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會計科目表及詳細解釋修正版本
會計科目表,是指按照經濟業務的內容和經濟管理的要求,對會計要素的具體內容進行分類核算的會計科目所構成的集合。會計科目按其所提供信息的詳細程度及其統馭關系不同,又分為總分類科目和明細分類科目。總分類科目是對會計要素具體內容進行總括分類,提供總括信息的會計科目,如“應收賬款”、“原材料”等科目。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會計科目表及詳細解釋修正版本相關資料,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借或貸是一種記賬符號,它蘊含有“增”或“減”的現實含義,但又不完全是一一對應的關系,也就是說,會計科目的借或貸,是不是增或減的含義,是與會計科目的本質內容相關聯的,可以以會計要素來區別,會計科目主要有資產類、負債類、所有者權益類,成本類、損益類、共同類,它們有以下規律:
(1)資產類、成本(或費用)類的會計科目的借方是增加的含義,貸方就是減少(或結轉——成本或費用)的含義;
(2)所有者權益類、收入類、負債類的會計科目的借方是減少的含義,貸方是增加的含義(正好與(1)項相反)。
會計科目名詞解釋
資產類
1、庫存現金:是指存放于企業財會部門、由出納人員經管的貨幣。
2、銀行存款:是指企業存放于銀行或其他金融機構的貨幣資金。
3、貨幣資金:企業在生產經營、周轉過程中以貨幣形態存在的資產,分為現金、銀行存款、其他貨幣資金。
4、其他貨幣資金:是指企業除庫存現金、銀行存款以外的各種貨幣資金,主要包括外埠存款、銀行匯票存款、銀行本票存款、信用證存款、存出投資款、在途貨幣資金。
5、應收賬款:是指企業在正常經營活動中,由于銷售商品或提供勞務等,而應向購貨或接受勞務單位收取的價款及代購貸方墊付的運雜費。即:賒銷。
6、應收票據:是指企業因采用商業匯票支付方式銷售商品、提供勞務等而收到的商業匯票。即:銷售款未收而是收到商業匯票。
7、預付賬款:是指企業按照購貨合同規定預付給供應單位的款項。
8、其他應收款:是指除應收票據、應收賬款、預付賬款以外的其他各種應收、暫付款項。包括:應收的各種賠款和罰款、應收出租包裝物的租金、應向職工收取的各項代墊款項、備用金、存出保證金(金融企業專用)、應收暫付上級單位及所屬單位款項等。
9、交易性金融資產:是指企業為了近期內出售而持有的金融資產,例如企業以賺價為目的從二級市場購入的股票、債券、基金等。
10、壞賬準備:指企業的應收款項(含應收賬款、應收票據、預付賬款、其他應收款、長期應收款等)計提的,是備抵賬戶。企業對壞賬損失的核算,采用備抵法。在備抵法下,企業每期末要估計壞賬損失,設置“壞賬準備”賬戶。備抵法是指采用一定的方法按期(至少每年末)估計壞賬損失,提取壞賬準備并轉作當期費用。實際發生壞賬時,直接沖減已計提壞賬準備,同時轉銷相應的應收賬款余額的一種處理方法。
11、原材料:是指已驗收入庫直接用于產品生產并構成產品實體的原料、主要材料和外購半成品,以及不構成產品實體但有助于產品形成的輔助材料。
12、在途物資:用于核算企業購入尚未到達未驗收入庫的各種物資的采購成本。
13、周轉材料:指企業能多次使用、逐漸轉移其價值但仍保持原有形態的不確定為固定資產的材料,如包裝物和低值易耗品。
14、低值易耗品:是指價值比較低容易消耗的、不能作為固定資產核算的各種用具物品,如工具、管理用具、玻璃器皿,以及在經營過程中周轉使用的包裝容器等。
15、包裝物:是指為了包裝本企業商品而儲備的各種包裝容器。如桶、箱、瓶、壇、袋等。
16、存貨:是指企業日常活動中持有以備出售的產成品、商品、在產品、在生產過程或提供勞務工程中好用的材料和物料等,是企業流動資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原材料、在產品、自制半成品、產成品、商品和周轉材料。
17、存貨跌價準備:是指在中期期末或年度終了,如由于存貨遭受毀損、全部或部分陳舊過時或銷售價格低于成本等原因,使存貨成本不可以收回的部分,應按單個存貨項目的成本高于其可變現凈值的差額提取,并計入存貨跌價損失。簡單的說就是由于存貨的可變現價值低于原成本,而對降低部分所作的一種穩健處理
18、庫存商品:是指企業已完成全部生產過程并驗收入庫、合乎標準規格和技術條件,可以按照合同規定的條件送交訂貨單位,或可以作為商品對外銷售的產品。
19、長期股權投資:是指企業持有時間準備超過1年(不含1年)的、不能變現或不準備隨時變現的各種長期股權性質的投資。例如,股票投資。
20、固定資產:具有實物形態的有形資產,其具備倆個特征一是為生產商品、提供勞務、出租或者經營管理而持有;二是使用壽命超過一個會計年度。分為七類:1)生產經營用固定資產2)非生產經營用固定資產3)租出固定資產4)未使用固定資產5)不需用固定資產6)融資租入固定資產7)土地。
21、在建工程:是核算企業進行建造工程、安裝工程、技術改造工程、大修理工程等發生的實際支出,包括工程用材料、尚未安裝的設備以及未生產準備的工具及器具等。
22、累計折舊:是指企業的固定資產由于磨損和損耗而逐漸轉移的價值,是固定資產賬戶的備抵賬戶,用來核算固定資產的累計折舊額。
23、工程物資:核算企業為在建工程準備的各種物資的成本,包括工程用材料、尚未安裝的設備以及未生產準備的工具及器皿等
24、固定資產清理:核算企業因出售、報廢、毀損等原因轉入清理的固定資產凈值及其在清理過程中所發生的清理費用和清理收入。
25、固定資產減值準備:固定資產發生損壞、技術陳舊或者其他經濟原因,導致其可收回金額低于其賬面價值,這種情況稱之為固定資產減值。如果固定資產的可收回金額低于其賬面價值,應當按可收回金額低于其賬面價值的差額計提減值準備,并計入當期損益。
26、無形資產:是指企業擁有或者控制的沒有實物形態的可辨認的非貨幣性資產;如專利權、商標權、著作權、特許權、土地使用權、非專利技術等。
27、累計攤銷:無形資產在使用過程中轉移為費用的價值,核算企業對使用壽命有限的無形資產計提的攤銷金額,累計攤銷賬戶是無形資產賬戶的抵減賬戶。
28、無形資產減值準備:資產負債表日,無形資產發生減值的,按應減記的金額,借記“資產減值損失”科目,貸記本科目。處置無形資產時,應同時結轉已計提的無形資產減值準備。
29、待處理財產損溢:為了反映企業在財產清查中查明的各種存貨的盤盈、盤虧和毀損情況,應設置“待處理財產損溢”。
30、長期待攤費用:長期待攤費用是指企業已經支出,但攤銷期限在1年以上(不含1年)的各項費用,包括開辦費、租入固定資產的改良支出以及攤銷期在1年以上的固定資產大修理支出、股票發行費用等。
31、應收利息:應收利息則是指企業因債權投資而應收取的一年內到期收回的利息。
32、應收股利:是指企業因股權投資而應收取的現金股利以及應收其他單位的利潤,包括企業購入股票實際支付的款項中所包括的已宣告發放但尚未領取的現金股利和企業因對外投資應分得的現金股利或利潤等,但不包括應收的股票股利。
負債類
33、短期借款:是指企業為了滿足正常生產經營的需要或為抵償某項負債,而向銀行或其他金融機構等借入的期限在1年以下(含1年)的各種借款。
34、應付賬款:是指企業因購買材料、商品或接受勞務等經營活動而支付的款項。
35、應付票據:是指企業采用商業匯票支付方式購買材料、商品和接受勞務供應等而開出的有承兌人在一定時期內支付一定款額的書面證明,包括商業承兌匯票和銀行承兌匯票。
36、預收賬款:是指企業在銷售產品和提供勞務之前,按照合同規定,向客戶預先收取部分或全部的貨款。
37、應付職工薪酬:是企業為獲得職工提供的服務而給予職工的各種形式的報酬以及其他相關支出,包括工資獎金、津貼和補貼、職工福利費,醫療、養老、失業、工傷、生育等社會保險費,住房公積金,工會經費,職工教育經費,非貨幣性福利等因職工提供服務而產生的義務。
38、應交稅費:是指企業根據稅法規定應當繳納的各種稅金及附加。包括增值稅、消費稅、營業稅、資源稅、城市維護建設稅及教育費附加、所得稅等。
39、其他應付款:是指除應付賬款、應付票據等上述應付款項以外的其他應付、暫收、代扣款項。如應付經營性租賃固定資產和包裝物的租金、存入保證金以及在計算薪資的過程中各種代扣款項等。
40、長期借款:是指企業向銀行等金融機構借入的償還期在1年或以上的各種款項。
41、應付債券:債券是企業為籌集長期使用資金而發行的一種書面憑證;企業發行的期限在1年以上(不含1年)的長期債券。
42、長期應付款:長期應付款是在較長時間內應付的款項,而會計業務中的長期應付款是指除了長期借款和應付債券以外的其他多種長期應付款。主要包括應付補償貿易引進設備款和應付融資租入固定資產租賃費等。
所有者權益類
43、實收資本:為了反映和監督投資者投入資本的增減變動情況,除股份有限公司用“股本”科目以外,其他各類企業應設置“實收資本”科目。
44、資本公積:是投資者或者他人投入到企業、所有權歸屬于投資者、并且金額上超過法定資本部分的資本。
45、盈余公積:是指企業按照規定從凈利潤中提取的積累資金,包括法定盈余公積、任意盈余公積。
46、本年利潤:是指核算企業本年度實現的凈利潤(或發生的凈虧損)。企業期(月)末結轉利潤時,應將各損益類科目的金額轉入本科目,結平各損益類科目。結轉后本科目的貸方余額為當期實現的凈利潤;借方余額為當期發生的凈虧損。
47、利潤分配:核算企業利潤的分配(或虧損的彌補)和歷年分配(或彌補)后的積存余額,稱為利潤分配。
成本類
48、生產成本:是核算企業為進行工業性生產而發生的各項直接生產費用,生產成本是生產單位為生產產品或提供勞務而發生的各項生產費用,包括各項直接支出和制造費用。直接支出包括直接材料(原材料、輔助材料、備品備件、燃料及動力等)、直接工資(生產人員的工資、補貼)、其他直接支出(如福利費);制造費用是指企業內的分廠、車間為組織和管理生產所發生的各項費用,包括分廠、車間管理人員工資、折舊費、維修費、修理費及其他制造費用(辦公費、差旅費、勞保費等)。
49、制造費用:企業為生產產品和提供勞務而發生的各項間接費用,包括工資和福利費、折舊費、修理費、辦公費、水電費、機物料消耗、勞動保護費、季節性修理期間的停工損失等。
50、勞務成本:是指企業提供勞務作業而發生的成本,相對于公司勞務收入而言,可以是公司內也可以是公司外。如提供修理、搬運、服務等,相應的人工工資、福利、勞保、相關費用等就是勞務成本。
51、研發支出:無形資產在研究開發過程中發生的各項支出。
損益類
52、主營業務收入:指企業在其主要的或主體業務活動中所取得的營業收入,一般占企業的收入比重較大,工業企業的主營業務收入主要包括銷售商品、自制半成品、提供工業性勞務所取得的收入等。
53、其他業務收入:是指主營業務以外的其他日常活動所產生的收入。一般占企業收入的比重較小,如工業企業的其他業務收入主要包括材料銷售收入、出租收入。該賬戶貸方登記的是取得的實際收入,借方登記的期末將貸方歸集的收入從借方轉入“本年利潤”賬戶的貸方;結轉后,本賬戶應無余額。
54、投資收益:是核算企業對外投資取得的收益或發生的損失。包括對外投資所分得的股利和收到的債券利息,以及投資到期收回在或到期前轉讓債權得款項高于賬面價值的差額等。投資活動也可能遭受損失,如投資到期收回的或到期前轉讓所得款低于賬面價值的差額,即為投資損失。投資收益減去投資損失則為投資凈收益。
55、營業外收入:是指企業發生的與其生產經營無直接關系的各項收入。并不是由企業經營資金耗費所產生的,不需要企業付出代價,實際上是一種純收入,不可能也不需要與有關費用進行配比。因此,在會計核算上,應當嚴格區分營業外收入與營業收入的界限。例如:固定資產盤盈、出售無形資產凈收益、處置固定資產凈收益、罰款凈收入等。
56、營業外支出:是指企業發生的與其生產經營無直接關系的各項支出,包括固定資產盤虧、處置固定資產凈損失、出售無形資產凈損失、非常損失、罰款支出、捐贈支出。
57、主營業務成本:是核算企業銷售商品、提供勞務等日常活動中的主要業務交易所發生的成本。
58、其他業務成本:是指企業除主營業務成本以外的其他日常活動所發生的支出,如銷售材料。
59、營業稅金及附加:是核算應由銷售產品、提供工業性勞務等負擔的銷售稅金及附加,包括消費稅、營業稅、城市維護建設稅、資源稅和教育費附加。
60、銷售費用:是指企業在銷售商品過程中發生的各項費用,如展覽費、廣告費,以及銷售本企業商品而聲調的銷售機構的職工工資、福利費。
61、管理費用:是指企業為組織和管理生產經營活動而發生的各種管理費用。包括行政管理部門職工工資及福利費、物料消耗、低值易耗品攤銷、辦公費和差旅費等)、工會經費、董事會費(包括董事會成員津貼、會議費和差旅費等)、聘請中介機構費、咨詢費(含顧問費)、訴訟費、業務招待費、房產稅、車船使用稅、土地使用稅、印花稅、技術轉讓費、礦產資源補償費、研究費用、排污費等。
62、財務費用:是指企業為籌集生產經營所需資金而發生的費用,包括應當作為期間費用的利息支出、以及相關的手續費。包括企業生產經營期間發生的利息支出(減利息收入)、匯兌凈損失、金融機構手續費,以及籌資發生的其他財務費用如債券印刷費、國外借款擔保費、等。與購建固定資產或者無形資產有關的,在資產尚未交付使用計入購建資產的價
63、所得稅費用:是根據企業應納稅所得額的一定比例上交的一種稅金而產生的費用。
64、資產減值損失:是指企業在資產負債表日,經過對資產的測試,判斷資產的可收回金額低于的其賬面價值而計提資產減值損失準備所確認的相應損失。企業所有的資產在發生減值時,原則上都應當對所發生的減值損失及時加以確認和計量,因此,資產減值包括所有資產的減值。
【會計科目表及詳細解釋修正版本】相關文章:
化險為夷的歇后語及詳細解釋08-30
新版版本個人簡歷08-28
成語解釋04-27
英文版本自我介紹07-02
辭職申請書郵件版本08-26
詳細自我介紹12-31
新手開車詳細步驟09-26
首爾旅游詳細攻略08-12
別人口中自己版本太多說說 在別人口中自己有太多版本的說說11-22
罄竹難書成語解釋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