來的米酒、魚肉和糯米飯,有過往客人,不論認識與否,野餐的人們十分親熱地敬上一碗米酒,抓一團糯米飯或粽粑塞在客人手中,苗族人民熱情好客的秉性在這里得到充分的體現。
“吃新節”是苗族重要的“娛神”節日,同時也是男女青年公開社交的大好時機。
節日時間
農歷七月初七,又稱“嘗新節”,“半年節”,嘗新,白族話叫“茵果頂”。是農村的隆重節日。農家從田中摘取少許將熟的稻穗,搓成米粒,煮成新米飯,殺雞宰鴨,舉行家宴,叫做嘗新。宴前,先將飯菜供天地,祭祖先,再將新米飯喂給狗吃,然后按家中長幼次序嘗新米飯。民間傳說稻種是狗從天上偷來的。當時世上沒有水稻。狗漂洋過海跑到天上,在谷種上打了個滾,渾身上下粘滿了谷粒,回來浮游天河時,身上的谷粒被水沖洗掉了,僅翹著的尾巴上剩下幾粒谷子,帶回人間后,才有了水稻。
稻穗初黃的仲秋時節,白族農家又喜氣洋洋歡度本民族的農事節日嘗新節,“初享”用辛勤的汗水換來的勞動果實。
過嘗新節的前幾天,穿戴一新的大媽大嫂和姑娘媳婦,頭戴著麥秸草帽,身背著竹編背簍,到稻田里采選早熟、豐盈稻穗。她們下田前還把點燃紅線香,插在田埂上。
節日儀式
嘗新節,俗稱“吃新節”,仡佬族和苗族、布依族、白族、壯族的傳統節日,尤以仡佬族為盛。時間是每年農歷七月初七。
先由一寨老或鬼師帶領童男童女到附近田間地角進行采新,摘些成熟的谷物瓜果,掛放古樹下,然后殺豬宰羊殺雞,用整雞、豬頭、羊頭、九串豬肉和二十四碗飯祭祀祖先和神靈。族人按輩份尊幼排列,跪拜祖先,鬼師口誦仡佬語,用竹鞭指五谷六畜教識,眾人如學生狀規紀跟讀。
節日活動
嘗新節祭畢,鞭炮進行掃寨、演儺戲、唱山歌、耍武術,寨老則用篩盛雞、肉、酒,將栓有紅辣椒和青蒜的竹桿插在田間地頭,以示送祖畢。節間,仡佬人還要舉行放生活動,主要是野生動物及魚類。今日安順西秀灣子寨、平壩大狗場等仡佬村寨吃新節最為隆重。
【苗族傳統節日吃新節】相關文章:
苗族傳統節日社節01-11
苗族花山節03-13
苗族花山節的來歷03-13
苗族傳統節日四月八節風俗05-26
描寫苗族的句子10-30
苗族傳統民俗禁忌07-06
湘西苗族的風俗習慣08-04
苗族傳統風俗習慣08-31
苗族的過年風俗10-12
寒衣節吃糍粑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