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西藏望果節節日的由來
導讀:今天,中國人才網小編要帶大家一起探尋一下有關西藏望果節節日的由來,快來看看吧。
節日歷史
據說,"望果節"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了。據西藏有關文獻資料記載:早在公元 5世紀末,雅礱地區已經興修水渠,開始使用木犁耕地,農業生產比較發達。這時,為了確保糧食豐收,藏王布德貢杰便向笨都都主
請求賜以教旨,教主根據笨教教義,教農人繞田地轉圈,求"天"保豐收,這就是"望果"。但這個時期,"望果"還不是一個正式的節日,而是開鐮收割前的一種活動。
公元8世紀后期,西藏進入以寧瑪派為代表的佛教興盛時期,"望果"活動也帶上了寧瑪教派的色彩。公元14世紀時,格魯派創始人宗喀巴來到西藏,通過整頓西藏各教派,格魯教成了西藏的主要教派,居統治地位。這時"望果"活動便滲進更多的格魯派的色彩。 后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該節日的內容和形式也在不斷變化。
節日起源
相傳早在公元5世紀末,藏王布德貢堅為確保糧食豐收向本教教主請教。教主施旨,讓農民繞田轉圈,由手捧香爐、高舉幡桿的人作前導,由高舉纏繞哈達的木棒和羊右腿的本教教主領路,領著持青稞穗或麥穗的本村鄉民繞地頭數圈后,把各種谷穗插在糧倉和神龕上,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屆時,身穿各色藏袍、腰系彩綢帶的藏胞打著彩旗,畢恭畢敬地抬著青稞穗、麥穗扎成的豐收塔,塔上系著潔白的哈達,敲鑼打鼓,帶著美好的祝愿,唱著頌歌,繞地頭轉圈,祈求豐收。然后吃豐盛的野餐。節日一過,緊張的秋收勞作也就正式開始了。歡度祈盼豐收的“望果節”,是辛勞了大半年后藏區農耕者們的最大喜悅。藏語“望果節”中的“望”,意為“田地”,“果”為“轉圓圈”“望果節”即:圍繞豐收田野的歌舞。
能有機會身臨其境地目睹藏族“望果節”中的`“娛神”舞蹈,是長期孜孜不倦的愿望之一。雖對“望果節”早從資料上了解一二,但我想了解傳統“望果節”及其起因、演變,和儀式上人們如何以舞酬神等等,最可靠的還是要在資料基礎上親臨現場,參與到節日活動中去。為此,節日之前,我們便盡可能地進行資料查詢和采訪。慶幸的是,居然在《笨教歷算法》中找到了“望果節”的來歷:傳說公元5世紀末,藏王布德貢堅向笨教教主尋求保佑作物豐收的辦法,教主指出:讓農民們在即將收獲的田地周圍繞行并以舞蹈娛神,上天即會賜予豐收。從此,每年收獲之前,笨教僧侶便作為祭祀隊伍的先導,高舉幡旗,手拿纏繞哈達的神杖“達達”與羊右腿,率領各個村落手持青稞麥穗的農民和肩背插有各色小旗、盛滿青稞麥粒小木盆的盛裝婦女,排成長隊,圍繞農田進行“收斂地氣、祈求豐收”的法事游行活動。在這傾村而出的浩浩蕩蕩游行過程中,人們以不停的口號與詠唱,贊美神靈、祈求豐收,直到“繞田游行”隊伍回到村中,人們把手中附有神靈意志的麥穗和小旗插于谷倉或神龕,才結束了“望果節”活動的第一部分。
西藏農區“望果”活動的祭祀儀式,在8世紀中葉前十分簡單,至8世紀下半葉黃教創立后,“望果”活動被加入了宗教色彩,形成具有一整套宗教祭祀儀式的歡樂活動。也就是從這時開始,為預祝豐收,包括“繞田游行”和“慶典”兩部分內容的“望果節”,才被列入藏族農區的正式節日。 后藏農區“望果節”的活動日期,隨青稞麥成熟而定,節日3至5天不等,規模大小和時間長短,依各鄉經濟實力而定。活動的舉辦可由幾個鄉聯合,也可各鄉單獨進行。經聯系,將被邀請參加離日喀則市不遠,由司馬、望堆兩鄉聯合舉辦的“望果節”活動 。
“望果”是藏語譯音,意為“繞地頭轉圈”。藏語“望”指農日,“果”即轉圈的意思、“望果”節可譯為“在田地邊上轉圈的日子”。因為節日的第一天早晨,當陽光撒滿金黃麥田的時候,農民們要手持麥穗圍著農田轉圈游行,最前邊是由喇嘛和老農組成的儀仗隊,高舉佛像,背著經書,吹著佛號,感謝上天給人們帶來了風調雨順的好年成。對辛勤耕耘的農民來說,眼看著即將收割的莊稼,呼吸著麥田飄來的清香,都為此感到欣喜陶醉,悠悠唱起古老的豐收歌謠。
http://m.shddsc.com/【西藏望果節節日的由來】相關文章:
藏族節日望果節01-20
藏族豐收節日望果節01-26
望果節是什么民族的節日11-21
藏族的望果節06-01
慶祝秋收的望果節08-26
屬于農民的望果節08-26
寒衣節是什么節日_寒衣節由來02-12
國慶節的由來簡介及節日意義01-23
臘八節節日由來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