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外包對服務業全要素生產率的影響機制分析論文
近年來,生產過程全球化在世界經濟中不斷蔓延,不同國家的生產商紛紛參與到同一產品的全球價值鏈中,外包成為了生產過程全球化的核心紐帶。隨著服務經濟的發展,世界經濟結構呈現出從制造業轉移到服務業的趨勢,服務外包作為國際專業化分工深入演進的結果,使產業趨向于知識密集型和資本密集型轉變,不斷推動企業的技術進步和管理創新,提升服務業全要素生產率水平。“十二五”以來,我國國際服務外包業務執行金額年均增速超過40%,國際份額提升至27%,穩居全球第二大接包國。2014 年1 -10 月,我國承接國際服務外包合同金額和執行金額分別為534. 5 億美元和416. 4 億美元,國際份額比重進一步提升。然而,在我國服務外包額迅速增加的背后,服務業全要素生產率增長率基本為零,有些行業甚至為負( 王恕立和胡宗彪, 2012) 。那么,我國服務外包的快速發展為什么未能帶來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 其內在影響機制是什么? 不同的服務外包類型對于服務業全要素生產率影響是否一致? 這些問題的解決對于確定我國未來服務外包轉型發展重點,提升服務業全要素生產率,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目前,國內外學術界圍繞服務外包與全要素生產率基于不同國家不同層面的數據進行了大量研究,這些研究主要從行業和公司層面就外包對生產率的影響進行分析,研究結果大多證實了服務外包對TFP 的促進作用( Egger et al., 2006;Gorg,2003; Girma and Gorg,2004; Mann,2004) 。針對中國的現實情況,大量學者運用中國數據進行實證研究,絕大多數學者認為服務外包對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具有積極作用,服務外包相對于物品外包對TFP 具有更顯著的影響力,服務外包對生產率的貢獻大于工業外包( 王中華和代中強,2009; 姚戰琪,2010; 盛斌和牛蕊,2009; 姜凌和盧建平,2011; 馬方等,2012等) 。但也有不同的研究發現,中國制造業承接外包并沒有提高全要素生產率( 呂延方和王冬, 2010; 孟雪,2012等) 。
綜上所述,國內外學者從不同的角度針圍繞服務外包對全要素生產率進行分析,基本上形成一致結論,即服務外包對全要素生產率有一定促進作用。但尚未有學者針對不同類型的服務外包對全要素生產率的影響進行深入系統研究。第一,以往文獻普遍將服務外包視作一個整體看待,但針對來自國內或國內的服務接包或發包的生產率效應的研究較少。事實上,由于國內國外市場環境不同、經濟發展水平不同的現實,四種服務外包( 即在岸接包,在岸發包,離岸接包,離岸發包) 對生產率的影響存在不同結果。第二,以往文獻中在計算TFP時大多基于索洛余量法( Girma 和Gorg, 2003;Mann, 2004; 盛斌和牛蕊, 2009) 。但基于索洛余量法測算的TFP 無法實現針對TFP 的分解,進而無法對服務外包影響生產率的機制與渠道進行深入研究( 王恕立和胡宗彪, 2012)。本文基于服務外包分解這一視角,運用世界投入產出表數據庫和2005 -2010 年間我國服務外包率的行業層面面板數據,構建面板數據模型,對四種不同類型服務外包的生產率效應進行實證檢驗,并在此基礎上,使用Malmquist 生產率指數法計算TFP 及其分解變量,系統研究四種不同類型服務外包影響全要素生產率的'渠道與內在機制,以期對我國服務業的轉型發展提供決策參考和政策建議。
基于行業層面面板數據的分析和檢驗結果,可以看出:
第一,關于四種服務外包的生產率效應。
( 1) 離岸發包對服務業全要素生產率存在顯著的負向影響。這是由于我國離岸發包的數量較少, 2002 年離岸發包率平均為0. 027,2005 年平均為0. 036,2007 年平均為0. 044, 2010 年平均為0.034,中國服務業企業的低外包水平尚未能達到資源有效再分配,企業未能充分使用有限資源提升核心競爭力與技術創新,難以形成技術上的改善和效率上的提高。
( 2) 在岸發包對全要素生產率存在正向影響。這說明我國服務業發展存在外部規模經濟,雖然我國服務業整體發展滯后,但是隨著服務業發展規模擴大,外包企業可以通過“干中學”,相互學習,提升企業的技術進步,從而提高服務業全要素生產率。
( 3) 在岸接包對全要素生產率存在負向影響。這是由于國內服務業的整體服務能力較低,未能達到制造業的發展要求,因此國內制造業主要面向國際發包,對國內發包規模較小,國內服務業企業承接外包規模低,對服務業全要素生產率提升作用未能顯現。
( 4) 離岸接包對全要素生產率存在正向影響。這是因為發包方在外包業務給發展中國家企業時,首先考慮承接商的技術和國際專業知識等能力( Andrea M. ,Mauro F. G., 2012) [24],因此,國內企業在承接外包時,必須提升專業技術能力,符合國外發包商對技術保護、技術創新等方面要求,這對于國內服務業企業以及服務業全要素生產率存在顯著的促進作用。
第二,關于服務外包影響全要素生產率的機制與路徑。
( 1) 離岸發包對服務業純技術進步及技術效率存在顯著抑制作用,進而負向影響服務業全要素生產率。由于承接我國服務外包業務的國家經濟發展水平普遍不高,其生產的中間投入品技術含量相對較低,難以對我國服務外包企業生產技術及服務業全要素生產率產生積極影響。
( 2) 在岸發包對服務業純技術進步及規模效率存在正向影響,對服務業技術效率及純技術效率存在負向影響。由于在岸發包發生在國內服務業企業之間,服務外包的發生使得企業之間能夠相互學習,模仿創新,形成外部規模經濟; 同時,企業之間的相互競爭也有利于各企業加大技術創新力度,提高市場競爭力,從而促進服務業全要素生產率提升。
( 3) 在岸接包對服務業純技術進步、技術效率及純技術效率存在顯著負向影響,對服務業規模效率存在正向影響。目前由于國內服務業整體發展水平較低,服務業企業的專業技術能力難以達到需求水平,企業的自主研發能力尚有待進一步提高,因此,在岸接包難以對服務業的技術進步產生積極影響; 但是,國內制造業對于服務產品存在巨大需求,國內服務業企業通過向制造業企業提供服務產品,擴大企業規模,能夠獲取正向的技術外溢,從而提升服務業全要素生產率。
( 4) 離岸接包對服務業純技術進步、技術效率及規模效率存在正向影響,對服務業規模效率存在負向影響。一方面,國外發包商對于國內服務提供商具有較高的專業技術要求,這使得國內服務提供商要想獲得國際業務,必須練好內功,增加專業技術知識學習,從而提升服務業全要素生產率; 另一方面,由于國外發包商的較高要求,國內大多數服務提供商難以滿足,導致我國離岸外包規模較小,承接離岸外包企業之間難以形成外部規模經濟,抑制了服務業全要素生產率提升。
本文基于生產率指數分解的視角,采用世界投入產出表數據庫和2005 - 2010 年服務業行業面板數據,運用系統廣義矩估計法對我國四種服務外包的全要素生產率效應及其影響機制進行了實證研究。研究結果表明: ( 1) 離岸發包與在岸接包對服務業全要素生產率存在顯著負向影響,在岸發包與離岸接包對服務業全要素生產率存在正向影響; ( 2) 離岸發包與在岸接包對服務業純技術進步、技術效率及純技術效率存在顯著的負向影響,對服務業規模效率存在正向影響; ( 3) 在岸發包對服務業純技術進步及規模效率存在正向影響,對服務業技術效率及純技術效率存在負向影響; ( 4) 離岸接包對服務業純技術進步、技術效率及純技術效率存在正向影響,對服務業規模效率存在負向影響。
啟示
( 1) 大力發展服務業,提升服務業規模和水平。雖然中國服務業以及服務外包發展迅速,但國內服務業整體水平較低,服務能力有待提高,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服務外包對全要素生產率水平產生的積極影響。未來可以通過打造服務外包城市和示范區域等方式,利用集聚效應,提升區域服務外包水平,打造服務外包品牌,提升“中國服務”在國際分工中的地位,實現發展轉型的良性循環。
( 2) 推動產業融合,積極推動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相互促進、協調發展。政府應著手建立和完善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融合的環境和機制,增強產業配套服務能力,推進產業融合。尤其是鼓勵生產性服務業積極承接國內制造業的服務產品生產,強化服務業外部規模經濟,通過“干中學”以及市場競爭,迅速提升企業專業技術能力。
( 3) 加快推進服務外包產業轉型升級,促使服務外包產業由低端向高端轉變。一方面,各地區應根據自身比較優勢確定重點發展領域、重點承接國家和地區,實行錯位發展,打造城市服務外包品牌,明確服務外包發展類型、重點區域。另一方面,優先發展具有高附加值的跨境金融、通信、信息服務、專利服務、咨詢等服務外包領域。同時要將規模做大、技術做強、結構做優,著眼新興服務貿易高端切入、加快培育、創新發展,優化服務貿易管理模式,推動傳統服務貿易模式的轉型升級,努力實現外包結構多元化,提高經濟發展水平。
【服務外包對服務業全要素生產率的影響機制分析論文】相關文章:
服務業論文開題報告怎么寫09-26
服務業口號01-15
創業板上市企業公司治理對財務風險影響機制研究論文提綱07-17
探析醫療社會保險對居民消費影響分析論文08-08
商貿服務業調研報告12-21
PM2.5對運動的影響論文開題報告01-10
家庭教育對幼兒的影響論文開題報告10-24
小議病案管理對醫療保險的影響論文08-10
服務業發展調研報告范文05-13
服務業發展工作調研報告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