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言語行為理論論文
摘 要:作為語用學中舉足輕重的一個重要觀點,言語行為理論對“以言行事”的研究和學習對語用學乃至語言學的發展都具有深遠影響。本文不僅闡釋了幾位語言學家對言語行為理論的見解,同時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認為言語行為理論真正做到了將語言的研究提升到對“人”的研究的高度。
關鍵詞:言語行為理論;以言行事;行為
言語行為理論,最初由英國哲學家奧斯汀提出。言語行為理論作為語用學研究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理論,旨在回答語言用于“行”的問題。
這一觀點的核心是語言不僅僅是用于陳述。 “陳述之言”用于陳述事實、描述事物的狀態,這類話語可以得到驗證,判斷真假。但是有一部分話語是無法被驗證的:
I do.
I give and bequeath my watch to my brother. (何兆熊,2009:87)
以上的話語都是用在特定的情況下,用于構成某些行為的`實施。說話人在說這些話時并不是想要陳述或描述,而是想要利用話語完成某事。
基于此,奧斯汀把言語分為兩類:言有所述和言有所為。分類之后,奧斯汀覺得有必要確立一個標準來區分話語到底是言有所為還是言有所述。但是這樣的嘗試似乎不盡人意。
奧斯汀試圖從語言形式方面入手探析言有所為的努力似乎沒有什么成效。但是這種嘗試讓奧斯汀認識到語言行為是不能單純從語言形式入手來研究的。于是奧斯汀又轉向了一個新的方向繼續研究。他提出一個人在說話的時候,大多數情況下同時實施三種行為:言內行為(locutionary act)、言外行為(illocutionary act)、和言后行為(perlocutionary act)。(何兆熊,2009:92)
下面引用Levinson來介紹這三種行為:
(i) locutionary act: the utterance of a sentence with determinate sense and reference
(ii) illocutionary act: the making of a statement, offer, promise, etc. in uttering a sentence, by virtue of the conventional force associated with it (or with its explicit performative paraphrase)
(iii) perlocutioary act: the bringing about of effects on the audience by means of uttering the sentence, such effects being special to the circumstances of utterence
(Levinson,2003:236)
毫無疑問,奧斯汀討論的重點是第二種:言外行為。在研究言外行為時,奧斯汀對言外行為也作出了分類。他將言外行為分為五大類型:裁決型(verdictives),行使型(exercitives),承諾型(commissives),行為型(behavitives),闡述型(expositives)。(何兆熊,2009:93-94)
這樣的分類卻不如奧斯汀對言語模式的分類那樣更有說服力。對言外行為的分類沒有一個特定的標準,只是對行為動詞的分類。很多學者對奧斯汀作出的分類都持批評態度。
Searle提出了一些與以往不同的觀點:
言語交際最小的單位不是人們通常所認為的那樣是單詞或句子等語言單位,而是言語行為。(何兆熊,2009:95)對于言語意義的研究,Searle還認為不需要區分句子意義和言語行為的研究,這兩種研究實際上是結合在一起的。(何兆熊,2009:95)
這些觀點表明言語行為和語言本身分不開。要想實施言語行為,必然受到語言特征的影響。 因此Searle認為這兩個研究應該結合起來,作為一個研究的兩個不同側面。Searle提出了命題內容和言外行為之間的關系。根據此,Searle對言語行為的實施區分出了兩類規則:調節性規則(regulative rules)和構成性規則(constitutive rules)。
筆者個人同意第一種觀點——“不可歸納論點”(irreducibility thesis)。原因很簡單:雖然言語行為理論看似研究語言的意義,但其是對人們使用語言來實施行為這一的意義作出探討。語義、句法理論是不考慮人的行為這一方面的。相對語用學,前兩者更加注重語言方面。而言語行為理論是結合語言去探討人們的行為。
不言而喻,言語行為的實施當然是離不開語言,但筆者個人覺得speech act 重點在于act, 也可以說這一理論闡釋的是人們的行為,這一行為又是通過言語來完成。這與語用學研究的方向一樣:study language in use。 言語行為理論就是在研究人們對語言的使用,而不是語言本身。
言語行為理論的提出是對學界的一次巨大貢獻。盡管這條路一路走來并不平坦,但是只要不斷地探索發現,相信這個理論會越來越成熟,成為一個完整的理論體系。
參考文獻:
[1]Levinson, Stephen C. Pragmatics.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3.
[2]何兆熊.《新編語用學概要》.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9.
【淺談言語行為理論論文】相關文章:
淺談酒文化論文04-08
淺談寫作的教學論文08-20
淺談教育論文的寫作12-15
淺談醫學論文的格式構成論文09-04
淺談議論文的寫作要求論文12-29
淺談初中數學小論文寫作10-14
淺談論文的寫作指導09-17
淺談論文格式的要求10-11
淺談畢業論文規范寫作論12-21
淺談高考議論文寫作思路1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