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進入21世紀后,美國經濟出現急速下滑。國外投資減少,財政赤字不斷增加,美元不斷貶值,外貿逆差不斷擴大,最終導致次貸危機爆發,這場經濟危機迅速在全球蔓延開來,造成世界經濟形勢的劇烈動蕩。受美國次貸危機的影響,中國的房地產價格自2007年下半年開始急劇下滑,市場交易量不斷萎縮,少數地區已出現房貸消費者斷供現象。加之國家為抑制經濟過熱和通貨膨脹,銀行房地產貸款供應量減少,少數房地產開發商甚至出現現金流中斷現象。由于中國金融業改革開放時間較短,國際金融市場經驗相對不足,加之在公司治理結構、經營方式、管理手段和人才戰略等方面與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金融機構差距較大。目前,世界性金融危機還在傳染,我國必須提高警覺性,要具有強烈的憂患意識和危機意識,只有這樣,才能頭腦清醒地認識我國經濟運轉的現實矛盾,并采取恰當的策略。
【關鍵詞】次貸危機;通貨膨脹;金融體制改革
1.我國金融市場面對的風險分析
1.1我國金融市場面對的集中性風險
我國是一個經濟處于轉型期的國家。經過二十年的改革和開放實踐,社會資源的配置方式已發生了根本轉變,計劃讓位于市場,數量管理讓位于價格信號,財政為主讓位于金融為主,這就是資源配置方式轉變的主要內容。因此,金融服務部門并不是一個被動的、僅僅滿足實體經濟中微觀主體需求的部門,而是一個既提供服務又具有巨大調節作用的部門,F代市場經濟本身所帶有的市場性金融風險隨著金融資本的日益集中也變得集中化了。理由的關鍵是,一旦當這種集中性風險積累到一定程度,就
不僅會造成金融資本營運的中斷,2007年以來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性金融危機,最終導致某些國家的經濟危機、政治危機和社會混亂,極大地破壞著實體經濟效率,以及整個社會生活秩序。因此,金融風險已成為影響最大的越來越集中的社會風險
1.2信用風險
金融機構是巨額貨幣資金的集散地,容易滋生犯罪,如資金詐騙、貪污受賄等非法活動,因此存在著嚴重的犯罪風險和信用風險。而我國金融機構在公司治理過程中,對信用風險管理的認識不充分,信用風險管理理念很陳舊,不能適應復雜的風險環境。主要表現為:金融機構對近期利益與長遠目標的協調不到位、信用風險意識在全體職員中貫徹落實不充分等。另外,在大量運用數理統計模型、金融工程等先進策略方面,我國商業銀行信用風險管理策略也遠遠落后于國際先進銀行。
我國的金融機構大都缺乏良好的公司治理機制,使得合理的內制約度和嚴格的管理失效,進而加大信用風險發生的概率。比如:由于商業銀行公司治理存在的理由,我國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率一直居高不下。據銀行監事會數據統計,截至2010年二季度末,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余額為4549.1億元,總數較年初雖然是明顯減少了424.2億元,但損失類不良貸款余額卻增加了21.2億元?上攵,他嚴重影響到了銀行的發展和金融的穩定。同樣,由于外部與內部的理由,非銀行金融機構公司治理不善,會出現經營虧損、信用風險、支付危機等,雖然數量上并不大,但更為顯性化。
1.3非公允關聯交易風險
關聯交易管理是指公司或是其附屬公司與在本公司直接或間接占有權益、存在利害關系的關聯方之間所進行的交易。它是金融機構公司治理的重要內容,提高關聯交易管理水平對保護相關者利益、推動金融機構健康發展具有重要作用。目前,雖然絕大多數金融機構已按照有關規定建立了關聯交易制約委員會,但是關聯交易仍然存在很多不規范的理由。因此,金融機構與其關聯方常常有非公允的關聯交易。
非公允的關聯交易隱藏著巨大的風險,嚴重影響了金融機構的安全、穩健運轉,因此迫切需要對金融機構的關聯交易行為進行嚴格規范。從近幾年銀行業監督管理的情況來看,非公允的關聯交易給商業銀行帶來了巨大的信用風險,造成大量信貸資產損失。非公允關聯交易是形成商業銀行不良資產的主要理由之一,也是少數商業銀行、信用社倒閉的重要理由之一。
1.4利率風險
利率風險是商業銀行面對的最主要的市場風險,我國商業銀行在利率市場化的進程中也必將面對日益嚴重的利率風險,對商業銀行利率風險有效管理將是銀行經營管理中的重要任務之一。盡管我國目前處在存貸款利率水平由中央銀行管制的環境中,但是利率風險卻一直客觀存在著。例如這次央行公布存貸款利率下調后,就有一家先前借入銀行5年期高息借款的資信很好的企業,向銀行提出提前還貸,再按降息后的低利率貸款。此時,貸款銀行將陷入既不高興又很無奈的局面,因為銀行接受企業要求,將意味著利息收入的大幅減少,若不接受企業要求,在現今金融同業激烈競爭的格局中,企業亦可提前還貸,而到另一家銀行申請貸款。因此,企業已有意無意間利用國家利率下調的時機,對負債利率進行了掉期,即進行了利率風險的制約和管理。而銀行方面因沒有對利率風險進行管理和制約,連最基本的制約即在貸款合同中列明有關提前還貸的條件,以鎖住可能產生利息收入的損失都沒有做,正是所謂對我國市場利率風險存在的漠視。因此,在我國國內金融市場上目前利率管制制度下,利率風險管理十分必要。
2.我國金融風險防范策略
2.1 建立完善金融機構治理風險監管機制
首先,建立金融機構治理風險宏觀預警機制組織網絡。應本著“統一組織領導,統一管理,統一監督內容,統一監測指標,分級監控”原則,在中國人民銀行總行建立宏觀預警組織系統。具體負責對全國性和區域金融機構的監測預警,對中觀和微觀預警機制實行管理和領導,并及時接收來自中觀預警機制和微觀預警機制的各種信息,處理防范銀行風險的各種決策和措施的及時傳輸。
其次,建立完善金融機構治理中風險預警機制。它將各種手段、方式合理搭配與協調使用,為實現金融宏觀預警機制,通過中觀預警機制加以具體化,然后傳導金融微觀預警機制運轉中去,從而發揮中期監測作用。
最后,建立完善微觀金融機構治理風險預警機制,降低風險程度。金融機構治理微觀風險預警機制是宏觀、風險預警機制的最終傳導系統,是對微觀風險的監管,把風險降到最低程度,是推動金融機構安全穩健經營的關鍵環節。
2.2提高銀行信貸政策,優化市場資源配置
提高銀行信貸政策與資本市場政策對非國有經濟的支持力度我國金融市場風險,優化金融資源的配置效率。一是商業銀行的信貸投放應以收益與風險的衡量為主要標準,擴大對發展前景較好的非國有企業的信貸支持,倡議隨著各家銀行“中小企業信貸部”的成立,真正將以個體私營經濟為主體的非國有經濟的信貸支持列入各行的年度貸款計劃中,作為中央銀行起引導作用的“指導性貸款規模”中也應明確列出對非國有經濟的信貸支持意見。二是向非國有經濟開放證券融資市場,特別是對于進入基礎產業、高科技、制造業的非國有企業,允許并引導其根據現代股份制企業制度改制上市,進行股權融資,通過資本市場獲得持續發展的資本。
2.3加大對非銀行金融機構的監管
對于理由較多的信托投資公司,在清理的基礎上堅決與各級政府部門脫節,杜絕經營資金的財政化;基于目前國際社會對中國金融機構理由關注較多,國際金融動蕩尚未平息,為了避開引起過大的波動及對信心的消極影響,對信托投資公司的清理應慎重,主要應按金融信托的應有原則積極進行改組,盡量實行平衡過渡。對于證券經營機構,應盡快建立健全有關證券業財務會計制度,完善相關會計賬戶的體系結構,充分發揮商業銀行對證券投資清算資金的監督作用。
參考文獻:
[1]胡慶康.現代貨幣銀行學教材(第四版).復旦大學出版社,2011,(3)
[2]陸家騮.現代金融經濟學.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2004
[3]韋偉等.金融危機論——經濟學角度的分析.經濟科學出版社,2001.
[4]陳忠陽.金融風險分析與管理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
[5]祝小兵.當代貨幣與金融理論.復旦大學出版社,2000
作者簡介:
王儀彬,男,漢族,江西南昌人,華中科技大學文華學院,研究方向:金融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