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動中國》觀后感14篇
認真看完一部作品以后,對人生或者事物一定產生了許多感想吧,是時候靜下心來好好寫寫觀后感了。是不是無從下筆、沒有頭緒?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感動中國》觀后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感動中國》觀后感 篇1
今天,我們在教室里看了《感動中國》頒獎典禮。我們看到了助人為樂的陳家順、孝敬父母的陳斌強。為別人著想的何玥——可最令我感動的是一位老爺爺——林俊德。
這位老爺爺死于20xx年5月31日晚上8點15分,他在年輕時是一位英勇的'核試驗人員。老后不幸得了十分嚴重的病。他住進了醫院,工作告了一段落。林俊德在醫院里很想繼續工作,因為他知道自己已經快不行了。他多次拒絕醫生給他做手術,他想在死前做完這份工作。在他死前的那個晚上,他已經連續工作了5個小時,醫生讓他休息一會,他再次拒絕了。但因為過度疲勞在妻子的陪伴下睡著了,可他再也沒醒來過。聽完這段故事,我對他感受很深:林俊德竟然不顧自己的生命,為人民做貢獻,我一定要向他學習,做一個舍己為人的人。雖然他已經去了,但我覺得他還在世上,因為他的精神還沒有消失。
《感動中國》是一片感動全中國的片子,里面有人民中最美的人,看完這篇片子,我流下了感動的眼淚——
《感動中國》觀后感 篇2
今天,我觀看了山東電視公共頻道的感動中國節目。分別講述了兩位人感動中國的事跡。
第一個是陳斌強,她的母親患上了老年癡呆癥,陳斌強把他的母親放在家里,可是有一次她的母親迷了路,差點回不了家。陳斌強決定把他和他母親用根繩子綁在一起,上班帶著他,時時刻刻都不離開。母親曾用這根繩子背著陳斌強和他的姐姐、妹妹。陳斌強是一名老師,他身上這種孝順父母的中華美德影響了他的學生,也教育著我們每一個人。我相信他一定是一位好老師。
第二個何玥,她僅僅12歲,卻被查出腦瘤。何玥偷聽了醫生對她父母說的話,知道自己的生命只有三個月的時間了。醫院有許多重病號,何玥去世的前一天,她決定把器官捐出救更多人。她對父親說起這件事,開始她父親不同意,最后還是照做了,并且她的'父親也決定去世后把自己的器官捐出。何玥,這么小的年紀有如此偉大的善舉,真的令人敬佩。
何玥沒有逝去,她的生命在延續……
《感動中國》觀后感 篇3
我們生活在愛的世界里,我們因愛而感動,世界因愛而更美麗!經過我看了《感動中國》頒獎典禮。我了解到在祖國的各個角落發生著許許多多讓人感動的事跡。比如說,在短片中年紀最小的何玥,在自己生命結束的時候捐出自己的生命器官,用平凡生命的最后閃光,為別人照亮生活!百善孝為先,孝敬父母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陳斌強用一根布帶!連接著身患殘疾的母親!不,連接著他們的不只是這根布帶,而是他們母子間那感人的.深情。
世界上許許多多讓人感動的事跡,而這是這些讓人感動的瞬間,才讓世界變得更美麗與和諧!我,作為華夏兒女,雖然我的力量微薄,但是我愿意用自己的雙手去幫助身邊需要幫助的每一位人!讓感動聚集,讓愛無處不在!
《感動中國》觀后感 篇4
周秀芳,她在古稀之年遠赴湖南省溆浦縣支教,并架起愛心橋梁。4年多時間里,經周秀芳多方協調,寧波、上海等地的愛心人士在湖南溆浦捐建了27所希望小學,近400名貧困生得到結對幫扶,累計捐款物近3000萬元。
“做好事沒有底,我將一直做下去,也希望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接續傳遞這份愛心。”周秀芳說。
不只是周秀芳,年輕一代的志愿者也不甘落后。
12月3日,第四屆中國青年志愿服務公益創業賽現場傳來喜訊,鄞州區推送的'銀巢養老服務中心獲得金獎,全國僅10家!
而銀巢養老志愿服務項目的創始人,是全國優秀共青團員、寧波市“最美90后”李靖慧,20xx年,還是一名大學生的李靖慧發起了銀巢積極養老公益項目,并在學校創辦了專項服務老年人的公益協會。20xx年,她注冊成立了“寧波市鄞州區銀巢養老服務中心”,成為省內首個由在校大學生注冊的養老民非機構。
她致力于實現老年人從“被服務者”到“價值創造者”的轉變,幫助老年人實現老有所為、老有所樂。
當天,她也來到了座談會現場并分享感受:“社會因為志愿者參與而變得溫暖,希望通過我們的努力,讓志愿服務開出不一樣的花。”
《感動中國》觀后感 篇5
今天,晚上,我觀看了感動中國,其中有兩個故事我看了為祖國母親感到開心。
第一個就是于敏爺爺,他是一名核物理學家,他為核彈事業做了很大的貢獻。法國研究成功核彈爆炸用時8年6個月,美國用時6年8個月,而我們中國只用了2年8個月。通過這一件事,我就知道了于敏爺爺是在盡全力幫祖國研究核彈。說明了于敏爺爺報國心皎潔!
第二個是一對夫婦,妻子孫麗娜(鄉村小學教師),丈夫朱敏才(外交官)。夫婦倆退休后支教鄉村小學,支教十年間,他(她)們共支教了五所小學,過得也非常艱苦,有時候冬天幾個月也不能洗澡,但在狹窄的教室里,和孩子們一起就是夫妻倆最美好的`時光。
看完感動中國,我最想說一句話:美無處不在,我們只是缺少一雙發現美的眼睛。
《感動中國》觀后感 篇6
中華文明歷史悠久。在漫長的歷史中,有許多年輕人和中年人,甚至老人和兒童,都觸動我們的心,觸動我們的心弦,并觸動所有人。心。
在這些人中,有陽宗和卓加人,他們是“玉脈的故鄉,中國是中國”;黃大年:“透支自我,也讓人光彩奪目”;還有“用頭和鋼”王大發,他用銅鐵,錘子和雙手鉆了9400米的`“生活通道”……
令我最感動的是消防英雄楊克章。
楊克章是一名消防員。他在一場火災中從建筑物中救出了一個小女孩,但是當他返回時,由于濃煙和低能見度,他踩在地板上。
在楊克章跌倒的地方,電梯即將建造。這條路很窄,容易攀爬,但楊可章卻沒有。他緊緊地保護著那個小女孩,終于跌倒了。進入黑暗,犧牲了他27歲的生活。
“尸體在黑暗中墜落,但您保護了您手中最珍愛的花朵”,楊可ez的精神使我們感動。
“當您在這里,就像烈日一樣,離開時,那是燦爛的日落。”盡管楊克章已經走了,但他的克己精神仍在我們心中。
《感動中國》觀后感 篇7
何玥:主動捐獻器官的小學生
【頒獎詞】正是花樣年華,你卻悄然離開。你捐出自己,如同花朵從枝頭散落,留得滿地清香。命運如此殘酷,你卻像天使一樣飛翔。你來過,你不曾離開,你用平凡生命最后的閃光,把人間照亮。
【事跡】人物介紹:何玥,女,12歲,廣西桂林人,小學生。因腫瘤擴散至腦部組織,20xx年11月腦死亡。在她聽說自己的生命只剩3個月時,決定將自己的器官捐獻給需要的人。
感動就像一片悄然凋零的`花瓣,這花瓣就猶如兩位無私奉獻的老師,只有平凡中的不平凡才更加令人感動,往往只有這種不平凡才更加感動中國。
有一種溫暖叫感動,兩位老師的所作所為令我刻骨銘心,他們將會是我人生中最明亮的一盞指路“心”燈。
《感動中國》觀后感 篇8
今天,我們看了感動中國。
我們知道人造衛星,可是人造衛星是誰設計的呢?是孫家棟。孫家棟是導彈設計師,后來成為總設計師。當一顆嫦娥九號發射時,大家都在互相握手擁抱,可孫家棟卻在一個角落里偷偷抹眼淚。航天的路非常陡,而且都是上坡,所以特別難。
王峰,凌晨一點多,一樓客廳中著了火,王峰一家就住在一樓,所以他們是第一個被驚醒的。王峰帶著女兒跑了出來,隨后又把妻子和兒子救了出來。他知道二樓還有人,就跑進火海中把二樓的人救出來。因為還有很多人在樓上,他就上樓挨家挨戶敲門救人,最后,整棟樓其他的人都得救了,只有王峰,卻被燒焦了。王峰的事傳出去后,有很多人捐款,可他最后還是走了。
支月英,她是一個縣城的人,可她去山里教課,到了山里,她發現那個小學什么學習的東西都沒有。她用自己的.錢買學習用具,給同學們上課。因為過度勞累,她的一個眼睛看不見了,但她還是繼續教課。她每天帶她的學生,卻對她的女兒沒有一絲照顧。她的女兒對她說:“媽媽,你是一個好老師,但你不是一個好媽媽。”可她還是一直在山里教學。
感動中國,有愛才感動。
《感動中國》觀后感 篇9
王婭生于1952年,是國網天津市電力公司的一名退休職工,16歲時曾到內蒙古五原縣插隊,后來在河北省的一個縣城當了一年民辦教師,農村孩子對知識的渴求給王婭留下深刻印象。
希望工程正式設立,王婭立刻捐出100元,而當時她的`工資還不足200元,捐出的是她月工資的一大部分。此后,她的愛心捐贈從未間斷:汶川地震、南方水災她各捐款2000元、甘肅舟曲地質災害她又拿出4800元……中國教育發展基金會、天津市慈善基金會,也都留下來她持續的愛心捐贈足跡。
這些年到底捐了多少錢,王婭自己也說不清,而她現在每個月的退休金也才4000元。“我就是個普通人,做的這些事實際上很普通,沒有什么。”王婭說,“當你看到有人需要幫助的時候,有大的能力就多幫點兒,小的能力就少幫點兒,反正是盡力去幫。”
《感動中國》觀后感 篇10
昨天,我看了《感動中國》,里面的每個人物都很令我感動,而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陶艷波女士。
陶女士的孩子楊乃斌很不幸,上帝給了他無聲的世界,但陶女士并沒有放棄教育他。于是,她選擇了陪讀。從楊乃斌上一年級起,他媽媽就開始當他的同桌,老師講什么,陶女士就記下,細心地講給小乃斌聽。漸漸的,楊乃斌上了中學,他媽媽,依然是他的同桌,是他的耳朵。課程量加大,陶女士非常疲勞,可她知道,自己要教的是自己的孩子,她便又咬牙堅持。她說:“只要頭疼腦熱的',就忍著。”在陶女士這樣的堅持下,努力的楊乃斌上了大學,陶女士也終于舒了口氣。
為了孩子能像正常人一樣學習、玩耍,陶女士費了多少心啊,我應該學習陶女士那堅持不懈、鍥而不舍的精神,感動中國這個節目我每次都要看,它能讓我學習到很多東西!
《感動中國》觀后感 篇11
陶艷波:兒子失聰,為了讓兒子考上大學,48歲的陶……辭職陪兒子一起學習,12年苦讀,兒子如愿考上大學。
星期五晚上,我收看了《感動中國》。里面有著許多感人的事和人。《感動中國》里面,雖然有很多感人的事跡,但令我最為感動的`,無疑就是陶艷波對兒子的付出和愛。陶艷波的兒子耳朵聽不見任何聲音,但兒子的夢想就是考上大學。陶艷波因為兒子的失聰,對他寵愛有加,對于兒子的夢想,自然是一直努力實現。因此,48歲的陶艷波辭了職,一直陪在兒子身邊陪讀。12年的苦讀,12年的苦苦付出,終于有了成果:兒子如愿考上了大學。聽了這個家庭的事跡,我不禁潸然淚下,為陶艷波濃濃的愛感動。再轉過頭來回想,媽媽也是用這樣濃濃的愛來對待我的。而我呢?又是怎樣對待媽媽的?感謝《感動中國》,讓我懂得了許多,讓我反省了許多。
《感動中國》觀后感 篇12
今天,我們在學校里觀看了20xx《感動中國》。里面播放了許多十分感人的事,許多人看得淚不成泣。我也被深深地感動了,為里面的獲獎者的故事感動了。
陳家順是一家工廠的領導,他與民工同甘共苦,分擔工作。他用情分擔當本分,為百姓打工。正所謂動人以行不以言,在陳家順的身上,充分地體現出了這點。
高淑珍自己的孩子本身殘疾,因此她對殘疾孩子很是同情,于是,她不斷地收留殘疾孩子,與一位好心人每天幫他們做飯、幫他們鋪床、教他們知識。如今已收留了30多個殘疾孩子,真受人敬佩!
林俊德是一名核試驗研究員,他被查出有重病。醫生讓他做手術,可他堅決不同意,因為他還要工作,他怕一做手術就不能在工作了。他為了人民不顧自己的'生太偉大了!
還有一個人,我沒有記住他的名字,但他是一個十分有孝心的人。他是一個語文老師,他的母親患上了老年癡呆癥,他每天帶著她母親上班 ,許多人都同情他。
他們都是偉大的人,我們應該向他們學習,讓我們這個社會上多幾個這樣的人。
《感動中國》觀后感 篇13
什么才叫“香港特色”?伍淑清雖出生在殖民地時期的香港,但祖國情卻深扎在她心中。她在兒時讀的意大利修女學校,墻上雖然掛著英國女王畫像,還是會教學生中國歷史、中國古文。“我的國文老師大多是從北京、上海過來的,他們也帶來了中國的歷史和文化。那時候讀的孫中山、岳飛等書,都給了我潛移默化的影響。所以愛國教育應該是細水長流、潛移默化的。那些偏頗的、非理性的成分,都不是真正的愛國。”伍淑清認為,香港與內地實行的是不同的`政治制度,培養的人才各有側重,愛國教育也應有不同,要拋棄鴕鳥精神,也要抵制懶政思維。
個人的力量雖勢單力薄,伍淑清卻堅持“香港特色”的愛國教育。1998年,她成立了“中華青少年歷史文化教育基金”,每年組織香港青少年到內地參觀學習,如帶學生回北京、西安等地,除了參觀天安門、長城之外,更讓他們全方位地體驗當地文化,感受不同的文化魅力。十幾年來,組織的香港“交流團”已有100多個,不少香港青少年通過了解國家歷史,增進了對祖國的歸屬感。20xx年,她先后自費組織香港專家學者,編輯了適合香港青少年閱讀的歷史簡明讀物《國史百聞》、《香港百聞》等書籍,目前已成為香港青年了解歷史的重要參考書。
《感動中國》觀后感 篇14
晚上8點,我準時的坐在電視機前觀看感動中國十大人物。節目剛開始,介紹了本年度十大人物的感動事跡。其中令我最感動的就是朱光亞、劉偉和胡忠、謝曉君兩夫婦。
朱光亞是一位中國刻事業的領航人,他為我國刻事業做出了重大貢獻,他將他的一生貢獻給了我國的刻事業,是我國刻事業有了重大的.發展。
胡忠、謝曉君夫婦,他們是一對普通教師,他們絕大多是精力和時間放在了了孩子們身上,雖然每月300元工資但是他們還是很樂意的和孩子們在一起。他們是孩子們的良師。
在劉偉說過:“我覺得我的人生只有兩條路。要么趕緊死,要么精彩活著。”這一番話令我非常感動。
劉偉在10歲的時候失去了雙臂這對一個孩子是多大的打擊。他整整哭了3個月。3個月后他意識到自己總還能做些什么。
劉偉這種精神非常值得我們學習。堅強而不屈。
看完后,總覺得心里有總說不出的感覺。覺得自己身在福中卻不知福。
【《感動中國》觀后感】相關文章:
《感動中國》觀后感08-29
感動中國觀后感09-12
感動中國觀后感03-26
感動中國觀后感09-06
觀看感動中國觀后感08-25
關于感動中國觀后感06-30
感動中國觀后感最新06-30
關于《感動中國》觀后感01-07
《感動中國》觀后感優秀08-31
《感動中國》觀后感7篇03-16