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操作性學習是幼兒通過親自動手操作直觀材料,在擺弄物體的過程中將學習數學的過程變成一種形象有趣、物化的操作活動。它有效地引導幼兒把外部的物化操作逐步內化為頭腦中的內部操作,使幼兒逐漸獲得數學知識、經驗和技能,自主建構數學知識結構。幼兒在獲取基本數學知識的基礎上,理解事物之間的數量關系,更好的認識周圍的客觀事物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發展幼兒的數學認知能力、思維能力和智力,從而創造性的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關 鍵 詞:
操作性學習, 幼兒數學能力, 發展, 影響
Summary
The operability study is a kid to pass to begin operation to keep view material in person, is move back and forth the process lieutenant general of object a study mathematics of the process become a kind of image interesting, the thing turn of operation activity.It availably leading kid exterior of the thing turn operation gradually inside change into inner part within brains operation, make kid gradual obtain mathematics knowledge, experience and technical ability, independence set up enough mathematics knowledge structure.The kid is in obtaining the foundation of basic mathematics knowledge, the amount of the of comprehension thing relation, better understanding surroundings of objective thing and they it of relation, development the kid's mathematics cognition ability, thinking ability and intelligence, thus the daily life of the solve of creation in of actual problem.
Keyword: Operability study, kid mathematics ability,
development, Influence
長期以來,幼兒數學教育存在重知識的學習、計算技能的訓練,而輕思維方法的培養,思維結構的發展。教師總是想通過演示、講解、總結讓孩子記住某個知識,某個規律 、某個方法,讓孩子一開始接觸數學就學會死記硬背,導致幼兒獲得的知識是孤立的、片面的、僵硬的。即培養不了幼兒學習數學的興趣,也不能讓幼兒感受到學習數學的實際意義。操作性學習能有效地讓幼兒理解數學知識的實際意義,同時也促進了幼兒的認知能力、思維能力、智力和創造性的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發展。
1. 操作性學習的原理
1.1 操作性學習的定義及特征
1.1.1 定義
操作性學習是指幼兒通過親自動手操作直觀材料,在擺弄物體的過程中進行探索,從而獲取數學經驗、知識和技能,發展能力的一種學習方式。
1.1.2 特征
①解決問題中的思維發展特征。
操作性學習在主體客體相互作用中,以客體(玩具)和操作活動感性經驗和外部思維輔助工具,開展學習活動,對事物進行分析、判斷、推理,并通過一定的步驟來解決問題獲得發展。以心理發展水平為依據,解決問題的水平受到各個階段心理發展水平的調控,外部行動思維方式具有很大的直觀性思維成份,但不完全等同于直覺行動思維,在具體形象思維和抽象邏輯思維階段,操作性學習則
是內化的心理動作的外部表現。 ②學習對象的物體化特征。
操作性學習活動以物體材料為學習對象,學習效果不僅與操作方法有關,也與客體材料的性質有關,合適的學習材料是操作性學習方式能否實現學習目標的基礎。
③操作學習的個性化特征。
不同幼兒由于起點不同,動作與認知發展水平不同,思維方式在學習過程中興趣、動機、學習態度等均不同,學習要求也不盡相同,在操作時間、速度、策略等方面也均有所不同,學習效果有所不同,隨著幼兒操作性學習水平的發展,操作性學習活動呈現豐富多彩的個性化特征。
1.2 操作性學習的心理機制
操作性學習方式的心理機制源自皮亞杰“發生認識論”中動作在心理發展中的作用。皮亞杰有關兒童動作(又稱心理動作)在心理發生發展中作用的描述,為操作性學習方式提供了理論依據。皮亞杰把兒童動作視為“主體與客體的相互作用”。主體與客體的相互作用,指主體客體相互影響,雙向發生變化,主體對客體產生作用,客體對主體作用進行反饋,主體根據這種反饋信息進行調整,再次對客體產生作用。主客體之間的相互作用,促進主體不平衡狀態的不斷發生,內因外因的相互作用成為心理發展的動力,個體心理才得以發生發展。 在主體與客體的相互作用中,動作具有客體性、中介性,對兒童心理發展起到建構作用,是一種心理動作,皮亞杰在《皮亞杰理論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一書的序言中寫道:“動作在兒童智慧和知識的發展中起著重要作用。動作指兒童對物體的操作,通過主動的操作和實驗性操作才能理解物體的變化。”這里的動作不是純粹的運動性的動作,一方面,它指向物體的動作,具有客體性;另一方面,它指向物體的變化和主體對變化的理解,具有中介性。在主客體相互作用的過程中,不斷得到調整的動作,不僅給客體帶來了變化,也促進了主體對客體認識的不斷豐富,帶來了兒童智慧的發生、心理水平的提高,對主體心理結構起到建構性作用,動作在兒童心理發生發展中起重要的作用,在此基礎上,操作性學習方式建立并發展起來。
2. 操作性學習的應用價值
數學是研究現實世界的空間形式和數量關系的科學。學前兒童學習數學,不僅有助于兒童學前階段思維的發展,而且對于他們今后學習,乃至一生的發展,都有重要意義。數學本身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邏輯性,這就決定了數學教育是能夠促進兒童思維發展的重要途徑。學前兒童思維發展的特點是具體形象思維逐漸 取代直覺行動思維,同時抽象邏輯思維開始萌芽。數學就是把具體的問題抽象化,揭示事物之間在數量上的本質特點,學前兒童就是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通過具體的事物和操作練習,在獲得基本的數學知識的基礎上,理解事物之間的數量關系,并且使自己的抽象邏輯思維能力得到發展。在整個學前期,兒童要學習許多的數學關系:1和許多的關系、對應關系、等量關系、守恒關系、可逆關系、包含關系等等。操作性學習使幼兒能正確認識這些數學關系,理解數概念的含義,掌握一些初步的數學知識,發展其基本的數學能力,并且更好的認識周圍的客觀事物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從而運用數學的方法創造性的解決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數學問題。
3. 操作性學習影響幼兒數學能力的發展
3.1 操作性學習對幼兒數學認知能力的影響
3.1.1 幼兒學習數學的認知特點
幼兒認知客觀事物。吸收外界消息,一般通過三條途徑;一是通過操作直接與客觀事物接觸,感知事物的各種特征;二是通過視聽等器官獲得外界事物的形象(包括表象);三是通過事物的符號(包括言語、文字等)取得事物的信息。這三條途徑所依靠的認知成分包括感知和表象(如運動覺、視覺、聽覺及它們的表象)、言語和思維等等。這幾種認知成分表明認知的三種水平,既感知動作水平、直觀形象水平和抽象邏輯水平。一般地說幼兒對外界信息的吸收往往同時依靠這幾種認知成分,不過在其發展的不同階段,吸收信息時這幾種認知成分所占的比例有所不同。幼兒對數學知識的認知,最初要通過手的運動和視覺言語活動相結合,由于三者尚未形成一一對應的聯系,所以要經歷一段從不協調到協調的過程,以后減少了手的運動,而憑借視覺、聽覺或它們的表象,結合口頭默數來認知數的實際意義。幼兒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不斷地接受新的信息,將它同化到原有的數學認知結構中,如果原有的認知結構不能同化新的信息那就要改變原有的認知結構,甚至要建立新的認知結構,這就是順應。通過順應就引起原有數學認知結構產生質的變化,這些也是認知結構變化的表現。通過認知結構的量和質的變化,使幼兒學習數學的認知結構不斷地得到發展。
3.1.2 操作性學習與幼兒數學認知能力的關系
⑴ 操作性學習中幼兒的注意。
注意是心理活動對一定對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可分為無意注意和有意注意兩種基本形式。幼兒注意發展的特征是無意注意占優勢地位,有意注意逐漸發展。在數學活動中如果只是讓幼兒坐著用眼睛看、用耳朵聽,要求幼兒身子坐直,時間稍長,幼兒的注意就不容易集中,而且也不容易穩定。如果讓幼兒親自動手參與操作,直接接觸實物,把數學活動與實際操作結合起來,幼兒的注意力就容易集中,而且也較穩定,幼兒注意的持久性也會大大提高。在操作性學習活動中,幼兒注意所保持的時間超過了幼兒不動手操作的數學活動中所持續的時間。因此,在組織數學活動時應讓幼兒動手操作來學習使幼兒的有意注意逐漸發生。 ⑵ 操作性學習中幼兒的觀察。
觀察作為一種有目的、有意義的感知活動,它貫穿于幼兒數學操作活動的整個過程中,是幼兒進行數學操作活動的前提條件。操作中的觀察包含兩方面:一方面是幼兒在前期的活動中觀察到的生活經驗、他人的操作方式、教師的示范等,這些為幼兒新的操作活動提供了豐富的感性經驗,從而保證了操作活動的順利進行。另一方面,幼兒的操作活動必須要有觀察的介入,操作活動中的觀察包含了對操作材料的觀察以及對同伴的操作過程和操作結果的觀察。這種觀察的深入與否還會影響到幼兒的操作。例如,在分類活動中,教師提供了各式各樣的瓶蓋,讓幼兒以盡可能多的方式進行分類。幼兒接受這樣的任務后,首先要對瓶蓋進行觀察,看看它們各有什么特點,并思索“按什么標準進行分類”,然后邊觀察邊操作,完成分類的要求。如果幼兒對材料的觀察不夠仔細,他就不能做到多角度的分類。同時,幼兒在完成自己的操作后,還會觀察周圍幼兒的操作,看看 其他幼兒的操作與自己有何不同,再引發自己新的分類方法。觀察為幼兒的操作提供了豐富的感性經驗,而操作又需要幼兒不斷地觀察,操作活動對幼兒的觀察能力的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 ⑶ 操作性學習中幼兒的記憶 。
記憶是人腦對過去經驗的識記、保持和恢復的過程。根據幼兒活動的有無目的性,可以把記憶分成有意記憶和無意記憶兩個方面,記憶的有意性是幼兒記憶發展的一個重要方面,是兒童記憶發展中最重要的質的飛躍。
數學操作活動需要記憶的介入。數學操作活動并不是一種隨意性操作活動,所有的數學操作活動都帶有一定的操作規則和操作要求。在數學操作活動中,教師將幼兒所要學習的內容轉化為具體的操作規則、操作要求和操作目標,幼兒在操作活動中通過對操作規則的遵守和操作目標的實現,達到學習這些內容的目的。幼兒對操作規則和操作要求的識記是在有意無意中進行的。教師在宣布操作規則時,幼兒為使操作活動能順利開展,會積極有意識地集中注意力,并在整個操作活動中有意識地回憶這些規則,進而指導自己的操作。幼兒在數學操作活動中還表現出較明顯的有意回憶,這種有意回憶實際上是由某一種玩具材料的操作 方式向另一種玩具材料的操作方式轉換,或某一種學習內容的操作方式向另 一種學習內容的操作方式進行遷移的基礎。沒有這種有意回憶,就不會有操作中的遷移。這是因為,許多數學操作活動中的操作規則、策略或方法都是先前操作經驗的重現或遷移,這些相 似的操作規則、操作要求也不斷地引起幼兒的有意回憶或追憶。同時,為了更好地完成操作任務,也需要幼兒不斷地回憶或追憶過去曾經體驗過的操作經驗和操作策略,以幫助自己更好地完成操作任務。因此,操作性學習方式能促進幼兒有意記憶的形成。 ⒁ 操作性學習中幼兒的想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