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城市入市口環境整治規劃論文
摘要:對城市入市口現狀存在的實際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了相應的整治規劃原則及措施。
關鍵詞:入市口;道路環境;沿街建筑;整治措施
城市出入口道路是城市物質系統與外部聯系的重要通道,是城市發揮其政治、經濟、文化輻射功能的有力支撐。城市出入口是城市的窗口和門戶,做好城市出入口的規劃,對于完善城市功能、改善交通環境、提升城市品位、塑造城市形象都具有重要作用。
南陽市是河南省確立的豫、鄂、陜省際區域性中心城市、生態宜居城市,2011年在全市開展爭創文明市民、國家衛生城市活動,緊緊圍繞“兩爭一迎”工作,對南陽至鄭州、唐河、新野、鄧州、鎮平、洛陽、南召7大入市口進行綜合整治規劃。
1存在的主要問題
1.1道路存在問題
(1)局部道路寬度不足,局部路面破損、塌陷;
(2)部分行道樹缺失,種類、株型雜亂,缺乏韻律感,道路防護綠帶尚未形成;
(3)建成區段公共設施配置與現狀道路不協調;
(4)占道經營,沿路各種物品、建筑垃圾亂堆亂放,各種車輛隨意停放,造成道路景觀雜亂。
1.2沿街建筑存在問題
(1)沿線建筑風格迥異,色彩互不協調,缺乏特色及文化底蘊,視覺景觀元素零亂。
(2)民居建筑外觀陳舊,私搭亂建,廣告亂設,部分空地內較臟亂;大量的單位建筑外表陳舊,部分建筑防盜窗罩及底層商鋪亂設,破壞了立面效果。
(3)沿街建設工地不規范的施工管理造成道路環境景觀混亂。施工圍墻和工棚、管理用房不美觀、不統一。
(4)室外空間環境缺乏設計和監管,店招和廣告牌形式、色彩各異,掩蓋建筑立面,立式廣告牌亂擺亂放,有礙觀瞻。
(5)現有建筑門前缺失硬化,塵土飛揚。
2設計原則及定位
2.1設計原則
(1)強調生態。運用生態的觀念,盡量保留現有成型的喬灌木;以植物造景為主,營造兼備防護、景觀功能的綠色生態廊道,改善入市口道路生態環境。
(2)功能合理。功能要求視線流暢,減噪防塵,合理分隔,展現現代交通理念。
(3)一路一景。同一道路的宜有統一的景觀風格,全段在統一中求得變化,每條道路根據定位的不同,利用沿路建筑的改造、路側綠帶、綠化節點的營建,建設特色鮮明的入市口景觀廊道,使其具有可識性。
(4)近遠期相結合。結合沿街建筑、構筑物整治和綠化分期、分步驟進行,見縫插綠,處理好近期改造和長期建設的關系。
(5)經濟性。在保證不影響景觀的基礎上,盡可能節約資金,降低造價,整治選用與城市現有的經濟狀況相匹配的方案。
2.2設計定位
南陽市是一座歷史悠久的文化古城,文化設施是城市的名片,也是城市功能的重要載體。白河兩岸概念規劃設計提出了“五道”的概念,即城市特色的感知空間,“五道”不僅串聯了重要的歷史文物,同時也串聯了重要的現代文化設施。“五道”串聯了城市中心和片區中心、城市文化設施以及城市開放空間。
白河是南陽市的母親河,濱水區域也是城市最具活力的地區,白河兩岸的概念性規劃必將帶動城市的整體品質的提升。本次城市7大入市口的整治規劃,與城市濱水核心區域設計相聯系,使其展示的南陽名片由城市核心向四面八方放射,直接展現在城市的門戶。同時南陽又有自己獨特的玉文化、享譽世界的烙雕技藝,也是城市值得對外展示的名片之一。
基于以上的分析,整治規劃中對7大入市口分別以城市的名片進行定位。分述如下:至鄧州入市口:臥龍路為“智道”的一部分,主要展現智勝之道。
至唐河入市口:該入市口為“科道”的延續,主要展現科教之道。
至新野入市口:展現南陽享譽世界的烙雕傳承技藝。
至鎮平入市口:連接了鎮平玉雕之鄉,該入市口展現南陽悠久的`玉文化。
至洛陽入市口:仲景路為“醫道”的延伸,醫圣祠又靠近仲景路,因此該入市口展現醫學之道。
至鄭州入市口和至石橋入市口:貫穿了“明道”,因此這兩個入市口主要展現人文之道,與兩個入市口目前寬闊的道路、簡潔明快的道路綠化設計風格相一致。
規劃定位的體現主要通過路側綠化、節點綠化及主題雕塑的設置、沿路圍墻的改造體現出來,另外沿路建筑的改造與圍墻改造相協調。設計定位包括道路定位、形象定位、色彩定位三個方面。
道路定位:為城市對外聯系的通道。
形象定位:綠意盎然、簡潔流暢、生態節能。
色彩定位:地面及設施采用中性色調;建筑立面風格依據不同入市口的特點、定位具體確定。
3整治實施導則
3.1道路改造
(1)道路寬度:按照市政府統一安排改造現有路面及路基寬度;
(2)路燈照明:建成區段道路安裝路燈;
(3)路面整修:道路破損路面按二級公路整修;
(4)管線入地:建成區段道路配套建設各類管線設施,電力、通訊等線路原則上實行管線入地改造,確有困難不能實施管線入地的線路應排列整齊有序。
(5)道路附屬設施:建成區段道路附屬設施包括人行道鋪裝及無障礙設施、路緣石、檢查井及路面排水設施、公交車及出租車停靠站、公共設施(廢物箱、休息設施、書報亭及信息欄、電話亭)。
1)根據停車場站規劃要求,規劃建設公共停車場,并沿城市相關道路適當設置臨時機動車停車位。
2)按照環衛設施專項規劃的要求,配套設置垃圾箱、公廁、垃圾中轉站,外部結構、造型、風格、材料、色彩等,應與周圍環境和景觀相協調。
3)報刊亭全部實行退路進店,結合沿路商業門店規范設置。
4)按照道路交叉口設計規范要求,合理布置各類交通標示標線。
5)結合街頭游園及沿街商業設施,合理布局各類休憩設施。
6)按照市場整治規劃的要求,規范設置各類市場,嚴格控制夜市排擋及馬路市場,嚴禁倚門出攤、占道加工、亂停亂放等非法占道經營行為。
3.2道路綠化
(1)強調生態:結合沿街建筑、構筑物整治,運用生態的觀念,盡量保留現有成型的大喬木;以植物造景為主,見縫插綠,保證視線流暢,減噪防塵;
(2)韻律變化:一路一景,連續帶狀綠帶與局部擴大節點相結合,節點的設置結合道路交叉口及兩側用地情況,見縫插綠,每條道路利用空地選擇1~3個節點,建設街頭綠地,形成入市口景觀序列的跌宕起伏,突出不同入市口的綠化主調特色和定位。
(3)植物選擇:適地適樹,落葉與常綠合理搭配,注重季相變化、層次變化。加大道路綠化面積,優化綠化配置。
3.3沿街建筑
(1)設計思路。本著高起點、高標準的原則,圍繞把入市口路打造成為南陽市門戶靚點的定位,結合每幢建筑的現狀特點把文化融入其中,打造具有南陽市特色的門戶新景觀。
(2)整治建筑實施導則
1)民居建筑。是距道路較遠的建筑,采用綠化、圍墻遮擋的措施,二是距道路較近的建筑,綜合考慮所在道路的規劃定位、道路景觀及建筑類型,按照規劃色彩定位采用外墻重新粉飾或精裝修進行整治。2)單位建筑。采用外墻重新粉飾或精裝修進行整治,結合道路定位及現狀情況選用不同的風格,以白色為基調,屋面采用現代式的簡潔線條或坡屋頂。
3)建筑附屬設施。臨路建筑物2層以上的陽臺、窗戶外的防護欄桿、門店招牌、底層商鋪的卷簾門應統一色彩、式樣。
4)圍墻。沿路庭院綠化較好的單位應“拆墻透綠”,圍墻選用透空或半透空形式的圍欄和圍墻,園內進行垂直綠化,真正做到“透空”的效果;沿路庭院雜亂的單位圍墻進行改造,改造風格與該路段建筑改造風格相匹配,采用現代或仿古式。
5)立體綠化。對道路節點附近建筑外墻進行立體綠化。
6)強弱電線路。規范設置沿路建筑物外墻強弱電線路。
參考文獻:
[1]劉濱宜.城市道路景觀設計[M].東南大學出版社,2002.
[2]吳鶴華.景觀生態學[M].中國建筑出版社,1999.
【淺談城市入市口環境整治規劃論文】相關文章:
城市規劃論文參考文獻01-27
環境整治工作總結范文03-07
環境衛生整治檢討書12-08
城市規劃建設簡歷封面01-29
農村環境衛生整治工作調研報告10-26
淺談酒文化論文04-08
城市規劃專業的就業方向08-01
城市規劃專業的實習目的05-27
淺談電子商務環境下商務電子郵件的寫作論文07-27
淺談寫作的教學論文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