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如何將影像裝置介入中的公共互動空間論文
影像裝置介入中的公共互動空間——即觀眾進入到藝術家營造的空間當中,觀看多媒體影像,甚至觀眾可以經過某些操作或者是一些行為,對影像裝置產生了干預,從而在公共空間中獲得了不同的影像呈現和體驗。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公共藝術不可避免地會吸納多媒體先進技術而擴展自身。所以影像裝置無論從技術手段或者是呈現方式上,在當代藝術的未來發展脈絡中,都可能是走在同類藝術作品中的前端。
雖然影像裝置同時也有著將影像視頻單純播放于空間中的裝置類型,而如今在多媒體技術介入后,有更多的藝術家愿意逐步嘗試于利用傳感技術將觀眾的觀賞時產生的行為添加于作品當中,從而產生了不同的反映結果。1而這種反映結果往往是不可預知的,有著隨機性的。
如作品《洋片盒子》盲拍裝置藝術:觀眾進入到影像裝置前方時看不到拍攝的器材,同時拍攝者也看不到觀眾。在觀眾不經意玩鬧中,影像很自然地記錄下來,這種裝置使得觀眾參與其中,真實性趣味性十足2。同時作品的結果也有著不可控制的隨機性。藝術家無法預測作品是怎樣的結果。觀眾通過這種公共互動空間自然而然地也成為藝術家之一。同時觀眾沖破了傳統裝置一對一、面對面單方面輸出觀賞的枷鎖,融入自己自由的烙印。
傳統的影像裝置空間從觀展模式來區分一般為主動閱讀式和單向參與式3。例如曹斐的影像裝置空間的作品《608房間》就是采用主動閱讀式的觀展模式。藝術家邀請觀眾進入到三十平方米左右的狹窄空間中。尺寸不一的影像屏幕穿插在墻面中,或者坐落在臺面上。空間并沒有為觀眾提供耳機,在昏暗的燈光下,藝術家營造出了一種嘈雜而又沉悶的感覺,觀眾需要走近這些影像旁傾聽畫面中人們的喜怒哀樂4。這種來源于博覽會展的主動閱讀模式帶給了觀眾一定的自由度,同時又給予了觀眾一定的私人觀賞空間。
而目前大多數的影像裝置多采用單項參與式的`觀展模式。如黃漢明《生死威尼斯》的影像裝置,藝術家提供了一個用紅色帷幕圍成的弧形空間,在空間的內部中心懸掛著一塊影像屏幕。觀眾走入到帷幕中,并在深紅色的色調背景下觀賞影像。這種多對一類似于大熒幕影院的展覽模式是目前影像裝置藝術中比較主流的展出方式。藝術家將重點放置在要展出的影像內容之中,循將其環播放。而空間則為觀眾提供了不同的觀賞基調。
隨著多媒體技術的突飛猛進,多樣式的藝術作品能夠通過先進的信息技術得以實現。多媒體影像藝術家自然無法拘泥于單一的影像展示方式。而更多的藝術家希望加大觀眾的參與程度,從而讓觀眾更好更真實地感受作品,通過互動的影像裝置傳遞傳統影像無法表達的創作理念。而這種雙向交互式的展出模式也許是未來影像裝置的主流。
例如由NOX團隊設計的互動水展館中則充分利用了當今多媒體技術。展覽館內部構造是曲面流線型的,這種構造形態和水元素主題緊密貼合。然而最具創新性的是水展館可以通過觀眾的行為進行變化。NOX利用傳感器技術將人的行為互動進行信號傳輸,屋頂上的燈管接受到指令開始逐步渲染,隨著觀眾不斷深入空間,空間中藍色波光也不斷延伸,形成了與眾不同的互動體驗和視覺觀感。
人與展陳內容的互動,展示空間與環境因素的互動豐富了視角展出效果,使單一的展示空間通過感應技術等講觀眾和裝置作品的交流,擴展成了多維度的展示空間。
又例如維多利亞博物館室外空間展出的Volume影像裝置作品。它是由數十個LED光柱和音響設備構成。光柱在博物館前方空曠的空間形成陣列,人群穿梭其中。光柱可根據人影形成視角變化并發出聲音效果,為人們營造出光怪陸離的夢幻氣氛。這部影像裝置和周圍博物館的歷史氣息形成了強烈的對比,為觀眾營造出“舊與新”的時空替換。
相比傳統繪畫和用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技術支持的裝置作品,影像裝置則更像是20至21世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產物。
早先來自美籍韓國的60年代的先鋒藝術家白南準曾將電視媒體和表現藝術進行結合。利用電視裝置放置于藝術空間中進行展示,甚至在一些音樂裝置前邀請觀眾參與,讓他們動手觸摸,而營造出“偶發性”“非確定性的”創作結果。他也是第一位將改造過的電視機裝置當做藝術的材料和媒介的藝術家。
通過白南準的啟發,不少藝術家也意識到了利用科學的新技術手段來拓展自己創作藝術的新思路,開始運用技術革命所帶來的豐厚的科技成果進行創作。將錄像裝置和藝術空間進行結合,從而產生了大批的錄像裝置、影像裝置的藝術家和相關研究人員。
《Gohost》是托馬斯·斯托姆的體感交互影像裝置作品。藝術家在大廳內擺放著大熒幕,并在大熒幕上播放著出了茫茫雪原的畫面。來訪者進入到空間中后自身輪廓會被儀器捕捉成剪影的形式加入到影像畫面當中。隨著來訪者的增多,畫面中來訪者組成的人群規模也不段增大。藝術家通過這個作品暗喻著美國2013年的雪災,祭奠那些遇難的人們。觀眾成為作品的組成部分,并能夠在作品中留下遺痕跡繼續被下面一波的來訪者觀賞到。
如今,國外的互動裝置藝術現已經取得一定成果,而在國內,互動裝置藝術仍然屬于剛剛起步的新興藝術。縱觀近幾年國內展覽如雙年展、博覽會等,都逐步在空間中引入多媒體影像裝置,甚至加深了互動要素,增強了視聽要素,并通過計算機技術如數碼遙控,導入插件程序引擎,使裝置顯得更加繁雜。這讓參與的觀眾感受到了21世紀特有的科技感,科技改變生活,也同時深刻地影響著藝術界。藝術家通過這些多媒體技術的納入,讓看似單一的展示空間顯得更加復雜,層次更加豐富,而不單單只是空曠的展示空間。
國內裝置藝術家的作品《太極》是利用影像裝置和機械傳動裝置合為一體的綜合藝術裝置。作品是由兩百多個根按比例放大的人體骨骼組成,內嵌108臺投影,骨骼能隨機自由旋轉。觀眾在這樣的裝置空間中自由走動,觀看到的畫面不盡相同。同時,自己的影子也投射在骨骼平面上,產生了不同的影像變化。
然而由于多數的多媒體影像裝置成本較高,裝置的互動元件需要相關專業人員特別制作才能完成。這意味著互動影像裝置的門檻不低,所以在一些非大型的展覽中,大部分影像裝置并不復雜,很少出現像上述《太極》同等規模的裝置作品。多數藝術家仍然采用提前錄好一段視頻,利用播放設備在空間內播放的表現形式。互動元素一般體現在觀眾可以選擇播放哪一部分視頻,或者隨機接受觀看影像視頻的模式。所以在國內,影像互動裝置在展覽空間中占據不高的比例。即便是有,互動元素也相對較弱。相信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物質水平的提高,更多的多媒體設備的普及以及軟件信息技術的共享,互動影像裝置這一新穎的當代藝術表現形式會在未來占更大的比例。
總而言之,交互性影像裝置因強調觀眾的參與性,并且有一定的趣味,而能夠使觀眾更加積極地面對作品,融入作品,而減少對作品的陌生感和疑惑度,增加了對作品的親切感,而顯得藝術更加地友好。它削弱了因為知識結構不同而造成的認知方面的不平等性,有效詮釋了來自于公共空間的公共性特征,并用更加輕松的藝術形式展現在觀眾眼前,從而促使觀眾更加積極地去思考作品的意義,通過成為作品的一部分而感同身受,讓更多游離在藝術界邊緣的觀眾參與其中。藝術家將觀眾的反映添加在自己的作品中,改變作品形態,從而使觀眾協助藝術家完成作品,而觀眾也由此變成了作品的一部分。展覽中不但展出了成品,也呈現了作品形成的結果。
【探究如何將影像裝置介入中的公共互動空間論文】相關文章:
社會互動理論建構應用寫作互動式教學探微的教育理論論文06-15
《路史》的寫作特征探究論文07-29
小學語文寫作教學探究論文04-03
關于教師備課探究開題報告的論文07-24
探究企業文化建設在企業管理中的重要性論文08-02
高中英語寫作教學探究的論文06-19
工傷保險先行支付制度探究論文08-10
公共關系論文參考文獻08-05
醫學影像實習總結05-09
影像實習自我總結范文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