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自主探究學習中教師指導策略的分析論文
康德說:“學習,是一個像詩一樣迷人的字眼!钡拇_,學習是美好的,兒童的學習更是像詩一般的。“在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中,兒童是最為如饑似渴的學習者。”地上的螞蟻、天上的白云都能讓他們好奇,他們隨時隨地從他們自己的生活中自發地、綜合地學習,學習是兒童最重要的生命活動,是他們成長中不可或缺的需要。我們認識到,幼兒親歷探究的過程,也就是幼兒學會學習的過程。幼兒在自然、自主狀態下主動建構知識和經驗的學習,往往正是兒童真正有意義、有價值的學習。作為教師應如何扮演好一個“授人以漁”的支持者、合作者的角色,去充分關注幼兒與環境相互依賴,相互支持的聯系,思考教育的整合效應。
一、關注生活中的“平常時刻”,“疑”中激“趣”
生活是豐富多彩、生動真實的,幼兒自發學習常常是在他們的生活中靜靜發生的,這些片段非常細微、平常。麻省理工學院弗曼教授稱之為“平常時刻”,他深刻的指出:“深刻的理解了平常時刻,便理解了兒童”。在幼兒的一日活動中時時處處都會有幼兒學習機會的出現。一個個是什么、為什么的問題串聯、累積,轉化成了幼兒的自發學習活動。疑問是激發幼兒探究欲望的原始動力。這些問題就是幼兒求知的不竭動力。因此只有引導幼兒在不斷變化的生活情境中發現問題,才能激發幼兒的探究熱情與動機。要重視幼兒的“平常時刻”,觀察、發現幼兒那些看似平常的行為,去解讀、研究幼兒的探究行為,從而為幼兒提供及時、適宜、有效的學習支持。案例1:在娃娃家游戲時,西西想把娃娃的衣服掛起來,可是因為衣領太小,衣架擺弄了半天怎么伸不進去,于是向老師求助,老師發現了幼兒探究的問題,就說:“西西,你是從衣服的哪邊穿進去的?”孩子聽后想了想,終于把衣服放在桌子上,把衣架從下往上推,成功的掛好了衣服。案例2:在觀察“各種各樣的蛋”的過程中,孩子最想知道蛋殼里面有什么?教師可以啟發孩子用敲、捏、砸、挖、剝等不同辦法把蛋打開,然后組織孩子討論:蛋黃、蛋白有何區別?使用哪些工具可以把它們攪拌均勻?自己曾吃過哪些味道的蛋?孩子們在做和學的過程中對各種各樣的蛋有了比較完整的認識。教師在選取這個知識點時,考慮了幼兒的實際水平,采取了在特定的生活和情境中通過多種感官參與動手、動口、動腦的學習活動,幼兒學習自然變得生動有效。
二、解讀幼兒,支持理解幼兒的需求
1.給予幼兒出錯的權利。皮亞杰一直特別強調建立積極主動學習的課堂環境,為幼兒提供心理的安全感。教師要通過鼓勵兒童真正嘗試、支持那些有大膽但不明確的想法或有其他推測的兒童,為他們建立一個心理安全的支持環境。幼兒在主動探索、主動學習的過程中,難免會出現失誤,作為教師我們要認識到,幼兒的錯誤代表著幼兒當前的認識水平。教師要善于從這些錯誤中找出隱藏的問題并允許幼兒出錯,把幼兒的錯誤作為了解他思維的機會。教師要正確對待幼兒出錯,通過恰當的語言、目光或手勢鼓勵幼兒再來一次,切莫急于糾正或代替幼兒,要允許幼兒有失誤,相信他們有認識和糾正事物的能力。當然,如果幼兒在活動中多次失誤,在適當時機,教師給予一定的行為指導也是必要的。教師是幼兒活動的積極支持者,為他們創設一個支持性的探究環境,了解并鼓勵幼兒的意圖、行為,解決問題的方法和創造性。同時又是推動者,在活動中要適時出現、幫助和支持,引導幼兒不斷研究和探索,有了寬容的教師才會有創造的幼兒。
2.觀察、訪問、努力尋求理解幼兒的真實意圖和認識水平,理解幼兒。幼兒認識事物時,常常用自己獨特的、不同于成人的眼光,總是充滿好奇心加以探究。作為教師首先應學會安靜、仔細地觀察幼兒,傾聽他們的談話,不要打斷他們的思路。教師要有強烈的觀察意向和科學的觀察態度,要以欣賞、忍耐、研究的態度去觀察幼兒,理解他們的學習方式、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特別是年齡小的孩子,當他們不能自如地用語言表達自己的需求時,我們教師更應細微觀察、及時察覺,分析孩子行為產生的背景和真實意圖。有時還可以通過模仿幼兒使用材料,去體會幼兒的感受,真正理解幼兒。我們老師只有真正走進了孩童世界,才能了解他們的需求與困難,引領著孩子去探索周圍生活。
3.尊重和接納每個孩子的觀點、興趣、探索、發現和解釋。幼兒在學習活動中的觀點和興趣常常與教師不同,接納和支持幼兒的興趣和觀點,會使幼兒有安全感,會坦露真實地感受。因此,在幼兒的回答與教師預想的結果不同時,就需要教師的警覺。教師要尊重并努力尋求幼兒的真實認識及其來源。在小班的一次散步活動中,教師帶領孩子園內參觀各種花,教師就請孩子們去看一看,聞一聞,問孩子“花聞起來有什么感覺”,并期待孩子們說“香”。可是孩子們當中有一個回答是:“臭的”,大家哄堂大笑,接下來的回答全是五花八門的“茶葉味”教師聽了,沒有制比或批評孩子,而是因勢利導使活動順利進行,并引導大家去尋找答案,通過查資料,問專業人士,孩子們發現了山于各種因素會改變氣味的秘密。在這個案例中,當幼兒有令人驚詫的回答時,教師尊重了孩子,相信孩子,從而使孩子更仔細的感受,發現自己不同的真實看法,并在幼兒興趣上生成了新的內容。在遇到教師也不懂的問題時,教師扮演了一個與幼兒平等的探索者,抓住了一次與幼兒一起共同學習、探究的最佳時機。
三、適當指導、體現探究主體
1.把握介入指導的時機。當幼兒開展探究學習操作時,我們常?梢园l現教師都會習慣地走到幼兒面前,似乎覺得不問問題好像失職一樣,會習慣地問“你們這在干什么?”其實這樣提問題不是建立在了解幼兒意圖的基礎上,面對這樣的問題,幼兒的回答是粗淺的、表面的,這樣的提問發揮不了引導作用,這樣的結果往往會打斷和干擾幼兒的思維和操作過程。因此教師要學會必要的沉默和等待,當然也不是去袖手旁觀,而是在觀察、思考、判斷幼兒的需要和已達到的水平,適時的介入指導。在探究中遇到挫折時。幼兒學習過程中遇到困難在所難免,作為教師應去判斷每個幼兒忍受挫折的限度,當幼兒反復失敗時,適時加以介入幫助、點播,幫助他們縮短試誤的過程,才會不導致幼兒的探究興趣和積極性的消失。在探究中發生危機時。幼兒在探究中有些問題與生命安全有關,因此教師要在實際情景中引導幼兒知道怎樣的探究方法是安全的,怎樣的探究方法是危險的。當幼兒難以判斷安全與否,將要失去心理上的安全感時,教師要及時給予支持。如:當幼兒擔心電池與電線相連后,用手接觸會觸電時,教師就可以親身示范一下,消除幼兒的顧慮,理解其中的道理。
2.創造相應的物質條件,讓幼兒更明顯地發現事物關系,看到操作結果。幼兒思維的具體形象性決定了幼兒較難發現和理解隱蔽的間接的事物關系。在幼兒的學習活動中,教師還要給予物質條件方面的支持,引導幼兒發現事物的關系。通過自己操作,驗證自己的設想是否與事實一致,結果一致將強化和擴展自己已有的經驗與認知結構。結果不一致,將調整自己原有的經驗與認知結構。提供相應的材料,使不明顯的關系直觀化,讓幼兒能直接感覺、體驗。如在斜坡滾球的實驗中,可以為幼兒提供加長的四個斜坡,使球滾落的速度差別加大,易于發現,也可以讓幼兒先對比差別最明顯的兩個軌道。參與幼兒的活動,提供類似的經驗,使幼兒注意到事物的關系。在幼兒經過不斷實踐和探索,還未發現事物關系時,教師可以參與幼兒的活動,提供一個類似或相關經驗,為幼兒找一個臺階,讓幼兒嘗試用新的經驗來解決。案例:探索橡皮泥浮起來。一名幼兒把橡皮泥做成圈、薄餅、細長條、一粒粒,結果都沉下去了,教師以同伴身份參與,“你的辦法真多,不簡單,我也來試試”,教師用手折了一個盒子放在水里,盒子浮起來了,幼兒擺弄了一會兒,突然明白了什么,就把橡皮泥做了一只小船,結果浮起來了,從老師提供的經驗中,他悟出了“中空”能浮起的道理。關注不同特點的群體組合,提升幼兒學習活動的效益。每個兒童都具有自己的生存狀態,在個體建構的過程中,必定有自己的強項,也有自己的弱項,以幼兒發展為本,就是要充分理解和認可兒童的個性特征,并幫助兒童從現實的生存狀態過渡到更高質量的生活中去。新《綱要》提出教師應具有隱性的調動幼兒群體資源的能力,更要求教師針對不同群體的特征采取具有個性化的指導。幼兒的組合方式是以兒童的經驗背景、認知水平、興趣需要、個性特質、學習風格等不同因素進行多緯度分類組合的,如果教師能觀察幼兒學習活動中兒童群體組合的不同特點方式,那么則可以更好地適應不同兒童個體的特點,發揮個體優勢,形成群體互動,促進兒童間的信息傳遞和情感交流,利于教師進行具有個性化的指導,為兒童的學習提供有效支持。例如:在認知能力較強的幼兒組合中,教師應更注重生生互動,創設問題情景,采用開放性的提問,引導幼兒多問為什么并設法解決問題。在認知能力較弱的幼兒組合中,應更注重師生互動,設置小步遞進的目標,讓幼兒在理解的過程中達到目標。在對性格大膽外向的幼兒組合中可以多質疑、大膽的推進,而對性格內向膽小的幼兒組合中,教師應滿懷關愛的予以支持,鼓勵幼兒敢于表現。除了上述這些相似群體組合外,有時也需要相背組合,以兼顧兒童發展多方面的需要。關注幼兒學習活動組合方式的教育策略,就是關注了兒童建構過程中的多種元素,挖掘了幼兒個體內在的潛力和優勢,使幼兒得到了“資源互補”、“揚長避短”,這樣“面對面”、“手牽手”的合作方式還使他們學會了相互交流,相互評價和自我調整,學會了同伴間的真誠相處,提升兒童探究活動的效益。支持、引導幼兒記錄獲得的信息,這對于幼兒終身學習和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在新綱要下,教師的指導方式也慢慢開始轉變,更加重視幼兒對知識的主動建構,去嘗試讓幼兒采用記錄、統計這些我們以前看似復雜的方法,根據幼兒的`特點,讓幼兒親身經歷,把頭腦中的信息轉變成具體的圖表,從而進行直觀的比較分析。案例:一天中午吃飯時,玲玲發現自己的牙齒掉了,這時吸引了許多孩子的探究興趣,大家圍繞著“牙齒為什么會掉?”“什么時候開始換牙?”“要換兒次牙?”“每次換兒顆?”“從哪顆開始換?”等問題十分好奇地說開了。怎么才能讓孩子通過自身的探索去發現呢?教師想到了調查統計的方法,讓孩子根據要弄明白的幾個方面來設計調查表,分別根據自己設計的欄目進行了觀察與調查。經過兒天的查資料,大家都有了結果,這時適時地組織集體活動,讓幼兒把自己的調查結果加以統計、分析、推理得出答案。這樣的方法將有助于幼兒在尊重客觀事實的基礎上,調整原有認識,促進新經驗的主動建構。
四、積極評價、成敗皆“益”
《幼兒園指導綱要》明確指出:“教育評價是幼兒園教育工作的主要組成部分,是了解教育的適宜性、有效性,調整和改進工作,促進每一個幼兒發展,提高教育質量的必要手段!苯陙,大家都注意用表揚和肯定的方式評價孩子,但仔細分析一下我們所采用的肯定和表揚常常是空洞的,我們經常會說:“真能干”、“真棒”、“好的”、“有進步”……這些語言,使幼兒無法從中獲得關于探究本身的意思,不知道自己好在哪里,自己的探究和發現如何深入下去。這樣不適當的評價,帶來的后果會造成孩子的緊張,使幼兒只關注教師的態度,不關注探究活動本身和客觀現實。案例:在一次區角活動中,幾個小朋友在自己選材料制作能浮在水面上的小船,東東第一個完成了,教師馬上就對其他孩子說“東東真能干,他已經做好了,別的小朋友快加油,還有誰做完了!边@種評價方式會使幼兒更多地關注教師的態度,總是想調整自己的行為贏得教師的表揚、認可,而不是關注探究活動本身,關注如何有想法地運用材料,不是期待成功制作出自己設計的作品,而是期待教師表揚,孩子的愉悅過程不是自身的探究,而是在于教師的表揚。其次是造成幼兒的模仿性,而不是創造性。孩子會照著教師肯定的做法去做,去終比自己的探究方式,長此下去會使孩子缺乏創造性和自己獨特的想法與表達方式。在評價中要關注探究活動本身,可以在幼兒回答的基礎上,擴大幼兒的經驗,鞏固幼兒發現的關系。如,在幼兒回答以后,肯定幼兒的回答。同時要對幼兒的回答做出具體的反饋,詢問幼兒錯誤的想法,有助于讓幼兒澄清他們的觀點,從新的角度考慮、接受教師指導;同時要詢問正確的幼兒,幫助他們鞏固推理過程,并尋找更有說服力的證據,這樣才能鼓勵幼兒提高探究和探索水平。
總之,我們在幼兒教育活動中,力求為幼兒創設一個肯定激勵、自主寬松的氛圍,讓幼兒成為學習的主人,使他們學會學習、學會創造。
【幼兒自主探究學習中教師指導策略的分析論文】相關文章:
高中語文寫作教學中自主學習策略的應用論文07-28
高中語文寫作的自主學習策略應用探析論文03-23
論文指導教師的評語03-10
管理會計在企業管理中的應用策略分析論文08-11
組織行為學在企業管理中的應用策略分析論文08-11
企業管理策略創新分析論文11-14
畢業論文寫作過程的指導策略初探07-04
關于教師備課探究開題報告的論文07-24
政工建設促進企業管理的策略分析論文10-21
高中語文寫作教學自主學習論文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