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中央電視臺財經頻道六集紀錄片《五年規劃》觀后感
我們在人生的旅途上,會觀看欣賞許多優秀的作品,相信大家的收獲肯定不少吧,觀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連續劇或參觀展覽等后,把具體感受和得到的啟示寫成的文章。那么我們該怎么去寫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中央電視臺財經頻道六集紀錄片《五年規劃》觀后感,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中央電視臺財經頻道六集紀錄片《五年規劃》觀后感 1
第一集:3月8日播出。
片名:《規劃中國》
“五年規劃”為什么能成為中國的國家藍圖,它如何體現國家戰略意圖,如何成為全國人民的奮斗綱領,如何成為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指南針?——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作為發展宏圖,必“有戰略”、“有布局”、“有步驟”地鋪陳開來。
本集將沿著“五年(計)規劃”的時間大脈絡,通過重大節點的具體項目和人物故事,解讀這一重大國家戰略如何在不同歷史時期和階段一步步塑造起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脈絡:建國初期“建根系”、“造血脈”、“強體系”,改革開放之后,規劃“成森林”,“拓視野”,并迎來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五年。
本集將從“一五”時期的.156個項目出發,途徑“三五”時期三線建設等歷程,一路追尋,瞭望“中國制造2025”、“一帶一路”等全新的戰略規劃遠景。
案例故事:吉林石化、雅礱江梯級電站、中航工業、福州新區等
第二集:3月9日播出。
片名:《工業強國》
“一五”中國開始建設156個工業項目,直到“五五”,一個完備的工業體系布局基本完成。改革開放、放眼世界,最先進的工業制造技術紛紛進入中國,在一代代中國人的努力下,中國成為世界第一制造大國,完成了由農業大國向工業大國的轉變。
本集通過選取 “中國制造2025”中的規劃要點,圍繞科學技術以及工業制造領域當中,“創新驅動、智能轉型、強化基礎、綠色發展、人才為本”的那些重大項目和人物,追蹤中國從制造大國邁向制造強國的腳步。
案例故事:首鋼、洛陽軸承、無錫透平葉片、新松機器人
第三集:3月10日播出。
片名:《民生為大》
改革開放以來,國民收入大幅增長,教育水準全面提高,醫療制度不斷健全,衣食住行的全面保障,無不證實了“讓人民過上好日子”這一樸素而美好的愿望。小康,一個民族為之奮斗的目標,正在中國人的雙手上變成現實,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正在路上。
本集從糧食生產、精準扶貧、城市棚戶區改造、生態文明建設、人的全面發展以及文化民生等不同方面,闡述中國實現全面小康的治國理政新實踐和新思想。
案例故事:北大荒糧倉、南泥灣新糧倉、三江源、庫布其沙漠、洛陽棚戶區、貴州扶貧
第四集:3月11日播出。
片名:《天塹通途》
中國橋,中國路,中國高鐵,中國地鐵,中國港口,一個個打上了中國標記的基礎設施,在一個個“五年(計)規劃”的目標中,由夢想變成現實。為百姓福祉的提升,為中國經濟的騰飛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并成為中國的國家名片,以鏗鏘的腳步邁向世界。
案例故事:貴州高速公路、滬昆高速鐵路、蘭州地鐵、貴州壩陵河、清水河大橋、山東博興縣水利
第五集:3月12日播出。
片名:《開放視野》
打開國門,對外開放,引進來、走出去。中國大步邁出國門走向世界,世界逐漸認識并接納中國。面對東西部資源的不平衡,中國一直在規劃著“經濟地理空間”。“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等規劃藍圖徐徐展開。開放的中國,已經可以望向更遠的遠方。
案例故事:廈蓉歐鐵路、洋山港、寧波港、京津冀、長江經濟帶、中巴經濟走廊
第六集:3月13日播出。
片名:《五年之后》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科技創新,產業創新,市場創新,業態創新,社會管理模式創新,中國正走向“創時代”。創新的智慧與行動,鑄就了一個個“中國奇跡”;邁向定神的汗水與艱辛,凝結成一個個“中國故事”;腳踏實地的創新精神,是奔向幸福的“中國力量”。承載著人們五年之后的夢想,中國,開啟了新的航程。
案例故事:基因測序、華龍一號、3D打印、港珠澳大橋建設、暗物質。
中央電視臺財經頻道六集紀錄片《五年規劃》觀后感 2
3月10日央視播出的五年規劃紀錄片第三集《民生為大》給了我很大的啟示。
《民生為大》這期節目從糧食生產、精準扶貧、城市棚戶區改造、生態文明建設、人的全面發展以及文化民生等不同方面,闡述中國實現全面小康的治國理政新實踐和新思想。
并用北大荒糧倉、南泥灣新糧倉、三江源、庫布其沙漠、洛陽棚戶區、貴州扶貧各系案例向觀眾生動講述中國以人為本的治國理念。
“悠悠萬事民為先,百姓才是頭上天”。
民生為大,民心為重,是由黨的`宗旨、黨的執政地位決定的,是實現黨在新時期奮斗目標的客觀要求。貫徹落實全國“兩會”精神,全面深化改革, 就必須重視民生,關注民生,改善民生。 人民群眾是我們的主體,是我們力量源泉。是否心里裝著群眾,凡事想著群眾,一切為了群眾,是判斷馬克思主義政黨的試金石。只有永遠服務人民,才能得到群眾真心擁護,才能調動廣大群眾投身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投身全面深化改革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在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全面深化改革中,我們一定要像焦裕祿那樣,重視民生,關注民生,改善民生,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增進對人民群眾的感情、增強服務群眾的本領,全心全意為人民群眾服好務。
民生為大,民心為重,就要像焦裕祿那樣,把群眾甘苦、群眾愿望、群眾要求,作為我們想問題、作決策、辦事情的根本出發點和歸宿點。李克強總理作的《政府工作報告》強調,全面深化改革要以改善民生為根本目的,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必須加快社會事業改革,解決好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更好滿足人民需求。這是我們黨著力民生,著力民心,堅持以人為本執政理念的充分體現,也是我們黨執政實踐一以貫之的基本出發點和落腳點。
改革開放以來,國民收入大幅增長,教育水準全面提高,醫療制度不斷健全,衣食住行的全面保障,無不證實了“讓人民過上好日子”這一樸素而美好的愿望。小康,一個民族為之奮斗的目標,正在中國人的雙手上變成現實,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正在路上。
只要真正做到民生為大,民心為重,我們就能順民意、得民心,就能贏得民心,贏得發展,我們的各項事業就能永遠興旺發達,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就有了取之不盡的力量源泉和堅不可摧的民心保障!
中央電視臺財經頻道六集紀錄片《五年規劃》觀后感 3
3月11日,七里河區xx警局向全體黨員安排部署了觀看歷史文獻紀錄片《五年規劃第四集·天塹通途》
切實讓黨員干部重溫我黨發展歷程及未來的發展方向,該片主題鮮明突出,內容豐富精煉,故事生動感人,具有很強的思想性、藝術性和觀賞性,是對黨員、干部和入黨積極分子進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夢教育的重點教育片。農業局黨員觀看完文獻紀錄片《五年規劃》之后,深受鼓舞,在本集記錄片中重點闡述了中國橋,中國路,中國高鐵,中國地鐵,中國港口,一個個打上了中國標記的基礎設施,在一個個“五年計(規)劃”的目標中,由夢想變成現實。為百姓福祉的提升,為中國經濟的騰飛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并成為中國的國家名片,以鏗鏘的腳步邁向世界。
《五年規劃第四集》以壯麗史詩的形式從歷史的宏大記事來展現了近代以來中國交通發展業從苦難深重中起身,迷茫困頓中傾力尋求突破口,歷經曲折。下面是個人對于中國交通發展業的一些淺見:
在鐵路方面,要提高鐵路運輸的安全、效率和服務,單靠增修高速鐵路是不夠的,必須從系統的觀點出發,用科學的手段,把列車、線路和運營管理綜合起來考慮,因此智能鐵路建設迫在眉睫.
在城市交通方面,目前城市交通存在諸多問題,主要體現在運輸壓力大、環境惡化、停車困難和交通事故頻發等方面。對此,交通信息化與智能交通系統建設被寄予厚望。
在公路運輸方面,《報告》認為,未來交通管理系統將具備強大的儲存能力、快速計算能力以及科學分析能力,能夠從海量數據中快速、準確提取出高價值信息,為管理決策人員提供應需而變的`解決方案。
總之一句話信息化,數據化,智能化這三化將是交通的建設趨勢。
收看本期節目后,我深刻明白了作為一名交通管制人員,充分認識道路建設的重要性,在今后的工作中,嚴格按照新交通法規的要求規范執法,做到正確認識新交規、學習掌握新交規、嚴格執行新交規并以學習新交規為契機,推動交通管理工作再上新臺階。
中央電視臺財經頻道六集紀錄片《五年規劃》觀后感 4
中國橋,中國路,中國高鐵,中國地鐵,中國港口,一個個打上了中國標記的基礎設施,在一個個“五年(計)規劃”的目標中,由夢想變成現實。為百姓福祉的提升,為中國經濟的騰飛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并成為中國的國家名片,以鏗鏘的腳步邁向世界。
國家從“六五”時期開始重視交通運輸、基本建設,此后基礎設施建設一直得到關注,中國有句俗語:要想富,先修路。要想實現百姓富裕、國家富強,基礎設施建設必須跟上去。
阿曼達,美國低空跳傘愛好者,跳傘生涯20多年,有過1000多次跳傘經歷。這次,她來到中國,來到貴州壩陵河大橋,這是世界第九高的橋梁,起跳位置距離地面370米,這是阿曼達她遇到的最高的橋梁。跳傘者將以每小時80公里的速度墜落,打開傘包的時間僅有5秒左右,他們需要在20秒內完成空中動作。
但是橋面風速超過7級,她能否順利完成這次跳傘呢?她專程從美國飛來中國,能否實現這次低空跳傘呢?
一群80后建設者,正在建造的是中國最高的懸索橋。懸索橋,因其優美的造型和宏偉的規模,被稱為“橋梁皇后”。目前,世界上跨度1000米以上的懸索橋有28座,其中11座在中國;正在建設的13座里有9座也是中國人設計建造的,清水橋就是其中之一。
引橋的T型梁每一片都重達147噸,整個大橋一共有250片,把引橋的T型梁放置在橋墩上,如此的重量,每天只能放置兩片,而清水河大橋需要的大型構件至少在一千多件,制造他們需要用到的高端裝備,至少在幾十種。
清水河大橋將再次刷新中國懸索的橋梁記錄,成為中國第一高、世界第五高的橋梁。
在貴州“天無三日晴,地無三尺平”這樣特殊的氣候地貌條件下,這些80后建設者面對的難度是我們無法想象的,那么,這些80后建設者們必須解決哪些問題?他們又是如何處理的呢?還有哪些你沒有見過的修橋技術呢?一橋如何飛架南北,把天塹變成通途呢?我們的鏡頭會帶大家去橋梁架設現場一一探秘。
滬昆高速,是中國第一次穿越云貴高原喀斯特地貌修建高速鐵路,它可以將中國的大西南和東部富裕地區緊緊地連接起來,云貴高原上的大工程,幾乎每一個都在挑戰工程技術的難度高點。高鐵軌道的高低誤差不能超過1.5毫米,而這條高速鐵路施工難度極大,總共需要架設324座橋梁,打通223個隧道。中國的建設者們如何在修建難度的高點克服一個個困難,建設成四通八達方便快捷的鐵路網絡呢?在“天通地漏”的喀斯特地貌區,如何修建一個個十幾公里長的隧道呢?建設的奧秘是什么呢?
在各種軌道交通方式中,地鐵造價最高,平均每公里要5億元,而蘭州地鐵平均每公里造價達到了7.46億元。這里要修建一條地鐵穿越黃河,雙向2.78公里,修建的難度相當大,掘進的高溫,會讓黃河下的'粘土,粘連在刀具上,就像麥芽糖粘在牙齒上,這會影響掘進機的進度,工程剛修建了700米,這種情況就出現了四次,而打通工程難度較高的北京六號線地鐵,1700米僅出現過一次。
粘土、70多公分的大石頭是他們在修建過程中遇到的難題,怎么處理這些難題呢?每公里造價5億元的穿越黃河的地鐵還會遭遇什么修建難題呢?面對這些問題,工程師們是如何處理的呢?
水利是農業的命脈。從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全國各地就開展了以農田灌溉為主要內容的小型水利建設,僅用一年時間,就完成各種小型水利設施建設74000多處。水利工程是中國農民奔向好日子的基石,“一五”時期的水利重點項目——打漁張灌區,直到今天,它依然發揮著作用。這里正在建設博興水庫,是南水北調東線建設的一期工程,只要開啟閘口,長江水與黃河水匯流,這是中國最大的水利工程計劃——南水北調構想的一部分。這條“黃金之渠”,給當地百姓帶來了幸福生活,同時,全縣寬帶提速,很多村民借助互聯網發了家。“黃金之渠”是從“一五”到今天是如何給當地帶來幸福生活的呢?
深埋于地下的城市地下管廊,決定著一座城市的美與丑。珠海,這里正在建設中國目前最大的城市管廊,最窄處有3米見方,總長33.4公里。地下管廊基本建設完工后,整個新區的電力、通信、給水、熱力、燃氣等市政管,將統一鋪設在這一條管廊里。這是中國城市治理的一個新創舉。這樣的城市有一個形象的名字,叫做海綿城市。海綿城市有什么樣的功能?為什么需要建設海綿城市呢?
董家口港,中國首次采用機械整平船作業修建的港口,擁有世界上停靠礦石船泊位最大的碼頭。一艘世界上最大的礦石船,將要停靠這里,這艘大船裝載著40萬噸鐵礦石。這40萬噸鐵礦石僅僅需要三天,就可以卸完,這是如何實現的呢?
【中央電視臺財經頻道六集紀錄片《五年規劃》觀后感】相關文章:
六集紀錄片火種觀后感07-11
紀錄片《重生》觀后感07-11
紀錄片國魂觀后感07-11
海洋紀錄片觀后感12-08
鏡子紀錄片觀后感05-23
《鏡子》紀錄片觀后感11-28
紀錄片《圓明園》觀后感03-31
圓明園紀錄片觀后感04-18
紀錄片《鏡子》觀后感02-09
紀錄片觀后感(精選19篇)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