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碩士論文開題報告
文科碩士論文開題報告應該怎么寫呢?下面是CN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文科碩士論文開題報告,歡迎參考~
文科碩士論文開題報告
一、理解開題報告的結構
學位論文的寫作實際就是一項課題研究,但是由于學位論文研究的課題成果形式就是一篇論文,一般沒有研究經費、時間短并且是個人完成,因此學位論文開題報告就沒有或者沒必要寫時間進度安排、預計的成果形式、經費預算、研究的組織管理等部分。
主要結構有以下四部分:
(一)問題的提出主要說明自己要研究的問題是怎么樣的一個問題,必要時順便把題目中有關概念解釋一下;然后在文獻綜述基礎上,闡述這個問題目前研究的不足;最后再簡略談談解決了這個問題有什么樣的意義。正如..什維亞柯夫所說:“對于任何一種學位論文,對任何一種科學著作來說也都一樣,它的木釘性具有頭等的意義。作者必須對自己提出非常名曲的人物,任意一些含糊不清的地方在這兒都是不恰當的。”最后,根據需要,可簡單談談談研究的可行性,即研究的主、客觀條件。
(二)研究的主要內容與基本思路主要研究內容就是要研究的這個問題包括的主要方面,簡略地介紹一下;基本思路,就是對研究中涉及到的主要關系、聯系、層次、順序的考慮,先簡略地把寫出來,然后再通過論文提綱寫出來,提綱最好附在整個開題報告最后,提綱寫到三級標題比較合適。
(三)研究的重點、難點和預計的創新點撰寫學位論文,是一個知識生產和創新的過程。研究生的學位論文必須倡導和要求創新。[2]38這部分注意要謹慎地寫創新,字數不太多,注意結合前面文獻綜述中了解的已有的研究情況,照應起來。
(四)研究的主要方式、方法這個部分又是一個重點,首先要弄清自己的研究類型,然后根據研究類型把那些可能影響研究效度、信度的因素以及你如何提高研究的科學性的措施簡略交代清楚。比如說實驗研究,就要把采用的基本實驗設計說明白,然后說明可能的干擾因素及其消除辦法等;再如調查研究,要重點說明對象的設計(如何獲得樣本等)和工具的設計(如問卷)以及可能存在的問題和彌補措施等,順便也就交代了研究的具體方法。特別注意不要隨便寫“文獻法”、 “觀察法”、“比較法”,任何研究都要查閱文獻、都要觀察、都要用比較,一定要弄清這幾個方法的獨特含義。研究方法多種多樣,任何一種方法都不能包打天下,每種方法各有其適用的課題。研究方法只是實現研究目標的手段,它應該由課題性質、研究思路、研究關鍵和研究成果的形式決定。
(五)主要參考文獻參考文獻不是指寫開題報告所引用的文獻,而是要寫的論文的文獻。參考文獻體現出是否具備了研究該問題的基礎條件,是不是全面深刻把握了該問題研究的基本情況。文獻要盡量是重要的、經典的、有代表性的,要體現不同學科、不同時期、不同學派、不同國家的已有研究情況。文獻先按中外文文獻分類,再按學科分大類排序,最后在各學科內再按照時間排序。所有文獻用一個序號排下來,既可以用所謂“國家統一標準格式”,也可以用傳統的格式。
二、交代開題報告
“理論支撐”問題研究要以已有思想、理論和方法為基礎,這是不言而喻的。文科研究生學位論文開題報告范文,但是,這不等于說任何問題的研究都必須有具體的“某人某理論”為支撐。做研究的目的是為了解決問題,而不是為了某種理論或者方法的運用固守一個理論視角。研究要以問題為中心,而不是理論中心、學科中心、方法中心。因此,凡是有利于解決我們的問題的理論和方法,都是我們的“理論支撐”或者“方法支撐”。要不要在開題報告或者論文里專門交代“理論支撐”,這要看研究的類型、問題的性質。研究者認為這些具體理論對于解決這個問題特別有效、甚至是無此理論則不能解決這個問題,這樣的研究肯定需要比較詳細地對理論進行介紹。但是更多的課題并不是這樣的,對它們的研究當然也需要理論指導、理論基礎,然而這些理論基礎不是解決問題的“模板”,而是以指導、滲透、規范等多種方式影響著我們的整個研究。并且這些理論基礎很廣泛,可能是博采了已有相關研究的一切積極成果,也可能只采用了其中的基本理念。這樣,就不好具體說研究的具體“理論支撐”。對于大部分研究來說,局限于某一個或者某幾個具體“理論支撐”反倒不利于問題的解決,是一種違反研究方法論的做法。當然,不是任何課題研究都有明確具體的 “理論支撐”,但是任何課題研究都要有自己的理論基礎。理論基礎主要體現在對問題的闡述和分析中。比如在有些段落這樣寫道“本研究以教育與社會的辨證關系原理為基礎……”、“本研究以馬克思主義人的全面發展理論為基礎,批判吸收了當代西方哲學、尤其是人本主義思潮中的合理主張……”、“本研究以知識社會學的有關理論為依據……”;“根據人力資本理論,教育的經濟效益……”等等。還有的從字里行間可以看出你在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用辯證法觀點、用科學哲學觀點、用人力資本理論、用統計學原理、用人類學理論等等,這些實際上就在體現自己的理論基礎,完全不必要機械地、死板地、不分課題類型和課題需要地去專門闡述“理論支撐”。一般來說,理論基礎和理論支撐是有機地結合在兩個地方來體現的:一是“問題提出”中文獻綜述時,在評論別人研究的時候就能夠體現出來。評論別人時自然就有自己的觀點和立場,不用專門聲明就可以看出作者堅持什么、反對什么;另一個就是在“研究的基本思路”部分,只有用自己堅持的理論基礎,才可以有對問題研究的基本思路。這個部分體現自己的理論基礎或者“理論支撐”最明顯、最集中,但是也不見得要去大聲聲明、大寫特寫,應只作簡明扼要的介紹。
三、界定開題報告的概念
概念是建立科學的基礎,是對某類事物本質的概括,因此有重要的理論價值;概念是客觀事物的抽象,是人們實踐經驗的概括,新概念的建立往往能為實踐的突破提供依據。[2]8研究中概念清晰是必要的。科學研究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要理性地把握研究對象,概念不清必然導致思維混亂。既然開題報告是為要開展的研究設計方案,要為寫作論文做出綱領,就不能不對把涉及到的概念弄清楚。但是,強調概念界定,并不是說任何一個問題的研究都要去概念界定,也不是一定要在開題報告里專門列一個部分進行概念界定。這樣未免太機械、太教條。要不要概念界定,要看是否需要。如果研究涉及到的主要概念是學術界流行的、行內人周知的,那就不必概念界定了;如果主要概念比較新鮮或者有自己獨特的內涵,那就要進行界定。概念界定也不一定要專門設置條目,就在行文中順便予以界定就可以了,這樣才不至于出現一些尷尬和別扭。如有的開題報告,還沒有開始正文,突然一個概念界定;有的則寫了一陣子了,概念已經用了多次了,又突然來個概念界定,這都是沒有處理好概念界定問題而出現的尷尬。完全可以在行文中第一次涉及到需要界定的概念時,接下來順便用“本研究中所謂的xxxx是指……”這樣的方式進行界定,或者很不方便的時候,可以用注釋予以說明、界定。值得指出的是,有些貌似需要界定的概念其實不用界定,而有些貌似不用界定的概念卻要予以界定。這里是說的是概念,不是說的詞匯。詞匯是概念的語言形式,有時候同樣的詞匯,指代的概念不一定相同;反之,有時候同一個概念,可以用不同的詞匯表達。一項研究的主要概念或者叫關鍵詞,應該是能夠表證研究最重要的概念,與一些機關文件常用的“主題詞”區分開,并不是題目上的'那些單詞就是關鍵詞。如《小學教師專業化培訓中的問題與對策研究》這個題目,就不能把“小學”、“培訓”、“問題”、“對策”作為關鍵詞。開題報告中需要界定的概念,一定是研究中的關鍵概念、主要概念,并且是不界定會被誤會的那些關鍵概念和主要概念。那些研究中雖然涉及到,但是并不是自己研究中的表征性的概念,就不用界定了。例如有的開題報告說“經過在xxx搜索某某關鍵詞,發現該方面研究很少……”。結果與事實不相符合,被專家們批評說文獻查閱不夠、資料把握不全、對已有研究評價不對。原因很可能在于研究者混淆了概念與詞匯。
四、綜述開題報告的文獻
文獻綜述實際就是對已有研究情況的介紹和評論,其目的在于進一步明確自己的問題,尋找研究的切入點,避免重復研究,少走彎路。顯然,文獻綜述要建立在全面查閱文獻的基礎上。全面,就是要把與問題有關的不同時期的、不同國家的、不同學科的、不同學派的有關研究反映出來;深入,就是不要只從文獻標題字面意思去查找文獻,而是要看文獻體現的研究實質上是不是與自己的研究相關。現在很多人查閱文獻,局限于用計算機在cnki或者一些網站搜索引擎查幾個字面看上相關的關鍵詞,這樣查閱的文獻太有限了,遠遠不能體現已有的研究情況。目前,在研究生學位論文開題報告中,文獻綜述部分普遍存在的問題主要有:第一,不清楚文獻綜述的目的;第二,只對文獻介紹,沒有給以評論;第三,對已有研究情況沒有全面把握,評述的文獻沒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第四,對前人和別人的研究成果妄加評論。其中,不明確文獻綜述的目的是一個根本性問題。“文獻綜述”換句話說就是“已有研究及其存在的問題”。對已有研究情況的介紹和評論,是在問題提出部分寫的。文獻綜述的目的是為了清楚自己的問題,說明自己問題的重要性或必要性。既然文獻綜述的目的在于導出自己研究的切入點、說明自己研究的重要性,那么就不能“為綜述而綜述”,不能只述不評,更不能忘記了自己的選題方向,去對已有研究做一般的評述。不少開題報告只是大篇幅描述別人的研究,卻不能恰當地、具體地予以評論,往往是只在最后來一段幾行字的概括,不會有機地把“述”和“評”結合起來,找不到已有研究的不足,是缺乏深入思考導致的。有不少研究生找不出已有研究的不足,只好說前人“只是理論闡述,沒有用實證方法”,或者籠統地說“已有研究還存在很多不足”,或者武斷地說“對xxxx研究很少
文科開題報告范文
題目: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研究綜述
黨的十七大把“覆蓋全社會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基本建立”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要求,提出要“堅持把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作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權益的主要途徑,加大投入力度,加強社區和鄉村文化設施建設。”。因此,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逐漸提上日程,引起社會的普遍關注,也成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構建和諧社會的基本要求。在此背景下,國內相關領域學者也展開了多方面的研究。華中師范大學與中國財政部于06年組織了“全國農村文化調查”項目,該項目在全國20多個省區開展農村文化調研,這是我國改革開放以來首次就農村文化狀況進行的全國范圍內的咨政調研活動,研究共形成了20個分報告,3個總報告,不僅為財政部制定農村文化投入政策提供了重要依據,也為后來的農村文化研究者提供了實時數據與信息。從1995年到2007年,據不完整統計,我國學界發表了關于農村文化建設的研究文章不下300余篇,其中關于農村公共文化體系研究包括:當代農村生活文化的理論構建、農村公共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供給研究、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中的政策、措施研究。現簡要綜述如下:
一,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概述
周素萍、趙京華、張亦明、楊斌認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基本內容之一。建立并不斷完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戰略措施,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要內容。
付春認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指與文化產業相對應的,主要著眼于農村社會效益,以非營利性為目的,為農村提供高效率的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的文化體系。建構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 它包涵了廣播電視、電影、出版、報刊、網絡、演出、文物、圖書館以及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等諸多文化領域, 既是國家文化建設的有機組成部分, 也是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王琳認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既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題中之義,同時又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必然要求。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作為我國公共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推動新農村建設起著重要作用,其主要功能有普及文化知識,開展文化活動,傳播先進文化,提供精神食糧,滿足文化需求,保障文化權益。
閆平認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表現形式有:科普教育;民間文藝;體育健身;休閑娛樂。
二,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意義
李穎認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不斷建設與發展,其對于提高農民生活水平,推動農村社會發展,加快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性日益體現。
劉衛、譚寧認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是服務型政府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構建服務型政府的重要表現形式,分散性較強的農民群體不僅需要一個政府的管理指導更需要政府的服務引導,以此提高其階級整體性,而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正是政府引導農民群眾的有效工具與方式,所以加強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是構建服務型政府的重要舉措。
閆平認為,加強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是提高農村文化水平,增強我國文化競爭實力的重要舉措。
三,我國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現狀
李景源、陳威等報告指出,國家財政不斷向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傾斜,非常重視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文化權益的保障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關注, 逐漸形成了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以維護和實現公民基本文化權利的執政理念,也使得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得到長足的進步。
史大波認為,目前,一個以基層農村為重點,充分發揮現有文化設施作用的實用、便捷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務網絡初步形成。首先,在廣大農村實施了重點文化服務工程,為農民群眾服務的文化資源更加豐富。其次,隨著我國綜合國力的不斷上升,政府財政部門不斷加大對農村公共文化體系建設的投入力度,為構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提供了有力保障。第三,作為政府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重要補充的農民自辦文化服務有了長足發展。各地農村農民自辦文化服務悄然興起,成為新時期農村文化服務的重要創新形式和國辦文化服務的重要補充。
李建新認為,當前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有以下幾方面:第一,體制機制不暢,導致鄉鎮公共文化服務機構軟弱;第二,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建設滯后,導致供需矛盾突出;第三,公共文化產品供給不足,導致群眾文化生活單一;第四,農村散戶居住的特點,導致公共文化資源覆蓋率低。
劉華蘭認為,現今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人才的缺乏是阻擾服務工作開展的重要原因。 劉衛,譚寧認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存在體制改革滯后。大多基層文化單位體制改革滯后,自身生存困難,不具備多出文藝作品、快出藝術人才的良性機制,造成公共文化服務功能發揮不足。農民自辦文化的主體意識欠缺農民在農村文化建設中積極性不高,主體作用和自我服務能力不夠。
四,我國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對策
李建新認為,提高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水平應從以下幾點做起:第一,必須提高認識,切實保障公民文化權利。實現和保障農民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是農民文化建設的落腳點和目的所在;第二,加強資金投入,確保硬件建設,積極爭取資金資助,發展基礎文化設施的建設等;第三,培育文化人才,提高公共文化服務能力,要加快建立健全農村文化隊伍管理機制。第四,大力發展農村文化產業和旅游產業。文化產業作為從事文化產品生產和提供文化服務的經營性的行業,不但是推動公共文化事業發展的重要途徑,也是農村文化事業建設和規模發展經濟的有效途徑。
劉華蘭認為,提高農村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水平有以下途徑:第一,完善農村文化基礎設施。加大政府投入,加強旗縣圖書館、文化館、鄉鎮文化站和村文化室建設,發展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努力使旗縣、鄉鎮、村文化基礎設施相對完備,公共文化服務切實加強。第二,充分挖掘優秀民族民間文化資源。著力發展農村特色文化,利用各種節慶日尤其是民族傳統節日,開展形式多樣的群眾文化活動,為基層農民群眾提供豐富多彩的公共文化服務。
羊守森強調,準確把握政府公共文化職能,改進政府行政方式是構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前提;制定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發展規劃,建立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的基礎設施體系是構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基礎;制定農村公共文化事業發展政策法規體系是構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保證;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加強公共文化服務機構的機制創新,構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的生產、運營體系是構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動力。
參考文獻如下:
(1)周素萍、趙京華、張亦明、楊斌:《我國農村公共服務體系的建立及完善》,《農業經濟》,2010年第8期,第29、30頁。
(2)付春:《新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及其基本思路》,《農村經濟》,2010年第4期,第106頁。
(3)王琳:《構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促進文明社會和諧發展》,《天津大學學報》,2008年第10卷第5期,第418頁。
(4)閆平:《關于農村公共文化建設若干問題的思考——以山東地區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為例》,《青島行政學院學報》,2009年第10期,第35頁。
(5)政策文件,《關于加強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若干意見》,見http ://www.yinxiangcn.com
(6)李穎:《新農村文化與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構建》,《大眾文藝》,2011年第6期,第153頁。
(7)劉衛、譚 寧:《進一步完善新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思考》,《經濟與科技》,2007年第12期,第73、74頁。
(8)李景源、陳威等:《中國公共文化服務發展告》,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年第253頁。
(9)史大波:《如何加強社會主義新農村公
(10)李建新:《加快推進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調查與思考》,《中共樂山市委黨校學報》,2009第4期,第32頁。
(11)劉華蘭:《探索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新路子》,《理論學習》,2008年第2期,第49頁。
(12)羊守森:《構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策略思考》,《安徽農業科學》,2008年36期,第59頁。
三、課題研究的內容、方法和預期目標:
內容如下:
一,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概述
(1)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概念
(2)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組成內容
二,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意義
(1)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是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步驟
(2)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構建服務型政府的重要組成部分
(3)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是提升我國文化競爭實力的重要措施
三,我國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現狀
(1)我國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取得的成果
(2)我國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存在的問題
四,我國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策略
(1)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提高服務質量
(2)加大財政投入,保證建設持續性
(3)創新文化服務形式,提供多元化服務
(4)培育文化人才,提高服務能力
(5)改進服務機制,完善相關法律法規
研究方法:
第一,文獻分析法。通過在學校圖書館閱讀報刊、書籍,中國期刊網、常熟統計信息網等網站,廣泛搜尋相關文獻資料和信息,充分吸收國內外研究成果中對本論文有借鑒和啟發意義的知識和理論。
第二,案例分析法。選取個別鄉鎮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作為案例進行研究,以獲得目前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基本情況。
第三,邏輯推理法。針對現在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現狀進行邏輯推理,以獲得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存在的主要問題
預期目標:
一,通過對文化體制改革與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現狀的調研,對文化體制改革和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建設的效率、經驗和啟示給予映像式、模本式的解釋和說明。
二,從社會學、管理學的角度對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若干問題進行深層次的探討,從理論界面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提出建議。
四、所需要的條件:
⑴扎實的專業理論知識
⑵其他學科知識的廣泛涉獵和交叉運用
⑶對農村公共文化體系的了解以及信息的大量收集 ⑷良好的邏輯分析能力和論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